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孫蚌珠:理論為本?内容為王?因材施教 ——提升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質量的思考
2017年5月到6月初,受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指導委員會和北京市教工委委托,在北京、河北、河南、陝西等四省市15所高校聽了19節思想政治理論課,課程涵蓋了本科生五門必修課;所聽課堂的授課教師從助教到教授、從教時間從不足一年到将近40年;課堂規模從50人到200多人;學生學科背景涵蓋人文、社科、理工、藝術等各種類型,學校從綜合性大學到高職高專不同層次都有。通過聽課、座談、交流,對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情況有了一些了解,深切感受到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教師的狀态,認為這是一支可信可敬的隊伍。他們政治立場堅定,愛崗敬業,對教育教學傾心盡力。但應該說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實效性的增強、質量水平的提升還有比較大的空間。根據聽課情況,結合自己的思考,從教師角度就如何提升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質量談幾點認識。
一、理論為本——真講·真懂·真學
一般把“思想政治理論課”簡稱為“思政課”,嚴格意義上“理論”兩個字是不當省略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與基礎教育階段的思想政治課(小學為思想品德課、中學為思想政治課)很大的不同就在于它更強調理論,即通過理論教育實現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辦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校,必須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為此“要堅持不懈傳播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抓好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為學生一生成長奠定科學的思想基礎”。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對學生進行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主渠道,要實現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目标,教師必須真講,真講的前提是真懂,真懂的前提是真學。
1.真講和真懂
思想政治理論課應該也能夠用理論的魅力征服學生,理論的魅力在于科學性、實踐性和探索性。馬克思主義是有理論魅力的,因為它的基本原理是普遍真理,具有永恒的思想價值。盡管它誕生在一個半多世紀之前,但曆史和現實都證明它是科學的理論,迄今依然有着強大生命力。馬克思主義深刻揭示了自然界、人類社會、人類思維發展的普遍規律,為人類社會發展進步指明了方向;馬克思主義堅持實現人民解放、維護人民利益的立場,以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和全人類解放為己任,反映了人類對理想社會的美好憧憬;馬克思主義揭示了事物的本質、内在聯系及發展規律,是“偉大的認識工具”,是人們觀察世界、分析問題的有力思想武器;馬克思主義具有鮮明的實踐品格,不僅緻力于科學“解釋世界”,而且緻力于積極“改變世界”。在人類思想史上,還沒有一種理論像馬克思主義那樣對人類文明進步産生了如此廣泛而巨大的影響。同時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并沒有窮盡真理,而是不斷為尋求真理和發展真理開辟道路。
馬克思主義具有理論魅力,要用它的理論魅力征服學生,前提是教師講的是真的馬克思主義,絕大多數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是真講馬克思主義,但是“真講馬克思主義”和“講的是真的馬克思主義”還有區别。真講不真講馬克思主義是立場問題和态度問題,講的是不是真的馬克思主義是水平問題和素養問題。如果說在這方面存在問題更多的不是前者而是後者。在教學中有幾種情況影響教學效果:一是教條化。教師隻“說”不“講”,或者講不透徹,隻是複述各種“條條”或者教材的内容,結果是每一句話學生聽得懂,但對理論本身或整體内容不明所以。二是空洞化。教師極富激情、飽含深情,像優秀演講家一樣會讓聽衆感動,但是理性不足,很難讓學生實現從知識、能力、情感态度、價值觀的提升,形成科學的思想基礎。三是庸俗化。教學中沒有講透馬克思主義的科學實質和精神要義,而到處貼馬克思主義标簽,泛化和庸俗化馬克思主義。四是割裂化。授課中不能體現馬克思主義鮮明的實踐品格和與時俱進的理論品格,不能科學解釋它在實踐中的發展和創新,理論和實踐割裂,讓學生覺得沒有用。
