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馬會參會學者專訪:beat365哲學系趙家祥教授

【嘉賓簡介】趙家祥,beat365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央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首席專家,北京市和全國優秀教師。曾任beat365哲學系副主任、黨委書記、系學術委員會主任。主要著作有《馬克思主義的社會形态理論簡論》、《唯物史觀的核心與當代現實--論生産關系必須适合生産力性質的規律》、《新技術革命與唯物史觀的發展》、《曆史唯物主義教程》、《馬克思東方社會理論的曆史考察和當代意義》、《馬克思主義哲學教程》、《馬克思主義哲學史》、《馬克思恩格斯的哲學變革之路》、《東方社會發展道路與社會主義的理論和實踐》、《馬克思主義整體性研究》,主編五卷本《馬克思主義曆史哲學》。主要研究馬克思主義哲學、馬克思主義發展史等問題。

 

世馬會記者:趙教授,您好!很高興您接受我們的采訪,我們也想請您談談您的一些學術觀點。您對于馬克思主義哲學、馬克思主義發展史等相關問題都有深入研究,并提出了很多新穎獨到的見解。例如,您曾經發表過多篇文章論述對社會形态劃分的看法,可否與我們簡單分享一下呢?

趙教授:我認為,社會形态是一個反映社會整體特性,研究社會發展階段、社會類型及社會結構的社會曆史觀範疇。人類社會是一個内容豐富、結構複雜的系統,人們可以根據實踐的需要,從不同角度、根據不同标準、運用不同方法劃分社會發展大的階段或社會類型,五種社會形态劃分法、三種社會形态劃分法和技術社會形态劃分法,是劃分社會形态的三種主要方法。根據這種理解,我提出了經濟社會形态和技術社會形态兩個序列劃分的觀點。經濟社會形态是指以經濟為基本标志劃分的社會形态。在這一範圍内,又有兩種基本的劃分法:一種是根據生産關系的不同性質,把人類曆史劃分為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共産主義社會五種依次更替的社會形态;另一種是分别以自然經濟、商品經濟、産品經濟這三種宏觀的經濟形式為基礎,把人類曆史劃分為自然經濟社會、商品經濟社會和産品經濟社會三種依次更替的社會形态。五形态劃分法和三形态劃分法都是馬克思提出來的,它們的作用是互補的,而不是互相對立、互相排斥的。

技術社會形态是指以生産力和技術發展水平以及與此相适應的産業結構為标志劃分的社會形态,其發展序列為漁獵社會-農業社會-工業社會-信息社會。“技術社會形态”這個概念,雖然具有理論淵源,但畢竟是原來的曆史唯物主義體系中所沒有的新概念。在曆史唯物主義體系中補充技術社會形态概念,是時代的要求,是實踐發展的需要,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就其理論意義而言,它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社會形态劃分理論。就其現實意義而言,它有助于說明當代世界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兩種社會制度并存的局面和處于同一經濟社會形态的國家生産力發展不平衡的實際情況,有助于全面科學地評價西方學者提出的信息社會概念和信息社會理論。技術社會形态劃分法和技術社會形态序列的劃分,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人類曆史發展的過程,在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有着充分的理論淵源。信息社會作為技術社會形态序列發展的一個階段,反映了信息技術和信息産業在當代技術體系和産業結構中所占的主導地位。無論從人類發展的曆史來看,還是從現代科學技術發展的實際情況來看,在曆史唯物主義體系中補充技術社會形态這個概念和技術社會形态劃分法的條件都已經成熟。

我認為,馬克思主義哲學教科書應該補充技術社會形态這個概念和技術社會形态劃分法,在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中缺少技術社會形态這個概念和技術社會形态劃分法的狀況再也不能延續下去了。

世馬會記者:您提出了以生産力、技術的發展水平及與此相适應的産業結構為标準,對技術社會形态進行了劃分。那麼趙教授,請問,您又是如何理解科學技術與社會發展的關系呢?

