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馬會參會學者專訪:beat365哲學系豐子義教授
【嘉賓簡介】豐子義,教授,博士生導師。1955年2月生于山西省應縣。1982年畢業于南開大學哲學系,1984年在beat365獲碩士學位。現任beat365哲學系學術委員會副主任,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史學會副會長、中國人學學會會長。長期從事馬克思主義哲學教學與研究,主要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哲學史、社會發展理論、全球化理論等。主要著作有:《現代化的理論基礎——馬克思現代社會發展理論研究》、《現代化進程的矛盾與探求》、《發展的反思與探索》、《發展的呼喚與回應——哲學視野中的社會發展》、《走向現實的社會曆史哲學》、《馬克思主義社會發展理論研究》、《馬克思世界曆史理論與全球化》(合著)、《馬克思東方社會理論的曆史考察和當代意義》(合著)等。譯著有:《新發展觀》、《文明與社會理論》、《權力社會學》等。發表論文200餘篇。研究成果曾先後獲北京市第四屆、第六屆、第十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第四屆吳玉章人文社會科學獎優秀獎、教育部第七屆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二等獎等。曾任中央馬克思主義理論與建設工程《馬克思主義哲學》教材編寫組首席專家之一。
世馬會記者:馬克思主義哲學有着豐富的内涵,當下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這一問題仍然有待進一步的研究。請問豐教授,您認為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應該注意什麼?
豐教授: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問題上,應當關注馬克思關于哲學本身的理解。19世紀40年代初,馬克思在論及哲學時,有過三個重要表述,哲學是“文明的活的靈魂”,“任何真正的哲學都是自己時代精神的精華”,“世界的哲學化同時也就是哲學的世界化”。如果轉化成現代話語,可以這樣理解:第一個表述講的是哲學的一般化,第二個表述講的是哲學的時代化,第三個表述講的是哲學的現實化(即實際改變現實世界)。這“三化”有着内在的邏輯聯系:哲學的一般化要通過時代化來實現,時代化要最終落腳到現實化。按照這樣的邏輯關系,馬克思主義哲學要實現中國化,也要經曆兩次轉化:一次是把馬克思主義哲學從一般化轉向時代化,再一次是從時代化轉向中國的現實化。要實現這“兩次轉化”,重點是要加強“問題導向”的研究。關注現實,就是要關注問題。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理論價值,就在于能夠對時代和中國的各種重大現實問題作出正确的分析和回答。一部馬克思主義哲學發展史,就是不斷提出問題和對問題加以回答的曆史。離開了問題的提出和解決,也就封閉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發展的道路。應當看到,我國發展所取得的成就前所未有,但現在所面臨的矛盾和問題也前所未有。就當代中國所面臨的問題而言,大緻可以分為這麼幾類:一類是作為發展中國家遇到的普遍性問題;另一類是中國發展本身所特有的問題;還有一類是我們同所有國家共同面臨的問題,如環境問題、資源問題、發展風險問題、安全問題等,都是各個國家在發展中必須應對的問題。如何分析、研究和解決問題?辦法或答案不在本本裡,也不在原有的發展模式裡,而就在艱辛的理論探索和實踐探索之中。這些探索客觀上要求我們的哲學“出場”,要求我們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必須切入問題,充分發揮理論智慧的作用。
世馬會記者:近年來,随着發展理論研究的深入,西方發展理論自身的局限性不斷暴露出來,而馬克思主義發展理論也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我們了解到您一直從事馬克思主義社會發展研究理論研究,請問豐教授,您對于馬克思主義社會發展理論的基本架構、基本立場阖基本方法是怎樣理解的?
