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翔海:從“整理國故”到“活的生命整體”

中國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在人類曆史的長期發展中中華文明不僅在器物與制度層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而且在精神理念的層面也達到了相當的高度不僅發展成為一個理論體系相對完備思想特質頗為鮮明的民族文化系統而且事實上成為傳統東亞社會的主流思想長期以來處于周邊文化中的中心與主導地位不僅如此古代中國文化還成為人類曆史上與希臘印度齊名的三大主流文化傳統之一為人類文化的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在人類社會的發展從民族曆史階段向世界曆史階段轉進的過程中随着西方列強用武力轟開了中國的大門中國文化在周邊文化中的中心與主導地位不僅不複存在而且在其發展過程中第一次面臨到了在整體上處于強勢地位的外來文化從器物到制度以至精神理念全幅層面的強烈沖擊與嚴峻挑戰以鴉片戰争為标志中國社會與文化進入了一個天崩地解的時代面臨李鴻章所謂數千年未有之大變局”。由此近代以來的中國文化經曆了一個由繁盛而衰微而複蘇以緻重新走向複興的曲折曆程在這一過程中從什麼角度如何看待中國文化中國文化傳統在現代社會之中是否還有内在生命力中國古代文化與中國現代文化之間是什麼關系這些一直是受到多方關注而又見仁見智的焦點問題許多前輩與時賢均圍繞這些問題做出了有益探索著名中國哲學史家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全國中國哲學史學會名譽會長方克立教授就是其中的重要一員20世紀80年代後期倡導和領導全國範圍内的現代新儒家思潮研究開始現當代中國哲學與文化的研究就是其相關研究工作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方先生近年來的相關研究成果中我們可以從一個側面看到學界在這一問題上的最新進境

與空間和時間構成了事物的基本存在方式相聯系民族性即不同文化共同體在橫向比較中亦即在空間向度中體現出來的區别于其他文化共同體的特質和時代性即與特定的發展演進階段或過程亦即在時間向度中相聯系的特征一起共同構成了特定文化共同體的基本屬性文化的民族性與時代性有其原始的亦是内在的統一性由于特定的民族文化系統總有其不同于其他文化系統的民族性特質而且這種特質總是随着曆史的變遷而處于自然的發展演進之中因而在資本主義尚未興起現代世界體系尚未形成之前對于尚處于自為階段的各個民族文化系統而言其民族性與時代性無疑是有着原始的内在的統一性的但是當現代化的曆史進程首先在西方文化中出現并進而成為一種全球性的文化性就被歸結為西方化的現代性”。這樣文化之民族性與時代性本有的原始統一就僅僅存在于西方文化之中而處于後發的現代化過程中的非西方文化的民族性與時代性就隻能是走向分裂換言之西方現代文化所具有的特定民族性就體現為具有世界性示範意義的現代性”,非西方文化要想完成從前現代向現代的轉型就必須師法西方文化的現代化模式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之下伴随着西方文化中心論出現的是全球性的西化浪潮中國文化正是在這一浪潮的推動下被迫走上了近現代化道路從而在時代性民族性之間表現出巨大的曆史性張力自由主義西化派與保守主義的現代新儒家正是由此各執一端而成為直接的理論對立面

西化派看待中西文化的基本理論立場就是專注于文化的時代性而将中西文化的差别歸結為時代性的不同這在全盤西化論的提出者胡适教授那裡得到了鮮明體現在他看來:“我們的出發點隻是文化是民族生活的樣法而民族生活的樣法是根本大同小異的為什麼呢?因為生活隻是生物對環境的适應而人類的生理的構造根本上大緻相同故在大同小異的問題之下解決的方法也不出那大同小異的幾種。”(胡适:《讀梁漱溟先生的?東西文化及其哲學?》,《胡适文存二集黃山書社1996年版177。)因此,“我們承認各民族在某一個時代的文化所表現的特征不過是環境與時間的關系,……我們拿曆史眼光去觀察文化隻看見各種民族都在那生活本來的路上走不過因環境有難易問題有緩急所以走的路有遲速的不同到的時候有先後的不同。”(胡适:《讀梁漱溟先生的? 東西文化及其哲學?》,《胡适文存二集179。)這也就是說各民族文化都是走的同一條路因而相互間不存在根本性的差别它們之間的大同小異歸根結底隻是遲速”、“先後或曰發展程度的差異這就在徹底抹煞了文化之民族性的同時完全把各民族文化的差别歸結為時代性主張全盤西化論最為徹底的陳序經教授則更為明确的指出在世界範圍内隻有近世西洋文化是現代化的根本和主幹”。中國文化傳統則隻能是僅可以在閉關時代苟延殘喘的文化是一種不适宜現代世界的舊文化”(陳序經:《對于一般懷疑全盤西化者的一個淺說》,《全盤西化言論集》,嶺南大學青年會1934。)。

