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馬會參會學者專訪:西安交通大學beat365王宏波教授
【嘉賓簡介】西安交通大學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曾任西安交通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執行院長、黨委書記、院長,beat365院長。著有《馬克思主義理論及其教育新探》、《社會工程研究引論》、《工程哲學與社會工程》、《社會協調分析新論》、《西安産業協調發展與結構調整研究》等多部著作。主編《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鄧小平理論研究——當代中國科學社會主義的理論與實踐》、《現代科技與社會人文解析——科學、技術與社會的交互研究》、《哲學教程》等多部教材。參編教育部馬工程教材《馬克思主義與社會科學方法論》、教育部示範教材《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在《中國社會科學》、《哲學研究》、《自然辯證法研究》、《教學與研究》、《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研究》等權威期刊及其他重要刊物發表論文100餘篇。主持和參與研究課題20餘項,其中主持國家社科基金課題5項,重點課題1項,教育部課題6項,以及多項橫向課題。 獲國家教委首屆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二等獎、陝西省政府第九次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陝西省政府第九屆自然科學優秀學術論文一等獎、陝西省教委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一等獎多項,全國思想政治理論課影響力人物,全國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研究會常務理事。
世馬會記者:王教授您好!感謝您接受第二屆世界馬克思主義大會的采訪。我們注意到您較為重視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交叉研究,出版或發表了大量關于社會工程的學術著作。馬克思主義學界對于社會工程這個概念似乎較為陌生,您能否給我們簡單介紹一下社會工程?
王宏波:好的。我們知道工程師并不同于科學家,他的主要任務是設計并創造出自然世界中原本并不存在的事物。工程設計過程的突出特征是人根據自己的目的和意圖形成操作意見施加于客觀事物,并借助于對事物自身規律的利用,使事物發生有利于人的目的或意圖實現的變化,從而形成一個新的事物,最終實現人的目的或意圖。
那麼從社會演進的方式看,工程活動的這個基本特征也存在于社會管理過程中,并通過社會管理的環節作用于社會發展的進程之中。馬克思主義認為,社會是以生産力發展為基礎的各種生産關系的總和及其确立其上的上層建築體系。從實際的角度看,它表現為一系列制度、體制、法律、政策和各種規範。這些事物是社會的人建立的,又是社會的人打破并由新的形式所替換的。每建立一個新的形式,都是一種創新。設計新的社會藍圖, 也就是制定新的社會制度模式、法律、政策和各種規範, 建立一個新的社會結構和社會秩序, 也是一種社會工程。簡言之,社會工程就是通過設計社會模式來改造社會的人類實踐活動。社會工程活動的特點就是通過設計和建構制度、體制、政策、規則體系等社會模式來解決社會矛盾、推動社會發展。
與社會工程相聯系的另一個概念是社會工程學。社會工程學就是研究和探索建構社會發展的各種具體模式的理論和方法的學科。它不同于研究社會發展規律的相關學科探索真理問題,而是探索模式設計的合理性問題。社會模式的基本外延包括社會體制、社會機制、社會政策、法律法規、社會規則、社會計劃等等。社會工程學的基本特征是以社會模式設計和實施為核心展開的理論邏輯和方法論内容。社會工程思維的核心特征是整體性思維,它的基本問題包括如下幾個方面:多向度規律的約束、互動與綜合優化,多重價值的岐向與整合,對各種具體的情境因素相互約束狀态的分析與判斷;規律、價值、情景因素的綜合集成;多種社會理念的選擇與定位,社會模式設計、評價與選擇,社會過程的拐點分析與社會模式轉換等。社會工程學是将人文科學、社會科學、自然科學、工程學等學科的知識和技術進行重構與整合,并具有自己特殊内容的新興交叉學科。
世馬會記者:王教授您為何要将社會工程的思想引入馬克思主義的研究之中?