真講馬克思主義,并且講真的馬克思主義,一是講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本身,以及為什麼它具有科學真理性;一是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也即用這一“偉大的認識工具”分析實際問題。這要求教師必須不斷提升馬克思主義理論水平和素養,真懂馬克思主義。
2.真懂和真學
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隊伍質量在不斷提升,大多中青年教師具有馬克思主義理論及相關學科的碩士、博士學位,專業能力和政治素質越來越高。他們有比較堅定的馬克思主義信仰和正确的政治立場,教學水平的差異很大程度上在于馬克思主義理論素養上的差異,有的教師在授課過程中運用大量的材料,非常生動和具體,但是理論提升不夠,通俗地講,把龍畫得很好但沒有點睛,講課有的時候欠一些“火候”,這個“火候”實際上反映了理論水平,也就是沒有真正弄通馬克思主義或者沒有能夠很好地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分析實際問題。當然,提升馬克思主義理論素養是一個永遠的過程,需要“教到老”“學到老”“研究到老”。無論是碩士博士畢業,都隻是接受了幾年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和學術研究訓練,隻能算是一個開始,真正學通弄懂馬克思主義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或者是終身的事業。對于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來說,馬克思主義是看家本領,但真正掌握這一看家本領并非易事,要真學。
習近平總書記要求黨的幹部要原原本本學習和研讀經典著作,努力把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學到手,作為自己的看家本領。他并且引用毛澤東在1938年說的話:“如果我們黨有一百個至二百個系統地而不是零碎地、實際地而不是空洞地學會了馬克思列甯主義的同志,就會大大提高我們黨的戰鬥力量。”[1](P404)實際上這為我們“真學”馬克思主義提供了方法論上的指導:一是要“讀原著、學原文、悟原理”。“原著”“原文”,是指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當然包括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經典著作。隻有深入鑽研到原著之中,讀懂“原著”“原文”,才能真正理解把握馬克思主義的思想的準确性、深刻性、豐富性,全面透徹地理解馬克思主義的真谛,以及基本原理的實際運用。二是系統地而不是零碎地學習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是“極其徹底而嚴整”的世界觀,馬克思主義具有寬廣眼界,它關于世界的物質性及其發展規律、人類社會及其發展規律、認識的本質及其發展規律等原理,為我們研究和把握各個領域提供了基本的世界觀、方法論。學習和研究馬克思主義,不能采取淺嘗辄止、蜻蜓點水,也不能零碎地選取隻言片語,隻有完整系統學習馬克思主義,才能完整系統地掌握馬克思主義。三是實際地而不是空洞地學會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具有實踐性的顯著特點,是來自實踐又回到實踐中去的理論,它不是離開實踐憑空出現的抽象的教條,它既要說明世界,又要改變世界。馬克思主義是用來用的,不是用來空談的。“對于馬克思主義的理論,要能夠精通它、應用它,精通的目的全在于應用”,[2](P815)實際地而不是空洞地掌握馬克思主義最重要的是能夠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觀察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作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無論講授哪門課程,都要真懂真學馬克思主義。不講授“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的老師還用學嗎?當然要學。“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要講清楚“四個選擇”,如果不懂馬克思主義,如何講清楚中國為什麼選擇了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為主線、以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為主題,如果不真正掌握馬克思主義,“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要講清楚馬克思主義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不懂馬克思主義怎麼講清楚?隻有真正學通弄懂馬克思主義,才能教會學生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觀察、分析、解決實際問題。
二、内容為王——立足現實·曆史觀點·國際視野
