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久高:中國改革開放的基本邏輯與核心經驗

[摘要]1978年中國啟動的改革開放,有着自身的曆史邏輯、實踐邏輯和價值邏輯。中國共産黨正是遵循了這些邏輯,在正确洞悉世界潮流和總結曆史教訓的基礎上成功開啟了改革開放。中國的改革開放有五點核心經驗:一是在堅持獨立自主基礎上處理好中國與世界的關系;二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旗幟指引下堅定走中國自己的路;三是在問題倒逼改革的境遇中堅持理論創新與實踐創新的統一;四是在黨的領導、群衆創造、社會參與的互動中凝聚改革的共識與合力;五是在改革與開放的互動中采取漸進式改革的方法。當前,應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凝聚改革開放的共識與合力,将改革開放進行到底,讓中國在改革開放中融入世界文明并引領世界發展。

  [關鍵詞]改革開放;基本邏輯;核心經驗;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中圖分類号] D619  [文獻标識碼] A  [文章編号] 1006-6470(2018)03-0030-08

  [作者簡介]王久高,beat365官方网站副教授

  2018年是中國實行改革開放40周年,改革開放創造的成就和奇迹,令世界矚目。改革開放是當代中國最鮮明的特色,也是中國共産黨最鮮明的旗幟。中國緣何走上改革開放之路、它的内在邏輯和核心經驗有哪些、今天的中國為何要倍加珍惜改革開放的成果等,對于諸多問題的追問和探讨,必将成為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活動的熱門話題。本文以大曆史觀的視角,遵循曆史與邏輯相統一的方法,力圖對以上問題提出管窺之見。

  一、中國改革開放的基本邏輯

  如果我們把中國的改革開放置于自1840年鴉片戰争以來至21世紀中葉這二百餘年的曆史時段來審視,中國的改革開放有着自身的曆史邏輯、實踐邏輯和價值邏輯。

  (一)改革開放的曆史邏輯

  1978年中國啟動的改革開放,從更廣闊的曆史視野看,是近代以來中國學習西方、革新自強以期民族複興和現代轉型的延續,是中國共産黨人對近代中國曆史發展規律認識自覺的選擇,有着中國近代曆史發展的内在邏輯。

  1.改革開放是近代以來中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内在要求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最偉大的夢想。1840年的鴉片戰争是中國與西方關系的一個重要轉折點。此前,中國作為一個曆史悠久的文明大國,創造過多次輝煌盛世,曾是世界經濟活動的中心。此後,中國屢遭西方侵略和蹂躏,最終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中國“遇到了數千年未有之強敵”,“處在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因此,鴉片戰争以來,中華民族就面臨着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國家富強、人民富裕的雙重任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是近代以來每一個中國人最大的夢想。但是,近代中國落後挨打的殘酷現實,讓統治階級内部一部分人和社會其他先進分子看到了中國與西方的差距,并主張對外學習、對内革新,例如林則徐的“睜眼看世界”、魏源的“師夷長技以制夷”、洋務派開展的“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洋務運動、資産階級改良派開展的維新變法運動和資産階級革命派開展的“揖美追歐、舊邦新造”的革命運動,變革圖強,救亡圖存,振興中華。1921年中國共産黨一經成立,就義無反顧地肩負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曆史使命。經過28年的浴血奮戰,終于在1949年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成功完成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重任,從而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創造了根本的前提條件。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中國共産黨繼續領導中國人民,通過社會主義革命、建設和改革,緻力于國家富強和人民富裕,繼續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而奮鬥。可以說,近代中國一直存在着學習西方、革新自強、追趕世界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曆史内在動力。這種内在動力隻要有了恰當的曆史契機和牽引者,它就會催生曆史性的變革。

