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美東:從政治文化角度解讀中國夢

政治文化主要指政治情感、政治認知、政治價值觀等有關政治運行内在層次的問題。任何時空範圍内對于特定政治制度、政治體制的選擇是否具有生命力最終決定于其是否符合其所在時空内的政治文化的要求。任何政治理論和政治實踐的科學性與否最終都取決于其内容是否符合特定的政治文化的要求。中國夢是新一代中共領導人提出的重要的政治理念。習近平總書記在各種場合都反複強調要實現以民族複興為基本目标取向的中國夢,并對中國夢的理論内涵和實踐目标做了明确的解讀。在黨和政府的各種文件中中國夢也成為一個閃耀的名詞概念。這些事實告訴我們,中國夢已經毫無疑問地成為中國政治生活、社會生活中重要的理念,它對于中國現實和未來的發展必然會起到很大的影響。對此,學術界應該要予以充分的重視,通過認真的研究來了解其真意、輻射其社會價值,使人們從更寬廣和深遠的眼光來理解這個命題的意義,從而有助于其具體的實踐操作機制的形成。

如何從政治文化的角度來認識中國夢?我想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談談自己的認識:

一、超越改革開放以來社會上關于國家意識形态理解上的差異,為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态保持持續的活力注入了新鮮的政治資源。

改革開放以來,主要圍繞着如何改革、如何開放的問題,中國社會各界在思想方法上産生了一定的分歧。這些分歧一開始集中于具體領域、具體的體制機制、方式方法、時間空間的範圍等問題上,這些問題積累到一定程度就涉及到意識形态領域,有些人以為通過意識形态的徹底改變就會保證改革開放的成功。針對這種情況,鄧小平曾提出過不争論的策略,其目的不是不堅持意識形态上的原則性,而是防止在這個問題上的分歧蔓延化,并因此而陷入空談誤國的境地。但30多年改革開放所積累的有關意識形态認識上的差異非常多,從大的方面來看至少表現為以下幾點:  在政治上雖然總體上國人對于堅持中國特色具有堅定的共識,  但始終沒有對于堅持現有的政治制度具有堅定的自信,尤其是在西方發達國家的政治理論和政治實踐的挑戰下,中國究竟如何選擇西方政治制度、體制的合理性内容獲得确定的認識。無論是自由主義者、新儒家、新老左派,還是新權威主義,他們的政治主張都在國内有一定的受衆,雖其影響明顯地有限,但明顯地對以四項基本原則為基礎的我國政治制度的現實合理性提出了很大的挑戰;在經濟領域,我們傳統的社會主義經濟理論對這30多年改革開放實踐的指導性影響呈現明顯式微的取向,在我們已經加入世貿組織、融入到國際經濟體系中的大背景下,我們經濟發展的内在馬克思主義理論基礎越來越受到一些人的質疑;至于文化領域得發展,改革開放以來始終充滿争議,始終就如何在具體的機制、體制上堅持社會主義的方向上缺乏共識。這些分歧是不可能通過一般的行政手段而能消除的,讓這些分歧不斷沉積下去無疑是慢性自殺,最好的辦法就是建構一套超越這些分歧的政治文化體系。這種超越既必須是對馬克思主義的堅持,又必須在形式和内容上實現了對于馬克思主義的發展。中國夢抓住了近代中國人學習西方的内在動因,反映了馬克思主義改造中國的曆史過程,把握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基本線索和規律、取向,因而這個命題既内在地堅持了近代以來中國人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合理性,又給馬克思主義發展提供了符合中國習慣、心理的無限寬廣的外在形式。總之,中國夢命題對于當前中國人凝聚共識、消除各種認識差異無疑提供了豐富的政治資源。

