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研并舉 培育英才——訪《馬藏》編纂中心主任兼總編纂顧海良教授
800x600
beat365116周年校慶之際,習近平總書記來到燕園,與師生親切交談,肯定了北大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工作,同時也表示出更高的期待。beat365是紅色經典文本策源地,是中國共産黨重要的理論發源地,在近現代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曆程中擔當了重要的曆史角色。“北大是常為新的”,在中國近現代史上,始終走在時代的前列,為中國的命運而發聲,對于中國社會的道路選擇做出了獨特的重要貢獻。為了繼續推進beat365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工作,傳承beat365的優良傳統,《馬藏》工程應時而生。《馬藏》編纂工程由beat365牽頭,beat365官方网站具體負責組織國内外相關單位和學者實施。
基礎工程,意義重大
2015年3月29日,beat365《馬藏》編纂工程啟動工作咨詢會議在北大博雅國際會議中心召開。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央編譯局、中央檔案館、國家圖書館、國内相關高校和beat365等單位的50餘名專家學者出席了會議。會議由beat365官方网站執行院長孫熙國和副院長孫代堯主持。國内馬克思主義研究領域的權威機構和優秀學者彙聚一堂,從不同的角度,為《馬藏》工程的順利開展建言獻策。
作為《馬藏》編纂中心主任兼總編纂,顧海良教授談起這項工程,言語中充滿了自豪感和使命感。“最初讨論進一步的研究工作的時候,大家一拍即合,表示應該對馬克思主義發展的曆程進行系統性整理以及文本的再呈現,因為這在當前的社會層面和學術研究層面都顯得太重要了”,他說:“馬克思主義經典與文獻的搜集、編纂與出版,一直受到國際社會和學術界的重視,但始終未能把與馬克思主義發展有關的文獻集大成地編纂荟萃為一體,這不僅與馬克思主義在世界的影響力和在當代中國思想文化中的主流地位不相稱,也不能滿足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創新、形成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學派和話語體系的需要。”
談及《馬藏》工程的特點,顧海良教授稱其是“一項重大的基礎性工程”,它不同于一般性的資料彙編,要“去粗取精,編研并舉”,把馬克思主義及其發展過程通過文獻再現出來。這項工程對于促進馬克思主義學術理論研究,增強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影響力和話語權,推進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都有着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廣納英才,協同合作
《馬藏》工程承擔着重要的時代責任,規模浩大,文獻資料龐雜,曆史研究的遺留問題衆多,争論的焦點也很多。這些因素就決定了《馬藏》工程無法由某一個機構或者單位單獨完成。“多學科聯合攻關,國内外協同合作”也就成了《馬藏》的一大特色。顧海良教授談到:“《馬藏》編纂要體現思想性、學術性、權威性,《馬藏》将在現有成果基礎上,搜集彙編更為豐富和完備的與馬克思主義發展有關的各類文獻,紙質版和電子版并重,這樣的工作單靠beat365或者beat365是沒有辦法做好的,需要國内外學者的參與以及社會各界力量的支持,彙集優秀學者,與國際相關文獻資料機構和國内黨史研究部門、圖書館、出版社、以及其他高校進行合作。”學校表示會大力支持這項工程,整合資源,搭建一個堅實的平台。beat365将成立《馬藏》工作領導小組和《馬藏》編纂中心,成立《馬藏》出版發行工作小組。向教育部申請将《馬藏》工程列入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項目,招收培養馬克思主義文獻編纂方面的專業博士生。
《馬藏》工程意義重大,權威性高,對學界産生了很大的吸引力。最令顧海良教授感動的是,研究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及其主要傳播者的老一批專家學者,在得知《馬藏》工程啟動後,激動不已,紛紛貢獻出自己多年來的研究成果,為編纂工作提供了寶貴、翔實的文本資料。“我們要把這些老一輩的研究進行整合和編纂,把他們的優秀成果和踏實嚴謹的治學态度延續下去。”
