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建甯:新文化運動百年:回顧與思考

2015年是新文化運動100周年。新文化運動以1915915日陳獨秀在上海創辦《新青年》(時為《青年雜誌》)為标志,高揚科學、民主的旗幟,倡導思想啟蒙、個性解放,對此後中國的文化發展産生了深遠影響。在100年後的今天,我們應該怎樣看待五四新文化運動?100年來,我們是怎樣對待傳統文化的?習近平總書記是怎樣闡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文化對于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具有什麼樣的戰略地位和重要作用?如何将我國建設成為一個文化強國?又如何在建設文化強國的曆史進程中建設好高校校園文化?帶着一系列問題,本刊記者采訪了beat365官方网站博士生導師郭建甯教授。

 

記者:郭教授,請您先介紹一下新文化運動的背景與由來。我們知道,新文化運動形成了兩大口号,一是科學與民主,二是打到孔家店,前者講的是怎樣對待西方文化,後者講的是如何對待傳統文化。今天,我們應該怎樣評價新文化運動?

 

郭建甯:講新文化運動,必須放在鴉片戰争以來中國的社會變革中加以認識與考察。1840年的鴉片戰争在時間上使中國進入了近代史,在這之前是古代史。在空間上使中國進入了世界史,在這之前基本上閉關鎖國。比如說此前英國派了一個代表團來和清政府談通商,當時清政府拒絕了。拒絕的理由是我們吃有最好的大米白面,穿有最好的絲綢,喝有最好的茶葉,我們什麼也不缺。那個時候的心态就是天朝王國盡善盡美,以不變應萬變,祖宗之法不可變。

但是1840年的鴉片戰争情況變了,西方列強用洋槍洋炮轟開了中國的大門。睜眼看世界,看到世界發生了太大的變化,這就是有一個與中國文化不同的西方文化,與東方文明不同的西方文明。而且西方文化、西方文明好像還很強勢,它已經是工業文明、工業社會、工業文化了,而我們還是農業社會、農業文化、農業文明,表現在鴉片戰争就是西方船堅炮利,因此師夷長技以制夷,于是李鴻章、曾國藩、左宗棠、張之洞等人搞洋務運動。這是第一期變器物,即學西方的物質文明、船堅炮利、軍事和工業。但是1894年甲午海戰的失敗,1895年馬關條約的簽訂,表明洋務運動不能從根本上救中國。

接着是第二期變制度,即學西方的政治文明、制度文明。1898有一個戊戌變法、也叫百日維新,代表人物是是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提出修鐵路、派留學生、辦報紙、辦翻譯局、辦現代意義的大學等,這些主張對20世紀中國的現代化具有重要影響,但是由于頑固勢力的阻擾隻搞了103天。康有為、梁啟超逃亡,譚嗣同等被處死。維新變法103天就夭折了,但是中國人的探索奮鬥沒有停止,接下來資産階級革命黨人孫中山、黃興、鄒容、秋瑾、陳天華等出場了,這些資産階級革命黨人的起義,有時候看來好像是飛蛾撲火,起義、失敗、再起義、再失敗、再起義,終于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了。辛亥革命的偉大意義是推翻中國幾千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但是,辛亥革命也隻是推翻了一個皇帝而已,在共和的名義之下人民仍然倍受專制之苦。而且由于接下來的軍閥混戰,内憂外患、民不聊生、積貧積弱,局勢好像更糟。

那麼怎麼辦,于是大家把目光投向第三期變文化,即學西方的精神文明、文化和價值觀。比器物更重要的是制度,比制度更深沉的是文化和價值觀。因為器物和制度要靠人來制造和執行,而人的思想、觀念、文化、價值觀就是更具有決定性的因素。當時的人們認為,中國所以落後、所以挨打,有器物原因,有制度原因,但最根本最主要的是文化原因,是我們的固有文化不适應時代、妨礙了現代化。器物的落後、制度的落後,都源于文化的落後,這是最根本的。中國社會的落後,本質是文化的落後,中國的社會重建關鍵是文化重建,成了很多人的“共識”。那麼文化如何重建,我們注意到那個時候這個字是用的非常多的,比如說新青年,比如說新文化,比如說毛澤東在湖南成立了一個社團叫新民學會,新青年、新文化、新思想、新道德,做新民,這個是什麼,就是科學與民主,針對的什麼呢?就是 ,就是中國五千年的文化傳統,包括儒家包括孔子。

