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馬會參會學者專訪:中山大學beat365院長李輝教授

【嘉賓簡介】李輝,中山大學beat365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教育部馬克思主義理論類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廣東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全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會理事、全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會學術委員會委員等。主要研究領域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方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意識形态教育與傳播。承擔項目主要有國家社科基金項目3項,其他項目十餘項。曾獲得獲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教育部高校德育創新研究成果一等獎等獎項。

 

世馬會記者:李教授您好,了解到您一直對于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與文化發展相關問題很有研究,随着時代和社會的發展,大衆文化不斷崛起,您怎樣看待這種文化現象?馬克思主義作為主流文化的核心和指導思想,應當如何實現與大衆文化的良性互動呢?

李教授:你好!中國大衆文化本身就是文化在現代化進程中的世俗形式,是具有積極意義的文化形态,在近30年來的文化發展中,不僅大衆文化在不斷翻譯着主流文化的經典,主流文化也借用了大衆文化的生産和傳播方式。文化的大衆化生産和大衆化傳播已經成了人們接觸文化的主要方式。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衆化需要實現主流文化與大衆文化的整合與共生,這種轉化最直接的方式就是通俗化。所謂通俗化是一系列的轉化過程,在表達方式上,就是将馬克思主義深奧的理論文本轉換成讓大衆喜聞樂見的語言形式。在當代社會,通俗化除了複雜文本向簡單文本的轉換之外,還表現為抽象文本向形象、可視的聲像、影像作品的轉換,從書面傳播向電子傳播拓展,以及由政府宣傳動員為主向文化産業化發展并重的轉向,等等。隻有将馬克思主義理論以通俗化的方式傳遞給大衆,以馬克思主義為核心的主流文化才能深深根植于大衆文化的沃土,真正成為廣大人民群衆的“大衆話語”。

當然,大衆文化的發展過程并不必然與馬克思主義大衆化的過程相契合,大衆文化也具有消極的方面,它的感性化、娛樂化、自發性特征與馬克思主義大衆化的理性化、高尚性、自覺性要求是存在沖突的。大衆文化既可以成為主流文化的營養基因,又可以成為主流文化的異化力量。因此,要在文化形态轉化中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作用,保證馬克思主義通俗化而不庸俗化,仍然需要在思想文化建設工作中努力進行研究和探索。

世馬會記者:在當代中國,文化認同的問題越來越引起大家的關注。在近現代中國曆史上,中華民族曾經選擇了馬克思主義來重建民族文化認同。而有人認為,當代中國在多元文化思潮的沖擊下面臨文化認同的危機,在您看來這種危機應當如何化解呢?當代中國如何構建文化認同?

李教授:形成新的文化認同,既不是簡單地回歸過去的傳統,也不是全盤西化,而是要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建構文化的整體目标和價值體系,尋求新時期國民精神的價值支點和精神歸屬。在當代中國複雜的文化生态下,隻有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符合人類社會發展方向、體現先進生産力發展要求、代表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反映時代進步潮流的文化,是建構文化認同的前提和基礎。馬克思主義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核心和靈魂,當代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針對中國發展的現實問題而産生的,是社會發展理路與人的發展需要的有機統一,它融合了東西方文化的精神智慧,是能夠在當代中國聚合各種文化潮流、化解文化認同危機、推動文化和諧發展的核心因素。

以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為核心的文化認同的形成,其實質就是要馬克思主義由意識形态領域進入到人民群衆的文化心理結構,成為人民群衆穩定的價值基礎和精神紐帶。首先,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必須關注人民大衆的現實生活,回答現實問題,注重改善民生,把先進文化與大衆利益結合起來。其次,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必須能夠把握人類社會文化發展的基本規律,确立在新的曆史條件下的方位感,面對當代中國社會出現的種種矛盾和困境,需要合理總結社會轉型所帶來的社會、文化意義及後果,闡明未來發展的前景。在新的時代條件下,馬克思主義隻有在精神文化層面得到人民大衆的廣泛認同,才能産生強大的生命力、創造力和感召力;而馬克思主義隻有始終着眼于人民大衆的根本需要,真正了解和掌握群衆,才能具備引領認同的價值基礎。

世馬會記者:目前,提升文化軟實力已經明确成為新時期文化發展的核心語彙,成為黨和國家的一項重要發展戰略。那麼您認為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衆化對于中國文化軟實力的提高有哪些重要意義呢?

李教授: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衆化作用于文化軟實力提升的表現,首先在于增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态的主導性。文化是具有民族性、階級性和時代性的,意識形态也是文化,且意識形态制約和規範着文化的内容和表現形式。提高文化軟實力首先必須把握文化的性質和方向。增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态主導性,才能在全球多元文化交彙中确立當代中國文化的位置而不迷失方向。在當代中國,應當通過馬克思主義大衆化的過程,使馬克思主義從國家意識形态轉換為大衆意識形态,使馬克思主義日常化、生活化,成為個人文化品格的一部分。其次,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衆化還有利于擴大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在世界範圍的競争力與影響力。文化的對外競争力和影響力是一個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标志。在當代中國進一步推進馬克思主義大衆化,讓馬克思主義成為人民大衆所普遍接受和掌握的一種文化力量,有利于增強我們抵禦文化風險的能力,有利于建立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進行國際文化對話的自信,也有利于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參與國際文化的平等競争,從而實現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提升。再次,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衆化對于文化軟實力的提升表現在增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的凝聚力。社會主義核心價值是社會主義文化的内在支撐,是文化軟實力建設的基本内容。推進馬克思主義大衆化,形成人民群衆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的自覺認同和踐履,從而吸引、聚化多樣化的文化價值觀念,增強社會主義文化的内在凝聚力,是提升文化軟實力的重要表現。

世馬會記者:您剛剛提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其作為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需要在實踐中得到培育和踐行。您能從文化角度談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和踐行嗎?

