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培永:馬克思主義的世界曆史觀與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建構

 

 
 

陳培永:馬克思主義的世界曆史觀

與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建構

 
 
 
 

摘  要:資本擴張必然沖破地域限制,任何一個國家、一個民族都必然主動或者被動地進入到資本塑造的世界中。資本全球化的進程并不是一片光明、滿是進步,而是伴随着問題和代價。但這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世界曆史進程,不能因為它會帶來問題和付出代價,就拒絕參與到這一進程中。當代中國之所以能引領當今世界的和平發展,正是因為依循馬克思主義所揭示的人類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通過積極改革開放走向了世界,主動參與到了世界曆史的進程中。人類命運共同體是對資本邏輯主導的全球化進程的變革,是對資本主義世界政治經濟秩序的替代性方案,它的提出代表着中國對人類社會文明走向的基本判斷和基本追求,标志着中國引領世界曆史進程的理論自覺。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世界曆史;人類命運共同體

 

馬克思、恩格斯一開始就不是将其事業定位在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發展上,而是堅持放眼整個世界曆史、整個人類社會建構自己的宏大叙事。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繼承了這種視野和格局,從提出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題,到提出構建和諧世界,再到提出積極參與全球治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都充分說明了這一點。從不得不開放,到今天以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引領世界開放發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在國際舞台上演繹着着馬克思主義“世界曆史觀”的魅力。

一、還記得那個“世界曆史”的預言嗎?

全球化不可避免地會到來,世界市場必然會形成,人類曆史将進入世界曆史階段,這是馬克思、恩格斯在19世紀中葉就已經做出的判斷。在《德意志意識形态》中,他們就表達過一個觀點,随着生産力的巨大增長和高度發展,人們的普遍交往将建立起來,每一民族的發展依賴于其他民族的變革,地域性的個人成為世界曆史性的存在,“世界交往”、“世界市場”、“世界曆史”在人類社會進程中才真正有了現實性。

在《共産黨宣言》中,馬克思、恩格斯更清晰地指出,正是新興的資産階級為了不斷擴大産品的銷路,奔走于全球各地,到處落戶,到處開發,到處建立聯系,最終開拓了世界市場,使一切國家的生産和消費都成為世界性的了,“過去那種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給自足和閉關自守狀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來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賴所代替了。物質的生産是如此,精神的生産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産品成了公共的财産。”[1]民族之間的物質生産和精神生産的互相依賴,用今天的話來套,可以稱為經濟全球化和文化全球化。

認真閱讀會發現,他們還道明了在政治上必然出現的結果——“政治的集中”:“各自獨立的、幾乎隻有同盟關系的、各有不同利益、不同法律、不同政府、不同關稅的各個地區,現在已經結合為一個擁有統一的政府、統一的法律、統一的民族階級利益和統一的關稅的統一的民族。”[2]可見,馬克思、恩格斯對世界曆史、對全球化進程的闡釋是多維度的,涉及到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各個領域。在那個時代,他們就已經談到了我們今天談論的各方面的全球化。

我們可以總結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基本觀點:資本擴張必然沖破地域限制,一定會走向全球各地,任何一個國家、一個民族都沒有辦法抵擋住資本的入侵,都必然主動或者被動地進入到資本塑造的世界中。雖然馬克思、恩格斯從來沒有用過全球化或“地球村”這樣的範疇,但我們完全可以說他們确實是在講全球化的故事,而且還不是泛泛地講表面的故事,他們要揭示真相,揭示推動全球化的背後主導力量,那就是資本。總結一句話,人類社會的全球化正是資本邏輯空間擴張的必然結果。

這無疑是富有創見性的觀點。馬克思、恩格斯揭示的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而隻要是客觀規律,無論主觀上是否認同,它都必然會呈現出來。全球化的進程,曆史向世界曆史的轉變,不完全是符合人們的美好意願的,它并不是一片光明、滿是進步,而是伴随着問題和代價。它本身是資本逐利和無限擴張的本性帶來的,它将人與人的關系變成赤裸裸的金錢關系,它帶來世界範圍内少數人财富的集中,它轉嫁階級矛盾、貧困給落後的民族和國家,它使未開化和半開化的國家從屬于文明的國家,使農民的民族從屬于資産階級的民族,使東方從屬于西方,使農村屈服于城市的統治,等等。這是資本推動的全球化的必然附帶品。

