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代堯:經典的讀法——以《共産黨宣言》為例

 

 
 

孫代堯:經典的讀法

——以《共産黨宣言》為例

 
 
 
 

[摘  要]  一切經典都是對時代問題的回答。對馬克思主義經典,既要原原本本地讀,又要帶着問題讀,避免過度诠釋和文本閱讀法的局限。從世界和中國走過的道路、面臨的時代問題中讀《共産黨宣言》,我們可以從不同的學科視界,讀出其中蘊藏的深刻思想,獲得新的理解和啟示,由此馬克思主義經典就會在回應時代問題之中不斷敞開和彰顯它的意義與價值,經典就是常讀常新的。 

[關鍵詞]  馬克思主義;經典文獻;共産黨宣言;诠釋;時代問題 

 

經典通常是指一種文化中最具原創性、涵蓋面與派生力的文化典籍,對後世能産生無遠弗屆與曆久彌新的影響。一切經典本質上都是基于它的作者對他所處時代問題的思考與回答。因此要真正讀懂經典并且讀得心領神會,至少需要把握兩點:一是對作者所處的時代及其問題有相當的了解;二是能夠批判地理解作者的思考對于當下的意義。

在馬克思主義經典文本序列中,1848年2月發表的《共産黨宣言》(以下簡稱《宣言》)是經典中的經典,是馬克思主義誕生的标志性著作,也是馬克思主義文獻中傳播最廣和最具有國際性的著作,具有劃時代的思想史意義。《共産黨宣言》發表至今已經170年,我們今天所處的時代同馬克思、恩格斯所處的時代相比發生了巨大而深刻的變化。我們應該以什麼樣的視界,讀出《宣言》蘊藏的深刻思想,理解《宣言》的時代價值?進而言之,經典的閱讀法是什麼?我們首先從兩種常見的讀法談起。

一、過度诠釋和诠釋錯誤

所謂“過度诠釋”,就是對于“文本意圖”的過度開采和任意濫用。[1]離開馬克思、恩格斯的整體思想、寫作時的特定情境、話語的含義、後來的思想變化等,閱讀就會産生過度诠釋、诠釋錯誤的問題。試舉兩個例子。

馬克思在《哥達綱領批判》中對未來社會發展作了三個階段的劃分:過渡時期、共産主義社會第一階段、共産主義社會高級階段。三個階段的劃分是一種理論抽象,意在說明未來社會是不斷發展的,并不是對經濟文化發展水平不同的國家未來社會發展階段的具體劃分。馬克思對未來社會的預見和分析是建立在事實基礎上的。任何建立在事實基礎上的理論,都隻能是對事實作出的抽象或概括。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生産方式的分析采用的就是抽象法。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一卷第一版序言中說:“物理學家是在自然過程表現得最确實、最少受幹擾的地方觀察自然過程的,或者,如有可能,是在保證過程以其純粹形态進行的條件下從事實驗的。我要在本書研究的,是資本主義生産方式以及和它相适應的生産關系和交換關系。到現在為止,這種生産方式的典型地點是英國。因此,我在理論闡述上主要用英國作為例證。”“分析經濟形式,既不能用顯微鏡,也不能用化學試劑。二者都必須用抽象力來代替。”[2](P8)《資本論》把資本主義經濟關系抽象為“商品”這個簡單的事實,再運用“從抽象上升到具體”的叙述方法,逐步揭示資本主義社會的經濟運動規律,即資本主義生産方式從産生、發展到最後必然滅亡的規律。

