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馬會參會學者風采:浙江大學beat365院長劉同舫教授
[人物簡介]劉同舫,湖北天門市人,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浙江大學beat365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一級學科帶頭人,浙江大學“文科領軍人才”。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入選國家“萬人計劃”哲學社會科學領軍人才、全國文化名家暨“四個一批”人才、“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才,被授予“國家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獲評全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年度影響力标兵人物”,入選廣東省委宣傳部“宣傳思想文化領軍人才”和“十百千工程”優秀人才。兼任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浙江省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研究會副會長、浙江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研究會副會長、浙江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浙江大學研究基地負責人和首席專家、湖北省“楚天學者計劃”湖北大學講座教授等社會職務。在《中國社會科學》《哲學研究》《教育研究》《馬克思主義研究》《光明日報》《人民日報》等報刊發表論文200餘篇,其中在《中國社會科學》發表6篇(含英文版),被《新華文摘》等轉載54篇;出版學術專著8部、譯著2部、主編教材5部;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重點項目、一般項目共4項,省部級項目10項,優秀等級結題6項,免于鑒定2項;獲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二等獎2項,省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一等獎2項、二等獎3項;入選“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文庫”1項。
世馬會記者:馬克思主義是一門關于無産階級和人類解放的學說。迄今為止,還沒有一門學科像馬克思主義那樣,如此深刻地論證過關于人類解放的問題。劉教授您是國内研究人類解放理論的知名學者,請問您是如何理解馬克思人類解放思想的?
劉同舫教授:人類解放是指人類不斷地消滅現存狀況、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的現實運動,是人類在經由政治解放、經濟解放、勞動解放和文化解放所創造的社會物質精神條件下,把握與超越外部自然限度,并通過全面颠覆資本邏輯,消除私有制,以自由人的聯合體取代市民社會體系和國家,建立起共産主義社會的曆史過程。
追求人類解放,是馬克思畢生不變的第一主題,也是馬克思終生為之奮鬥和獻身的目标與根本價值訴求。在馬克思多維度、多層次的學說體系中,人類解放思想無疑是具有統攝意義的核心思想。這一思想不僅構成馬克思全部思想的出發點、目的和歸宿,而且也滲透在他的全部思想體系之中。
馬克思的人類解放理論是在吸收了西方古今豐厚思想營養的基礎上綻放出來的。生于、長于西方傳統之下的馬克思,其心靈不可避免地受到古希臘—羅馬的古典思想、猶太—基督教的神學思想、文藝複興和啟蒙以來的理性思想等西方傳統的滋養,其直接思想資源主要來源于空想社會主義者關于未來社會的構想、黑格爾的“絕對精神”與世界曆史觀、費爾巴哈的人本學和人類學思想,這些思想構成了馬克思人類解放學說的深度理論背景,為馬克思人類解放理論提供了豐厚的理論資源,使得馬克思人類解放理論站在更為堅實的曆史基地之上。馬克思的家庭教育、人生經曆與其自身的志向,以及所處時代的社會矛盾也是馬克思人類解放理論形成的現實根基。