但馬克思、恩格斯并沒有完全否定資産階級、資本主義的作用,他們知道,這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曆史進程,不能因為它會帶來問題和付出代價,就否定資本主義帶來的世界曆史的進步性,就拒絕參與到這一進程中。這一進程比起以前的時代總體上是進步的,它帶來了生産力的飛躍發展,“資産階級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階級統治中所創造的生産力,比過去一切世代創造的全部生産力還要多,還要大”[3]。它結束了各民族的原始封閉狀态,把野蠻的民族卷入到現代文明中,終結了很多國家和地區落後的封建政治制度,消滅了依靠宗教幻想和政治幻想掩蓋着的剝削。

更重要的是,馬克思、恩格斯認定,他們所追求的共産主義是以生産力的普遍發展和與此相聯系的世界交往為前提的,如果沒有資本主義帶來的生産力,沒有它推動的世界曆史性的發展,共産主義就隻能作為某種地域性的東西,就永遠不可能實現,“無産階級隻有在世界曆史意義上才能存在,就像共産主義——它的事業——隻有作為‘世界曆史性的存在’才有可能實現一樣。”[4]他們相信,随着生産力的進步一步發展,随着貿易自由和世界市場的完善,民族分割和對立将會消失,各文明國家的聯合行動會出現,全人類解放的事業最終會取得勝利。

馬克思、恩格斯雖然從來沒有到過中國,但近代以來的中國一直在他們的視野中,他們關注着中國在整個資本主義擴張史上的命運,寫到了鴉片戰争、太平天國、對華貿易以及簽訂的不平等條約。近代中國的曆史也在驗證着馬克思、恩格斯的結論。它的落後和挨打,正是因為它奉行閉關鎖國,沒有參與到資本主義所推動的全球化進程中,沒能抓住工業革命帶來的發展機遇,最終隻能落後于世界發展的潮流。中國的大門是被敲開的,是被堅船利炮打開的。

從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這“三座大山”中解放出來,新中國不可能進入到資本主義國家所主導的世界曆史中,隻能選擇在相對封閉的社會環境下走出一條屬于中國的社會主義道路。可惜的是,這條道路并沒有成功,曆史教訓再一次讓我們明白,如果不與世界接軌,向世界開放,或者說不進入到資本主義主導的世界曆史進程中,中國就沒有辦法擺脫落後的局面,社會主義也就無法真正建設好,顯示出它的力量和優越性。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開啟了中國改革開放的征程,對内改革,對外開放。正是鄧小平指出,“現在的世界是開放的世界”,“中國要得到發展,必須堅持對外開放,對内改革”。在當時的中國,走出開放的這一步并不容易,有些人認為創辦經濟特區就是搞資本主義,認為“三資”企業多了就是資本主義的東西多了,社會主義中國怎麼能加入到資本主義的世界秩序中?怎麼能與他們同流合污?這不是“辛辛苦苦三十年,一夜回到解放前”嗎?這些觀念在當時很有市場,而且直到今天也還有人認定中國走上了補資本主義的課的道路,背離了馬克思主義。

鄧小平明白很多人的擔心,打消了很多人的疑慮:“搞了一輩子社會主義、共産主義,忽然鑽出個資本主義來,這個受不了,怕。影響不了的,影響不了的。肯定會帶來一些消極因素,要意識到這一點,但不難克服,有辦法克服。你不開放,再來個閉關自守,五十年要接近經濟發達國家水平,肯定不可能。”[5]他明确提出,曆史經驗教訓說明,不開放不行,不要擔心開放會帶來壞的東西。今天我們會更加理解,封閉導緻落後,開放帶來進步。實行對外開放并沒有傷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反而使其顯示出強大的力量。

對外開放,引入外來資本和技術來發展社會主義,這是正确的選擇,是應對世界曆史進程、全球化客觀趨勢的必然選擇,這絕不是對馬克思主義的違背,反而是對馬克思主義“世界交往”、“世界市場”、“世界曆史”等“世界觀”的認同,是符合馬克思主義所揭示的人類社會發展客觀規律的。這才是真正地向馬克思、恩格斯緻敬,我們怎麼能忘掉他們的那個世界曆史的預言、那個全球化進程必然到來的預測呢?