為提升教育教學實效性,近些年來教育部和相關部門做了很多工作,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做了非常多的探索和努力,取得了很大成效。特别是教學模式教學方法的改革出現了很多創新,研究式教學、實踐性教學、參與式教學、智慧型課堂等,在很多方面已經走在其他課程之前。但有一點還是需要強調的,教學形式的改革和方法的探索始終都是服務于内容的,或者說不能離開教學内容談教學形式和方法的改革探索。無論講授哪門課程,都需要教師能夠立足于中國現實國情,在分析重大理論和實際問題時能有曆史眼光和國際視野。因為我們要教育引導學生正确認識世界和中國發展大勢,從我們黨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曆史發展和偉大實踐中,認識和把握人類社會發展的曆史必然性,認識和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曆史必然性,不斷樹立為共産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而奮鬥的信念和信心;正确認識中國特色和國際比較,全面客觀認識當代中國、看待外部世界。引導和教育學生正确認識的前提是教師能夠正确認識和把握。
1.曆史觀點:正确認識中國、世界和人類曆史發展規律
理論和曆史是不可分割的,真講馬克思主義,需要真正地把握社會主義發展史。江河萬裡總有源,樹高千尺也有根。要把握中國、世界、人類社會從哪裡來的,怎麼走來的,為什麼這樣走來,也就要用曆史的眼光看問題,用曆史的觀點分析問題。特别是在真正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開創于改革開放新時期,建立在我們黨90多年長期奮鬥的基礎上,洞悉其思想、理論和實踐的源頭,則可追溯到更遠。社會主義思想從提出到現在,已有500年時間,從這個很長曆史過程來考察,就可以更加清晰地看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發展的脈絡,更加充分地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曆史必然性和科學真理性。搞清世界社會主義思想的源頭及其演進,搞清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曆史發展,才能明白,我們黨在推進革命、建設、改革的進程中,是怎樣經過反複比較和總結,曆史地選擇了馬克思主義、選擇了社會主義道路的;是怎樣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實際和時代特征結合起來,獨立自主走自己的路的;是怎樣曆經千辛萬苦、付出各種代價,開創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真正懂得是曆史和現實告訴我們,隻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隻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
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無論哪門課教學中都有可能遇到中國為什麼堅持走社會主義道路,如何看待中國社會主義發展的不同曆史時期等一系列問題。發現在教學過程中如果專門講授這樣的專題或者問題,一般教師都能講得很好,但是在分析具體問題時有的教師卻又不能很好把握。比如如何看待改革開放前後兩個曆史時期,作為一個專門問題,幾乎所有老師都講得比較透徹,基本按照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正确認識這個問題要把握的三個方面的講話精神進行講解。但是在講授其他專題涉及這個問題時卻又離開了這三個正确認識,往往不自覺把兩個曆史時期割裂開來,用一個時期否定另一個時期,比如講為什麼改革開放時往往把改革開放前說得一無是處。應該說這不是老師的立場問題,主要還是認識問題,沒有牢固樹立起這樣的觀念。還有關于曆史虛無主義,對國内外敵對勢力拿中國革命史、新中國曆史來做文章,竭盡攻擊、醜化、污蔑的各種似是而非的說法警醒不夠,從理論上和宏觀上立場堅定、旗幟鮮明,但遇到具體問題的時候有時分辨不清,個别時候被别有用心的言論帶着走。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要有正确的曆史觀,特别是要真正把握社會主義發展史,中國共産黨領導人民的奮鬥史,從認識高度理解革命、建設、改革曆史不可割裂,馬克思列甯主義、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一脈相承,認識和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曆史的結論、人民的選擇,符合曆史發展規律。更重要是要有用曆史觀點分析問題的高度自覺。
2.國際視野:在比較中正确認識當代中國和世界