  2.改革開放是中國共産黨對曆史經驗教訓深刻總結的必然選擇

  新中國成立後,中國共産黨曾設想通過社會主義偉大建設實現快速發展。但是,由于對社會主義本質和建設規律的認識還不夠深刻,加上美蘇兩大陣營的“冷戰”影響,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導緻國家和社會内部活力不足,對外開放幾乎中斷,中國在尋求革新和融入世界的進程中再次遭遇挫折。中國不僅與發達國家差距拉大,而且與周邊一些國家和地區相比也落後很多。以鄧小平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在深刻總結國内外社會主義建設的正反經驗教訓基礎上,充分地認識到社會主義制度依然需要自我完善和改革,認識到中國共産黨領導人民執政首要的任務就是通過改革開放促進生産力的解放,不斷改善和提高人民群衆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國家的綜合實力。鄧小平指出:“革命是要搞階級鬥争,但革命不隻是搞階級鬥争。生産力方面的革命也是革命,而且是很重要的革命,從曆史的發展來講是最根本的革命。”{1}因此,他領導全黨和全國人民,順應曆史發展和人民需要,撥亂反正,毅然作出了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再次把中國引領到現代化的大道和世界舞台中來,從而順應了近代以來中國曆史發展的内在要求。習近平曾高度評價鄧小平開啟的改革開放新局面:改革開放是我們黨的曆史上一次偉大覺醒,正是這個偉大覺醒孕育了新時期從理論到實踐的偉大創造。{2}覺醒了的中國共産黨在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和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領導下,繼續帶領廣大黨員幹部和人民群衆,開拓進取,勇于創新,不斷将改革開放推向縱深發展。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着眼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夢想,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标,并按照“兩個一百年”的奮鬥目标,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再次将改革開放推向新的台階和水平。經過40年改革開放,中國綜合國力不斷提升,人民生活水平穩步提高,中國與世界發達國家差距日益縮小。改革開放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創造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今天,我們比曆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目标,比曆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實現這個目标。習近平清醒地認識到,中國進行改革開放,是對曆史經驗教訓深刻總結的結果,順應了中國人民要發展、要創新、要美好生活的曆史要求,契合了世界各國人民要發展、要合作、要和平生活的時代潮流。改革開放不僅深刻改變了中國,也深刻影響了世界。因此,在新時代,我們要倍加珍惜來之不易的改革開放成果,并在進一步總結經驗的基礎上,堅定不移深化各方面改革,堅定不移擴大開放。

   (二)改革開放的實踐邏輯

  中國的改革開放本質上就是一部波瀾壯闊的人民創造曆史的實踐史。沒有廣大黨員幹部和人民群衆的探索和實踐,就沒有中國改革開放的輝煌和奇迹。實踐是改革開放的最直接的動力和源泉。

  1.現實困境和問題倒逼出改革開放

  新中國成立後,中國共産黨帶領中國人民在探索建設社會主義的道路上犯了 “左”傾錯誤,導緻在“文化大革命”結束時,整個國家和社會的發展尚處于較低水平,人民生活相當貧困,國家幾乎處于半封閉狀态。面對現實的困境和嚴重問題,鄧小平曾一針見血地指出:“如果現在再不實行改革,我們的現代化事業和社會主義事業就會被葬送”{3}。可見,改革是迫于應對現實困境給黨和國家現代化建設帶來的嚴峻挑戰。1978年冬,安徽省小崗村18戶農民冒死簽訂的“大包幹”協議,就是基層人民群衆突破政策規定、觸動改革的時代印證,從而掀起了改革開放的序幕。重視基層探索實踐,是以往改革發展中取得的寶貴經驗。基層群衆的實踐往往成為改革最容易的突破口,一是改革的基層動力首要源于基層群衆的支持和參與,一個個來自基層群衆的新招、實招、硬招,破解着群衆關注的焦點、百姓生活的難點和改革發展難題,其旨歸是為了群衆能獲得更多利益,過上更好生活。二是國家行政權力一般隻延伸到鄉(鎮、民族鄉、街道辦、蘇木、民族蘇木、區公所),像鄉(鎮)以下的基層地區國家權力的束縛相對寬松,基層幹部和群衆在落實和執行政策時都有一定的彈性尺度,這在實踐中往往成為政策突破的窗口區,從而為改革的醞釀或啟動創造了條件。在改革開放之初,安徽小崗村實行 “大包幹”,浙江蕭山魯冠球興辦農機廠,安徽蕪湖年廣久創辦“傻子瓜子”廠,浙江溫州興起各種小商販行業,廣西果作村成立村委會(今宜州合寨村委會),等等,這些新生的現象都是基層人民群衆尋求突破現實困難,在實踐中自發探索的結果,最終成為農村改革、民營經濟和村民自治興起的源頭。随後,農村改革不斷擴大并最終普遍實施家庭聯産承包責任制。1979年,黨中央、國務院批準廣東、福建在對外經濟活動中實行“特殊政策、靈活措施”,并決定在深圳、珠海、廈門、汕頭試辦經濟特區,開啟對外開放的序幕。因此,改革開放的啟動是中國共産黨在對現實有着清醒判斷的基礎上,尊重了人民群衆的實踐和創造力的結果。