趙教授:這是當前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應該關注的一個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科學技術是一把雙刃劍,對社會發展的作用具有二重性。它既可能造福于人類,也可能給人類帶來無窮無盡的災難。它究竟造成什麼樣的社會後果,不取決于它自身,而是取決于利用它的社會形式、方式方法和社會目的。面對科學技術已經和可能帶給人類積極的和消極的社會後果,科學技術與社會發展的關系問題,已經成為當前和今後一個相當長的曆史時期内,馬克思主義哲學應該關注的一個尖銳問題。而這個問題的核心,是如何全面正确地确定評價科學技術社會作用好壞的标準。我認為,這個标準應該包括以下幾項内容:

首先,新的科學技術在物質生産上的應用,無疑會提高一個國家的經濟實力,改善人們的物質生活。但是,當今社會進步不能單純以物質标準來衡量。如果新的科學技術的應用雖然提高了物質生産、增加了物質财富,但卻導緻道德、審美、精神、政治方面的日趨腐敗和沒落,那就不能認為對科學技術的應用是合理的,它推動社會進步的作用是要大打折扣的。

其次,要在全世界的範圍内評價科學技術的社會作用。當代,由于國際聯系日益加強,使科學技術的應用超出了國家的界限,進入了世界範圍。因此,評價科學技術的社會作用,就不能僅僅看它給某個國家是否帶來了好處,還要看它給其他國家造成了什麼樣的影響。新的科學技術和應用隻有既推動發達國家的經濟增長,又促進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增長,使全世界逐步趨向共同富裕,其社會作用才是積極的。如果新的科學技術的應用,成為發達國家剝削發展中國家的工具,那就不能認為對科學技術的應用是合理的,它推動社會進步的作用也應該是大打折扣的。

再次,科學技術的應用應該有利于改善人類的生存環境,解決當代嚴重的環境問題。如果科學技術的應用造成環境污染,氣候惡化,生态平衡遭到更加嚴重的破壞,也不能認為這種利用科學技術的方式是合理的。

最後,科學技術的應用不能隻着眼于人類的眼前利益,隻有既能帶來眼前利益,又能帶來長遠利益,才是有利于社會進步的。

世馬會記者:無論是國外的馬克思主義者還是國内的馬克思主義者,在探讨社會主義的前途和命運問題時,都十分重視馬克思、恩格斯的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原初形态,而這種原初形态由于特定的曆史條件,又有不少觀點被人們誤讀或誤解。在這裡,您能對學術界的部分觀點做一些回應嗎?

趙教授:好的。

世馬會記者:國内外馬克思主義的研究者中都有人認為,馬克思、恩格斯的“共同勝利論”,是說一切國家和民族都注定要走向資本主義發展道路,要等到一切國家和民族都走上資本主義發展道路以後才能共同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并取得勝利。您是怎麼看待這種觀點的?

趙教授:我們知道,馬克思、恩格斯在1848年2月發表的《共産黨宣言》,宣告資本主義已經腐朽,社會主義革命即将發生,而當時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還沒有走上資本主義發展道路。馬克思在1867年發表的《資本論》第1卷中,宣告資本主義的喪鐘就要敲響了,而此時仍然有很多國家處于前資本主義階段。如果馬克思、恩格斯認為一切民族和國家都注定要走上資本主義發展道路,要等到一切國家和民族都走上資本主義發展道路以後才能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就沒有必要那麼早去寫作《共産黨宣言》和《資本論》了。不僅如此,他們倒是應該去寫如何促進前資本主義國家和民族走上資本主義發展道路的著作了。事實上,在馬克思、恩格斯看來,世界社會主義革命并不意味着要以一切國家和民族都采取資本主義生産方式為前提,在曆史進入“世界曆史”以後,由于資本主義準備好了普遍的世界交往,隻要那些控制着世界市場并擁有巨大生産力的“占統治地位的各民族”同時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就是以使這些發達國家的革命成為“世界曆史性的”事業,改變一切尚未走上資本主義道路的國家和民族的曆史發展進程,把它們同時帶進社會主義。由此也可以看出,在馬克思、恩格斯早期和中期的著作中,就已經蘊育和包含了有些國家和民族可以跨越“資本主義制度的卡夫丁峽谷”的思想。

世馬會記者:那麼,在關于跨越“資本主義制度的卡夫丁峽谷”這一問題中,馬克思、恩格斯是認為落後國家可能首先發生并取得無産階級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嗎?

