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海良:打牢馬克思主義學科建設的根基

   21世紀中國的馬克思主義的發展,要着力于學科體系的建設,這是理論創新的根基。所謂“學科”指的是由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方法構成的知識體系和理論體系;“學科建設”就是對馬克思主義學科整體以及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等分學科,特别是對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學科進行完整準确的研究和把握。發展21世紀中國的馬克思主義,提升其視野,豐富其内容,提出新概括,實現新突破,都必須以完整準确理解馬克思主義特别是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最新成果為基礎,都必須在堅持中發展、在發展中堅持。進言之,21世紀中國的馬克思主義與馬克思列甯主義、毛澤東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的關系。在這樣一種關系中來看21世紀中國的馬克思主義的發展,才能把握學科體系建設的意義。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馬克思主義發展彰顯了學科體系建設與理論創新之間的良性互動。1978年3月,在十一屆三中全會前夕,鄧小平同志重提馬克思主義生産力理論,并作出“科學技術是生産力”的新概括。小平同志之所以能夠推進馬克思主義的生産力理論,與他當時對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政治經濟學學科的理解是密不可分的。在1977年和1978年間,小平同志反複強調要“完整準确地理解”馬列主義和毛澤東思想,“要從各個領域闡明”馬列主義和毛澤東思想體系。在生産力理論上,小平同志立足于對馬克思主義的完整理解,不僅強調社會主義的首要任務是發展生産力,逐步提高人民的物質和文化生活水平,而且還提出隻講發展生産力、沒有講通過改革解放生産力是不完全的,應該把解放生産力和發展生産力兩個講全了,要在與生産關系的結合中“講全”生産力問題。可以說,對馬克思主義的完整準确把握是小平同志生産力理論創新的堅實支撐。同時,小平同志關于生産力的理論創新,也拓展了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特别是把政治經濟學學科推向新水平。

對馬克思主義學科建設和發展問題,習近平同志一直給予高度關注。在黨的十八大之前,他就提出,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體現馬克思主義的根本性質和整體特征,體現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科學性、革命性的高度統一。我們說老祖宗不能丢,很重要的就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不能丢。因此,一方面,“推進理論創新,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不動搖。這是發展馬克思主義的基礎和出發點,否則就會迷失方向走上歧途”;另一方面,“必須随着實踐發展不斷豐富發展馬克思主義,不斷賦予馬克思主義新的生命活力,以更好地把馬克思主義堅持下去”。這兩個“必須”,既強調了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基礎地位,突出了馬克思主義學科的支撐作用,凸顯了在社會實踐中不斷推進理論創新的重要意義。

黨的十八大之後,習近平同志又多次強調學科建設的重要性。他在中央黨校建校80周年慶祝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現在,我們面臨“本領恐慌”問題,全黨同志一定要善于學習,善于重新學習,“首先要認真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這是我們做好一切工作的看家本領,也是領導幹部必須普遍掌握的工作制勝的看家本領”。而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完整準确掌握馬克思主義,就要學習經典,因為無論是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還是其基本原理,都深刻地蘊含于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之中。所以,習近平同志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時指出:“黨的各級領導幹部特别是高級幹部,要原原本本學習和研讀經典著作。”可以說,深入研讀馬克思、恩格斯、列甯著作,深入研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系列成果,是理解馬克思主義學科和推進馬克思主義學科建設的必修課,是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去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基本功,也是實現21世紀中國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的奠基石。

在馬克思主義學科建設中,習近平同志特别重視哲學的建設。黨的十八大前,他就說過:哲學是人類的智慧之學。在馬克思主義三個組成部分中,哲學是基礎。掌握馬克思主義哲學,是掌握馬克思主義完整科學體系的重要前提。十八大後,他多次強調學習哲學的重要性,特别是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第二十次集體學習,更是以曆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和方法論、辯證唯物主義基本原理和方法論為主題。他指出:“馬克思主義哲學深刻揭示了客觀世界特别是人類社會發展一般規律,在當今時代依然有着強大生命力,依然是指導我們共産黨人前進的強大思想武器。”這些都充分顯示出他對馬克思主義學科建設重要性的深刻認識。

有了對馬克思主義的完整準确把握和理解,理論創新就有了堅實的支撐。黨的十八大後,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在治黨治國治軍、内政外交國防等方面,全方位地推進了馬克思主義,特别是“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新飛躍,是治國理政理論的新創造。

高度重視學科建設,是提升戰略思維和增強理論自信的基礎;而在時代變化和實踐發展中,實現理論創新則是學科與時俱進和理論體系不斷發展的基礎。基于當代中國和世界發展的實際,認識和把握好學科建設和理論創新之間的統一和互動關系,是21世紀中國的馬克思主義發展的基本遵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