  2.改革開放在不斷解決新問題的實踐中得以全面深化和擴大

  改革開放是對舊有的生産關系、上層建築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調整,它不僅是一場經濟體制的根本性變革,也是一場深刻的社會變革、思想變革和政治改革。改革開放不僅需要化解舊有體制帶來的問題和困境,還需要化解因改革開放帶來的新問題、新矛盾。而且,正如鄧小平曾經預言的,發展起來以後的問題不比不發展時少。可以說,改革開放在實踐的推進中産生的問題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如計劃與市場的争論、國企改革問題、非公經濟地位問題、中央與地方關系問題、腐敗問題、環境問題、食品藥品質量問題、國家和社會安全問題等等。由于改革開放是一場涉及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态、外交、黨建等各個領域的全方位的變革,它催生的大量問題是一個客觀的存在。毛澤東指出,問題就是事物的矛盾,哪裡有沒有解決的矛盾,哪裡就有問題。實踐發展永無止境,矛盾運動永無止境,舊的問題解決了,又會産生新的問題。改革開放就是在不斷解決新問題的實踐中得以全面深化和擴大,并不斷取得輝煌成果。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的确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産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基層群衆自治制度的完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提出,共同建設新型國際關系、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外交新政策的提出,等等,無不與中國共産黨和中國人民敢于面對問題和挑戰,與時俱進地進行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密切相關。在這個進程中,廣大幹部和人民群衆的實踐和創新成為了改革開放的不竭源泉和直接動力。随着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日臻完善,中國社會的活力和人民群衆的創造力不斷得到釋放。改革開放也由以前靠地方幹部和人民群衆“摸着石頭過河”轉向頂層設計、科學決策、民主決策和依法依規實踐和創新。實踐和創新的方法,就是堅持以問題為導向,在破解問題中不斷進行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習近平指出:“我們中國共産黨人幹革命、搞建設、抓改革,從來都是為了解決中國的現實問題。可以說,改革是由問題倒逼而産生,又在不斷解決問題中得以深化。”{4}因此,破解現實問題的實踐,不僅構成了改革開放最直接的動力,創造出改革開放的輝煌成果,而且成為檢驗改革開放的試金石;同時,這些豐富的實踐醞釀和誕生了改革開放的理論和政策,并以此指導新的改革開放的實踐。中國的改革開放在這種實踐與理論的辯證運動中創造了世界奇迹。

  (三)改革開放的價值邏輯

  改革開放成為中國新時期最鮮明的特點,成為全黨和全國人民的最大共識,從根本上講,它有着自身的價值内涵和價值邏輯。

  1.改革開放深刻改變中國

  中國在40年的改革開放進程中,改革由農村到城市,由經濟領域到政治、文化、社會、生态、黨建等全方位展開,由最早的謹慎啟動到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由最早試辦經濟特區,到進一步開放沿海城市,再到進一步擴大沿海開放區域,開發上海浦東新區,全面開放沿邊、沿江及内陸省會城市,加入世貿組織,設立自貿試驗區,提出“一帶一路”倡議等,最終形成全方位、寬領域、多層次的對外開放格局。改革開放不僅深刻地改變着中國的面貌,而且大大提升了中國的綜合國力,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今天,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第一大工業國、第一大貨物貿易國、第一大外彙儲備國。40年來,按照可比價格計算,中國國内生産總值年均增長約9.5%;以美元計算,中國對外貿易額年均增長14.5%。中國人民生活資料從短缺走向充裕、從貧困走向全面小康。截至2017年,中國人均GDP 8836美元,是1978年中國人均GDP220美元左右40倍以上;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974元,是1978年343元的75倍以上。中國連續多年保持世界第一大出境旅遊客源國和全球第四大入境旅遊接待國地位。2017年,我國人均出遊已達3.7次,其中國内旅遊市場為50億人次,出境旅遊市場為1.29億人次,旅遊成為越來越多人的生活選擇。中國已成為全世界最有活力的國家之一,近幾年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達到30%。中國的國際地位進一步得到提升。改革開放給中國帶來的這些巨大變化和進步,讓中國共産黨和中國人民深刻認識到,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活力之源。