市民社會理論在馬克思的學說中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它已同生産力、生産關系、經濟基礎、上層建築一起,構成了馬克思曆史哲學的理論基石,它作為一個基本範疇深深積澱在曆史唯物主義體系的底部。馬克思思想系統的形成、唯物史觀的創立,是以黑格爾法哲學為突破口,通過批判黑格爾的國家理論,研究市民社會與政治國家的糾結關系,得出了與黑格爾相反的結論——不是政治國家決定市民社會,而是市民社會決定政治國家,從而深化了對市民社會的認識,以一個新的視角——市民社會,找到了理解社會曆史的鑰匙。以市民社會及其超越為基點,從法哲學研究到經濟學分析,馬克思科學地抽象出了“生産關系” “經濟基礎”等重要範疇,擺脫了黑格爾和費爾巴哈哲學的局限性,洞悉了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創立了唯物史觀。由此可見,在馬克思唯物史觀的創立過程中,市民社會及其超越既是基點,又是中心線索。正是伴随着從“市民社會”動态抽象出“生産關系”和“經濟基礎”的過程,市民社會與政治國家的糾結關系及其化解構成了馬克思深刻、複雜的人類解放理論的邏輯基礎與邏輯起點。
從總體上看,馬克思構建人類解放理論的邏輯過程是在市民社會的階級矛盾與階級沖突中尋找人的解放和人類解放之路。馬克思立足于市民社會批判,以對政治解放與人類解放之間張力的辯證審視為核心,将人類解放具體化為社會力量和個體主體性之解放,将政治解放拓展為經濟解放、勞動解放與文化解放,從而建構了唯物史觀之客體向度與主體向度(其中政治解放、經濟解放側重于從社會力量維度與唯物史觀之客體向度論及解放;勞動解放與文化解放側重于從個體主體維度與唯物史觀之主體向度論及解放)。它們的邏輯關系是:政治解放是實現人類解放的曆史前提;經濟解放為人類解放創造物質基礎;勞動解放為人類解放提供革命動力;文化解放展現人類解放的智識策略。政治解放的條件與實質内容是宗教批判與理性精神解放,國家是政治解放的主要實現形式;經濟解放思想的核心是消除社會層面的異化力量,主要指使生産力不再是勞動者異己的力量而成為他們能夠自覺掌控的力量,生産關系不再表現為物與物的關系而成為人們自己的關系,這最終要求消滅資本主義私有制;勞動解放的核心是将異化勞動轉變為自主活動,其動力來自異化勞動本身固有的積極力量和消極力量的鬥争,資本主義私有制的消滅是其前提條件;從對文化話語權的争奪,到實現平民的、大衆的文化建構,再到以文化解放對抗市民社會的權力與資本邏輯,文化解放在馬克思的人類解放理論體系中發揮着一種智識策略的作用。政治解放、經濟解放、勞動解放與文化解放具有曆史必然性和現實可能性。馬克思對當時社會現實問題的思考,既沒有脫離政治解放、經濟解放、勞動解放與文化解放的時代要求,也沒有囿于它們的曆史框架,而是着眼于多維度解放與人類解放的曆史轉換,把解放現實問題的出發點和基本思路合理地納入到人類解放的價值目标中,通過政治解放、經濟解放、勞動解放與文化解放的路徑來達到人類解放,為人類解放的實現奠定基礎、創造條件。對多維度解放與人類解放的張力所作的精辟分析與貢獻體現了馬克思的偉大智慧。
通過對市民社會的批判研究及辯證審視涵括不同維度之解放的人類解放大系統,馬克思得出了超越政治解放,完成“兩次飛躍”,實現人類解放的曆史進程。因此,政治解放與人類解放的關系在典型意義上使得世界曆史被合乎邏輯地分成前資本主義、資本主義和共産主義。這三個階段與馬克思提出的社會發展的“三形态”——人的依賴性社會、物的依賴性社會以及個人全面發展的社會具有内在關聯。“三形态”理論着眼于人的解放程度與全面發展的境界,是人類解放進程中對社會形态意義上“革命”實踐的總結,社會形态嬗變與人類解放進程實際是同一個過程,因而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境界構成了馬克思人類解放理論的邏輯歸宿。世馬會記者:當前,中國共産黨正領導着中國人民進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那麼您認為,從人類解放的視角出發,應該如何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與人類解放的實現路徑二者之間的關系呢?
