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馬會參會學者專訪:beat365官方网站孫代堯教授
孫代堯,1964年生,湖北仙桃人。畢業于beat365國際政治系、馬列主義研究所和beat365,獲法學學士、碩士和博士學位。現任beat365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beat365社會科學學部學術委員、beat365學術委員會主任。曾任beat365第九、十屆學位評定委員會馬克思主義理論分會主席。
擔任教育部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中央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重點教材《中國馬克思主義與當代》編寫組主要成員、中國科學社會主義學會副會長。入選北京市委宣傳部“四個一批”人才、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個一批”人才、國家“萬人計劃”第一批哲學社會科學領軍人才。
主要從事馬克思主義理論、社會主義的曆史和理論、現代化和發展理論研究。著有《與時俱進的科學社會主義》、《台灣威權體制及其轉型研究》、《協調發展研究》等,發表論文約200篇。主持多項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和政府委托項目,科研成果曾獲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改革開放30年beat365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百項精品成果獎”等。
世馬會記者:孫教授您好,馬克思主義作為人類曆史上最偉大的思想理論,繼承了人類文化的優秀成果,現在仍在不斷地發展之中。請問孫教授,您是如何看待馬克思主義在人類曆史上的地位的?您認為馬克思主義為什麼能夠經久不衰呢?
孫教授:馬克思主義誕生以來的170年中,沒有哪一種思想、理論,能像馬克思主義那樣保持勃勃生機,對推動社會進步起那樣巨大的作用,造成那樣深遠的影響。這一點也為西方學者普遍承認。我認為,馬克思主義之所以長存不衰,始終保持不可替代的理論解說力和實踐批判力,一是因為馬克思提供的方法論具有在大跨度的時空範圍内保持活力的内在素質;二是因為馬克思闡明的人的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價值觀,至今仍是人類憧憬的理想;三是因為馬克思主義是不斷發展的理論,具有與時俱進的優良品質。并不是任何一種理論都能夠與時俱進的,如果沒有前一方面的素質,馬克思主義就不能與時俱進;如果沒有後一方面的品質,如果馬克思以後的馬克思主義者不能與時俱進,馬克思主義就不能長盛不衰。
世馬會記者: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對馬克思主義的繼承與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不斷發展,為解決人類問題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孫教授您一直緻力于中國經驗、中國方案研究,請問您如何看待中國方案對于人類的重要意義呢?
孫教授:中國方案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和文化的有機統一,是中國共産黨不懈追求為人類作出更大貢獻的曆史成果,既是中國的又是世界的。中國方案貢獻了什麼,可以從三個方面看。首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成功,使科學社會主義在21世紀煥發出強大的生機活力,表明曆史沒有終結,對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的振興和發展也具有重大意義;其次,中國方案超越了西方發展模式和理論邏輯,也超越了新馬克思主義發展理論,為後發國家的現代化提供了全新選擇;其三,中國作為新興大國走近世界舞台中心,帶來的不僅是力量構成的變化,而且是思想維度的開拓,以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核心的新時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理論,回答了“人類社會向何處去”的“時代之問”,為世界和平發展和人類文明進步貢獻了極具智慧的中國方案。
世馬會記者:我們了解到,您一直在從事社會主義發展史、科學社會主義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您認為應當怎樣從世界曆史的大視野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習近平總書記從人類文明發展史角度闡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意義是什麼?
孫教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人類文明發展大道上的産物,是在開放的世界和向世界開放的進程中興起的,是既堅持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又吸納了人類文明的優秀成果并結合中國國情的創新。中國道路既是“走自己的路”,也是走人類文明發展之路、走曆史的必由之路。在中國道路上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民族複興,本身就是對世界文明發展和人類探索理想社會作出的重大貢獻,是對馬克思主義的創造性發展。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以宏闊的曆史視野,着重從世界社會主義500年史和中華文明5000年發展史這兩個維度,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置于人類思想文明發展的曆史長河中進行考察。我認為這是一種自覺的知識論建構,賦予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以更加鮮明的理論感和曆史感。習近平的文明史論述,拓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研究視阈,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話語建構或中國道路的學術表達,打開了新的理論空間,需要知識界深入探讨。把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史前史的人類文明史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論述框架,既具有知識論意義,也符合馬克思主義經典理論體系化的傳統。十九大報告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體系化建構,也具有這一特點。
世馬會記者:2018年是馬克思誕辰200周年,也是《共産黨宣言》發表170周年。我們今天所處的時代同馬克思所處的時代相比發生了巨大而深刻的變化,請問孫教授,您認為我們應該以什麼樣的視界,讀出《宣言》蘊藏的深刻思想、理解《宣言》的時代價值呢?