  2.改革開放承載着中國共産黨人的價值追求和曆史使命

  中國共産黨是一個有着價值追求的使命型無産階級政黨,它的初心和使命是為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複興。中國共産黨深刻地認識到,改革開放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必由之路,是中國共産黨人實現自己價值追求和曆史使命的必然抉擇。中國的改革開放堅持将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與具體實際相結合,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和文化,這不僅大大豐富和發展了科學社會主義,而且必将促進科學社會主義在中國煥發出新的生命力。同時,改革開放促使中國走上了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康莊大道,國家綜合實力不斷提升,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改善。當前,中國共産黨正按照“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标的宏偉藍圖,帶領中國人民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改革開放給中國帶來的深刻變化和輝煌成就,完全符合中國共産黨的立黨初心和宗旨。改革開放堅持以四項基本原則作政治保障,毫不動搖地堅持社會主義理念和價值原則。它的根本目的與中國共産黨人的價值追求和奮鬥目标有着内在契合性。40年來,盡管改革開放在摸索和争議中推進,但它獲得的支持遠遠大于非議和反對。即使今天中國的改革進入到攻堅克難的關鍵時期,開放也面臨着逆全球化思潮的挑戰,但是中國共産黨深化改革的決心堅不可摧,打開國門搞開放的氣魄勢不可擋。究其原因,改革開放承載着中國共産黨人的價值追求和曆史使命。

  二、中國改革開放的核心經驗

  中國共産黨在重要的會議上直接對改革開放的根本經驗或基本經驗進行過總結:1992年10月黨的十四大報告指出,十四年偉大實踐的經驗,集中到一點,就是要毫不動搖地堅持以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為指導的黨的基本路線。{5}1998年12月,江澤民在紀念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2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用“十一個必須”總結了改革開放的主要曆史經驗。{6} 2002年11月,黨的十六大報告用“十個堅持”總結了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以來十三年的基本經驗。{7} 2007年10月,胡錦濤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用“十個結合”總結了改革開放二十九年來的基本經驗,并指出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取得一切成績和進步的根本原因,歸結起來就是: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8} 2012年11月,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在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一以貫之的接力探索中,我們堅定不移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黨和人民九十多年奮鬥、創造、積累的根本成就。這些經驗總結是中國共産黨對改革開放進行系統總結的結晶。{9}如果把中國40年改革開放置于1840年至2050年二百多年的大曆史視野中,再結合以上概括的總結經驗的精神,我們可以提煉出中國改革開放最核心的五點經驗。

  (一)在堅持獨立自主的原則基礎上處理好中國與世界的關系

  鴉片戰争以來,中國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就是如何正确地認知自己和外部世界,如何正确地處理好東西方文明的關系。中國是一個有着悠久文明曆史的大國,曾長期處于世界的中心地位。但是,近代以來,中國卻遭受了西方國家一百餘年的侵略和蹂躏,直至1949年新中國的成立。這種曲折的曆史讓近代以來的中國在對待自己與世界、東方文明與西方文明的關系上,或是文化自負自大,拒絕與西方文明對接,甚至盲目排外;或是文化自卑,失去文化自信,主張“全盤西化”。從全球化發展的大曆史來看,由歐洲諸國主導的第一次全球化(約1860年至1945年,主要特征是殖民侵略),中國不僅沒有融入,反而是受害者。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由美國主導的第二次全球化(主要特征是國際貿易),中國直到1978年改革開放後才參與進去。而這正得益于鄧小平對世界發展形勢和中國的基本國情作出了正确的判斷,堅定地認為中國再也不能自我封閉,毅然作出了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此後,中國在堅持獨立自主的基礎上不斷推動和完善改革開放,從而将中國穩步而有序地帶到了世界的中心。中國改革開放的成功有力地證明:中國在堅持獨立自主的基礎上,隻要與世界潮流和發展趨勢同步,與世界文明和科技交融,就會在世界的大家庭中發展得越來越好,同時也能為世界作出更大的貢獻。任何的固步自封、自以為是和極端民族主義等,最終都會傷害到中國自己。正如習近平指出的,中國40年改革開放給人們提供了許多彌足珍貴的啟示,其中最重要的一條就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要振興,就必須在曆史前進的邏輯中前進、在時代發展的潮流中發展。{10}因此,中國要順應近代以來曆史發展的内在要求,順應新時代世界發展潮流,秉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則,既不自卑,也不自大,吸收利用世界各國創造的一切先進文明成果,毫不動搖地堅持改革開放,不斷促使自己融入世界,并為世界的和平與發展作出應有的貢獻。