當今的世界是開放的世界,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世界的繁榮也離不開中國。中國越來越多地為世界矚目,在國際事務和全球治理中發揮着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中國堅持走自己的路,但并不意味着排斥人類文明優秀成果。在比較中正确認識當代中國和世界,可以實現這樣的功能:一是增強“四個自信”。在與世界比較中認識中國、解讀中國,中華民族具有5000多年連綿不斷的文明曆史,創造了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積澱成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标識,也是我們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豐厚滋養;新中國成立60多年來特别是改革開放40年來的奮鬥探索取得的輝煌成就,為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複興奠定了堅實基礎、預示了光明前景,從而更有理由自信。二是在互學互鑒中圖強奮進。雖然當今世界,沒有哪個政黨、哪個國家、哪個民族能夠比中國共産黨、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民族更有理由自信,但是在與世界比較中,我們可以看到我們在改革和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從而更好地吸收借鑒世界先進經驗和人類文明發展的優秀成果,促進自身的發展進步。三是正确認識中國和世界的關系。正确認識和把握中國不斷發展過程中的國際戰略、中國在世界和平中應有的貢獻、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思想,從而客觀理性看待外部世界及其變化。
在教學過程中進行國際比較容易出現幾個誤區。一是不加分析地用西方理論解釋中國的發展。比如在分析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取得的成就時,自覺不自覺地把成就歸功于市場經濟,并把中國的市場經濟和西方市場經濟主要是美國的市場經濟進行比較,認為中國經濟成功源于市場經濟、中國經濟存在問題源于市場經濟不徹底。市場經濟帶來的活力與效率确實是中國經濟上取得成就的重要原因,但并不是全部原因,不然就無法解釋戰後大部分發展中國家實行市場經濟并沒有實現快速發展的現象,中國的成功不僅僅源于市場經濟,更源于市場經濟的制度屬性,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國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是改革和發展中的問題,源于多方面原因。二是不加分析地引用其他學科的研究成果。在其他學科中有很多把中國發展和西方國家曆史進行比較的研究,比如把中國改革開放的一些政策簡單地和日本的明治維新、和美國的羅斯福新政進行比較。這些研究中有些既不符合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有的也沒有形成學術共識,但似乎有一定道理,就被不加區分地直接引用。三是在中國和世界比較中分析不當。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在快速發展過程中出現或者面臨着很多挑戰,有一些我們需要向發達國家學習和借鑒。但是不能簡單進行比較,比如生态問題,不能簡單地把中國和發達國家進行對比得出中國生态文明建設落後的結論,這是一個複雜的問題,要進行深入全面的解讀。還有政治體制改革、文化發展、社會建設、法治建設等很多方面或多或少都存在這樣的問題。
無論是曆史觀點還是國際視野,最重要的是立足現實國情,正确認識和把握我們從哪裡來,現在在哪裡,将要到哪裡去,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引導青年學生正确認識時代責任和曆史使命,激勵學生自覺把個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國家和民族的事業中,勇做走在時代前列的奮進者、開拓者。
三、因材施教——不俯視·不迎合·不媚俗
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上好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規律,遵循教書育人規律,遵循學生成長規律,不斷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
1.尊重學生成長規律
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對象是青年學生,青年學生是一個特殊群體,與高中生和步入社會的青年都有所不同;同是青年學生,不同時期的青年學生有共性也有特殊性,“90後”後期出生的青年學生和“80後”甚至和“90後”前期出生的青年學生有所不同。人們往往把自己這代人同當代青年學生相比,因為他們和自己那代人的不同而進行诟病,總覺得在某些方面他們不如自己那代人,于是社會上常常有各種“一代不如一代”的說辭,也有老師談到學生時會發出“現在的孩子們啊”的感慨!“長江後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強”是曆史發展規律,每代人都有自己的青春責任。近代以來,中國青年不懈追求的美好夢想,始終與振興中華的曆史進程緊密相聯。在革命戰争年代,正是廣大青年滿懷革命理想,為争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沖鋒陷陣、抛灑熱血。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也是廣大青年響應黨的号召,向困難進軍,向荒原進軍,保衛祖國,建設祖國,在新中國的廣闊天地忘我勞動、艱苦創業。在改革開放曆史新時期,廣大青年發出團結起來、振興中華的時代強音,為祖國繁榮富強開拓奮進、銳意創新。每一代人的青春都有自己絢麗的色彩,并且時代在發展、社會在進步,一代更比一代強。