應當說西化派的相關主張對于我們在一個西方文化主導下的全球化時代更為充分地了解把握中國文化特别是在與西方現代文化的比照之中更為清楚地見出中國哲學傳統的自身不足之所在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積極意義他們從這樣的基本立場出發對中華文化傳統中已經落後于時代的成分所施以的猛烈批判也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為中國文化的現代重建廓清内涵空間之效但是西化派的内在局限也給中國文化的現代新開展帶來了相當的負面影響由于西化派主要從時代性的維度來看待文化中國文化傳統被框限在前現代”,成為歸根結底已經不再對現實社會發生鮮活影響的古董”。這在胡适的另外一個标志性的口号整理國故再造文明得到了鮮明的體現在胡适的眼中中國文化傳統在現代社會中已經成為死去而沒有自身生命力的遺物”,我們要做的就是像對待身外之物那樣對之予以清理惟其如此要想再造文明”,也就隻有全盤西化:“我們必須承認我們自己百事不如人不但物質上不如人不但機械上不如人并且政治社會道德都不如人”。因此,“今日的第一要務是要造一種新的心理要肯認錯要大徹大悟地承認我們自己百不如人第二步便是死心塌地的去學人家。”(胡适:《請大家來照照鏡子》,《胡适文存三集黃山書社1996年版21。)由此得出的邏輯結論自然是中國文化要想走向現代就必須徹底抛棄一切不同于西方現代文化的民族性特質并進而照搬西方文化的現代化模式這就顯然陷入了民族文化虛無主義

如果說西化派最大的盲點是民族文化主體性的缺失站在文化保守主義立場的現代新儒家則堪稱鮮明地突出了民族的文化主體性從而可以看作是對西化派的相關主張做出了針鋒相對的論述這在以下兩個方面得到了集中體現

其一是根本反對西化派專注于時代性來看待中國文化的相關主張着力突顯了民族性在文化發展中的重要意義在現代新儒家看來對于具體的民族文化傳統而言無論發生怎樣的變革都應當以保守文化的民族本位為前提如果一種文化變革是以丢棄文化的民族特質為前提的那麼在經過了這種變革之後即使是實現了所謂的現代化”,那也隻能是事實上成為外來文化的殖民地因此不同于西化派主張以抛棄民族文化傳統為前提來實現中國文化的現代化文化保守主義者則明确強調中國文化的現代化隻有通過民族文化的現代轉型才能真正實現為此必須挺立民族文化精神的主體性,“以我為主地吸納外來文化對此作為第一代現代新儒家重要代表的賀麟先生在發表于1941被稱為現代新儒家前期宣言的儒家思想的新開展一文中做了代表性的論述:“就個人言如一個人能自由自主有理性有精神他便能以自己的人格為主體以中外古今的文化為用具以發揮其本性擴展其人格就民族言如中華民族是自由自主有理性有精神的民族是能夠繼承先人遺産應付文化危機的民族則儒化西洋文化華化西洋文化也是可能的如果中華民族不能以儒家思想或民族精神為主體去儒化或華化西洋文化則中國将失掉文化上的自主權而陷于文化上的殖民地。(賀麟:《文化與人生》,商務印書館1988年版6。)

其二是針對一些西方漢學家以及中國西化派認為中國文化已經死亡的觀點強調中國文化在現代社會中依然還有其強勁的生命活力對此發表于1958由唐君毅牟宗三張君劢徐複觀四先生共同撰寫的被稱為現代新儒家後期宣言的為中國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一文做了代表性的論述在現代新儒家看來近百年來世界對中國文化的研究乃是由于鴉片戰争之後中國門戶逐漸洞開而引起的此時西方人士研究中國文化的動機實來自對運入西方及在中國發現之中國文物之好奇心例如斯坦因伯希和等在敦煌所發現之文物所引起之所謂敦煌學之類由此動機而研究中國美術考古研究中國之西北地理中國之邊疆史西域史蒙古史中西交通史以及遼金元史研究古代金石甲骨之文字以及中國之方言中國文字與語言之特性等數十年來中國及歐洲之漢學家各有其不朽之貢獻但值得注意的是,“西方人從中國文物所引起之好奇心及到處去發現收買搬運中國文物以作研究材料之興趣并不是直接注目于中國這個活的民族之文化生命文化精神之來源與發展之路向的此種興趣與西方學者要考證已死之埃及文明小亞細亞文明波斯文明而到處去發現收買搬運此諸文明之遺物之興趣在本質上并無分别”。而中國清學之方向原是重文物材料之考證直到民國所謂新文化運動時整理國故之風亦是以清代之治學方法為标準由此,“中西學風在對中國文化之研究上兩相湊泊而此類之漢學研究即宛成為世界人士對中國文化研究之正宗。”(封祖盛編:《當代新儒__》,北京三聯書店1989年版5。)在這樣的時代風潮的影響之下,“在許多西方人與中國人之心目中中國文化已經死了如斯賓格勒即以中國文化到漢代已死而中國五四運功以來流行之整理國故之口号亦是把中國以前之學術文化統一于國故之名詞之下而不免視之如字紙簍中之物隻待整理以便歸檔存案的而百年來中國民主建國運動之着着失敗更似客觀的證明中國文化的生命已經死亡于是一切對中國學術文化之研究皆如隻是憑吊古迹。”(封祖盛編:《當代新儒家》,7。)

