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馬會參會學者專訪:吉林大學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韓喜平教授
[人物簡介] 韓喜平,男,内蒙古烏拉特前旗人,政治經濟學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 原吉林大學beat365院長。現任吉林大學黨委宣傳部部長,吉林大學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吉林大學農村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吉林大學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研究中心副主任。吉林大學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帶頭人,美國西北大學、肯塔基大學訪問學者。現為第七屆國務院學科評議組成員、教育部教指委委員、中央馬工程首席專家、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中組部“萬人計劃”領軍人才、中宣部“四個一批”人才、人社部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吉林省拔尖創新人才、吉林省高級專家、吉林省學科領軍教授、吉林省教學名師、吉林大學匡亞明特聘教授;先後獲全國優秀教師、寶鋼優秀教師、全國優秀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和吉林省師德标兵等多項榮譽稱号。韓喜平教授長期緻力于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研究,在農村經濟發展和民生建設等領域建樹頗豐。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教育部委托重大項目等課題20餘項。研究成果曾獲教育部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三等獎、全國優秀教學成果二等獎,吉林省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吉林省社科優秀成果一等獎等。
世馬會記者:當前,面對人類社會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等活動中帶來的資源告罄、環境污染、貧富懸殊等系列問題,整個世界理論界都在重新認識和挖掘馬克思政治經濟學的價值意義。在您看來,馬克思政治經濟學理論在當下主要具有哪些時代價值?
韓教授:當前,整個世界理論界都在重新認識和挖掘馬克思政治經濟學的時代價值和意義,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一是科學價值。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是科學的理論體系,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經濟運行規律所做出的分析與根據這一運動規律所做出的預測,已經被當時的資本主義的經濟發展的客觀實際所證實。同時,馬克思研究方法的科學性體現在透過現象看本質,在紛繁複雜的具體現象中發現本質,并對現象做出科學解釋。二是建設價值。馬克思整個經濟理論的中心課題在于揭示資本主義私有制的不合理性,無産階級和資産階級矛盾的不可調和性,得出生産的社會化與資本主義私人占有制的基本矛盾決定着這樣的制度必然滅亡。《資本論》不僅客觀地描述了19 世紀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狀況,其商品價值理論、貨币流通規律、生産價格理論、再生産理論、貨币流通及周轉理論、平均利潤理論、職業經理人理論、股份公司理論、地租理論、社會分工理論等到現在都有着很強的借鑒作用,具有強烈的建設性功能。三是實踐價值。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實踐價值不僅體現在它來源于實踐經驗的總結與提煉, 而更重要體現在它不是抽象的教條理論,而是行動的指南,其成果是用來指導實踐的,它要求人們根據它的基本原則和基本方法,不斷結合變化着的實際,探索解決新問題的答案。成果應用于實踐,這也是發展馬克思主義理論本身,是馬克思主義保持永不衰竭的旺盛生命力所在。四是政治價值。科學性和政治性的統一是馬克思政治經濟學的基本品質。從建設與發展的角度講,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政治價值還體現在人民性上,人民利益是最大的政治,社會生産力發展的目的是為了人民的利益,切實做到人民共享經濟繁榮發展的成果是我們堅持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必須堅持的首要原則,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基本立場是人民的立場。“實現人民的現實的幸福”和“人的自由發展”是其總的價值取向。
世馬會記者:勞動産權作為勞動者按照勞動貢獻享有收益的權利,研究勞動産權對于捍衛勞動者權益、推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完善和社會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馬克思和市場社會主義者都對此有着豐富而深刻的分析。在您看來,馬克思與市場社會主義兩種勞動産權理論有何異同?