二、這是增強中國政府在新的時代條件下掌握政治話語主導權的有力嘗試。

任何一個執政黨和政府必須要有一套能夠激發民衆熱情、砥砺民衆意志、鼓起民衆士氣、吸引民衆眼球的話語體系,沒有這套話語體系,一個政黨和政府就無法獲得話語的主導權,其執政的合法性和效率就會大大降低。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互聯網、手機時代的到來,社會價值觀的多樣化,社會輿論的豐富性,利益群體的重新組合,社會環境的不斷開放等新情況的出現,使得黨和政府的話語主導權受到了很大的沖擊和削弱。這種局面的發生,從總的來看是中國撥亂反正、改革開放大環境下産物。因為為了撥亂反正,就必須要從過去的政治話語體系中轉換過來,為了改革開放事業的順利發展也必須要從創造新的話語體系。但問題是我們在解構舊的話語體系時,沒有及時地建立新的話語體系。缺乏适時合适的話語體系,執政黨和政府的公信力、号召力的發揮會受到很大的制約,執政黨和政府的決策、措施往往得不到民衆的深層次的理解。任何國家執政黨和政府都必須有一套切合本國民衆人心、為他們所自覺和不自覺地認同的政治話語,這是政黨政府保持社會秩序和效率的基本的文化前提之一。我們黨和政府在這30多年中經濟發展、社會發展的總體中做了很多的事情,但在将這些成就總結、内化、上升到為具有高度包容性内容的政治話語體系上顯然存在欠缺的空間。沒有為老百姓所信服、熟悉的話語體系,執政黨和政府往往被動辦事,容易陷入事務主義,還容易在應急的要求下脫離自己的理想和宗旨。這個局面不解決是不行。我們不但有富有生氣活力的對内的政治話語體系,還要有開明開放、進去公正民主等精神内涵的對外話語體系,隻有這樣,我們的事業發展才能符合現代化發展的方向。而目前我們的黨和政府在對内對外的政治話語中都缺乏能不戰而屈人之兵的主導權。面對這種情況,簡單地通過行政方式來擴大話語權是不行的,必須要通過話語體系本身的轉換才能獲得成功。中國夢作為一種政治語彙,避免了一般的意識形态話語所具有的強烈的政治色彩,國内外的不同層次的主體都能從中國夢中看到中國新的領導人清晰的執政思路,也因之中性化的色彩和多元化的主體而呈現出巨大的包容性。所以,這個命題的提出已經空前地獲得了中國廣大民衆的認可,廣大人民群衆不斷從這個樸實的命題中尋找各自的發展着力點。這就就充分地說明了其在政治話語主導權方面獲得了成功。

三、凸顯了近代中國政治發展的内在驅動、基本軌迹和走向,為現實和未來中國政治發展的走向提供了曆史文化資鑒。

任何現實政治的合法性、合理性、必然性都有其曆史依據。近代中國政治發展是在西方的挑戰中開始的,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經曆了無數的艱難困苦。激勵中國人走出這崎岖不平、九曲回腸的道路的是民族複興的願望,是基于中國夢的不懈追求。所以,提出中國夢這樣的政治口号、政治命題,就是要在尊重曆史的基礎上說明近代中國政治發展的真正動因,說明了選擇馬克思主義、選擇中國共産黨登上中國政治和社會舞台的必然性  所以,運用中國夢可以把近代中國政治發展的内在脈絡打通,可以将近代中國現代化進程中起過進步作用的各種思潮、流派、人物的共性凸現出來,這對于消除曆史虛無主義的對待馬克思主義的錯誤提供了科學的知識工具。通過近代中國夢曆史任務和實踐的梳理,可以使得人們增強了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和實踐價值的認同認識,   這對于我們當下和諧社會建設無疑具有重要的資鑒作用,對于未來中國如何更進一步圍繞民族複興夢而完善中國政治建設也提供了有益的啟示。尤其它有助于我們在現實和未來的中國政治發展中地實施改革,把曆史、現實、未來有機全體地結合起來推動中國的發展。中國夢是一個可以把近代不同的政治力量、政治實踐圍繞着現代化民族振興而能串聯在一起的政治話語,它内在地表達了對于這段曆史内那些為中國的振興發展而在不同的實驗中推動中國進步的曆史人物和曆史活動的尊重,更内在地鞭策現實中國人去超越各種認識分歧、利益争端,而共同圍繞中國夢實現的目标前進。這個話語由于沒有脫離曆史,也沒有脫離群衆實際的需要,所以他它一定具有生命力。

四、反映了當前中國人整體對于民族文化越來越強烈的自我認同的情感和願望,中國夢從政治設計上适時地回應了這種情感和願望。

近代中國在屢戰屢敗、積貧積弱的中外對比中,在西學東漸的熱浪吹拂下,在很長一段時期内有着強烈的民族文化自卑的情結。在中國共産黨領導時期,出于破舊立新的革命和建設的需要,我們對于以傳統文化為重要内容的民族文化也在不經意中加以忽視。在改革開放之後一段時期内,長期閉關鎖國使得在驟然打開國門後很容易使人主要在物質産品的巨大差異中又産生過民族文化自卑、甚至自虐的傾向。  進入20世紀以來,中國國力的不斷增強,中國文化的魅力在此凸顯。此時的中國人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再次獲得了對于中國文化、中華民族的強烈的自豪感、自信感,這是中國現代化中最為令人振奮的事情,他表達出這樣的信息:中國道路得到人們文化的認同,中國精神得到了激發,中國人力量已經被激發出來,這個時候,隻要有合适的社會領導者适應民意,打出這張關鍵牌,那麼就可以使得中國共産黨在未來獲得了政治組織力,更增強了黨的群衆基礎,使得黨的領導合法性大大加強。任何政治理論、政治實踐如果不懂得尊重民衆文化上的自我認同的情感和願望,那麼它就一定會失去民心,政治秩序和效率必然會受到根本的動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