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培永:全面深化改革中如何進一步解放思想

  思想是行動的先導,解放思想是中國改革的先導。深化改革的曆程一定伴随着思想解放的過程,沒有思想的解放,就沒有中國改革的起航。沒有思想藩籬的打破,也就不可能有全面深化改革的成功。

  不要片面理解“一切從實際出發”

  衆所周知,中國改革開始于一場思想大解放。怎麼解放思想?簡單而言,就是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系實際,做到實事求是。但突破業已形成的觀念、思想、理論的束縛,實非易事,注定要經曆迂回曲折。因為觀念、思想、理論一旦固化成型,紮根于心,反倒有可能會成為獨立于人的、人無法變更的“實體”,成為替代現實世界的“真實”。解放思想,其實就是要讓人以清醒的頭腦直面他們所立足的時代、所生存的社會、所面對的現實,邁出這第一步卻不容易。

  邁出了這一步,從思維觀念的桎梏中走出來,一切從實際出發,這是我們今天常常講的話。但話講多了,好話也可能會變成壞話。有些人把“一切從實際出發”作為口頭禅、座右銘,為自己的任何奇怪做法做辯護;有些人看到的“實際”實際上隻是表面的、片面的“實際”,而不是規律性的、全面性的“實際”;有些人講從實際出發,以為就是所有理論都不管用,不要談理論,隻埋頭苦幹。解放思想,從實際出發推進改革,不是眼光短淺的實用主義,它強調的是要遵循客觀曆史進程的規律,而不是把美好的想象、業已形成的特定文本和僵化觀念作為出發點,它并不是不要理論,它仍然需要借助于理論來把握“實際”,找到其中的客觀規律。

  打破原有觀念的束縛,一切從實際出發,要求打造具有創新探索的精神氣質。這是思想解放者必備的精神氣質。改革是新的嘗試,要去探讨以前未做的事情,要打破以前的陳規舊制,沒有闖的精神、沒有創新精神,是無法推動的。今天的全面深化改革,需要傳承這種精神,鼓勵人們敢于探索、敢于創新,不斷摸索出新的方法。能夠解決改革困境的、能夠破局的、能夠取得突破性進展的舉措,就是好的舉措。我們不要有太多的“先見之明”,不要先說這樣太激進還是太保守,不要動不動就給人扣帽子、打棍子、抓辮子。我們需要突破一些無謂的言論,讓能解決問題的來說話。

  “打破條條框框”并不是脫離準繩

  當然,任何思想解放,任何創新探索,都是有限度的。改革有靈活性,也有原則性。靈活性體現在打破原來的條條框框,沖破思想觀念的障礙,進行開拓性的探索。原則性則體現在社會主義道路不能變,方向不能變,立場不能變。進入深水區的改革,還要求改革者按照路線圖循“規”蹈“矩”,講法治精神,講政治紀律、政治規矩,在憲法和法律的範圍内推進改革。新時代的改革創新精神要求粗中有細,蹄疾而步穩,勇猛而又有章法。

  要解放思想,還要直面思想的争鋒。改革必然是各種思潮争奪話語權的舞台。每一種思潮都會打着為改革出謀劃策、關心改革發展前景的名義出現,改革者需要注意甄别不同思潮的趁機而入。改革開放伊始,“左”與右的争論就很激烈,都試圖發揮主導作用,影響改革的未來航向。“左”與右的争論在今天并沒有消失,比如反映在關涉到對改革開放前後兩個曆史時期社會主義實踐的評價問題上。“左”認定中國的問題正是改革帶來的,是改革開放導緻了兩極分化、階級對立局面的出現,解決中國問題必須重視新時期的階級對立和階級鬥争問題;右則否定改革開放之前的曆史時期,在批判反思“文化大革命”的同時,否定新中國成立後的社會主義實踐。把改革開放前的曆史時期與改革開放後的曆史時期對立起來,用改革開放後的曆史時期否定改革開放前的曆史時期,用改革開放前的曆史時期否定改革開放後的曆史時期,顯然都是不對的,都是不尊重客觀曆史進程的表現。每一個時期都有每一個時期的任務,用今天的标準來評價昨天的事情,用昨天的标準來評價今天的事情,都難免失之偏頗。

  改革必須尊重客觀曆史進程,這是當代中國社會深化改革的基本前提,不能離開現實、超越階段去談改革,去評判改革前後的社會主義實踐。處在改革開放的新關口,改革的不同聲音再一次大量湧現,如何對待這些新觀念新想法,凝聚新的改革共識,關乎未來改革的成敗。全面深化改革,我們應該以推進改革實踐為标準,鼓勵發聲,兼收并蓄,把理論講清楚,把道理說明白,讓一切錯誤的思潮無法立足,讓科學的理論暢通無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