李教授:廣義的文化包括制度文化、物态文化、行為文化、心态文化等四個層次。我們可以從這四個層次切入,增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和踐行過程中文化載體的創設和利用。第一,從制度文化角度來看,我國的社會主義制度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價值指向和具體要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踐行和落地也需要社會主義制度的不斷完善予以支撐。以制度文化為着力點承載價值指向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一是以宏觀制度為着力點,保證社會的公正性;二是以微觀制度為基礎,保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落地生根。第二,從物态文化角度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凝聚的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和人類文明的價值精華,其培育和踐行需要以物态文化作為重要載體,以物态文化為中介,積極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内容,一是需要發揮物态文化的價值教育功能;二是在文化産品開發中嵌入核心價值。第三,從行為文化角度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共識性,這種共識性不僅體現在價值認同上,更體現在價值踐行上。從某種意義上可以說,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關鍵和落腳點在行動。第四,從心态文化角度看,以心态文化為支撐,将心态建設作為文化建設的一部分,能夠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和踐行營造良性的社會心理氛圍,良好社會心态的營造一是需要輿論引導,二是需要心理關懷,要建立健全社會心态調節機制,為社會成員提供更多更好的心理疏導。

世馬會記者: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領域的專家,李教授您認為當前中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應當如何因時而變、與時代接軌呢?

李教授: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總是在一定時空中進行并接受該時空的檢驗。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需要認識時代屬性,把握時代邏輯,才能使思想政治工作紮根中國大地,增強親和力和針對性。當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有幾大趨勢:第一,國際競争新趨勢需要進一步加強黨對高校的領導;第二,人才競争新态勢要求高校回歸“立德樹人”中心環節;第三,理論與現實的新特征需要創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随着社會環境的轉變,思想政治工作的矛盾也表現為理論徹底性、主體選擇性和環境複雜性的矛盾。構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格局涉及以下幾個方面:第一,以理服人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路徑,在當今社會,馬克思主義依然是人類解釋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不過,增強以理服人效果還需要堅持理論聯系實際原則,通過大衆化增強思想理論教育的時代感;第二,以文化人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路徑,我國文化由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革命文化和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構成,如何将這三種文化統一起來成為有效的育人育德資源,是實現以文育人需要探索的新課題;第三,以學養人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發展路徑,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在講授基本範疇和原理的過程中,如何理清學脈,提供豐富的學術史支撐,如何通過研究學問提升境界,通過讀書學習升華氣質,以學養心、以學養德、以學養魂,是新時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亟須探索的新課題。

世馬會記者: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産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提出我們應當堅持“四個自信”,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在您看來,中華民族何以更加自信呢?

李教授:我認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基礎是曆史自信。從認識論而言,在曆史的長時段中我們更加明晰了中國共産黨的曆史定位,為進行客觀曆史叙事提供了思維基礎。說清楚中華文明史的源和流,說清楚源遠流長的内在邏輯和動力機制,都離不開曆史。講明白中國共産黨領導下的新中國在五千多年中華民族文明史中的貢獻,也就為确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奠定了長時段的曆史基礎。曆史虛無主義的叙事方式之一是将個别的曆史事實重新考證和言說,至于曆史邏輯則不在其視野之内,無視長時段曆史反思的要求。從價值論而言,曆史的長時段更加明晰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價值定位,為進一步理解中國共産黨的性質提供了豐厚的認識資源。唯物史觀奠定了科學社會主義的價值基礎,即人民群衆是曆史的創造者,也是曆史進步的受益者。在社會主義500年發展曆史中,空想社會主義描繪了一個沒有剝削、人人平等的理想社會,卻沒有找到創造這個社會的主體;科學社會主義創造性地提出了人民創造曆史的思想,并建立了第一個社會主義政權和國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堅持人民創造曆史思想的同時,又創造性發展了人民也是發展成果獲得者的思想,豐富了群衆史觀的内容。這一價值取向體現在100多年近現代中國革命史和近百年中共黨史、60多年新中國建設史和近40年改革開放史之中,體現在中國人民站起來、富起來和強起來的實踐體驗之中。如何構建曆史自信呢?第一,堅持用馬克思主義曆史觀武裝人們頭腦,是構建曆史自信的思維基礎。以馬克思主義曆史觀為指導,曆史叙事才能建立在科學思維基礎上,曆史記憶才能擺脫個體思維的非至上性,曆史自信才能獲得堅定的信念基礎。第二,通過系統的曆史教育培育科學的曆史記憶,是構建曆史自信的文化基礎。而具有曆史文化素養,最重要的是要具有曆史意識和文化自覺,即想問題、作決策要有曆史眼光,能夠從以往的曆史中汲取經驗和智慧,自覺按照曆史規律和曆史發展的辯證法辦事。第三,自覺關注現實問題,是構建曆史自信的現實基礎。現實是未來的曆史,曆史是現實的基礎,本來二者的區分就是相對的。知古鑒今、古為今用才能真正發揮曆史的價值。

世馬會記者:謝謝李教授!

李教授:祝第二屆世界馬克思主義大會圓滿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