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鋒:異化勞動學說是馬克思異化理論的惟一内容嗎?

異化理論是馬克思早期著作的主要哲學理論之一。關于這一重要理論,以往我國學者在研究、闡釋其思想内容時,往往将注意力僅僅放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以下簡稱為《手稿》)的異化勞動學說,尤其是該著作關于異化勞動的“四個規定”(“勞動産品與勞動者相異化”、“勞動活動與勞動者相異化”、“人的類本質與人相異化”、“人與人相異化”)上,該學說及其四個規定被視為馬克思早期異化理論的主要内容,甚至惟一内容。在學界的這一主流解讀範式中,《手稿》成了理解馬克思早期異化理論的惟一重要文本;異化勞動學說成了馬克思早期異化理論的惟一重要内容,而上述四規定則成了馬克思異化勞動學說的惟一重要内容。在上述解讀範式看來,馬克思早期異化理論的其他内容即便存在,其理論價值或意義(較之《手稿》的異化勞動學說,尤其是上述四個規定)也是十分有限甚至微不足道的。

筆者在研讀馬克思早期著作的初期,亦曾受到學界上述流行傾向的影響,在考察馬克思早期異化理論的基本内容時,隻關注和分析《手稿》異化勞動學說的上述四規定。後來,筆者在進一步研究《黑格爾法哲學批判》《論猶太人問題》《(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手稿》《詹姆斯·穆勒(政治經濟學原理)一書摘要》(以下分别簡稱為《批判》《問題》《導言》《手稿》《摘要》)等馬克思早期著作的過程中,逐漸意識到,上述解讀範式是不合理的,無法全面展現馬克思早期異化理論的思想體系與豐富内容。實際上,馬克思早期異化理論的思想内容絕不僅限于《手稿》的異化勞動學說,更不限于異化勞動的上述四規定;它也不僅僅是一種經濟異化學說,而是一種廣泛涉及經濟、政治、社會關系、精神等領域的異化理論體系,經濟異化理論是其中的一個主要分支,而非全部重要内容;除了經濟異化理論外,政治異化理論、社會關系異化理論、精神異化理論也是馬克思早期異化理論的基本内容;異化勞動學說不過是馬克思早期經濟異化理論的主要内容之一,并非後者的惟一内容,除了異化勞動問題外,馬克思早期著作還深刻探讨了其他重要的經濟異化問題(貨币與人的關系的異化、貨币與私有财産的關系的異化等)。筆者甚至還發現,勞動異化學說也并非隻有上述四個規定,而是一個内容豐富、相當嚴整的理論系統,包含了馬克思對異化勞動的前提、原因、表現形式、後果、曆史形态、功過、未來命運、消亡途徑等許多重要問題的深刻思考與分析。1研究和闡釋馬克思早期異化理論的思想體系,不能像傳統解讀方式那樣局限于《手稿》,而是應在以該著作為主要參考文本的同時,兼顧《摘要》《問題》《導言》《批判》等早期著作,後者也是馬克思早期異化理論的重要文本。在下文中,筆者依據自己的最新研究進展,全面闡述了馬克思早期異化理論的思想體系及其組成部分,希望通過本文對馬克思早期異化理論體系的詳盡闡釋,對學界全面、準确認識該理論有所助益。文中如有不妥之處,歡迎學界同志商榷、指正。

一、經濟異化理論

如上所述,以往被學界主流解讀範式誤認為馬克思早期異化理論惟一重要内容的異化勞動學說,其實隻是馬克思早期經濟異化理論的主要内容之一。不可否認,勞動異化學說在馬克思早期的經濟異化理論甚至整個異化理論中處于基礎和核心的地位。但同樣不可忽視的是,馬克思早期異化理論除了探讨異化勞動問題,還考察了貨币與人的關系的異化、貨币與私有财産的關系的異化等重要的經濟異化問題(詳見下文),貨币異化理論也是馬克思早期經濟異化理論中不可忽視的重要内容。将馬克思早期經濟異化理論(甚至整個早期異化理論)等同于異化勞動學說,是有失全面的。事實上,不僅馬克思早期經濟異化理論的思想内容有待于學界全面認識,他早期的異化勞動學說也同樣如此,學界傳統的“四規定說”并不能囊括這一學說的全部重要内容。