趙教授:這完全是誤解。馬克思、恩格斯晚年認為,隻有歐洲無産階級社會主義革命取得勝利,資本主義大工業所創造的物質技術基礎才能供俄國社會利用,俄國社會才能不經過資本主義發展階段的苦難而享用它的一切積極成果。沒有西歐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資産階級是不會拱手把大工業所創造的物質技術成果讓給俄國人去搞社會主義的。由此可見,馬克思、恩格斯關于俄國公社或俄國社會可以跨越“資本主義制度的卡夫丁峽谷”的設想,不僅不是以他們對歐洲社會主義革命喪失信心、反而是以他們堅信這個革命必定勝利為前提的。

世馬會記者:學術界現在對“一國能否建成社會主義社會”也頗有争議,您能否向我們闡述一下您對這個問題的理解?

趙教授:列甯認為一國不能建成社會主義社會。這裡說的建成社會主義社會,是指建成馬克思、恩格斯設想的社會主義社會,即完全的社會主義社會或發達的社會主義社會,而不是初級階段的社會主義或不發達的社會主義社會。列甯關于一國不能建成社會主義的思想,可以分為四個時期加以考察。在我國1905年革命至十月革命以前,列甯就運用馬克思的世界曆史理論來觀察和分析歐洲革命和俄國革命的關系,認為俄國資産階級民主革命的徹底勝利和無産階級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可以推動西歐無産階級革命的爆發,而西歐無産階級革命取得勝利以後,又會反過來支援俄國的社會主義革命,使俄國社會主義革命勝利的成果得以鞏固,沒有西歐無産階級革命的勝利,俄國無産階級社會主義革命的成果是必定要喪失的;十月革命勝利初期,列甯反複強調,俄國革命如果得不到西方無産階級革命的支持,是注定要失敗的;1918年春夏之交至1920年底,外國帝國主義的武裝幹涉和國内白匪的叛亂開始了,年輕的蘇維埃政權被迫投入自衛戰争,在這段時間,列甯反複強調,沒有西方先進國家無産階級革命的勝利,俄國革命的成果是無法維護和鞏固的;1920年底至列甯病逝,布爾什維克黨領導俄國人民經過三年多艱苦卓絕的鬥争,保住了蘇維埃政權,而西歐的無産階級革命卻被鎮壓下去了,這時列甯認為,各帝國主義國家雖然沒有推翻蘇維埃政權,但是國際資産階級還在準備向蘇維埃政權發動具有決定意義的第二次武裝幹涉,沒有幾個發達國家的無産階級革命取得勝利,蘇維埃政權仍然是不鞏固的。在這種情況下,蘇維埃政權應該采取巧妙的策略,盡量避免同國際資産階級發生正面沖突,保存和發展自己的力量,等待下一次歐洲革命高潮的到來。斯大林1924年5月以前也認為一國不能建成社會主義,1924年12月以後改變了自己的看法。他認為一國用本國的力量、依靠工農聯盟可以建成完全的社會主義社會,但不能取得社會主義的最終勝利,隻有全世界無産者的共同努力才能取得社會主義的最終勝利。斯大林把建成社會主義和社會主義的最終勝利這兩個緊密相連、二位一體的問題割裂為兩個不同的問題,是不科學的。

對于經濟文化落後的國家來說,明确“一國可以取得社會主義革命勝利”,但不能建成完全的或發達的社會主義,要在相當長的時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是對科學社會主義的繼承和發展。鄧小平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列甯的“一國首先勝利”但不能建成完全的社會主義理論、馬克思恩格斯的“共同勝利論”,是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發展的三個的階段,三者是一以貫之的。

世馬會記者:感謝您的回應。學習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要準确理解其原意。但在國内外理論界,誤讀和誤解馬克思經典著作原意的情況時有發生,您認為,究竟如何閱讀和研究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才能準确地理解其原意、避免誤解呢?

