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馬會參會學者專訪:中共黨史、現代化、人類文明史相統一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路徑——北大beat365程美東教授

[人物簡介]程美東,安徽無為人。beat365官方网站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教育部思政課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高職高專分教指委副主任,全國毛澤東哲學思想研究會理事兼副秘書長,北京高校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教學研究會會長,北京高校思想政治課特聘教授,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發展研究基地負責人兼首席專家,北京高校思想政治課名師工作室負責人,北京市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北京市中共黨史學會常務理事。曾主持并完成 “現代化視野下的中國夢研究”、“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産黨處理重大突發事件經驗教訓研究”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課題,以及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學科現狀與前景研究”、“中國現代化思想史”、“北京市民辦高校黨建研究”“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概論教學體系研究”、“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價值體系的變遷”等教育部社科基金項目和北京市社科基金項目。主要從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中共黨史、中國現代化、等方面的研究。

 

世馬會記者:第二屆馬克思主義大會以“馬克思主義與人類命運共同體”為

主題,诠釋馬克思主義,向世界全面呈現中國道路、中國理論、中國制度和中國文化的風貌和自信。您如何看待馬克思主義在當代中國的生命力呢?

程教授:我認為馬克思主義在今天的中國依然具有強大的生命力。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義理,經過近百年來中國人的闡釋、宣傳、運用,已經會通為一種獨特的中國文化,已經深深地嵌入到中國人的骨髓、融入到中國人的血脈,已經有意無意地形成了一種中國式的馬克思主義文化自覺,這一點甚至表現在那些自稱為非馬克思主義者和反馬克思主義者身上。

我認為,可以從五方面理解馬克思主義在當代中國的強大生命力。第一,從馬克思主義被中國人接受的内在動力來說,中國人是從自己國家、民族的生命性延續和升華考慮而作出的選擇,而不是簡單地以馬克思主義的文本來理解和接受馬克思主義的。第二,從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實際運用來看,馬克思主義基本沒有脫離中國的作風、氣派,而是深深地與中國的曆史、現實和文化結合起來了。第三,從馬克思主義的基本世界觀、方法論來看,當今中國人無論是認識方式、價值取向、實踐風格,都基本遵循着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第四,不能從工具理性的角度來看待馬克思主義在當今中國有無生命力。第五,當代中國存在的諸多問題,總體上與馬克思主義産生的時代所想超越的對象類似,中國發展的方向總體上符合馬克思主義的理想。

世馬會記者:中國共産黨的十九大明确指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中國夢是中華民族一以貫之的曆史使命,不同時代有不同的表現,新時代比曆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目标。您是這方面的知名專家,請您談談不同時期中國共産黨對中華民族偉大複興中國夢的實踐?

程教授:我們可以從曆時性的角度來談中國共産黨對中國夢的實踐。從中國夢的理論建構層面來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中國夢并不是今天才有的,它是近代以來中華兒女的夙願,特别是中國共産黨人始終肩負的根本使命。從毛澤東到習近平,其中國夢的基本政治理念就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就中國夢的内在意蘊而言,它是以民族複興為核心,包括“國家富強夢”、“民族振興夢”與“人民幸福夢”等三個維度。從夢想的具體内容來看,中國夢包含經濟強國夢、政治大國夢、文明興國夢、社會和諧夢、美麗中國夢、健康中國夢等;從中國共産黨探索中國夢的實踐過程來看,集中表現在對“國家富強夢”、“民族振興夢”與“人民幸福夢”的執着探索上,也體現在對實現中國夢的内外條件的努力構築上。孜孜以求于民族的獨立,反對帝國主義、反對封建主義的政治革命

是其主要手段和途徑,工業化革命和農村的現代化社會改造是基本步驟;從世界現代化思想與實踐進程來看,中國共産黨的中國夢符合世界現代化的民族國家夢的内在邏輯。現代化道路主要有内源的現代化與外源的現代化,現代化的進程是波浪式地跳躍推進的。雖然道路錯綜複雜,但實現民富國強和民族振興是每一個國家和民族的共同追求。

世馬會記者: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中國夢是中華民族一以貫之的曆史使命,但作為一個重要的政治理念,中國夢是新一代中共領導人明确提出的,請您從政治文化的角度談談對中國夢的理解?