二、何以引領當今世界的開放發展?

正像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所預判的那樣,今天的世界已經成為全球化的世界,各國相互依存、利益融合的深度和廣度達到空前水平,不同國家的人們進行着從來沒有過的世界意義上的普遍交往,有機會享受着世界其他國家的物質和文化産品。但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沒有預判到的是,今天的中國不再是那個被打開大門、那個不得不去開放的國家,它已經站在世界舞台的中心位置,成為開放發展的引領者。

今天的中國憑什麼能引領當今世界的開放發展,憑什麼能在國際舞台上扮演如此重要的角色?改革開放的曆史實踐實際上已經給出了答案,是因為中國不算晚地通過開放政策走向了世界,主動參與到了世界曆史的進程中;是因為中國依循馬克思主義揭示的人類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認識到必須站在全球化時代的潮頭之上;是因為中國善于學習借鑒世界其他國家的先進經驗,并能對世界發展趨勢做出自己的判斷,提出自己的主張。中國引領當今世界的開放發展,不僅是對馬克思主義世界曆史觀的驗證,而且也是對馬克思主義世界曆史觀的豐富與發展。中國為什麼行,憑什麼能夠做到,接下來該如何繼續努力,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給出了很好的總結和啟示:

其一,一個國家能不能富強,一個民族能不能振興,很重要的一個方面就是看這個國家、這個民族能不能順應曆史進程,順應時代潮流,掌握曆史前進的主動權。客觀曆史進程是客觀的進程,它總是按照自己的規律運行,無論願不願意,它就在那兒,躲避是不行的,必須以積極的态度歡迎它。不能因為引入資本邏輯、向世界開放可能會出現的問題,就選擇不進入到世界發展的軌道上。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者深刻地認識到,開放是國家繁榮發展的必由之路,是中國同世界各國實現合作共赢的根本之道。對外開放是發展的外部動力,改革是發展的内部動力,沒有開放的外部動力,内部改革的驅動力就會不足。隻有雙重動力相互促進,共同給力,形成合力,才能有效推動我國經濟社會的全面進步。在新的曆史起點上,習近平指出,“中國開放的大門永遠不會關上”,“中國越發展,就越開放”,中國将實行更加積極主動的開放戰略,在更大範圍、更廣領域、更高層次上推進對外開放,以開放促發展、促改革、促創新。

其二,開放必然有代價,謀求沒有代價的開放是不可能的。加入到資本主義世界秩序中,引入資本運作促進中國發展,要學會利用好的東西,盡可能避免壞的東西,但不能因為有壞的東西,就放棄好的東西。鄧小平強調:“資本主義已經有了幾百年曆史,各國人民在資本主義制度下所發展的科學和技術,所積累的各種有益的知識和經驗,都是我們必須繼承和學習的。我們要有計劃、有選擇地引進資本主義國家的先進技術和其他對我們有益的東西。”[6]這種說法在現在看沒有任何問題,但在當時卻遇到多麼大的思想抵觸啊?明明是好的東西,明明拿來就可以改變中國的技術和經驗,我們為什麼不能使用?因為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的屬性劃分,就斷絕與其他國家的技術、經驗交往,就不去學習其他國家的成功經驗,這種做法無疑是幼稚的。而學了其他國家某個方面的技術和經驗,就認為是資本主義的,就認為中國的開放走向了資本主義,這種想法同樣也是幼稚的。沒有對發達國家先進經驗和技術的學習,怎麼可能青出于藍,怎麼可能走在世界的前列,進而引領世界的開放發展?