新文化運動的起點和标志是1915年9月15号陳獨秀在上海創辦《青年雜誌》,第二期改為《新青年》,這是那個時期最有影響的一本刊物。《新青年》高揚的是科學的旗幟、民主的旗幟,宣傳思想啟蒙、個性解放,提倡新文化反對舊文化,提倡新道德反對舊道德的。提倡新文化就要學習西方“科學與民主”,反對舊文化就要批判傳統“打到孔家店”,這就形成了兩大口号。對此怎麼看,我覺得新文化運動文化重建的旗幟是科學與民主,主題是啟蒙,其思想解放的意義是無可限量的,新文化運動的科學精神、民主精神、啟蒙精神對當代中國的變革和發展的影響是空前巨大的,這是應該而且必須充分肯定的。

當然,從文化反思的角度看,新文化運動激進的文化批判也有自身的曆史局限和不足,主要是破的多,立的少;批判的多,建設的少;決裂的多,傳承的少。因此西化色彩比較濃,文化主體性比較弱。新文化運動隻是開啟了啟蒙之門,文化建設的任務還遠遠沒有完成。它批判了舊文化,但沒有形成新文化,摧毀了舊道德,但沒有形成新道德。所以會出現這種狀況,根本的原因是當時的很多人實際上是把西方文化與科學民主劃等号,隻看到西方文化科學與民主的面相,而看不到其它的面相,因此基本上隻有肯定,沒有否定,好就是絕對的好。同時又把傳統文化特别是儒家思想與封建糟粕劃等号,隻看到應當剔除的方面,而看不到需要傳承的方面,因此基本上隻有否定,沒有肯定,壞就是絕對的壞。新文化運動的實質是文化轉型,其激烈的反傳統,帶來了巨大的文化沖擊,引起了強烈的文化焦慮。因此需要不斷地進行文化調适,逐步地進行文化修複。

100年後思考新文化運動,給我們的最大啟示是:第一,新文化不等于西方文化,兩者不能等同,同時要積極借鑒和吸收西方文明的優秀成果。第二,中華傳統文化不等于封建糟粕,兩者也不能等同。中華傳統文化中超越時空、跨越國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時代價值的方面應該發揚光大,要從延續民族血脈中開拓前進,同時實現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第三,新文化運動與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是相連的,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同時推進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衆化,建設二十一世紀中國馬克思主義。把握這三點,才能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開辟未來。

 

記者:您認為新文化運動100年來,我們是怎麼對待傳統文化的?經曆過怎樣的變遷過程?

 

郭建甯:新文化運動以來,對待傳統文化的态度和狀況,我把它概括為三個詞,第一詞是看不起。那個時候的人們大多是反傳統,包括北大的學者,包括早期的李大钊、陳獨秀,也包括胡适和他的學生傅斯年、羅家倫等等,大多以反傳統的面貌出現。北大還有兩個人,一個叫吳稚晖,一個叫毛子水,他們說了很極端的話,比如吳稚晖說所有的線裝書打開一看不到半頁必有發昏、做夢的話,毛子水說所有的線裝書都要仍到茅廁裡去,都是激進地反傳統。有些人認為這還不夠,提出了更極端、更激進的主張,即廢除漢字,漢字拼音化拉丁化,理由是英文就26個字母,不斷的組合,所以要學習方,廢除漢字,漢字拼音化、拉丁化。現在想想真是非常後怕,如果當時的人們腦子一熱把漢字廢除了,現在講文化傳承就太困難了。

到了“文革”的時候是看不到,那個時候把傳統文化當做封建主義,西方文化叫做資本主義,前蘇聯東歐文化叫做修正主義,打倒帝修反,批判封資修,那時要看傳統文化包括線裝書、文言文、繁體字幾乎是不可能的,是“看不到”。“文革”期間1973年、1974年還有一個批林批孔運動,大家知道我們曆史上對孔子曆來有兩派,一是尊孔的,對孔子的定位是至聖先師,萬世師表, “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沒有孔子大家都在黑暗中,天還沒亮。還有 “半部論語治天下”,《論語》太厲害了,半部就可以治天下。當然也有批孔的,認為孔子從來不代表先進文化,惶惶不可終日如喪家之犬。因此“文革”的時候我們不稱孔子,而是孔老二。所以“五四”是打倒孔家店,批林批孔是打倒孔老二。

我還想說一點,大家知道“文革”的時候有一個芭蕾舞叫做《白毛女》。當然《白毛女》不是“文革”的時候才有的,延安就有了,那時是歌劇,到了“文革”的時候排成了芭蕾舞,按照當時的語境《白毛女》裡面有兩個主要的壞蛋,一個是大地主黃世仁,一個是他的狗腿子穆仁智,大家看這兩個人的名字怎麼起的?中華傳統文化的要義如果用五個字表述的話,那就是“仁、義、禮、智、信”,黃世仁的“仁”,穆仁智的“仁”和“智”就是選自于這五個字中,“文革”的時候我們對傳統文化是一個什麼态度和取向就很清楚了。