程教授:我想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談自己的一點認識:第一,中國夢為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态保持活力注入了新鮮的政治資源。改革開放以來,圍繞着如何改革、如何開放的問題,中國社會各界在思想方法上産生了一定的分歧。這些分歧是不可能通過一般的行政手段消除的,最好的辦法就是建構一套超越這些分歧的政治文化體系。中國夢抓住了近代中國人學習西方的内在動因,反映了馬克思主義改造中國的曆史過程,把握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基本線索和規律、取向,既内在地堅持了近代以來中國人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合理性,又給馬克思主義發展提供了符合中國習慣、心理的無限寬廣的外在形式,為當前中國人凝聚共識、消除各種認識差異提供了豐富的政治資源。第二,增強了中國政府在新的時代條件下的政治話語主導權。任何國家執政黨和政府都必須有一套切合本國民衆人心、為他們所自覺和不自覺地認同的政治話語,這是政黨政府保持社會秩序和效率的基本的文化前提之一。中國夢作為一種政治語彙,避免了一般的政治話語所具有的強烈的政治色彩,國内外的不同層次的主體都能從中看到中國新的領導人清晰的執政思路,也因其中性化的色彩和多元化的主體而呈現出巨大的包容性。第三, 為中國政治發展的走向提供了曆史文化資鑒。任何現實政治的合法性、合理性、必然性都有其曆史依據。中國夢是一個能把不同的政治力量、政治實踐與現代化民族振興串聯在一起的政治話語,它内在地表達了對那些為中國的振興發展在不同的實驗中起推動作用的曆史人物和曆史活動的尊重,鞭策現實中國人去超越各種認識分歧、利益争端,共同圍繞中國夢實現的目标前進。第四,反映了當前中國人對于民族文化越來越強烈的自我認同,從政治設計上适時地回應了這種認同的情感和願望。中國夢的提出,可以使中國共産黨獲得強大的政治組織力,進一步擴大黨的群衆基礎,增強黨領導的合法性。任何政治理論、政治實踐如果不懂得尊重民衆文化上的自我認同的情感和願望,那麼它就一定會失去民心,政治秩序和效率必然會受到根本的動搖。

世馬會記者 您是黨史專家,又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問題研究專家,并就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學科發展問題發表了不少文章,您覺得中共黨史研究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之間存在什麼樣的關系?

程教授:作為一個問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可以說寬闊無邊,涉及到了很多學科;但是作為一個二級學科,就得需要一個相對比較清晰的研究領域,要厘清和其它學科的學術邊界, 要有和其他學科能夠區别開來的獨特的研究規範,否則無法形成真正的學科。要解決這個問題,的确很難,我覺得比較現實的是一點點來,先解決迫在眉睫的問題,比如現在從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的隊伍中有很多是曾經搞中共黨史研究的,是不是在研究中國化問題的是否就必須繞開黨史?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要首先問一個問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這個學科的研究取向是什麼?或者說它的追求是什麼?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又得首先要回答下面的問題:如果沒有中國共産黨和其主導的中國近現代社會實踐,會否發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我的答案是否定的!假如沒有中國共産黨,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就如很多外來思潮一樣,隻是近現代中國曆史長河中的一種先進的文化形式,更多的是具有學術和思想史的意義,充其量不過是其中科學性、批判性更強的一種理論而已。正是因為在它的影響和指導下成立了中國共産黨,在中國的大地上才發生了驚天動地、彪炳史冊的革命和建設實踐。中國共産黨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中國革命和建設自然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馬克思主義不僅成為中國共産黨也成為中國人民的偉大思想武器,使得馬克思主義成為現當代中國的顯學。在這種情況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不僅成為可能,也成為必要。因為馬克思主義要正确地發揮其改造中國的作用,就必須要考慮中國特點,要與中國的實際結合起來,這樣就必然發生中國化的問題。所以,如果不了解中國共産黨的曆史,不了解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改造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曆史,而認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就是哲學的中國化或者經濟的中國化或者任何其它既成的某種學科知識的中國化,實在是不懂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邏輯前提和實踐旨歸,實在是荒唐的見解。由此可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的基本取向是為中國共産黨正确地制定路線、方針、政策提供學術支撐,為中國特色的無産階級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提供科學的理論指導。