高校教師特别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特别要放平心态,不能居高臨下地俯視學生,應該走近他們、了解他們、欣賞他們、引導他們。現在在高校讀書的多是“90後”,馬上新世紀出生的“00後”也大批步入大學校園了,他們是在中國變富變強的過程中成長起來的,所以更是朝氣蓬勃、好學上進、視野寬廣、開放自信,是可愛、可信、可為的一代。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過程中,特别要注意到他們這些特點。有學生曾經說過,我們和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有時候就像站在兩個山頭上的人,彼此相望彼此揣摩,因為有距離所以不了解,因為不了解所以有隔膜,因為有隔膜所以有誤解,因為有誤解所以更加有距離,要解決這個問題,要麼我們走過去,要麼他們走過來。從教與學的角度,當然應該是我們教師走過去,走近他們、了解學生,尊重他們的成長規律,因勢利導,實現作為教師的“立德樹人”的使命和責任。
2.貼近學生思想實際
思想政治理論課通過理論教育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但理論教育并不意味着空泛地說教,要用理論魅力征服學生,必須解決學生的思想問題。要解決他們的思想問題,首先要了解問題是什麼。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我們一直倡導要突出問題意識,但什麼是問題意識?教師在教學設計過程中,往往會考慮重大理論問題、重大實踐問題,這固然是必要的。但重要的是這些重大理論問題和實踐問題同學生思想實際有什麼樣的關聯?有些時候學生的思想實際問題和教師認為的學生思想實際問題并不一緻,所以,真的貼近學生思想實際,教師必須通過各種途徑了解學生思想實際,回應學生在學習生活實踐中所遇到的真實困惑。
貼近學生思想實際,解決學生思想問題,并不意味着迎合學生。在當前世界範圍内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鋒日趨激烈,思想意識呈現多元多樣多變,獲取資訊便捷快速的條件下,學生思想并不是一張白紙,對一些問題或是有了先入為主的認識、或是有無所适從的迷茫。貼近學生思想實際、增強教學針對性,主要是從他們關心關切的問題入手,通過辨别分析,甚至和他們産生思想上的碰撞,引發他們的思考,引導他們形成正确的認識。
3.增強教學的親和力
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增強教學親和力,滿足青年學生成長發展的需求和期待。這裡需要對學生的成長發展需求和喜歡與否做一個解釋,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内容是學生成長發展所需要的,但不一定是他們天然就喜歡的。我們不能因為他們不喜歡就改變教學内容,但有責任通過他們喜歡的形式和方法把這些内容傳授給他們,用他們“聽得懂”“聽得進去”的話講我們的道理。在教學方式上要避免兩種傾向:一是教學形式刻闆單一,教師冷冰冰高高在上地說教。這種情況往往是教師自說自話、自娛自樂,無法和學生形成情感交流和互動,教學效果自然大打折扣。二是教學形式喧賓奪主,甚至庸俗娛樂化。這種情況往往是教師為了吸引學生,使出“十八般武藝”,為了形式而形式,甚至不惜矮化自身形象。改進教學方式方法,增強教學親和力和生動性,注重學生的參與性、互動性,并不意味着娛樂化、媚俗化。教學形式和方法始終是為教學内容服務的,改革不能偏離方向。
因材施教是教育教學規律的要求,也是增強教學效果的重要途徑。同為青年學生,不同年代有不同年代的特點,同一年代的學生因為學校學科不同有所不同,同一學校學生因為各種原因也會有比較大的差異,如何在實行共性教育實現基本教育目标的同時,實行差異化教學滿足個性化需要是需要不斷探索的。
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要把馬克思主義理論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有機結合起來,把思想品德教育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結合起來,通過理論聯系實際的教學實踐,讓學生領會、認識和把握科學理論的實踐價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智慧力量、中國發展的時代意義。要實現這樣的目的,關鍵還是在教師,要求教師對曆史、理論、現實和學生成長規律都有深刻的把握,不斷夯實馬克思主義理論基礎,提高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剖析社會發展的能力,貼近學生思想實際。提升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質量,是一個系統工程,也是一個永遠在路上的長期工程,探索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永遠在路上。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2] 毛澤東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