針對這種觀點現代新儒家鮮明地亮出了自己的立場在他們看來西方漢學家與中國西化派以為中國文化已經死了”,将中國文化與已死之埃及文明小亞細亞文明波斯文明等而觀之,“對中國學術文化之研究皆如隻是憑吊古迹的态度是完全錯誤因而應當徹底去除的。“我們亦不否認中國文化正在生病病至生出許多奇形怪狀之贅疣以緻失去原形但病人仍有活的生命我們要治病先要肯定病人生命之存在不能先假定病人已死而隻足供醫學家之解剖研究”。(封祖盛編:《當代新儒家》,7。)至于要問中國文化并非已經死亡的證據在哪裡?這至少包括了兩個方面第一就客觀方面而言像世界其他的一些民族文化一樣,“中國之曆史文化乃系無數代的中國人以其生命心血所寫成而為一客觀的精神生命之表現”。(封祖盛編:《當代新儒家》,9。)進而言之,“以文化曆史之不斷而論隻印度可與中國相比但印度人以前直冥心于宗教中之永恒世界而缺曆史之意識故其文化曆史雖長久而不能真自覺其長久中國則為文化曆史長久而又一向能自覺其長久之唯一的現存國家。”(封祖盛編:《當代新儒家》,22。)第二就當下而言以中國文化的現代傳人自任的現代新儒家的存在本身就可以視為中國文化依然活着的鮮活見證:“發表此文的我們自知我們并未死亡如果讀者們是研究中國學術文化的你們亦沒有死亡如果我們同你們都是活的而大家心目中同有中國文化則中國文化便不能是死的。”(祖盛編:《當代新儒家》,。)中國文化進入近代以來雖然正在生病”,但卻不僅依然活着”,而且有着強韌的内在生命力

現代新儒家堅心要為中國文化依然活着做見證着力突顯民族性在文化發展中的重要意義這些主張不僅對西化派的相關主張具有很強的理論針對性而且對于在極為困難的曆史條件下延續華夏文化慧命起到了重要的曆史作用但是他們的相關認識也有一個盲點這就是把中國古代文化與中國近現代文化打成兩橛根本不承認馬克思主義主導下的中國現代文化是整體的中國文化的組成部這就在一定程度上表現出了偏狹的文化心态從而對中國文化的現代建設産生了負面影響

如所周知方克立教授是著名哲學家張岱年教授提出的綜合創新論的響應者與探索者,“中國文化的綜合創新之路代表了方克立教授的熱切追求在這一過程中他對于如何挺立民族文化精神的主體性如何看待中國古代文化與中國現代文化之間的關系等問題保持了高度的關注早在1988在提交新加坡儒學發展的問題及前景國際學術讨論會的略論現代新儒家之得失一文中專門論述了文化的民族主體性問題首次提出接受主體這個概念參見方克立:《方克立文集》,上海辭書出版社2005年版211。)。1990針對在中國的新文化建設中如何處理古今中外文化之關系的問題方先生作出了古為今用洋為中用批判繼承綜合創新的回答關東:《現代新儒學研究的回顧與展望——訪方克立教授》,《哲學動态1990年第。)。1996針對在中國的新文化建設中如何處理之關系的問題方先生作出了以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踐為體而以古今中外的優秀文化為用的回答方克立:《評大陸新儒家推出的兩本書》,《晉陽學刊1996年第。)2006在緻紀念張岱年先生逝世二周年國際學術研讨會的組織者劉鄂培教授朱漢民教授的信中針對在中國的新文化建設中如何處理中西馬三或三之關系的問題方先生首次提出了馬魂中體西用馬學為魂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三流合一綜合創新。”(方克立:《關于文化的體用問題》,《社會科學戰線2006年第4。)2010年回答馬克思主義研究編輯部記者提問時方先生進一步對馬魂中體西用論中馬魂中體的關系做出了主導性之體主體性之體的區分深入地闡釋了馬克思主義和中國文化在不同的意義和關系中确實分别具有的優位性的問題方克立:《中國文化的綜合創新之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年版327。)。