趙教授:我根據自己學習和研究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的經驗,總結了以下幾方面的原則與方法。第一要根據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當時所處的曆史背景和曆史條件來解讀他們原著中的思想,而不要根據後來變化了的曆史背景和曆史條件、用後來的實踐及其需要來解讀。第二,要系統地閱讀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著作,把他們不同時期著作中的思想有機地聯系起來加以思考,而不要隻讀他們某一時期的某些著作,或把他們在不同時期的著作中的觀點割裂開來甚至對立起來。國内外學術理論界都有人制造所謂的“兩個馬克思”,把青年馬克思和老年馬克思的思想對立起來,究其認識論上的原因,就在于他們沒有系統地閱讀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沒有把馬克思、恩格斯不同時期的著作聯貫起來加以思考,沒有看到這些著作之間的内在的有機聯系。第三,要用發展的觀點閱讀和理解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而不要把他們某一時期著作中的思想凝固化、教條化,看做一經提出就不再變化的永恒真理。馬克思主義是發展着的理論,在馬克思、恩格斯不同時期的著作中,由于曆史條件的變化和個人認識上的變化,對同一問題的論述可能有差别。任何理論都有曆史局限性和時代局限性,馬克思、恩格斯的理論也不例外,問題在于能不能通過自我反省、自我批判克服這種局限性。馬克思、恩格斯的可貴之處,不僅在于他們敢于對黑暗的現實和各種錯誤理論進行無情的批判,而且還在于他們勇于自我反省、自我批判、自我革命,不斷克服自己理論的局限性,不斷為自己的理論開辟新境界,把自己的理論推向前進。第四,要對不同的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著作進行比較研究,既看到他們思想之間相同的一面,又看到他們思想之間的差别,把這些有差别的思想看做相補充而不是互相排斥的,更不要把他們的思想割開來、對立起來。國内外有些學者之所以制造“馬恩對立論”,就是因為沒有做到這一點。第五,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對任何問題的論述都是全面的,毫無片面性的弊端。要全面理解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的思想,力戒片面性。但在學術理論界有些人對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的理解經常出現片面性的毛病,抓住一點不及其餘。我們應堅持這些基本原則和方法,原原本本地研讀和闡釋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在此基礎上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衆化。

世馬會記者:最後還有一個頗具現實意義的問題想請您解答。趙教授,您認為在今天,我們應如何繼續發展21世紀馬克思主義、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呢?

趙教授:首先,要準确把握時代課題的内涵要求。問題是時代的呼聲,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的70多年中,時代變化和實踐發展向馬克思主義提出了許多重大而緊迫的理論和實際問題,需要21世紀馬克思主義、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進行解答。

其次,要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當代中國實際有機結合。正确解答時代課題、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以及開創馬克思主義研究的新境界,都需要認真、系統地研讀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原著。試想,如果沒有系統研讀過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原著,哪有資格談論發展馬克思主義呢?學習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要以已有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為基礎,與馬克思主義創始人的觀點前後相繼、一脈相承,而不能離開這個基礎和血脈另立門戶、另起爐竈、另搞一套。同時,要堅持科學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馬克思主義并不提供對一切問題的現成答案,那種試圖從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中尋章摘句、企圖從中找到解決現實問題直接答案的做法,不僅達不到目的,而且是十分有害的。隻有從當代中國實際出發,科學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才能有效解答時代課題,推動21世紀馬克思主義、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創新發展。

再次,要堅持理論聯系實際的根本方法。實踐觀點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觀點,馬克思主義源于實踐并随着實踐的發展而發展。馬克思主義科學性和旺盛生命力的根源,就在于它同實際緊密結合。學習馬克思主義的目的全在于運用。這主要表現在,不管是樹立正确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掌握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偉大工具、全面提高人的素質,還是指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都是為了在實踐中更好地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與實際的結合和聯系是雙向的,不是單向的。分析和解答時代課題、實際問題,一定要在弄清理論的基礎上進行,不能離開理論隻分析實際問題,也不要離開實際空談理論。

最後,堅持以我們正在做的事情為中心開展研究、推進理論創新。目前,我國正處在改革開放的關鍵時期,有許多艱巨的任務需要完成。堅持把馬克思主義作為科學指南,就是要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來研究解決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中的實際問題。要以我們正在做的事情為中心,着眼于馬克思主義的運用,着眼于對實際問題的理論思考,着眼于新的實踐和發展開展研究。離開實踐和時代發展談論馬克思主義沒有意義;靜止、孤立地研究馬克思主義,把馬克思主義同它在現實生活中的生動發展割裂開來、對立起來,更是沒有出路的。

馬克思主義具有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它随着時代和實踐的變化而發展,一旦停滞和僵化就會失去生機與活力,喪失對實踐的指導作用。馬克思主義工作者要高度重視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不能把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簡單化、庸俗化。繁榮發展我國哲學社會科學,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衆化,需要廣大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強化問題意識、堅持問題導向,在解答時代課題中繼續發展21世紀馬克思主義、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

世馬會記者:好的,謝謝您!

趙教授:祝第二屆世界馬克思主義大會圓滿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