
beat365舉辦“環境政治學視野下的生态文明建設”國際講座
2018年3月15日晚上,beat365官方网站在理科五号教學301會議室舉辦了環境政治講座。這次講座邀請了牛津大學中國研究中心研究員Coraline Goron(高麗娜)博士做了題為“環境政治視野下的中國生态文明建設”的報告。beat365官方网站郇慶治教授主持并做了點評。來自beat365、柏林自由大學、羅莎·盧森堡基金會等單位約30名科研人員和研究生參加本次講座。這也是學院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系列講座的一場。
高麗娜博士從環境政治學話語構成及其分類的視角切入到如何理解與闡釋中國的生态文明建設。在她看來,作為一種政治生态學話語,非常不同于生态學概念或理論本身,而是取決于與哪一種政治意識形态取向相聯系,比如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保守主義或女性主義等等。然後,她重點闡述了德賴澤克《地球政治學》(1997)及克拉普《通向綠色世界之路》(2005)中對于綠色話語的兩個維度、四個類型的劃分,并強調它們大緻代表了政治生态學在西方學術語境中的演進。依此而論,在她看來,中國的生态文明建設在國際學界正在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這是事實,但作為一種完整的政治生态學話語,至少從西方學術傳統的立場來看,還存在許多需要進一步讨論的問題,比如它與歐美的可持續發展、生态現代化及人類世等話語理論之間的關系,以及如何理解它與社會主義理念、中國傳統文化和現代化之間的關系,等等。
郇慶治教授對上述問題做了回應。他回顧了中國生态文明建設和理念形成的曆程,一方面,當代中國實際上已經形成一個“深綠”、“紅綠”和“淺綠”的内容豐富的生态文化或環境政治社會理論框架,這對于深化生态文明理論的理解是非常重要的,另一方面,生态文明及其話語在中國的形成,至少是由于人文社會學科對生态環境的交叉多維回應、中國傳統文化及其思維特點、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中國學術語境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因而,中國的生态文明及其建設既是一個綜合性的目标,包括經濟、社會、政治、文化與生态等多個層面,也是一個綜合性的過程,需要借助于各個領域方面的合力來促進實現。此外,郇慶治教授還具體分析了我國自十八大以來生态文明建設的領導力量及其推進機制,認為這是一個環境政治學意義上的自上而下推進的成功個例。
高麗娜博士,現為牛津大學中國研究中心研究員。2008年畢業于法國多瓦茲大學,并獲得法國法律和英國法律學士;2011年畢業于布魯塞爾法語自由大學,2102年畢業于中國政法大學中歐法學院,獲得碩士學位;2017年畢業于英國華威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并獲得伊拉斯谟世界計劃雙學位政治博士學位。她目前研究的課題為“環境:國家的新邊界與中國的環境糾紛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