劉同舫教授:20世紀以來,對馬克思人類解放理論的闡釋、實踐與創新,最受關注、影響最為深遠的莫過于蘇聯模式和中國模式。雖然西方馬克思主義理論延伸式的探究不斷提出重新理解馬克思人類解放理論的叙事取向和實現方式,但它始終沒有超越學術思想探讨的範圍。隻有蘇聯和中國是切切實實從理論上和實踐上不斷地拓展馬克思人類解放理論的學術空間并努力開辟全新的實現方式。然而,蘇東劇變這一人類曆史和國際共運史上的悲劇性事件,使得整個世界社會主義運動陷入低潮,“曆史終結”的聲音甚嚣塵上。在這種曆史境遇下,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屹立不倒,既不放棄馬克思人類解放理論的科學社會主義理想,又堅持走自己的道路,探尋實現人類解放的新途徑、新方式,成為當代社會主義建設最具說服力的成功模式。蘇聯模式的社會主義和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都是在不斷地理解、闡釋馬克思人類解放理論的叙事結構,并在實踐上開辟了兩種截然不同的人類解放理論實現模式與道路。近年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這一現實化的馬克思人類解放理論逐漸凸顯出其所獲得的偉大成就,曆史地證明和演繹了自身道路的科學性與真理性。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是中國馬克思主義者在實踐探索中的偉大理論創新,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是中國共産黨人在深刻領會和把握馬克思人類解放理論叙事結構的基礎上,立足本國國情,通過研究前人的學術探究和借鑒他國實踐經驗,創造性開辟出來的實現馬克思人類解放理論的全新方式。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既堅持人類解放這一共産主義運動的最高價值目标,将其作為改造社會現實的根本尺度,又辯證地看待最高理想與當前現實的差距,穩健地采取合理性和合目的性的建設方略,通過具體的現實實踐活動不斷實現“人的本質的現實生成”。人類社會的發展作為自然曆史過程,既不會因為資本主義在世界曆史中的确立而宣告結束,也不會因為蘇聯模式社會主義的失敗而宣告“曆史的終結”,而是必将沿着世界曆史的發展方向,毅然走向人類解放的新境界。
世馬會記者: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您如何理解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背後所蘊藏的邏輯?把握這一邏輯,對深化關于主要矛盾和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明确下一階段的工作方向和工作重點,推進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又好又快發展具有何種意義?
劉同舫教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這是十九大報告對我國社會發展曆史方位所作出的嶄新的重大判斷。揭示“新時代”的由來、階段特征和時代意義,厘清“新時代”在社會形态中的曆史定位,是我們把握新時代主要矛盾、開啟新時代征程的必要前提。
“新時代”的到來是“新時期”生産力充分發展的必然結果,“新時代”是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繼續深入推進社會主義的重要發展階段。新時代的開啟,意味着新的奮鬥目标和新任務的出現。而新時代所有的目标和任務,都必然衍生于一個特定中心,這個“中心”就是新時代的主要矛盾。精确定位新時代主要矛盾的革命性意義就在于,能夠為國家發展戰略的調整、發展質量的提升、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做出正确指引。
主要矛盾在新時期和新時代的性質沒有發生根本性變化,依然是生産力與生産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基本矛盾的階段性表現,但呈現出不同的發展樣态。主要矛盾的兩個方面———生産和需要随着時代發展發生了新的變化,新矛盾對舊矛盾既有一定的繼承,也有一定的發展。這一判定基于:從新時期到新時代,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隻是在内部發生階段性的量變而非質變,由社會發展階段性質所決定的主要矛盾轉化的性質不能認為是“質變”,不能把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主要矛盾與新時代中國社會主要矛盾割裂開來。社會主要矛盾根本性質尚未改變,但矛盾的兩個方面及其力量卻發生了巨大變化,并呈現出新的具體形态,新形态既體現了主要矛盾的變化,又沒有突破主要矛盾的根本性質。
十九大對主要矛盾轉化的認識,是以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與唯物辯證法為内在邏輯,在把握時代發展變遷的基礎上做出的科學、重大的曆史性判斷,充分展現了黨對社會發展規律、社會主義發展規律的深刻認識,也為明确新時代的工作重心提供了指引。根據主要矛盾來确定發展目标和工作重心是中國共産黨的優良傳統。在十九大之後,着力化解“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與“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自然成為黨和國家下一階段的重要工作任務。
世馬會記者:習近平總書記在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研讨班開班式上強調:“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偉大社會革命的成果,也是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偉大社會革命的繼續,必須一以貫之進行下去。”我們應該如何理解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偉大社會革命”的重要論斷?