  (二)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旗幟指引下堅定走中國自己的路

  中國改革的主要對象恰恰是中國共産黨建立起來的社會主義制度和體制,以及在這個體制領導下制定的各項路線、方針和政策。因此,改革伊始,就面臨着在旗幟和方向問題上的選擇。以鄧小平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領導集體,在總結曆史經驗和實行撥亂反正的過程中鮮明地指出,中國将毫不動搖地堅持走社會主義道路。但是,确立了社會主義方向,并不意味着現實中就有可行的道路。如何走出一條不同于傳統社會主義的道路,領導者和改革者隻能在堅持社會主義基本原則的前提下,采取“摸着石頭過河”的方式進行探索和總結。1982年9月,鄧小平在黨的十二大上正式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新命題。這個新命題實際上為改革開放開啟和推動提供了曆史依據、思想指引和精神動力。一是改革開放堅持了社會主義方向,與中國革命、建設的目标和目的是一緻的,因而奠定了改革開放的曆史依據,減少了改革開放的阻力;二是改革開放必須堅持和發展社會主義,這不僅成為改革開放的根本指導思想和旗幟方向,而且成為凝聚思想和人心的精神動力。此後,盡管在改革開放的推進過程中始終伴随有完全“西化”或批評改革開放的極“左”聲音,但中國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念絲毫未動搖過。即使在東歐劇變、蘇聯解體,世界社會主義運動處于最低潮時期,中國依然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旗幟,并将改革開放推向新的階段。進入21世紀,随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蓬勃發展以及中國共産黨對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共産黨執政規律和人類社會發展規律認識的深化,中國共産黨更加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并作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新的曆史方位判斷。習近平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改革開放以來黨的全部理論和實踐的主題,是黨和人民曆盡千辛萬苦、付出巨大代價取得的根本成就。”{11}這是對改革開放核心經驗的根本總結,包含着三層意義:一是改革開放從根本上講就是探索和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二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改革開放的指導理論;三是中國必須走具有自己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旗幟指引下,中國走自己的道路主要有三個方面含義。一是中國不會走改旗易幟的邪路。中國的發展模式和現代化道路不同于任何一個國家,中國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實際以及新的時代特征相結合,堅持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探索出獨特的發展道路和發展模式。二是中國也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中國不會回到傳統計劃經濟體制時代,而隻會在實踐中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從而為豐富和發展科學社會主義理論作出應有的貢獻。三是中國既不會輸入其他國家模式,也不會輸出自己的模式。中國絕不會照搬西方現代化的道路,也不會要求其他國家照搬中國道路。中國主張世界文明的交流交融,彼此借鑒,中國道路隻為拓展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和解決人類問題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總之,高舉和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旗幟,不僅确保了中國的改革開放與中國革命、建設的曆史邏輯的内在一緻性,有了一以貫之的指導思想,有了堅定的奮鬥目标和促進共識的精神動力,而且為改革開放的推進和走中國自己的道路提供了理論指引和政治保障。

  (三)在問題倒逼改革的境遇中堅持實踐創新與理論創新的統一

  中國改革開放的曆史,就是一部破舊立新、勇于探索和創新的曆史。中國改革開放的關鍵性突破的政策或舉措,幾乎都是現實中的嚴重問題倒逼的結果。中國共産黨在問題倒逼改革的境遇中始終堅持實踐創新與理論創新的統一。實踐創新,主要鼓勵大膽地闖、大膽地試驗,用實際行動和舉措開辟出一條新路子,找到一個新方法,并在實踐的基礎上不斷總結和完善,直至最終形成新的模式、政策或理論等。中國改革開放進程中形成的小崗經驗、蛇口經驗、深圳奇迹、浦東經驗等等,無不都是在大膽地實踐探索中創造出來的。當然,實踐創新不是蠻幹或盲幹,而是在一定的理論和政策指導下的一種有目的的實踐創造活動。理論創新,主要對原有理論體系和方法作出新的突破,對新的實踐經驗作出理論性的概括和歸納。在思想理論創新方面,中國共産黨主要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緻力于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先後形成了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理論新成果,并用以指導新的實踐。在經濟理論創新方面,中國提出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在其他領域,各種理論創新皆有碩果。不同于西方其他政黨,中國共産黨始終注重科學理論的指導,并依據實踐變化,不斷豐富和發展自己的理論。這些理論成果,堅持以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作指導,同馬克思主義既一脈相承,又富有特定時代的内涵,成為中國共産黨領導中國人民探尋中國道路的科學指南。因此,中國改革開放基本遵循了這樣一個邏輯:問題倒逼改革,改革催生了實踐創新和理論創新,創新解決了問題,促進了發展,同時産生新的問題,新問題又呼喚改革和創新。在這個不斷揚棄的過程中,中國共産黨始終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不斷進行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帶領中國人民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和制度體系,并在實踐中取得輝煌的成就。問題是創新的起點,也是創新的動力源。中國的改革開放正是在不斷破解問題的境遇中堅持了實踐創新和理論創新,從而開辟出新的局面。沒有這種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創新精神和科學方法,改革開放難以成功。因此,在全面深化改革的進程中,我們必須充分地認識到:“隻有聆聽時代的聲音,回應時代的呼喚,認真研究解決重大而緊迫的問題,才能真正把握住曆史脈絡、找到發展規律,推動理論創新”{12}。同時,要根據時代變化和實踐發展,不斷深化認識,不斷總結經驗,不斷實現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良性互動。{13}