現在的問題是什麼?是“看不懂”,“看不懂”比“看不起”、“看不到”更危險。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看不懂這個血脈就中斷了,這個精神家園就沒有了,文化傳承就消失了,就變成了博物館裡的東西了,就可能成為文化的流浪者,所以這是最可怕的。文化傳承是當務之急,在這個意義上講,我對《光明日報》推出的家訓、校訓、座右銘等,對央視播出的《中國漢字聽寫大會》等,持積極的支持和肯定态度。當然,僅僅講文化傳承還不夠,還要講文化創新。如何應對全球化和全面深化改革,如何在激烈的文化進程中生存與發展,核心是文化創新,隻有永遠保持創新的精神,才能譜寫新時代民族文化的新篇章,賦予其新的内涵與活力。

 

記者: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如何對待中華優秀待傳統文化有許多重要論述,講得很深刻很到位,其主要内容您能給我們具體介紹一下嗎?

 

郭建甯:是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很多場合的講話都講到文化、特别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問題。其主要内容大體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特别強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性。他指出中華文化是我們民族的精神基因和獨特标識,抛棄傳統、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斷了自己的精神命脈。培育與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豐厚滋養。

二是全面闡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本内涵。他指出中華文化強調“民惟邦本”“天人合一”“和而不同”,強調“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強調“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主張以德治國、以文化人;強調“君子喻以義”“君子坦蕩蕩”“君子義以為質”。強調“言必信,行必果”“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強調“德不孤,必有鄰”“仁者愛人”“與人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入相友,守望相助”“老吾老以及人至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扶貧濟困”“不患寡而患不均”,等等。這些思想和理念,不僅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而且具有永不褪色的時代價值。他強調要深入挖掘和闡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時代價值,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他還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蘊藏着解決當代人類面臨的難題的重要啟示,比如,關于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關于天下為公、大同世界的思想,關于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思想,關于以民為本、安民富民樂民的思想,關于為政以德、政者正也的思想,關于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革故鼎新、與時俱進的思想,關于腳踏實地、實事求是的思想,關于經世緻用、知行合一、躬行實踐的思想,關于集思廣益、博施衆利、群策群力的思想,關于仁者愛人、以德立人的思想,關于以誠待人、講信修睦的思想,關于清廉從政、勤勉奉公的思想,關于儉約自守、力戒奢華的思想,關于中和、泰和、求同存異、和而不同、和諧相處的思想,關于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治不忘亂、居安思危的思想,等等。

三是深刻論述了正确對待傳統文化的方法論。他指出不忘本來才能開辟未來,善于繼承才能更好創新。對待傳統文化要有鑒别地加以對待,有揚棄地予以繼承。要處理好繼承和創造性發展的關系,重點做好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這十個字具有特别重要的方法論意義,當年毛澤東提出了“雙百”方針,“雙創”則是我們今天正确對待傳統文化,建設當代中國文化的基本方針,也是當前文化建設的重大課題。

綜上所述,貫穿習近平文化建設思想,特别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論述的一個基本思路就是,必須堅守中華文化立場,以客觀、科學、禮敬的态度來對待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推動中華文化現代化。激活其生命力,增強其影響力和感召力。

而堅守中華文化立場,說到底就是堅持文化主體性,這是民族複興和文化認同的基礎。

 

記者:您認為,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發展到今天,文化具有什麼樣的戰略地位和重要作用?如何将我國建設成為一個文化強國?

 

郭建甯文化何來,由人化文;文化何用,由人化文。這是當代中國學者關于文化的産生與作用的表述。前一句講文化的産生,關健詞是人化,就是人創造了文化,動物界隻有本能,自然界隻有自然迹象,沒有文化。要有文化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一個是語言,一個是文字。有了語言和文字才能進行文化交流、文化傳播、文化生産、文化儲存。人創造了文化以後,文化有什麼作用呢?後一句就是講文化的功能和作用了,這裡的關健詞是化人。文化文化關鍵在化,人創造了文化,反過來文化又提升人、培養人、塑造人、熏陶人,這就是文化的功能和作用。這兩句話把文化的産生與文化的作用說清楚了,文化怎麼來的?由人化文。有什麼作用?由文化人。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集體記憶、文化符号,民族認同和精神家園,如果沒有了這樣的文化維系,就沒有了一個安身立命之地,就沒有了一個精神寄托之處,就像一個人沒有了靈魂,就像浮萍沒有了根,就會成為文化流浪者。現在有很多提法比如說文化立國、文化興國、文化強國、文化複興,文化自覺、文化自信、文化自強,文化是上遊,文化是高處的水,要占領文化的制高點,文化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文化是綜合國力的重要體現,文化要走出去,要提升我們的文化影響力和話語權等等,都來講文化的重要性。文化這樣一種引領和支撐作用越來越為大家所重視,也越來越凸現。