我們清楚了馬克思理論學科的上述研究取向後,自然就能明了其學科性質了:它屬于基礎性研究極強的應用性學科。建立在這樣的認識基礎之上,我們就不難對它的知識體系,或者說它的知識基礎作出大緻的規劃。從宏觀上來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專業的知識體系,基本有以下幾個方面:其一,中國國情。這方面的知識主要涉及到中國曆史、政治、地理、民族宗教,從宏觀上看這關涉到中國曆史文化和自然文化。不懂得這些知識,就不可能真正地掌握中國國情,不懂得中國國情,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自然也就無從談起,因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前提之一就是要立足中國國情;其二,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是一個指導性的思想,其零星的觀點在我們的各級各類的教育中都有一定的體現,尤其是我們的中小學、大學政治教材中都對其作了不同程度的介紹。那麼,作為一個專門學科的研究者,我們肯定不能滿足于這些基礎知識的把握,必須要在系統性和深刻性上下功夫,這就需要我們的專家們解決如何從卷轶浩繁的馬列主義著作中學習能體現馬克思主義整體性思想的那些知識;其三,中國共産黨曆史。中國共産黨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實踐的主體,離開了中國共産黨,就無所謂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中共曆史中蘊涵了豐富的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思想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經驗,不熟悉中共黨史去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極容易陷入空談的境地,甚至陷入教條主義的泥坑;其四,近代世界史。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是指導中國革命的科學理論,她必須能把握世界大勢,認清世界發展的趨勢,否則就無法保證其必須具有的先進性。要想達到這樣的目标,不了解世界曆史、尤其是文藝複興以來的人類曆史,是肯定不行的。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涉及到治黨、治國、治理社會的各個方面;它的研究方法是多元的,它對研究者素質所提出的要求也是很高的,它要求研究者要懂得馬克思主義的經典作家的基本思想,懂得中國共産黨的領袖們的思想,要了解中國的曆史和現實,要對于政治學、社會學、經濟學等等都要有所了解。但最重要的是要了解中共黨史 ,了解中共領袖們的思想,不懂得黨史、不懂得中共思想史 ,而談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不可能真正掌握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精髓,不可能把握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曆史邏輯,更不可能創造性地進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實踐,反而很會容易陷入那種唯理主義的空談和簡單的诠釋的境地。 所以,研習中共黨史,可以說是從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的基礎。

 

 

附:程美東教授的代表性研究成果

獨著、合著、主編《現代化之路——20世紀後20年中國現代化的曆程》《鄧小平的思維世界》《中國現代化思想史》《透視當代中國重大突發事件——建國以來中國共産黨應對重大突發事件的經驗教訓》(上、下冊)《世界現代化視野中的中國夢》十餘部。

《馬克思主義研究》《中共黨史研究》《教學與研究》《黨的文獻》《beat365學報》《北京師範大學學報》《陝西師範大學學報》《安徽師範大學學報》《人文雜志》《江海學刊》《探索與争鳴》《江淮論壇》《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毛澤東思想研究》《百年潮》《人民日報》《光明日報》《北京日報》《中國教育報》等期刊上發表了150多篇文章,多篇文章被《新華文摘》、《中國社會科學文摘》《人大複印資料》轉載。

關于中共黨史方面的論文主要有:《項英故意拖延了新四軍北移嗎》《西路軍與蘇維埃政權建設》《曆史決定論與中國近現代史研究》《曆史研究如何關注現實》《從大曆史的視角來考察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曆史發展 》《華國鋒時代的政治變動與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2000年以來中共黨史專業博士論文選題考察》《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産黨應對重大突發事件的曆史變遷》《改革開放以來中共處置城市群體性突發事件的經驗》《“三個代表”論與中國共産黨曆史研究》《中共三代領導集體論中共黨史》《孫中山的民生主義理論》《孫中山的革命政策理論》等。

關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方面的論文主要有:《關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幾個問題》《關于人民内部矛盾理論當代實踐價值的探讨》《馬克思主義學習型政黨建設的曆史定位和理論架構——信仰、知識、方法的有機統一》《主體意識、時代意識、問題意識:實踐和創新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導向——關于抗戰時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的曆史審視》《論中國夢與群衆路線的内在聯系》《在尋求、探索、争取共識中推動中國政治發展——鄧小平“南方談話”的政治藝術》《論毛澤東對主觀能動性的認識與實踐》《新時期以來中國政治的漸進發展——從鄧小平到胡錦濤的政治理念與實踐》《應然與實然:當代中國政治的路徑選擇》《論毛澤東創新馬克思主義的中國文化基礎》《馬克思主義為何在今天的中國還有生命力》《我們應怎樣看待思想政治理論課》《明确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的知識基礎》《關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學科發展若幹問題》《馬克思主義學科建設的現狀與前景》《鄧小平理論概念形成的曆史考察》《鄧小平的哲學思維方法》《毛澤東思想與中華民族精神的重新整合》等。

關于現代化問題方面的論文主要有:《突發事件的應對與和諧社會的構建》《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人口結構狀況》《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整合體系的重建》《“現代化”與改革開放中國的曆史定位》《現代化視野中的新中國60年》《論近代中國現代化的緩慢發展》《理性看待目前中國的貧富分化問題》等

講授“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本科)”“中共曆史重大問題研究(碩士)”“西學東漸與中國現代化(碩士)”“中共思想史及文獻研究(博士)”等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