1.異化勞動學說

如上所述,異化勞動學說不僅包括對異化勞動的具體表現形式(勞動産品、勞動活動、勞動條件等與勞動者相異化)的描述或揭示,還包括對異化勞動的前提、原因、後果、曆史形态、是非功過、未來命運、消亡途徑等許多問題的思考和分析。傳統的“四規定說”,隻涉及異化勞動的表現形式與後果(具體來說,前兩個規定說的是異化勞動的表現形式,後兩個規定則涉及異化勞動的後果),不足以概括《手稿》異化勞動學說的全部重要内容,甚至它對異化勞動的表現形式的說明也存在不全面、不完整的缺憾,遺漏了一些重要内容(勞動條件與勞動者的異化、生産目的與勞動者的異化等)

筆者在2012年發表的學術論文《(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異化勞動理論的重新解讀——兼評關于(手稿)“異化”概念的一種流行觀點》中,詳細闡釋了《手稿》異化勞動理論的基本内容:異化勞動的前提、原因、表現形式、後果、曆史形态、功過、未來命運、消亡途徑。2筆者後來在進一步研究的基礎上認為,該論文闡釋了馬克思早期異化勞動學說的絕大部分思想内容,但仍不夠完整,還需做一定的補充。具體地說,馬克思早期異化勞動學說所揭示的異化勞動重要表現形式,還應包括:

(1)分工與勞動者相異化

“分工與勞動者的異化”,說的是二者所構成的異己性、敵對性關系。具體地說,在私有制條件下,分工成了一種外在于勞動者、不以其意志為轉移的、有嚴重弊病、束縛或危害勞動者、使其片面化畸形化的異己性活動,與他構成對立關系。在早期的《手稿》和《摘要》中,馬克思深刻揭示了分工與勞動者的異化關系,嚴厲譴責了分工對勞動者的危害和摧殘。他指出,“分工使工人越來越片面化和越來越有依賴性”,3“同人的活動的産品的相互交換表現為物物交換,表現為做買賣一樣,活動本身的相互補充和相互交換表現為分工,這種分工使人成為高度抽象的存在物,成為旋床等等,直至變成精神上和肉體上畸形的人。”4

(2)社會需要與勞動者相異化

私有制社會的存在和運轉,需要普通勞動者通過嚴重損害其身心健康的異化勞動,以犧牲自身幸福為代價,為社會創造(主要是為剝削階級創造)源源不絕的物質财富。私有制社會的所謂文明和繁榮,正是建立在殘酷剝削勞動者、無情榨取其血汗的基礎上的。而勞動者作為被奴役者、被剝削者,從根本上缺乏犧牲自身幸福、為私有制社會貢獻個人血汗的積極意志。在勞動者看來,社會的需要并不是讓他感到輕松愉悅的因素,而是像異化勞動那樣讓他感到痛苦,是他厭惡、渴望擺脫卻又無力抗拒的外在強制性、異己性因素。他僅僅因為個人謀生的需要而不得不屈從于上述社會需要。私有制社會的需要與勞動者及其主觀意志之間,構成了相互矛盾、相互沖突的異化關系。對于私有制社會而言,勞動者個人是微不足道的,他不過是滿足社會需要、為社會創造财富的普通工具,而勞動者則将消極服從社會需要、從事異化勞動作為權宜之舉,作為自己的生存手段。馬克思在《摘要》中充分揭露了社會需要與勞動者的上述異化關系。他描述道,“工人的使命決定于社會需要,但是社會需要對他來說是異己的,是一種強制,他由于利己的需要、由于窮困而不得不服從這種強制,而且對他來說,社會需要的意義隻在于它是滿足他的直接需要的來源,正如同對社會來說,他的意義隻在于他是社會需要的奴隸一樣”;5“對工人來說,維持工人的個人生存表現為他的活動的目的,而他的現實的行動隻具有手段的意義;他活着隻是為了謀取生活資料。”6 

2.貨币異化學說

貨币異化學說,在馬克思的早期經濟異化理論占有重要地位。該理論(以《摘要》、《問題》等著作為文本載體)描述、揭露的主要是貨币與人、貨币與私有财産的關系所發生的變異現象。