如何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這是一個很大的題目,涉及的内容很多,這裡我着重講兩個問題。

一是價值觀自信的問題。

從哲學上說,價值是關系範疇,反映的是在實踐基礎上主體評價客體利弊,客體滿足主體需要的特定關系,體現的是人對世界的選擇和世界對人的意義。價值是主體與客體、個體與群體的統一,人的價值判斷、價值尺度、價值取向、價值标準等等就形成了價值觀。價值觀包含了人們對世界、社會、人生等重大問題的總體評價、深入思考和價值共識,影響着人們的思維方式、價值評判和行為規範。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中國夢,需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來凝聚社會共識,彙聚強大力量。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凝魂聚氣、強基固本的基礎工程,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都需要價值觀自信的支撐。我們要立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充分發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精神旗幟、思想引領、文化導向的重大作用,凝聚力量,團結奮鬥,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斷推向前進,就必須增強價值觀自信。

價值觀自信是價值追求的确定性。價值觀關涉人們對事物及其發展的是非成敗、利弊得失的判斷和選擇,從而使人的行為具有傾向性和穩定性。新變化新階段,新問題新挑戰,我國發展站在了新的曆史起點上。我們正面臨複雜多變的國際形勢和十分艱巨的國内改革攻堅。面對國際上的各種思想文化相互激蕩和國内思想文化、價值觀念的多元并存。隻有樹立高度的價值觀自信,才有頭腦清醒,才有政治定力,才有執着堅守,才有自覺踐行。才能 “咬定青山不放松”“任爾東西南北風”。在當代中國講價值觀自信,就要大力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使之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内核,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高度凝練和集中概括。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現了我們黨的文化自覺與自信,适應了時代進步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反映了廣大人民群衆的共同期待,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要求相契合,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人類文明優秀成果相銜接,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遵循的根本價值追求。我們比任何時候都接近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我們也比任何時候都需要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凝聚共識,引領風尚。發展起來的中國,人們對文化建設、道德重塑、價值追求、人文修養等有新的期待和更高的要求。如果一方面經濟高速增長,一方面卻是道德失範、價值失迷、文化失衡、社會失信、人文精神失落,人們的幸福指數就會減少,社會就不可能有真正的穩定與和諧,發展也不可能持續。物質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物質生活過度奢靡也不是社會主義。精神萬能不是社會主義,精神空虛也不是社會主義。面對社會與文化的多元多樣多變,價值觀自信就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沒有價值觀自信,就沒有“定準”,就失去了“本根”。

二是中華文化走出去的問題。

走出去就是和西方文化正面地交流、對話、碰撞,在這個過程中提升影響力和話語權。這需要在兩個方面創新,第一是表現形式的創新,要努力争取用西方人比較容易理解和接受的表現方式,講好中國故事,闡釋好中國特色。我們需要培養一批既了解中國,也了解世界,既能用漢語,也能用英語或者其他的語言流暢地表達的高端人才。第二是表現内容的創新,這要實現三個轉換。一是從語言到文化的轉換。海外的孔子學院,主要還是講漢語,我們要從語言到文化,講中國文化。二是從傳統文化到現代文化的轉換。我們現在的孔子學院、中國文化走出去,中國文化年,主要講的還是傳統文化。我們還要講今天新的創造、新的輝煌,既要講我們的傳統文化,還要講我們的現代文化。三是從文化到思想的轉換。要介紹中國的思想成果和學術貢獻,講中國的學術理論、學術思想、學術話語。這樣的轉換将使中華文化的整體實力和競争力大大加強,在世界有更大的影響力。

 

記者:在建設文化強國的曆史進程中,具體就高校而言,我們應該如何建設校園文化,使其更好地發揮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郭建甯:建設具有中國特色、體現時代要求的大學文化,培育和弘揚大學精神,把高校建設成為精神文明建設示範區和輻射源,是高校的重大任務和光榮使命。為此就要特别重視校園文化建設,并注重以下四個“體現”:一是體現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中,使學生愛學并終身受益,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認同、政治認同、情感認同。二是體現在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凝魂聚氣、強基固本,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落實落細落小,扣好人生的第一顆紐扣。三是體現在立德樹人中,要堅持以德為先,恪守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和個人品德,嚴于律己,做一個高尚的人。四是體現在網絡建設中,互聯網已成為輿論鬥争的主戰場,要加強網絡輿論引導,充分運用新型手段創新宣傳思想工作,掌握網絡輿論主動權。

Normal 0 7.8 磅 0 2 false false false EN-US ZH-CN X-N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