豐教授:馬克思主義發展理論涉及到了唯物史觀和剩餘價值理論這兩個最重要的馬克思主義内核,在當代語境下探讨馬克思主義發展理論,不僅有實踐必要性,也有學理必要性。馬克思主義的發展理論是一個多維度、多學科的發展理論。從總體上來把握馬克思主義的發展理論,可以将其劃分為一般的社會發展理論和具體的社會發展理論。前者研究的是社會發展的本質和規律性問題,後者研究的是某一具體社會形态的産生、發展和走向等具體問題。在具體的社會發展理論中可以劃分為西方社會發展的研究與非西方社會發展的研究,前者體現在《資本論》及其手稿中,後者則主要體現在馬克思中期和晚期的研究中。在以往的對馬克思主義發展理論的研究中,學界更多關注的是一般的社會發展理論,對具體的社會發展理論關注較少,但後者卻更加貼近我國發展的現實問題,因此在已有研究的基礎上加強後一個方面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在馬克思主義發展理論的基本立場和基本方法方面,我認為從發展的價值指向來看,馬克思主義的發展理論并不是純然實證的發展理論,而是包含了以人的發展和人類解放為最終價值歸宿的發展理論;從發展的視野上來看,現代社會隻有在世界曆史和全球化的語境下才能理解,因此這要求馬克思主義發展理論的研究者必須有着世界曆史和全球化的視野;從發展的現代性追求來看,與複古主義和後現代理論對現代性矛盾的外在否定不同,馬克思主義社會發展理論謀求對現代性矛盾的内在揚棄;從發展的條件和環境來看,馬克思主義的發展理論需要涉及到曆史條件、現實條件、社會條件和自然條件等等諸多問題,馬克思的東西方社會對比研究為我們提供了非常優秀的分析範例;從發展的規律和道路來看,馬克思主義發展理論區分了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與不同國家、民族的發展道路,處理好這二者關系是正确理解馬克思主義發展理論的關鍵和重點;從發展的格局上來看,全球化的形成伴随着不平等的世界經濟政治格局的出現,馬克思和恩格斯對此有着精辟的概括,這對我們理解當代國際格局中的南北對立、殖民主義等問題仍然有着重要的啟示意義;從發展的危機來看,豐子義教授指出馬克思對發展危機的闡述有着多方面的視角,也有着對危機根源的分析,這都是值得我們進一步研究的。
世馬會記者:本次世馬會的主題是“馬克思主義與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中國走向偉大複興的過程中的重要主張。請問您認為理解“人類命運共同體”有哪些問題需要深入研究?
豐教授: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一個新的發展理念,也是當前我國理論界關于價值觀研究面臨的新課題,深入研究人類命運共同體與共同價值問題具有很強的理論和現實意義。深入研究人類命運共同體問題必須澄清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首先,人類命運共同體與共同價值的确立依據是什麼?其次,共同價值如何實現?比如說,人類命運由誰來把握?共同體的規則由誰制定?國際事務由誰來參與?共同體的發展成果由誰來享受?這一系列問題都需要深入研究。最後,确立共同價值需要進一步強化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全球意識,樹立全球思維,反對民粹主義、保護主義等逆全球化的潮流或思潮。
世馬會記者: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事業發生曆史性變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黨的十九大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寫入黨章。請問豐教授,您認為新時代的内涵是什麼?為什麼?
豐教授:新時代的内涵是多方面的,其中一個重要方面是:新時代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時代。這“兩個全面”體現了對發展的新理解新要求,更加突出發展的整體性和協調性。社會發展的整體性和協調性源自社會的有機性。正如馬克思所說,現在的社會不是堅實的結晶體,而是一個能夠變化并且經常處于變化過程中的有機體。有機體的基本特點在于整個機體是由各個部分組成的,而且各個部分之間又是相互關聯、相互制約的,任何一個部分出了問題都會危及整體。因此,發展的整體性和協調性是社會有機體發展的内在要求。在從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快速轉型的過程中,這種要求更為強烈。因為現代社會與傳統社會的有機程度大為不同,由此帶來的整體性和協調性要求也就自然不同。還應看到,強調發展的整體性和協調性、強調更好實現各項事業全面發展還有更為重要的現實原因,這就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現狀和人民需要的變化。
世馬會記者:推進馬克思主義哲學創新,發揮其思想引領作用,需要多方面的協同努力,加強話語體系建設則是其中一條重要途徑。請問豐教授,您認為從話語體系建設的角度應如何推進馬克思主義哲學創新?
豐教授:我認為你提出的這個問題非常重要,話語體系的作用絕對不可小觑,尤其在互聯網和全球化深入發展的今天更是如此。話語是思想的一面鏡子,可以反映特定時期社會思想、社會思潮的發展狀況;話語也是思想發展的一種記錄儀,可以記錄不同時期社會思想發展的軌迹。透過話語體系,可以看到不同時期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實際内容和理論形象,可以看到它在不同時期的思想影響;自然,透過話語體系,也可以看到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創新程度。我可以從下面四個方面展開對這個問題的回答。我認為話語體系建設的第一個方面是話題。研究的問題應當是真問題,不是假問題;不能僅僅重複西方學界的問題,輕視和無視自己的問題。應當主動設置議題,加強話語的主動權和主導性。第二是話語内容。要改變研究中“肌無力”的狀況,必須提高話語内容的解釋力和影響力。在話語内容的研究中,應當防止從“哲學話語”走向“話語哲學”。第三是話語表達方式。要增強理論的影響力和感染力,必須把理說深說透。四是話語中的“術語”。理論話語體系的創新很大程度上有賴于範疇的創新,即“術語的革命”。術語革命大緻有兩種基本方式:一是形成新的概念、範疇,二是改造原有的概念、範疇。無論是提出新概念還是改造舊概念,都是理論探索的結晶,而不是“概念遊戲”的結果。
世馬會記者:謝謝豐教授,再次感謝您接受我們的采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