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于鴻君:中國經濟體制的選擇邏輯及其在全球化新時代的意義
今年5月5日是馬克思誕辰200周年,中共中央在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大會,習近平總書記在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學習好、理解好、宣傳好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通過中國模式使馬克思主義成為後發國家現代化道路選擇的目标,使馬克思主義成為時代發展的旗幟,這是對馬克思誕辰200周年最好的紀念!
當今世界,人類社會發展面臨各種矛盾和問題,面臨着複雜的新情況、新問題、新挑戰。中國道路已經取得了巨大成功,在世界産生了重大的影響,引起越來越多的關注、重視和研究。
中國道路的秘密是什麼?這是國際學界一直關注的問題,也是我們向國際學界講述中國故事時必須講清的一個重大理論問題。筆者認為,中國道路的秘密在于中國道路遵循了經濟體制的選擇邏輯。在現代化過程中,人類選擇過兩種經濟體制,即市場經濟體制和計劃經濟體制。關于資源配置效率和促進經濟社會發展中兩種經濟體制孰優孰劣的争論,在國際學術界已經持續近百年的時間。學者們從理論與實踐、曆史與現實、公平與效率、宏觀與微觀、長期與短期等多個維度進行了深入研究。筆者認為,中國道路的特點在于:在适當的階段分别選擇了計劃經濟體制和市場經濟體制,充分發揮了兩種體制的優點,揚長避短,有效地促進了中國現代化。
計劃經濟有其獨特的長處和優點。它的主要優勢是能夠通過計劃實現資源按比例配置,通俗說來,就是集中力量辦大事。計劃經濟體制有利于公共産品和準公共産品的生産,大型水利工程建設、大規模墾荒、全民掃盲等基本上都是公共産品和準公共産品。選擇計劃經濟體制有利于基礎設施建設和重工業的發展。中國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取得了令人矚目的發展成就。中國在經過國民經濟恢複和抗美援朝以後,到1953年才開始全面進行大規模社會主義建設,此後還出現了大躍進和文化大革命等嚴重失誤,但是這時期的經濟依然實現了快速發展。從1952年到1978年年均增長率為8.2%,其中工業平均增長11.4%,國内生産總值從1952年的679億元人民币增加到1976年的2943.7億元人民币,平均增長率為6.3%。這期間國家展開了大規模的水利、道路、港口、機場等基礎建設,展開了大規模的墾荒和掃盲等活動。鋼産量從1949年的16萬噸發展到2046萬噸,發電量從43億度發展到2031億度,糧食産量從1949年的2263.6億噸增加到1979年的5761億噸。人們經常說,這期間我們還是比較窮的。為什麼這麼快速的發展還是比較窮呢?主要有三個原因。第一,人口增加了4億。1949年新中國成立時,總人口大約是5.4億,1976年增加到9.4億,在20多年時間裡,人口就翻了一番,衣食住行需求,翻了一倍。第二,消費讓位于生産。這段時間,我們采取先生産、後生活的方針,勒緊褲腰帶搞建設。第三,這段時間,有大量的沒有收入的勞動投入。比如說大規模水利建設、大規模墾荒,等等,這些都是沒有收入的勞動。這期間,除了取得直接的成就外,還取得了很多當時沒有表現出來的成就。新中國成立之初,在總人口比重中,受過小學以上教育的人口不足14%,受過中學以上教育的人口不足1%。為解決人力資本嚴重不足問題,中國政府在加大醫療和基礎教育投入的同時,先後發起四次大規模的掃盲運動。1964年文盲率降低到35%以下,1969年降低到25%以下,一方面促進了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另一方面特别重要的是,為改革開放以後的經濟快速發展儲備了大量人力資本;改革開放以來的人口紅利就是這麼産生的。不僅中國如此,在計劃經濟體制下,蘇聯同樣取得了卓越的發展成就。蘇聯在十月革命以後經過各種探索,最終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當時學界公認為創造了人類經濟社會發展史上的奇迹。這裡有一組數字可以說明問題:1913年是一戰之前俄國生産水平最高的年份,工業産值占世界工業總産值的2.7%,相當于美國的7%,德國的17%,英國的22%,法國的40%。英國用了将近80年的時間完成了工業革命,又用了近80年的時間實現了國家工業化,而蘇聯僅用了不到40年的時間就完成了從一個落後的農業國到先進的工業國的曆史性跨越。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長期實行市場經濟體制的國家,如印度、拉美國家、非洲國家等,并沒有取得令人滿意的發展成就。例如,1980年,印度和中國的經濟總量相差無幾,印度位居世界第12,中國位居世界第13;2016年,中國位居世界第2,印度位居世界第7。當然,選擇計劃經濟體制是要有政治條件的。近代中國,整個國家一盤散沙,各式各樣的救國主張層出不窮,卻無法改變中國的命運。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後,1921年創立了中國共産黨,在思想上、政治上、組織上将中國人民凝聚起來,推翻了壓在中國人民頭上的三座大山,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這才使貧窮落後的中國有可能選擇計劃經濟體制。