(1)貨币與人的關系的異化

在青年馬克思看來,貨币作為人類的創造物,最初是充當人類經濟活動(商品交換)的中介,為這種活動服務的。但是,随着商品經濟的發展,貨币颠覆了自己的服務者角色,成了淩駕于人之上,甚至主宰人類命運的強大異己力量。人類從貨币的發明者、支配者,淪為了貨币的奴隸。貨币作為财富的象征和代表,成了人類無法掌控的萬能的統治者、支配者。人們狂熱地追求貨币,盲目崇拜貨币的力量,迷信“貨币萬能”,成了私有制社會的普遍現象。

(2)貨币與私有财産的關系的異化。

貨币與私有财産的關系經曆了與貨币與人的關系相似的演變過程。貨币最初不過是私有财産的代表和度量器,它隻有作為私有财産的代表、為私有财産及其交換服務才具有存在的價值。然而,随着私有财産的發展,貨币颠覆了自己的服務者身份,搖身一變成了淩駕于私有财産之上、決定其命運的萬能的統治者、主宰者。不是貨币隻有與私有财産相關聯才有價值,而是私有财産隻有與貨币相關聯、隻有能轉換為貨币才具有價值,否則便一文不值。貨币不僅成了人類的統治者,還同時成了私有财産所構成的财富世界的統治者。

二、政治異化理論

1.專制政治及其與人民的異化

對專制政治及其與人民的異化關系的揭露和批判,是《批判》、《導言》等早期著作的政治哲學思想的基本内容。專制政治是統治階級從政治上奴役人民的基本形式,具有強烈的暴力色彩,在馬克思看來,專制政治之所以是“專制的”,就在于它的“非人民性”、“反人民性”。7它與人民的“異化”,說的就是專制政治及其所反映的剝削階級意志、利益與人民的自由意志、政治主張、政治權益之間格格不入、相互排斥、相互矛盾的對立關系。不言而喻,專制政治是人民的天敵,它與人民的民主政治價值觀、政治理想是根本對立的,它的存在本身就是對後者的否定,而人民則要求實現政治民主,廢除剝削階級的專制體制,實現真正意義上的人民當家作主。對于人民而言,專制政治是一種敵對性、壓迫性的異己力量,是危害政治平等、政治正義的邪惡力量,隻有推翻這種異己的政治勢力,才能求得自身的解放。

2.政治國家與市民社會的異化、人的政治生活與市民生活的異化

政治國家與市民社會、人的政治生活與市民生活的異化是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特征和固有現象,深刻地反映了資本主義的曆史局限性。前一種異化表現在:在資本主義社會中,政治國家作為以處理公共事務為中心、推崇公共理性、限制私人利益與個人任性的公共領域,與私人事務占主導、以私人利益為第一原則、成員各行其是的市民社會,是互為異己、相互矛盾的,二者形成了鮮明的對照。與政治國家、市民社會的二元共存相适應,資本主義社會成員兼有兩種身份:政治國家的公民、市民社會的市民。作為政治國家的公民,人們積極參與政治共同體的活動,為應對和解決公共政治事務而共同行動、相互協作,表現出顯著的社會性,而他們在作為市民社會的成員時,即在日常的世俗物質生活中,卻嚴重缺乏社會性,是“封閉于自身、封閉于自己的私人利益和自己的私人任意行為、脫離共同體的個體”,8私人利益甚至私人任性是影響個人行為的首要因素,人們普遍自私自利,相互排斥、相互對立,社會成了“一切人反對一切人”的戰場。在馬克思看來,資本主義社會成員的上述兩種身份、兩種生活雖然同時存在,但卻是相互矛盾、相互異化的。每個社會成員都同時兼有這兩種相互矛盾的身份,過着兩種相互矛盾的生活。他們在作為公民時表現得像“社會存在物”,而在作為市民時卻截然相反、判若兩人,成了不僅脫離而且排斥社會共同體的“孤立的、相互敵對的單子”。他還認為,資本主義社會成員的市民身份、他的“私人性”、“利己性”、“非社會性”更具實質性意義,是首要的、根本的,他的公民身份、“社會性”、“協作性”是次要的、從屬性的。人們之所以在政治生活中表現出“社會性”、積極參與政治共同體,絕非他的主觀意願使然,而是為了應對和解決人們的公共利益問題,避免人與人因相互鬥争的無節制而同歸于盡而不得不采取的權宜之舉。資本主義社會成員的“社會性”、“協作性”是相對的、有條件的,“利己性”、“非社會性”卻是絕對的、無條件的,是他的真實傾向。