  (四)在黨的領導、群衆創造、社會參與的互動中凝聚改革的共識與合力

  中國改革開放最為鮮明的特色是堅持中國共産黨的領導,這也是中國改革開放取得成功的根本政治保證。鄧小平在改革開放之初就旗幟鮮明地提出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要求,其中,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和堅持中國共産黨的領導是最為重要的兩個基本原則,因此就牢牢确立了社會主義方向的旗幟問題和領導核心這個根本的政治問題。中國改革開放的啟動、推進、完善和深化,始終是在中國共産黨的領導下進行的。這一強大的領導核心保證了改革開放的政治方向、政治認同、政治保障及其進度、深度和廣度等,避免了無序、激進、混亂和無效等。黨的領導核心作用主要表現為總攬全局,協調各方,具體體現在思想、政治、組織上的領導。在堅持黨的領導的前提下,充分尊重人民群衆的創造精神,并将人民群衆的創造成果和經驗上升到黨和國家的路線、方針和政策,這是改革開放不斷得以推進的又一動力。改革開放中的許多突破和創新,最初都是基層群衆和幹部克服困難在實踐中探索和創造出來的。改革開放每一個重大曆史進程幾乎都是黨的領導、群衆創造與社會參與三者合力的結果,都是在三者的互動中形成了改革的共識和推力。這種獨特的領導機制和動力機制的形成,主要在于中國特色的政治制度和中國共産黨秉承的價值理念。中國共産黨領導下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的政黨制度保證了中國共産黨的核心領導地位,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和基層群衆自治制度保證了人民群衆當家作主的權利。同時,中國共産黨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理念、群衆路線的工作方法确保了執政黨與基層群衆和社會組織始終有溝通的機制和渠道。因此,這種領導機制和動力機制能夠保證基層的創造、社會的民意和高層的決策的有機結合,同時能夠激發各種力量參與改革的積極性,從而凝聚起推動改革開放不斷前行的強大合力。

  (五)在改革與開放的互動中采取漸進式改革的方法

  中國改革開放的一個鮮明特點是改革與開放互動,堅持以改革促開放,以開放促改革。中國改革開放總體上是中國共産黨和中國政府領導的一場自上而下的現代化運動。改革開放的動力和推力主要來自中國内部。中國改革的啟動最直接的動因就是舊有的體制已經嚴重束縛了生産力的發展,人們在生存的危機下尋求逆向突破。尤其對處于社會最基層的貧困人民群衆而言,他們在生存的壓力下時刻尋求政策突破的機會。因此,當“文化大革命”結束後國内政治形勢發生變化時,長期被抑制的社會力量開始暗潮湧動,人心思變成為了不可阻擋的潮流,呼喚改革成為了時代的聲音。與此同時,中央領導更直接地感受到中國與西方發達國家的經濟科技差距,更清楚地看到中國現代化的艱難。因此,對外開放、搞活經濟成為了另一種化解現實困難的選擇。1980年8月,全國第一個經濟特區廣東省深圳市經濟特區正式成立。這樣,改革與開放開始相向并行。改革從家庭聯産承包責任制的實行到鄉鎮企業的異軍突起和人民公社制度的廢除,從農村到城市逐步鋪展開來,直至今日的全面深化改革。同時,開放從“三來一補”到引進境外資金、技術、設備、人才,從創辦經濟特區到開放沿海城市、設立沿海經濟開放區,再到逐步開放内陸城市以及沿邊地區等,國門越打越開,最終走出一條“引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的開放之路。毋庸置疑,中國改革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外部壓力的推動,得益于在開放中獲得的資金、技術、人才、市場、資源和經驗等。開放也得益于改革的推動和釋放出的紅利。改革與開放相輔相成,相得益彰,共同推動了中國發展與進步。