其三,立足當下,放眼長遠,從學習開始,從适應開始,走向引領。力圖成為世界市場的領導者,就必須先走向世界。沒有走向世界,社會主義就無法顯示出比較優勢,共産主義也不可能在整體的人類社會層面上實現。共産主義不是一下子實現的,不是靠美好想象實現的,它必須尊重客觀曆史進程,必須經過漫長的奮鬥曆程。它勢必要經過世界市場的洗禮,需要資本主義生産方式提供的物質基礎、先進觀念等條件,需要對資本主義的繼承發展。正确的态度隻能是,既抱有社會主義、共産主義的理想追求,又尊重現實,從加入資本邏輯推動的全球化進程開始,一步一個腳印,從小到大,積少成多,逐步将理想照進現實。中國今天取得的成就,證明了中國社會主義、共産主義事業的抉擇正确。它既看向遠方,又立足腳下,它不止于當下,而是一直眺望遠方,現在它更有機會實現曾經看似很遠的奮鬥目标,它離這個奮鬥目标前所未有的近。

其四,無論何時,都要準确判斷世界局勢,看清時代主題和發展潮流,擺明自己的主張和理念。早在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鄧小平就提出,世界上問題很多,但有兩個比較突出的問題,一個是和平問題,一個是南北問題,也就是發展問題。和平與發展兩大突出問題的提出,以及在此基礎上“和平與發展”時代主題的提煉,揭示了世界面臨的主要矛盾和根本問題,指出了人類社會走向美好未來的必由之路。無論世界形勢如何變化,中國共産黨人都把握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題,奉行着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的理念。

前有“時代主題”,今有“時代潮流”。習近平指出,“什麼是當今世界的潮流?答案隻有一個,那就是和平、發展、合作、共赢”,和平、發展、合作、共赢這一時代潮流的揭示,正是和平與發展時代主題的當代發展,而且也講清楚了今日中國開放發展的基本理念,“中國對外開放,不是要一家唱獨角戲,而是要歡迎各方共同參與;不是要謀求勢力範圍,而是要支持各國共同發展;不是要營造自己的後花園,而是要建設各國共享的百花園。”[7]正是擁有這樣的理念和主張,中國才會獲得國際社會的廣泛認同,才能有機會、有能力引領當今世界的開放發展。

三、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什麼樣的共同體?

人類命運共同體代表着中國對人類社會文明走向的基本判斷和基本追求,它是在全球化新形勢下面對全球性問題提出的中國方案,它的提出标志着中國引領世界曆史進程的理論自覺。21世紀以來,随着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世界各國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程度加深,與此同時,經濟金融危機、氣候變化、資源能源安全等各類全球性問題日益突出,任何國家都不可能獨善其身,隻能攜手合作、同舟共濟,共同尋找各類全球性問題的解決方案。

在這種時代背景下,習近平向世界傳遞了中國的聲音:“這個世界,各國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類生活在同一個地球村裡,生活在曆史和現實交彙的同一個時空裡,越來越成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8]“當今世界,人類生活在不同文化、種族、膚色、宗教和不同社會制度所組成的世界裡,各國人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9]人類命運共同體看似簡單,實際上卻包含着豐富的内涵,我們可以分幾個方面來理解它:

權力觀,強調所有國家,無論大小、貧富、強弱,都是國際社會的一員,都享有平等的國際地位,并平等地參與全球治理,每一國家都應充分尊重他國的社會制度、意識形态,不能強加幹涉别國事務;

利益觀,呼籲每一國家在追求本國利益時兼顧他國合理關切,不僅要重視本國國家利益,還要重視人類的共同利益,各國應互通有無、優勢互補,在競争中合作、在合作中共赢,不斷擴大共同利益彙合點;

文明觀,秉持文明是多彩的、平等的和包容的态度與原則,堅決抵制那種唯我獨尊、貶低其他文明的做法,注重各種文明包容互鑒,不用“文明沖突論”制造文明之間的對立,也不用“普世價值觀”消解其他不同文明;

安全觀,倡導綜合安全、共同安全、合作安全的理念,營造公道正義、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推動各方朝着互利互惠、共同安全的目标相向而行,堅決反對為一己之私把一個地區乃至世界搞亂;

發展觀,提出可持續發展才是好發展,大家一起發展才是真發展,以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為目标,構築尊崇自然、綠色發展的生态體系,要推進各國和各國人民共同享受發展成果,在謀求本國發展中促進各國共同發展;等等。

人類命運共同體也不僅僅是一種理念、一個倡議、一個概念,它還是一種實踐,“絲綢之路經濟帶”、“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這“一帶一路”的建設就是它的理念載體、落地之舉、現實路基。“一帶一路”建設已經證明,人類命運共同體不僅是一種政治主張、一個追求目标,它已經是一個客觀曆史進程,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方向。