在馬克思看來,資本主義社會不可能消除政治國家與市民社會、人的政治生活與市民生活的二元異化關系。隻有建立社會主義社會,才能真正實現政治領域與世俗生活領域的和諧統一,社會成員才能不僅在政治領域,而且在世俗物質生活中,都作為真正的“社會存在物”而存在,建立個體與個體、個體與社會共同體的和諧關系。在社會主義社會,參與政治共同體、相互協作,不再是私人利益相互沖突的社會成員的權宜之舉,而是利益根本一緻的社會成員的自覺需要和自覺行動。“社會性”将取代“利己性”,成為社會成員的自然屬性、自覺傾向,以個人為中心、人與人相互敵對和排斥的現象将徹底消失。

三、社會關系異化理論

1.人與人的普遍異化

“人與人的普遍異化”,說的是私有制社會中人與人之間互為異己、相互對立的不和諧關系,主要有兩種表現:其一,在私有制社會中,人們的私人利益相互沖突,人們普遍自私自利,以追逐私利作為個人行動的根本原則,不僅将他人視為異己,而且将其作為自己謀求私利的工具,整個社會徹底喪失了友愛精神與和諧氛圍。其二,勞動者與剝削者根本對立,他們的階級對抗成為人與人社會關系的重要内容。《手稿》對“人與人普遍異化”的這兩種表現均有明确的描述或揭示。9

2.社會聯系的異化

在青年馬克思看來,就原始習性、原初狀态而言,人是社會性、群體性的存在物,是和他人相互關聯、緊密結合在一起、共同存在和發展的,不是脫離社會群體與他人的孤立自存的個體。在私有财産和貨币尚未産生的人類早期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社會聯系緊密而直接,人們相互聯結在一起,相互需要、相互依賴,結成緊密的共同體。随着私有财産和貨币的産生,人與人的社會聯系發生了“異化”。社會聯系的“異化”意味着:這種社會聯系以異于其原初狀态、與其原始特性相矛盾的方式,扭曲地、曲折地表現出來。一方面,人與人的社會聯系松弛了,人們之間不再緊密聯結在一起,而是基于利己主義立場,相互疏遠、相互排斥甚至相互敵對,個人成了以自我為中心、孤立自存、缺乏社會性的個體,人與人之間的社會聯系貌似消失了。另一方面,人與人的社會聯系雖然松弛了,它不再像原先那樣直接而鮮明地呈現,但仍以一種間接的方式(即以物的因素為中介)曲折地得到體現。人與人的社會聯系雖未完全消失,但被插進了物的因素,并被這種因素所主導和支配。人們之間通過物的因素(譬如私有财産)這個中介或橋梁發生社會聯系。在他看來,人與人的社會聯系發生異化,其原因是私有财産和貨币的産生和發展導緻人的自我異化,使人不成其為“人”。他在《摘要》中指出,“隻要人不承認自己是人,因而不按人的方式來組織世界,這種社會聯系就以異化的形式出現。因為這種社會聯系的主體,即人,是同自身相異化的存在物。”10