韓教授:馬克思和市場社會主義者都強調勞動者應該獲得政治民主、經濟民主和利益分配權利,主張按資本産權分配和勞動産權分配相結合,充分保障勞動者權益。不過,由于時代背景、立論基礎以及階級立場的不同,馬克思和市場社會主義者的勞動産權理論有着明顯的區别。具體體現為三個方面:一是理論依據不同。馬克思的勞動産權理論建立在勞動價值論基礎上,勞動是财富之源,是人的價值和人的主體性在經濟生活中認同的表現,勞動者應該擁有對自身勞動産權。市場社會主義的勞動産權理論雖然也承認勞動創造價值,但認為勞動者獲得收益是因為随着生産力的發展和知識經濟的到來,人的因素對經濟增長和發展的作用凸顯而形成的。給予他們剩餘分享權,有利于緩和勞資矛盾,有利于推動經濟發展。二是實現基礎不同。在馬克思看來,雖然勞動産權的形成和确立是在資本主義時期,但在資本主義的私有制條件下,勞動産權是不完整的,隻有實現公有制才能保證勞動産權的真正落實。早期市場社會主義者也普遍批判與資本主義制度相聯系的私有産權,主張把私有産權關系與市場經濟相分離,以某種形式的公有産權取而代之。當代市場社會主義者則普遍主張采用勞動合作組織,突出分配平等要求和利益共享。三是實現方式不同。馬克思強調勞動産權的實現是在沒有資本剝削中介的條件下的工廠協作生産,而市場社會主義者認為勞動者勞動産權的實現形式主要是利潤分享和收入分享等,分享制的關鍵不在于誰擁有所有權,而在于工人參與利潤分享,重新分配企業收益。總言之,馬克思的勞動産權理論是建立在公有制基礎上的,能夠從根本上保障勞動者的勞動産權得以充分實現。而市場社會主義者的勞動産權理論,從調動勞動者積極性,協調勞資矛盾的角度,設計出比較具體的利益分享理論,為我們落實勞動産權做法提供了參考和借鑒。但他們不從動搖所有制着手,僅僅依靠市場選擇和理性自覺,事實上是很難保證勞動者的勞動産權得以真正充分的實現。
世馬會記者: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增長舉世矚目。然而,中國的經濟增長也逐步顯示出其成長過程中被忽視乃至由于缺乏遠見或者急功急利而制定的宏觀、中觀以及微觀政策上的問題所暴露出的危機。在此背景下,經濟倫理學作為一門學科越來越受到國内學者的關注。對此,請問您有什麼看法?
韓教授:經濟倫理學作為一門學科在當代越來越受到國内學者的關注,一個原因是,從宏觀上看,經濟增長變成了生活的主旋律,經濟的增長模式出現了危機,人們開始質疑經濟增長模式。而這種危機最顯著的後果就是導緻了人類生存危機。一些學者開始關注人與自然之間的倫理問題、人與環境之間的倫理問題、人與生态之間的倫理問題。而更進一步,很多學者意識到,這些問題并非是根本問題,因為導緻上述緊張關系歸根結底都在于當前全球以“資本邏輯”為中心的“經濟增長模式”。同時,也有學者認為導緻上述人類生存危機是由于科學技術的參與所導緻的結果,因此提出了科技倫理問題。然而,科學技術也不過是經濟增長的手段。因此,很多學者便進一步把問題症結追溯到經濟增長方式本身,從經濟增長方式本身來考察當代人類生存危機的症結。或許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才提出了“經濟倫理”的問題。
當代人類的經濟增長方式是以自然資源為支持、以工業文明為基礎、以資本邏輯為機制的經濟增長方式。這種經濟增長方式是當代人類生存危機的直接根源。傳統經濟倫理學探讨的基本問題是在經濟活動中所發生的人與人之間的倫理關系問題,它把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排除在倫理學之外,單純探讨實現人類内部的經濟行為,即生産、交換、分配和消費的公平正義法則。從當代人類生存危機的角度看,這一法則不利于捍衛人類可持續性生存和發展的目标。因此,當代經濟倫理應該把生存法則确立為經濟倫理的最高法則。
世馬會記者: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加大治理腐敗力度,取得一系列重大成果。但同時,由于各種原因,近年來我國經濟發展速度有所減緩,有人借此提出所謂的反腐敗影響經濟發展的觀點,由于在現象上的吻合,而且在新自由主義經濟理論中确實有類似的觀點,這一不合乎常理現象,不僅在社會中引起迷惑,在學術界也引起了廣泛讨論。可以談談您對這一問題的看法嗎?
韓教授:從理論上來講,大部分學者認同反腐倡廉同經濟社會發展的正相關關系。腐敗無論是對宏觀經濟,還是對企業及個人獨立的經濟主體都是産生副效應的,對于市場經濟來說,腐敗會滋生大量低效的公共部門,這些機構和部門的人員濫用公權力為本部門的人謀取私利,導緻政府财政的支出和公共投資配置的低效率,造成巨大資源浪費,直接導緻财富的不合理占有,以及快速的集中或者集聚,造成貧富差距擴大。對于企業來說,由于腐敗進入,幹預與阻撓,企業經營不确定性增強,以及對産權保護的力度較弱,使得企業創新活動風險加大,由此更傾向于采用相對較低的技術,創新力明顯不足,而且不得不将資源和精力更多地投入到尋租活動中,更傾斜于賄賂官員而不是開發新技術、新産品,這樣自然會直接影響經濟發展速度,從長遠看影響經濟轉型和長期發展。對于經濟活動者個人來講,腐敗的誘惑會形成負激勵,造成人力資本的閑置和浪費,滋生和助長不良社會風氣。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加大反腐倡廉力度,有力地打擊尋租行為, 淨化了社會風氣,推動政府職能轉變,為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提供優質高效的市場環境,推動了經濟社會發展。而目前出現的經濟發展速度減緩有着多種原因,我們必須堅定信念,以制度建設為基礎,以市場機制為依托,以道德教育為保障,在反腐倡廉中持續推動經濟社會轉型與發展。
世馬會記者:建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發展21世紀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是當代中國共産黨人的一項偉大使命。在您看來,建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發展21世紀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關鍵是什麼?