要看到的是,作為理念和實踐的人類命運共同體,針對的是在現有全球化進程中流行的新自由主義理念,它是對資本邏輯主導的全球化進程的變革,是對資本主義世界政治經濟秩序的替代性方案。新自由主義基于“我們”(以西方發達國家代表進步、正義)與“他們”(以其他國家為代表落後、野蠻)的二元對立理念,不顧各國曆史文化背景和現實條件,主張絕對自由化、完全市場化、全盤私有化,吹噓隻有各個國家打開大門,接受解除管制、完全開放、自由貿易、資本跨國自由流動等建議,就能最終實現世界的共同繁榮發展。這種理論确實迷惑了一些國家也包括我國的一些人,使其沉浸在美好想象中。

但事實已經證明,資本主義世界秩序必然是資本力量主宰一切的秩序,新自由主義必然是資本邏輯全球擴張的代言者,其理念的現實化根本不是全球共同繁榮、共同進步,而注定是犧牲大多數國家成全少數國家的大資本者,或者更準确地說是通過對後發達國家“暴力性掠奪”成全國際壟斷資本,實現國際大資本對後發國家經濟命脈的控制,其帶來的結果是肆無忌憚的投機和掠奪,是中心—邊緣結構的剝削鍊條關系的維系。

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在國内和國際舞台上的對手都是新自由主義,我們反對新自由主義,不能重犯新自由主義曾經犯過的錯誤,把本國利益的實現建立在損害他國利益的基礎上。中國正在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中國資本正在更大規模地走出國門,在新自由主義使某些發達國家名譽掃地的時候,正是中國作為一個大國建立自己威信的時候。我們應堅持合作共赢,積極推進人類命運共同體,走出不同于西方發達國家的全球化道路,為此需要明确,人類社會的未來必然是通過通力合作規制資本邏輯的擴張,走向全世界範圍内的人自由而全面發展的共産主義。

人類命運共同體主張在國家與國家之間建立平行結構的夥伴關系,基于“利益攸關性”、“同命相連”和“共同發展”建構真實的、平等的、互利的真正共同體。這與馬克思、恩格斯的世界曆史思想有着内在的邏輯關聯性,與他們所追求的全球範圍内的共産主義一脈相承。世界曆史必然走向民族國家的聯合,必将建立真正的普遍交往,必将摧毀“虛假的共同體”建立真正的共同體。這正是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賦予世界曆史進程的方向、目的和價值。現在,它以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稱呼出現,受到國際社會的高度認同。

人類命運共同體當然也植根于源遠流長的中華文明,蘊含着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世界大同”、“天下一家”、“天下為公”、“和而不同”、“兼容并蓄”等都是其内在的基本理念。因此可以說,人類命運共同體既是馬克思主義對人類社會發展的追求,又符合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取向,它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智慧所追求的美好社會的凝聚。曆史給我們驚喜,這種追求在人類社會曆史上第一次有機會得到呈現。

 

[1]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5頁。

[2]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6頁。

[3]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6頁。

[4]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539頁。

[5] 《鄧小平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90頁。

[6] 《鄧小平文選》(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67—168頁。

[7] 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産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16年7月2日。

[8] 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版,第272頁。

[9] 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版,第261頁。

 

原文發于《雲夢學刊》2018年第1期

相關鍊接

陳培永:新時代中國道路的哲學表達
陳培永:重思馬克思的“人民”概念
世馬來啦!陳培永老師帶你讀《共産黨宣言》
陳培永:以黨的自我革命進行好偉大社會革命
陳培永:馬克思主義的未來在中國
陳培永:“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概念、特質、架構與發展
陳培永:重解馬克思的“中産階級”概念
陳培永:重解馬克思的“個人”和“自由”概念
陳培永:馬克思主義就是中國共産黨人的“真經”
陳培永:全面深化改革中  如何進一步解放思想
陳培永:“改革開放到了一個新的重要關頭”  ——一個非常重要的判斷
陳培永:深刻理解“改革開放是新的  偉大革命”這個論斷
陳培永:重解馬克思的“無産階級”概念
陳培永:重思馬克思的“公民”和“公民權”概念

 

beat365官方网站

官方微信公衆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