  在改革與開放的互動中,采取漸進式的改革方法是改革開放成功的一個重要保證。改革開放是一項規模龐大的系統工程。同時,“改革是中國第二次革命”。但是,改革開放沒有采取暴風驟雨的革命形式,相反,采取的是一種漸進式平穩改革的方法。究其原因有三:一是改革作為一次新的偉大革命,不是否定和抛棄已經建立起來的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它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也不是一個階級推翻另一個階級那種原來意義上的革命,也不是原有經濟體制的細枝末節的修補,而是對體制的根本性變革。它的實質和目标,是要從根本上改變束縛我國生産力發展的經濟體制,建立充滿生機活力的社會主義新經濟體制,同時相應地改革政治體制和其他方面的體制,以實現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二是改革開放是有風險的,方式方法錯誤,改革開放不僅會失敗,而且風險會葬送掉社會主義制度。改革開放觸動了舊有的利益,會帶來抵制或反對;同時,改革開放開辟未知的領域,不确定風險更大。采取漸進式改革方法是盡最大可能減少阻力,控制風險,保持國家和社會的穩定,從而為改革開放創造平穩的環境。三是改革開放沒有參考經驗,漸進式改革有助于探索和積累經驗。改革開放是“摸着石頭過河”,是在探索和實踐中積累經驗,逐步推廣。改革從農村到城市,從經濟領域到政治、文化、社會、生态等領域,開放從沿海到内地,都是在試點中逐步鋪展開來,在漸進式改革中積累經驗。總之,中國是一個人口衆多、生産力不夠發達、發展不平衡的大國,改革開放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宜激進而行。俄羅斯“休克療法”式改革的教訓令人警醒。中國在改革開放中采取的漸進式改革方法,為改革開放的平穩、有序地推進提供了重要保障。

   結語

  中國40年來蔚為大觀的改革開放實踐,不僅符合近代以來中國曆史内在發展的要求,而且有着自身的實踐邏輯和價值邏輯。中國共産黨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堅持尊重曆史社會發展規律與尊重人民曆史主體地位的一緻性,在正确洞悉世界發展潮流和深刻總結曆史經驗教訓的基礎上,成功開創了改革開放的新時期。改革開放進程中積累的經驗,從根本上講,就是中國共産黨領導中國人民堅持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确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改革開放是一項長期的、艱巨的、繁重的事業,永無止境,必須一代又一代人接力幹下去。我們必須在汲取改革開放經驗的基礎上,乘勢而上,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不斷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堅定不移深化各方面改革,堅定不移擴大開放。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站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曆史新起點,正在奮力推進全面深化改革和對外開放。當前,改革開放已經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世界局勢正處于深刻變化之中,各種利益羁絆和不确定因素都會加大改革開放的難度。為此,我們必須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堅持黨對一切工作的領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在堅持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中,将改革開放進行到底。我們必須充分認識到,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是黨和人民事業大踏步趕上時代的重要法寶。進入新時代,我們必須繼續自強不息,自我革新,堅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堅定不移打開國門搞開放,讓中國在改革開放中融入世界文明并引領世界發展。我們深信,曆史和人民選擇了改革開放,改革開放也必将改寫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的曆史。

  注釋:

  {1}{3}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11,150.

  {2}胡鍵、嶽宗.改革不停頓 開放不止步——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廣東紀實[N].南方日報,2012-12-13.

  {4}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74.

  {5}江澤民文選: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22.

  {6}江澤民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50-264.

  {7}江澤民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33-536.

  {8}胡錦濤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620.

  {9}胡錦濤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321.

  {10}管克江、杜尚澤、丁汀.習近平出席博鳌亞洲論壇2018年年會開幕式并發表主旨演講[N].人民日報,2018-04-11.

  {11}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6.

  {12}習近平.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14.

  {13}中共中央宣傳部.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M].北京: 學習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281.

 

原文發表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2018年06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