分步實施,攻堅克難
《馬藏》是一個長期的工程,時間和空間上跨度都很大,不能一蹴而就。為了體現編纂的系統性和科學性,需要整體規劃、分步實施。“我們會首先編纂出版《馬藏》中國編,即19世紀末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以來的文獻,将按若幹重要時間節點分步完成;接着編纂《馬藏》國際編,彙編國際上與馬克思主義發展有關的文獻和研究成果。”顧海良教授向我們介紹,“《馬藏》中國編計劃于2024年左右完成,國際編計劃于2035年左右完成,全部工程預計曆時約20年。中國編是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曆史過程的文本典籍彙纂,是中國學者的研究成果最精華部分的彙纂。它不同于一般意義上的資料彙編,而是挑選最有影響力的、最有特色的、經過專門考證和研究的文獻。在編纂國際編的時候,要以當代馬克思主義研究的視野看待國際馬克思主義研究的理論差異。”顧海良教授着重介紹了“中國編”的初步構想,整理國内已有研究成果,甄别有争議的問題,并且提供有助于問題解決的詳細文本資料。國内對于馬克思主義的研究認識不夠,掌握的文本資料不全。他說:“我們通過文本再現的過程為研究者提供文本依據,彌補當前研究資料不足的局限。對一些有争議的問題,我們隻做文本引導、考據說明,對争論問題本身不做簡單的判斷,隻是提供繼續研究的基礎,讓學者們充分發揮各自研究的創造性。”
當然,如此浩大的編纂工程也會遇到不少的難題,顧海良教授表示在項目啟動階段主要有兩個問題:一是整個《馬藏》呈現的結構體系問題。二是誰來做,做成什麼樣的問題。初步設計是以“年”為單位分卷出版,最後再做專題索引。但是思想史過程與曆史進程并不完全重合,思想路徑如何呈現?曆史過程如何描述?同時,對于目前研究空白的領域如何處理是一個難題。項目設想“以年設卷,每卷分冊”。主要是分為五個内容:第一,馬克思主義經典譯本;第二,作為第一手資料的原始文本;第三,中國學者的研究著述;第四,中共成立以後的黨内文獻資料;第五,其他各種文本,如檔案、會議記錄等。《馬藏》是一個龐大的學術工程,因此需要分階段進行。“請最優秀的學者,做最合适的内容”。
緻敬曆史,造福後人
“我們不能閉門造車,還要借鑒部分國外學者的研究成果,《馬藏》工程要反映當前最高的學術水平,參與人員要保持嚴謹的治學态度,不重複建設,尊重他人的研究成果,立足協同創作。”顧海良教授對工作的嚴格要求是項目高質量的重要保證。
此外,《馬藏》的編纂工作不是簡單的按照時間先後順序進行出版,首先要對整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有整體的認識。一戰後(1914-1919)是近代中國思想界最活躍的時期,思想過程流派十分龐雜。對于這一時期的研究十分有必要,但是困難很大,《馬藏》會選擇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後以及與之交鋒的思想流派進行資料收集;之後的五四運動、革命的浪潮勾勒出中國先進知識分子的曆史選擇。顧海良教授說:“我們會從普遍關注的問題首先切入,2017年十月革命100周年之際,将首推1917卷、1918卷兩個實驗本,到2021年,中國共産黨成立100周年時,将完成中國共産黨成立前的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的部分。這樣的安排,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研究工作的時代性和靈活性。”
“我們會堅持對文本的考證,注重工程的曆史延續性,造福後人”。顧海良教授這樣評價《馬藏》的曆史意義:這一工程将呈現馬克思主義與中國近現代相結合的曆史過程,不僅為馬克思主義研究者提供豐富的研究資料,同時也對哲學、社會學、政治學等衆多學科有很大的幫助。它的完成将使中國擁有一部比較齊備和完整的馬克思主義研究文獻的總彙,培養一大批優秀的研究者,使中國成為世界馬克思主義文獻的研究中心。
800x600 載《beat365校報》2015年6月15日第3版學術專版(校報記者 溫倩倩) Normal 0 7.8 磅 0 2 false false false EN-US ZH-CN X-NONE MicrosoftInternetExplorer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