劉同舫教授: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偉大社會革命”的重要論斷,标注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曆史方位,明确了新時代的發展目标和崇高使命,深刻蘊含着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内在邏輯。
首先,蘊含着質變和量變的關系。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社會主義革命的階段性“量變成果”。在社會主義改革不懈探索的基礎上,統籌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态文明建設,中國社會才能實現整體躍遷,進入一個嶄新的發展階段。在此意義上,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無疑是“偉大社會革命的成果”。同時,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本身也是一場具有新的内涵和任務的偉大社會革命,它應當在繼承社會主義革命前期成果的基礎上,承擔社會主義革命的未竟事業,繼續發展生産力,不斷滿足人民群衆的主體需求,最終将實現共産主義的崇高理想轉化為客觀現實。因而,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也是偉大社會革命的繼續,是社會主義革命進程中的重要發展階段。
其次,蘊含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關系。習近平總書記的“偉大社會革命”論,内蘊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之間的深層關系。在化解主要矛盾的過程中,中國社會徹底擺脫了貧困落後的面貌,實現了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跨越。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偉大社會革命的成果”,但同時也要看到,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并不是社會主義革命的終點。我國在發展中産生的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已經逐漸成為影響社會發展的主要問題。鑒于此,黨的十九大指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實現奪取社會主義革命偉大勝利的總目标,必然要依靠各個階段性的勝利來實現。因此,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也是“偉大社會革命的繼續”。新時代的社會革命任務,就是要圍繞主要矛盾開展重點攻關,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斷提升人民對于美好生活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最後,蘊含着理論和現實的關系。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國社會革命現實結合産生的又一次曆史飛躍,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黨和人民集體智慧的結晶。它回答了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總目标、總任務、總體布局、戰略布局和發展方向、發展方式、發展動力、戰略步驟、外部條件、政治保證等基本問題,對新時代條件下經濟、政治、文化、法治、軍事、外交等社會發展的方方面面作出了理論分析和政策指導,為更好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武器,是推進社會主義革命必須長期堅持并不斷發展的行動指南。
總之,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先進政黨、先進理念、先進階級和先進道路結合誕生的偉大成果,是承前啟後、繼往開來、在新的曆史條件下繼續奪取社會主義革命偉大勝利的理論武器,必須一以貫之堅持下去。習近平總書記的“偉大社會革命”論深刻蘊含着馬克思主義唯物論、辯證法的理論邏輯。“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站在曆史發展的新起點上,不僅要點檢行囊、總結經驗,更應當堅定理想、腳踏實地,朝着共産主義的方向繼續前行。要始終堅持中國共産黨的領導,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緊密團結和依靠廣大人民群衆,圍繞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這一核心任務,不斷深化生産關系領域的改革,推動社會革命向縱深發展,打響打好新時代的社會主義革命攻堅戰,在社會主義革命中譜寫華美篇章。
附:劉同舫教授的代表性研究成果
(一)主要論文(共發表論文200餘篇)
1.《啟蒙理性及現代性:馬克思的批判性重構》,《中國社會科學》2015年第2期。獨撰。
2.《馬克思人類解放理論的叙事結構及實現方式》,《中國社會科學》2012年第8期。獨撰。
3.《西方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性質與中國意義》,《中國社會科學》2010年第5期。獨撰。
4.《人類解放的進程與社會形态的嬗變》,《中國社會科學》2008年第3期。獨撰。
5.《技術可選擇還是現代性可選擇?》,《哲學研究》2016年第7期。獨撰。
6.《從顯性到隐性的主奴辯證法》,《哲學研究》2014年第1期。獨撰。
7.《激進民主的理性重建與技術轉化的微政治學》,《哲學研究》2008年第8期。獨撰。
8.《政治解放、社會解放和勞動解放的曆史邏輯》,《哲學研究》2007年第3期。獨撰。
9.《列甯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曆史唯物主義思想及其當代意義》,《馬克思主義研究》2010年第12期。獨撰。
10.《在應對當代各種社會思潮的挑戰中發揮馬克思主義的威力》,《馬克思主義研究》2010年第3期。獨撰。
(二)出版著作
1.獨著:《馬克思的哲學主題》,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
2.獨著:《馬克思的哲學立場》,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
3.獨著:《技術的當代哲學視野》,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
4.獨著:《馬克思人類解放理論的演進邏輯》,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5.獨著:《理想與現實之間的人類解放境界》,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
6.獨著:《馬克思的解放哲學》,中山大學出版社2015年版。
7.合著:《青年馬克思政治哲學思想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8年版。入選“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文庫”。
8.合著:《馬克思對個性解放的探索之路》,廣東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
9.合譯:《自由與平等——從孟德斯鸠到托克維爾的法國政治思想》,中山大學出版社2018年版。
10.合譯:《青年馬克思——德國哲學、當代政治與人類繁榮》,中山大學出版社2017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