孫教授:在馬克思主義文本序列中,1848年發表的《共産黨宣言》是經典中的經典,充滿了引領人類發展進步的思想魅力和行動力量,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從世界和中國走過的道路、面臨的時代問題中讀《共産黨宣言》,我們就可以從不同的學科視界,讀出其中蘊藏的深刻思想,獲得新的理解和啟示。《宣言》首先是一部科學社會主義的經典著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堅持了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這些基本原則在《宣言》中大都有闡述,為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偉大社會革命提供了科學理論指導和行動指南。其次,《宣言》是一部描述轉型社會的經典社會學著作。《宣言》以工業革命為分界線,對于從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的轉型作了非常精彩的描述。中國改革開放40年是大轉型的時代,置身這一曆史巨變之中的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界應有理論自覺和理論自信,對大轉型的中國、對中國道路作出學理上的描述,把中國道路的實踐優勢轉化為話語優勢,并揭示其中所蘊含的曆史經驗和發展規律。再次,《宣言》是一部反思“現代性”的著作。《宣言》揭示了資本主義“現代性”的矛盾本性,表達了馬克思恩格斯對資本主義現代性的獨特體驗,即資本主義現代性導緻了現代社會的物化或異化,一方面毀滅了前現代社會,也必将導緻資本主義自身的毀滅,而被一種新的社會制度所代替。從這個角度,我們同樣可以得出“兩個必然”的結論。馬克思恩格斯在170年前體驗的現代性及其後果,在當今世界不僅沒有被消解,而且暴露得更加充分。當代中國的發展思想和理念,為當代世界解決現代性的矛盾和沖突,既實現現代化發展又規避現代性的後果,貢獻了富有智慧的中國方案。最後,《宣言》是一部闡述馬克思的“全球化”理論的著作。馬克思恩格斯敏銳地洞察到世界市場的形成及其所造成的全球緊密聯系的曆史大趨勢,在論述現代工業文明在全球的擴展中提出了他的“世界曆史”觀。這個世界曆史觀是曆史唯物主義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我們提供了分析理解和應對當今經濟全球化提供了科學方法論,為構建全球化時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對外開放理論提供了理論生長點,對于我們深入理解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新型全球化理念和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引領經濟全球化走出困境,具有重要啟示。
世馬會記者: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事業發生曆史性變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黨的十九大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寫入黨章。請問孫教授,您認為新時代是否應繼續深化改革?在深化改革的過程中需要注意什麼?
孫教授:堅持全面深化改革,仍然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也是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标、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關鍵一招,必須作為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堅定不移全面貫徹落實。十八大以來的全面深化改革大有作為,形成了一大批改革理論成果、制度成果、實踐成果。新征程上改革仍大有可為,黨的十九大圍繞黨和國家事業發展新要求,對全面深化改革提出了新任務,部署了一大批力度更大、要求更高、舉措更實的改革任務。這意味着,我們正在進行的具有許多新的曆史特點的偉大鬥争之内涵更加豐富,改革的擔子越挑越重,必須準備付出更為艱巨、更為艱苦的努力。站在更高起點謀劃和推進改革,必須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定改革方向,繼續統籌推進各領域各方面改革。最為關鍵的是,無論改什麼、改到哪一步,都要把握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三個不能變”,即堅持黨對改革的集中統一領導不能變,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總目标不能變,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改革價值取向不能變。
世馬會記者:孫教授,最後您可以為我們青年學子和馬克思主義研究者提出一點希望和建議嗎?
孫教授:學習和研究馬克思主義,首先要讀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并掌握經典的閱讀法。一切經典都是對時代問題的回答,因此要真正讀懂經典并且讀得心領神會,我認為至少需要把握兩點:一是對作者處的時代及其問題有相當的了解;二是能夠批判地理解作者的思考對于當下的意義。由此才能避免閱讀經典時通常出現的“過度诠釋”和文本研究存在的局限。赫爾岑有句名言:我們每次都會把新走過的道路的全部經驗補充在對過去曆史的理解之中。意大利作家卡爾維諾在《為什麼讀經典》中說,經典作品是一本永不會耗盡它要向讀者說的一切東西的書,是每次重讀都像初讀那樣帶來發現的書。對馬克思主義經典,既要原原本本地讀,又要帶着問題去讀。把今天世界和中國面臨的時代課題、把我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程中所形成的新鮮經驗,補充到對經典的理解之中,馬克思主義經典就在回應時代的問題中,不斷地敞開、彰顯它的價值。這樣的話,經典就是常讀常新的,經典的魅力就會很長久。
世馬會記者:謝謝孫教授,再次感謝您接受我們的采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