王宏波:我認為可以從社會工程活動與社會工程研究兩方面來回答這個問題。
一方面,社會工程活動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實踐形式。馬克思主義理論從産生起就是觀照社會現實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發展過程同時也是馬克思主義理論不斷作用于現實社會,形成馬克思主義的社會實踐過程。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社會實踐形式大體上經曆了社會運動、社會革命、社會工程三個階段。三者都是适應不同時代主題和社會發展不同階段需求的不同形态。在和平與建設的年代,随着社會生産力的發展,社會結構進一步複雜化,社會分工與分化加速,社會主體的價值需求多樣化,對不同社會主體的利益訴求需要通過綜合協調、系統集成、整體思維的思維方式加以系統考量和綜合權衡,經過多重政策的相互配合、制度模式的相互協調,規則、标準的相互補充設計與建構來實現多元主體的價值需求。這種思維方式就是社會工程思維的基本特征。它超越了社會運動思維的整齊劃一性與社會革命思維的非此即彼性。實事求是地說,新中國開國之始,我們就進入了社會工程時代,社會工程思維已經客觀上居于建設思維的主體地位,但是我們的建設思維仍沒有自覺地擺脫社會運動思維與戰争時期的革命思維,所以在我們取得很多重大成就的同時,也出現了不少失誤,走了不少彎路。因為用社會運動、社會革命的思維方式僭越了社會工程的思維方式。今天我們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衆化,就要求馬克思主義與改革開放這一具有中國正在進行的,具有時代性特征的現實的社會工程活動相結合。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突出了、強調了社會工程思維的特點,他強調全面深化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與協同性,強調社會系統工程的思想和改革的頂層設計,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思想等,充分展示了從社會工程層面推進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時代性創新,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三次曆史性飛躍。可以說,在當今社會,離開社會工程活動理解馬克思主義理論,就無法展示馬克思主義新的生命力。
另一方面,社會工程研究是馬克思主義理論與社會實踐活動相互作用的轉化環節。馬克思主義理論要指導實踐也必須經曆一個由抽象命題到具體命題,由一般理論範式到具體實踐模式的轉化環節,這個環節就是社會工程研究。社會工程研究是社會模式的藍圖設計與論證工程,也是具體的社會工程過程的理論反思與總結過程,在馬克思主義與社會工程活動間起到中介作用。我認為,社會工程研究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從社會發展的基本理論與規律性的層次向社會發展的模式設計與實踐層次的深入和擴展,是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新的學術領域和學科發展新的增長點。比如說,社會發展模式研究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提出的社會工程問題,社會工程規律問題是從社會工程角度提出的馬克思主義時代化的一個理論論域,理論命題的操作化則是從社會工程角度提出的馬克思主義大衆化的問題,等等。
世馬會記者:謝謝王教授。讓我們把目光從馬克思主義理論本身轉向馬克思主義教育。我們知道習近平總書記2016年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高校要堅持不懈傳播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抓好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為學生一生成長奠定科學的思想基礎。但我們也能很明顯地看到,當前國内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存在弱化與邊緣化的态勢,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課興趣不足甚至抱有抵觸情緒,缺席率高、擡頭率低的現象并不鮮見。王教授,您作為國内馬克思主義的專家從教四十餘年。您如何看待當今高校的馬克思主義教育?
王宏波:這确實是當前的一個重要問題。傳播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是我國高等教育的基礎性課程,思想引領的方向性課程。但毋庸諱言的是,馬克思主義理論課教學在當今确實面臨許多問題,其中十分明顯的一點就是在教學過程中出現馬克思主義理論無法有效解釋當前實踐的問題。其中,如何科學的對待和解決理論聯系實際的問題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有的教師不區分社會上已經存在的現象和正在改變社會過程出現的新現象。不區分正在退出曆史舞台的落後現象和代表社會未來的新現象、社會的主流現象與支流現象、正面現象與負面現象,離開我們黨正在做的事情和重大決策,單向度地、零碎的聯系某些社會現象。比如說有的教師出于解釋某些概念的需要,簡單聯系社會上一些孤立現象,而不能從根源上解答學生心中的疑惑;有的教師單純地聯系社會正面現象而忽視對社會負面問題的解析,采用簡單歌頌的方法,在學生的心目中産生粉飾困難的疑惑,而不能入心。有的為了強化問題意識,專門分析負面現象,容易産生以偏概全的問題,不利于激發學生的“四個自信”,起不到提升思想境界的作用。現在的大學生既是能接受海量多元信息的一代,又是能夠獨立思考的一代。當他們覺得理論無法解釋現實時,他們對理論自然會産生懷疑,更不用說對理論産生興趣了。所以我覺得,在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過程中,需要處理好理論聯系實際的問題。這也是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品質與根本特征。這就要求我們有意識地确立新的教學理念,具體來說可有以下幾條:
首先是确立聯系社會工程實際的新理念。要改善和提升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在聯系實際方面的實際效果,把馬克思主義理論與現實生活緊密地結合起來,提升馬克思主義在人們社會生活中的影響力,需要我們關注社會工程活動。社會工程活動是馬克思主義理論轉化為群衆具體的社會實踐的中間環節,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社會應用形式,也是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所要聯系的那個“實際”。社會工程實際就是改革開放的具體方略與具體實踐,就是黨和國家正在推動的重大改革事項。以重大改革實際為理論聯系實際的對象,展開各種社會思潮的分析評論、闡釋馬克思主義理論立場與方法論思想,幫助學生分清是非,确立四個自信。但是,聯系改革的實際,要運用社會工程的思維方式。如果離開社會工程這個中介環節去應用馬克 思主義,去聯系實際,馬克思主義必然脫離主流的社會生活,必然會聯系一些零散的社會現象,就達不到在改造社會的過程中認識社會的基本要求。
二是要确立建構性批判的教學理念。馬克思主義理論要與實際結合,但是,當面對一些社會的負面現象和問題時,我們又該如何引導學生呢?我們反對持基本否定立場的解構性批判,也反對瓦解核心價值觀的颠覆性批判,而是主張為建設、發展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而進行的建構性批判。而要運用建構性批判的思維原則,就應當引入社會工程的思維方式。比如說,社會模式設計是社會工程思維的基本形式,提供了建構性批判的思維空間;綜合集成的社會工程思維特點,是曆史“合力效應”的邏輯再現,也是馬克思主義理論應用的邏輯要求;應用馬克思主義理論分析社會工程實際,分析社會模式設計效果的多重效應,分析核心效應與邊緣效應的關系,發揮引領改革發展的作用。
三是要拓展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軸心的交叉學科的學術視野,強化學術思維與政治思維相結合的方法論理念。首先,馬克思主義理論本身就體現了哲學、人類學、社會學、經濟學、政治學,也包括自然科學和其他社會科學等人類知識的有邏輯的整體統合。所以在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過程中,确立交叉學科的學術思維,将馬克思主義理論原則與其他相關科學知識聯系起來,多視角地研究和汲取知識營養,把馬克思主義的理論與價值導向滲透到多學科交叉的知識要素中,從而準确地把握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和價值導向,确立馬克思主義在社會科學問題或社會問題中的理論指導地位。其次,要做到“政理、學理、事理相貫通”,努力做到把政理講明白,把學理講到位,把事理分析透。要避免把高校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課變成一般的政策宣講,從而降低其理論的品質和信服力。我們需要對社會實際問題進行學術解剖,需要對政策理念背後的理論觀點支撐作進一步分析,需要解釋重大事件本身的政治意義、科學依據、演變機制。再次,我們需要建立學術觀點、政策取向與意識形态取向之間的聯系,這有助于我們更透徹地分析和思考理論及實際問題,培養學術思維與政治思維相結合的交叉思維能力。最後,我們要提倡交流與交鋒,展開不同學術觀點及其社會效應的對話與讨論。特别是對那些颠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學理觀點、消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的學術命題進行有針對性的、深入的、有效的争鳴和批判。隻有這樣,才能掌握思想文化領域内馬克思主義的領導權和話語權。
世馬會記者:王教授,您的回答既有理論的深度,同時也有具體的實踐舉措,本身就是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表現。說到實踐,各高校的beat365是承擔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任務,研究、傳播馬克思主義的主要陣地。您曾擔任西安交通大學beat365院長,您對高校beat365的建設和發展有什麼想法與建議?
王宏波:“打鐵還需自身硬。”我覺得,要建好一個beat365,需要做到以下幾點:
一是要堅持beat365的建設标準。具體來說,隊伍建設是前提,尤其是教師隊伍的思想理論建設是根本,要有一支“在馬愛馬,在馬研馬、在馬信馬、在馬幹馬”的教師隊伍;科學研究是基礎。beat365的教師要熟悉馬列經典,具有抓住理論精髓與時俱進的研究能力,能推進馬克思主義理論不斷創新發展;高質量的教學效果是目标。馬院的教師要有對學生的思想影響力,對社會公衆的理論影響力;所以,較高的學術水平與實效性強的教學效果和理論闡釋效果是beat365的生命力所在。此外,管理制度的建設要有利于學術創新和教學創新。
二是要突出beat365的學術特色。一方面,beat365要通過發揮教師的研究專長,傳承學院傳統優勢,圍繞學校重點方向,明确自身學術研究的切入點和創新點,形成獨具風格的學術特色與教學科研特色。另一方面,beat365在注重強化馬克思主義相關學科的同時也要注重交叉學科的研究,積極促進馬克思主義相關學科與其他哲學社會科學甚至自然科學的交流,把握各學科的研究熱點、争議焦點,從而推動自身學術水平的提升。
三是要強化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的整體性建設。整體性研究的特點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區别于其他馬克思主義學科的重要特點。首先是馬克思主義幾個組成部分之間的整體性貫通,從整體性角度理解其組成部分的思想要義和理論體系;其次是堅持和培養從整體性視角理解和分析現實問題的能力。現實問題的整體性結構需要beat365教師運用整體性思維去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解現實和推動實際生活的變革。另外beat365也可以進行學科與專業的創新,例如可以考慮創辦馬克思主義與社會工程專業,專門培養馬克思主義視野的社會工程人才,培養一批具有馬克思主義理論素養的應用型高級人才,既可以從事教學,也可以從事政策研究,服務社會改革,改變政策研究領域缺少馬克思主義理論綜合知識背景人才的現象,同時可以給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教學積累大量的實踐案例。
四是要承擔引領社會思潮走向的社會文化責任。beat365的教學科研必須立足社會問題,堅持問題導向的理論研究和創新。同時積極參與社會思潮評價分析活動,滿足社會大衆和青年學生關心社會發展走向的心理需求,為社會提供公共産品與公共服務。另外,也可以引進社會力量參與學院建設,豐富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更好地發揮意識形态宣傳教育功能。
世馬會記者:最後再次感謝您接受我們的采訪!
王宏波:謝謝!祝第二屆世界馬克思主義大會圓滿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