四、精神異化理論

1.宗教及其與人的異化

在私有制社會中,宗教是統治者用以欺騙、愚弄人民,使其安于被奴役之現狀而不思反抗的重要精神工具,它本質上是一種不科學的世界觀,卻能長期存在并從精神層面成功奴役、愚弄廣大勞動群衆,有其深刻的社會根源(統治階級的政治需要、扶持及勞動人民認識能力的低下)11 “宗教與人的異化”,主要體現為宗教與人的健全理智、現實幸福之間的異化。首先,宗教作為一種歪曲事實的錯誤世界觀,與人類健全理智、人類真理之間是互為異己、相互排斥、截然對立的。在馬克思看來,隻有抛棄宗教,個人才能作為理智的人而存在;反過來,理智的人應當拒斥宗教。他的《導言》充分肯定,“對宗教的批判使人不抱幻想,使人能夠作為不抱幻想而具有理智的人來思考,來行動,來建立自己的現實。”12另外,宗教作為黑暗的現實世界的維護者和辯護者,給人民(特别是作為被壓迫者的勞動群衆)許諾了一種根本無法實現的虛幻幸福,削減了人民追求現實幸福的意志和勇氣,它貌似溫情實為人民群衆的精神枷鎖,作為人類解放事業的絆腳石,它與人的現實幸福之間是互為異己、相互矛盾、相互對立的。基于宗教的消極社會作用,馬克思提出,“宗教是人民的鴉片”。13他還明确指出,“反宗教的鬥争間接地就是反對以宗教為精神撫慰的那個世界的鬥争”;14“對宗教的批判就是對苦難塵世——宗教是它的神聖光環——的批判的胚芽”,15“廢除作為人民的虛幻幸福的宗教,就是要求人民的現實幸福”;16“這種批判撕碎鎖鍊上那些虛幻的花朵(這裡指宗教許諾的虛幻的幸福——引者注),不是要人依舊戴上沒有幻想沒有慰藉的鎖鍊,而是要人扔掉它,采摘新鮮的花朵(指追求人的現實的幸福——引者注)”。17

2.拜金主義與人的尊嚴、高雅志趣、人類道德的異化

“拜金主義”即對金錢、财富的狂熱崇拜和追捧,是一種信奉“金錢至上論”、“金錢萬能論”的狹隘功利主義思維方式。它的産生和盛行,意味着人類價值觀的自我異化(即自我變異、自我扭曲)。馬克思在《問題》、《手稿》等早期著作中,對拜金主義及其與人的尊嚴、高雅志趣、人類道德的異化關系已有深刻認識,并做了犀利的揭露。在他看來,拜金主義與人的尊嚴、高雅志趣、人類道德是格格不入、相互矛盾、互為異己、互相對立的。拜金主義者在其無限崇尚、狂熱追捧的金錢面前,是毫無尊嚴而言的,為了獲取金錢,他完全迷失了自我,淪為金錢的奴隸而無法自拔。他不僅将自己下降為金錢、财富的奴隸,而且将他人視為其獲取金錢、财富的工具,人的尊嚴在他看來是無足輕重甚至毫無價值的東西。拜金主義還導緻他的精神世界的高度貧乏化、高雅志趣的徹底喪失。作為典型的拜金主義者的猶太人便是如此。他們除了崇尚金錢外不知道還有其他有價值的東西,除了追逐财富外毫無追求,牟利經商成了其“惟一”事業,貶低或輕視理論、藝術等精神财富成了他們的重要特征。馬克思在《問題》中寫道,“抽象地存在于猶太人的宗教中的那種對于理論、藝術、曆史的蔑視和對于作為自我目的的人的蔑視,是财迷的現實的、自覺的看法和品行”;18“猶太人的想象中的民族是商人的民族,一般地說,是财迷的民族。”19拜金主義還導緻人類道德的嚴重滑坡,唯利是圖、不擇手段、相互争鬥、道德敗壞成了社會成員的普遍形象。

注釋:

1.2. [德]馬克思:《詹姆斯·穆勒(政治經濟學原理)一書摘要》,載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異化勞動理論的重新解讀——兼評關于〈手稿〉“異化”概念的一種流行觀點》,《江漢論壇》2012年第2期。

3.《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l卷, 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21頁。

4.5.6. [德]馬克思:《詹姆斯·穆勒(政治經濟學原理)一書摘要》,載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甯斯大林著作編譯局譯,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75頁。

7. 林鋒:《馬克思(問題)與(導言)人類解放理論新探——兼評所謂“(問題)、(導言)不成熟論”》,《東嶽論叢》2011年第4期。

8.《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42頁。

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甯斯大林著作編譯局譯,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71頁。

9. 請讀者參看《手稿》中的相關表述(《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l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23—224、224、147、165頁)。

10. [德]馬克思:《詹姆斯·穆勒(政治經濟學原理)一書摘要》,載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甯斯大林著作編譯局譯,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71頁。

11. 林鋒:《馬克思(問題)與(導言)人類解放理論新探——兼評所謂“(問題)、(導言)不成熟論”》,《東嶽論叢》2011年第4期。

12.13.14.15.16.17.18.19.《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l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4、52、5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