計劃經濟體制使中國取得了令人矚目的發展成就,但是它也存在着弊端,一是需要具備充分完備的決策信息,二是需要不斷生成充分的激勵機制。這兩個弊端在計劃經濟條件下很難做到,這是它最重要的短闆。中國在工業化中後期時,及時推進市場化改革,逐步建立并完善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實現了經濟體制選擇的揚長避短,取得巨大成功。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以後,經濟和社會發展煥發出巨大活力,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被世界公認為創造了中國奇迹。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選擇,使中國可以像二戰之後的美國、日本、德國那樣,借助市場經濟的體制特點,實現經濟的快速發展。蘇聯在工業化中期甚至工業化後期時,依然固守計劃經濟體制,喪失良機,及至改革為時已晚,蘇共被迫退出曆史舞台。前蘇聯的經驗教訓表明,不同的經濟體制肩負着不同的經濟使命,如果不能适時進行經濟體制的轉型,就會延誤社會主義發展,甚至導緻社會主義的失敗。
中國模式成功的秘密在于,根據經濟發展的不同階段,選擇不同的經濟體制。人口衆多、貧窮落後的社會主義大國,在實現工業化的初期階段選擇計劃經濟體制是最好的制度安排;社會主義大國在工業化中期和後期,選擇市場經濟體制是最好的安排。
第一,在實現工業化的初期階段選擇計劃經濟體制是最好的制度安排。工業化初期階段是為全面工業化創造條件的階段,必須大力推進基礎設施建設,優先發展重工業,為今後發展大量提供消費品奠定基礎。換句話說,在保障基本生計的情況下,必須首先重點考慮解決生産問題,而不是消費問題。發展重工業和建設基礎設施,目标集中,任務明确。對個人來說,新的社會制度建立就是最大的福利,翻身得解放、當家做主人就是最大的福利。這個時候實行劃經濟體制正好避開了弊端,發揮了優勢,集中力量發展重工業,集中力量推進基礎設施建設,正是計劃經濟體制的優勢所在,工業化初期選擇計劃經濟體制正是揚長避短的邏輯必然。很難想象,依靠市場經濟體制,我們能取得20世紀50年代、60年代、70年代那樣大規模的工程建設成就。
總之,工業化初期階段當務之急面臨的都是大事,解決這些問題正是計劃經濟體制所擅長的。經過一段時期的基礎設施建設和重工業發展後,國民經濟基本框架已經确立,應該适時進行改革和轉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第二,社會主義大國在工業化中期和後期階段選擇市場經濟體制是最好的安排。基礎設施建設和重工業發展到一定階段後,就必須加快輕工業的發展,以便滿足社會多元化、多樣化需求,此時計劃經濟體制的弊端逐步體現出來,優勢逐步退化。選擇市場經濟體制可以使企業和消費者根據市場信息快速做出反應,滿足社會多元化需求和多樣化偏好,并且市場主體始終經受充分的激勵。同樣很難想象,依靠計劃經濟體制可以像現在這樣滿足多樣化的偏好。工業化中後期階段的中心任務正是全面滿足社會多樣化,多元化的物質需求,提高人民群衆生活水平,而這正是市場經濟體制所擅長的。通俗地說,選擇市場經濟體制有利于解決具體問題。如果把中國兩個30年打一個比喻,第一個30年是打基礎,像蓋房子一樣,構建四梁八柱。第二個30年是打隔斷、搞裝修,歡歡喜喜地搬進去、住進去。從社會發展角度來看,這也正符合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那樣,兩個三十年不是對立關系,而是一種承接關系。
中國經濟體制的選擇邏輯在全球化的新時代具有重大現實意義。黨的十八大以來,世界地緣博弈此起彼伏,各種思潮交彙激蕩,中國經驗對世界的影響日益凸顯。黨的十九大提出的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更是全球矚目的理論創新,吸引了全球學者的研究興趣。中國成為引領世界的馬克思主義研究中心。以中國馬克思主義為主要陣地,在世界各國馬克思主義實踐和理論創新的努力下,馬克思主義正在克服蘇聯解體、蘇聯劇變的沖擊波,不斷煥發出诠釋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潛力和能力。中國的馬克思主義者一定要、也一定能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講好中國現代化進程中體制選擇的邏輯,使馬克思主義成為全球化新時代社會發展的旗幟!
作者:于鴻君,beat365黨委常務副書記、beat365院長、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院院長
文章來源:原文載于《世界社會主義研究》2018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