韓教授: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産生源于揭露資本主義的内在矛盾,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總是根據實踐的變化和問題的更新發展自己的理論。新中國成立以來,無論是黨的曆代領導集體還是理論界,對中國政治經濟學的發展都是以探索社會主義發展問題為建設主線,并伴随着中國社會主義經濟社會實踐而不斷發展,在不斷解決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問題中不斷得到豐富,形成了系統化的中國經濟學理論體系。可以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建構原則是直面問題,遵循發現問題、篩選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的理論創新過程。因此,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創新路徑與方法,要基于我國國情和發展實踐需要,提煉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經驗,不斷發現和研究我國經濟發展面臨的新情況、新問題,積極破解經濟發展中的難題;要從中國經濟體制改革和發展的實踐中挖掘新材料、發現新問題、提出新觀點、構建新理論。同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構建要以破解發展問題為導向,不斷發現和研究我國經濟發展出現的新問題,積極破解當今世界經濟發展中的難題,不僅要解決本國經濟發展問題,還要敢于肩負為人類共同發展貢獻中國方案的責任。
世馬會記者:最後再請教您一個問題。“中國模式”的成功崛起引起了世界理論界的廣泛而深入的關注,同時也賦予了國内理論界重大而神聖的曆史任務。在您看來,國内學者對此需要承擔安歇理論職責?
韓教授:中國經濟社會的偉大成就震撼了世界,“中國模式”、“中國經驗”、“北京共識”等已成為世界理論界關注的熱點問題。應該承認,中國理論工作者在中國模式的成功崛起中已經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責任。正是“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标準”的讨論,推動了改革開放的起步;正是市場經濟的讨論,堅定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标模式的選擇。在機遇與挑戰并存的現時代,中國的發展更加迫切需要精神和學術的支持,需要理論界提供高層次高水平的研究成果。理論界應當承擔起時代、民族所賦予它的曆史職責。具體說來,一要總結中國特色,提煉中國經驗,既要用學術化規範性的語言提煉和總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豐富内涵, 還需要把這些理論具體化, 以應對改革發展中出現的新情況與新問題, 從而完整地承擔自身的理論使命。二要保持理性思考,堅持科學發展,既要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的科學态度,又要在理論思維的前提層面警惕或破除極“左”學術立場、“全盤西化”學術思維、極端實用的政治旨趣等錯誤觀念或思潮。三要應對理論質疑,擴大世界影響,既要詳盡闡述整個馬克思主義與經典馬克思主義的一脈相承關系,考察分析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産生的主客觀條件及其曆史意義,又要厘清中國化馬克思主義與西方某些現代思潮的根本界限,消解西方學術界對于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誤解或曲解。此外,還要直面現實的矛盾與問題,創造性解決這些矛盾和問題,推進理論創新。
世馬會記者:今天的采訪就到此,謝謝韓教授!
附:韓喜平教授的代表性研究成果
撰寫和主編《中國農戶經營系統分析》、《民生中國》、《馬克思主義發展史》、《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選讀》等專著和教材20餘部。
在《馬克思主義研究》、《人民日報》、《光明日報》、《中國高校社會科學》、《馬克思主義與現實》、《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社會科學戰線》、《學習與探索》、《求是學刊》、《當代經濟研究》等雜志發表科學研究論文二百餘篇,其中多篇被《新華文摘》、《中國社會科學文摘》、《求是(百家言)》等轉載。如發表于《馬克思主義研究》上的《論社會主義公有制的民生保障優勢》《“中國模式”與理論職責》《“中國夢”與理論工作者的使命》等;發表于《中共中央黨校學報》上的《中國特色民生法治化的建構邏輯與路徑》《經濟學研究倫理屬性的學說史考察》《邊界與效度:政黨内部激勵活動的原則論析》等;發表于《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上的《關于中國農民經濟理性的紛争》《農民負擔的政治經濟學分析》《收入分化與教育政策選擇》《制度安排與村落發展──對村集體經濟發展的一種解釋》等;發表于《學習與探索》上的《馬克思與市場社會主義兩種勞動産權理論比較》《對二元增長模式的反思:基于發展的導向》等。
講授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原理、馬克思主義倫理經濟學、資本論選讀、新科技革命與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經濟發展理論、馬克思主義理論理論前沿問題等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