從上面的叙述中不難看出方克立教授的馬魂中體西用論是在在響應闡釋深化張岱年先生提

出的綜合創新論的過程中提出全面評析此論不是本文的任務這裡隻是從與本文主旨相關聯的意義上從一個側面對其所關涉到的問題做出論述方先生指出所謂馬學為魂即以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的思想體系為指導原則;“中學為體即以有着數千年曆史積澱的自強不息變化日新厚德載物有容乃大的中華民族文化為生命主體創造主體和接受主體;“西學為用即以西方文化和其他民族文化中的一切積極成果合理成分為學習借鑒的對象。(方克立:《中國文化的綜合創新之路》,244。)他強調指出,“我說的中學為體’,‘的涵義已不是指精神指導原則而是指文化的民族主體性即在一種文化中它的運作主體生命主體創造主體和接受主體到底是什麼;‘中學已不是清末中體西用論者所講的中國之倫常名教堯舜禹湯文武周孔之道’,……而是指有着數千年曆史傳承的經過近現代變革和轉型的走向未來走向世界的活的中國文化生命整體隻有中國文化生命整體才能夠作為自強不息變化日新的創造主體和厚德載物有容乃大的接受主體’,某一階段某種形态某個流派的中國文化都不足以擔當此任。”(方克立:《中國文化的綜合創新之路》,247。)這一論斷中包含了認識中國文化的新進境這至少包括了以下三個方面的主要内容

其一明确肯定中國古代文化與中國現代文化是一個統一的文化生命整體”。由于在西化派看來中國文化傳統進入近現代就已經死亡其相關努力是要通過輸入西方現代文化而再造文明”,因而在中國古代文化與中國近現代文化之間是橫亘着曆史性溝壑的兩者之間不存在也不可能存在内在的統一性而由于現代新儒家在中國文化傳統與馬克思主義之間僵固地持守夏夷之辨在力圖拒斥中國馬克思主義的同時亦把中國馬克思主義主導下的中國現代文化歸結為是中國文化的歧出”,因而中國古代文化與中國現代文化之間也是打成兩撅的方先生的上述論斷則鮮明地肯定了中國古代文化與中國近現代文化共同構成了活的中國文化生命整體”,指出隻有這樣的中國文化生命整體才能夠作為中國文化的創造主體接受主體”,“某一階段某種形态某個流派的中國文化都不足以擔當此任”。這樣的論斷顯然突破了自由主義西化派與文化保守主義的思想藩籬在一定意義上代表了對于中國文化的新認識

其二明确肯定自古及今作為一個整體的中國文化在今天依然有着鮮活的生命力這一論斷明顯是對西化派有關主張的撥正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對文化保守主義的超越盡管文化保守主義者鮮明地肯定了中國文化傳統在現代社會中依然還活着但是由于他們把中國古代文化與中國現代文化打成兩橛根本不承認中國現代文化是整體的中國文化的組成部分這就事實上使得中國文化的生命精神在現代社會難以得到鮮活而充沛的表現。“馬魂中體西用論在明确肯定中國古代文化與中國現代文化是一個統一的文化生命整體的基礎上進而揭示了兩者之間既是傳承發展與變革轉型的關系又一以貫之地體現了中國文化自強不息變化日新厚德載物有容乃大的生命精神這就進一步暢通了中華民族的文化生命避免了由于将中國古代文化與中國現代文化打成兩橛而使得中國文化的生命精神在一定程度上難免窒塞不通的問題

其三既挺立了民族主體性又體現了開放的文化心态在中國文化的現代開展中由于民族性與時代性之間客觀存在的張力挺立民族主體性與體現開放的文化心态的關系成為一道長期以來一直沒有處理好的難題不同思想流派往往在兩者之間出現或倚重或偏忽的情況。“馬魂中體西用論則體現出了民族性與時代性并重的取向既認肯中國文化生命整體作為運作主體生命主體創造主體和接受主體從而給中國文化以的地位又從時代性的高度肯定了中國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并積極主張吸收西方文化和其他民族文化中的一切積極成果合理成分而為我所用既突出了民族主體性又體現了開放的文化心态具有明顯的積極意義

在一定意義上方克立教授的上述工作可以看做代表了中國馬克思主義綜合創新派的最新探索近代以來由于種種因緣際會現代中國成為中國文化傳統馬克思主義與西方現代文化的三星會聚之地這既給中國文化的現代發展儲備了前所未有的豐厚資源同時也使得中國文化的現代開展面臨着前所未有的艱巨任務如何通過綜合的創造創造的綜合而謀求中國文化的現代新開展是我們理當銘記的職責與使命方先生相關論斷中所體現出來的中國文化研究的新進展正是當代中國文化在“綜合創新”的道路上不斷探索前行的可貴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