馬克思研究社會主義也是采用抽象法。馬克思設想的社會主義,是一種成熟的、發達的社會主義,它是在經濟最發達國家首先産生的。但是人們對《哥達綱領批判》中“共産主義社會高級階段”的提法,往往作形而上學的理解。一些西方學者斷言:共産主義是馬克思發現的“曆史最終目的”或“曆史最終目标”,據此認為馬克思也是“曆史終結論”者。這同馬克思、恩格斯的本意大相徑庭,同辯證法格格不入。恩格斯說:“我們沒有最終目标。我們是不斷發展論者,我們不打算把什麼最終規律強加給人類。”[3](P561)不斷發展論不承認有最終目标,也就意味着不承認有人類奮鬥的最高理想和人類社會發展的最後階段。在《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中,恩格斯肯定黑格爾辯證哲學的革命性質正在于它徹底否定了關于人的思維和行動的一切結果具有最終性質的看法,并指出:“曆史同認識一樣,永遠不會在人類的一種完美的理想狀态中最終結束;完美的社會、完美的‘國家’是隻有在幻想中才能存在的東西;相反,一切依次更替的曆史狀态都隻是人類社會由低級到高級的無窮發展進程中的暫時階段。”[3](P270)既然人類社會是一個不斷從低級到高級的發展過程,不可能有一個完美的社會,也就不可能有曆史的終結。馬克思也指出:“資産階級的生産關系是社會生産過程的最後一個對抗形式……人類社會的史前時期就以這種社會形态而告終。”[4](P592)這就是說,資本主義被共産主義所代替,隻是“人類社會的史前時期”的“終結”,同時也意味着“真正的人類曆史”的開端。到那時,人類社會還要經曆無數的發展階段。當然,對于政黨來說,有“最高”或“最終”的目标,如馬克思主義政黨以實現共産主義為遠大理想和目标,但曆史不會在一種絕對完美的理想狀态中終結。“曆史沒有終結,也不可能被終結。”[5](P37)認識也一樣,沒有絕對的終極真理。

再以《宣言》的一段名言為例。《宣言》指出:“共産黨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論概括為一句話:消滅私有制。”[4](P45)改革開放以後,我國實行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方針。有人認為這個方針同《宣言》的思想相悖;也有人認為這句話應該被譯作“揚棄私有制”而不是消滅私有制。但從馬克思、恩格斯思想的整體看,把消滅私有制作為共産黨人的理論原則是沒有疑義的。關鍵在于,《宣言》中說的“消滅私有制”的含義是什麼。

《宣言》說:“廢除先前存在的所有制關系,并不是共産主義所獨具的特征。一切所有制關系都經曆了經常的曆史更替、經常的曆史變更。例如,法國革命廢除了封建的所有制,代之以資産階級的所有制。”[4](P45)馬克思、恩格斯這裡舉了法國革命的例子,這正是他們當時能夠加以研究的消滅/廢除所有制的具體形式。法國革命中消滅封建所有制的做法是,法國國民公會通過決議,把反對革命的天主教會的财産所有權收歸國有;并且還沒收了那些反對革命的流亡人員的土地、房産和工廠,這些财産由國家監管,如果這些人不再回到法國或是繼續反對革命,那麼這些财産就被正式收歸國有,如果這些人回國之後不再反對革命,那麼财産可以歸還。所有這些涉及的隻是财産所有權在形式上發生了改變。[6]《宣言》所說的“消滅私有制”,指的也是消滅所有制/财産的舊形式,而不是消滅财産本身。

《宣言》接着說:“共産主義的特征并不是要廢除一般的所有制,而是要廢除資産階級的所有制。但是,現代的資産階級私有制是建立在階級對立上面、建立在一些人對另一些人的剝削上面的産品生産和占有的最後而又最完備的表現。從這個意義上說,共産黨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論概括為一句話:消滅私有制。” [4](P45)顯然,《宣言》講的“消滅私有制”,是“從這個意義上說”的,即特指消滅建立在階級對立和少數人對多數人的剝削上面的資産階級私有制。《宣言》接着說:“有人責備我們共産黨人,說我們要消滅個人掙得的、自己勞動得來的财産,要消滅構成個人的一切自由、活動和獨立的基礎的财産。”《宣言》的回答是:“把資本變為公共的、屬于社會全體成員的财産,這并不是把個人财産變為社會财産。這裡所改變的隻是财産的社會性質。它将失掉它的階級性質。”[4](P46)“共産主義并不剝奪任何人占有社會産品的權力,它隻剝奪利用這種占有去奴役他人勞動的權力。” [4](P47)這就是馬克思、恩格斯理解的消滅/廢除私有制,即隻是改變了财産的法律所有權,而不是消滅個人财産,也不是把個人财産變成社會财産。例如這塊土地原來是屬于資本主義性質的,現在把它的所有制性質改變後,還可以由私人經營。

在《宣言》和馬克思、恩格斯的其他著作中,還有很多“消滅”,如“消滅勞動”“消滅家庭”等,馬克思、恩格斯指的是消滅資本主義制度下特有的異化勞動和舊的家庭形式,而不是消滅勞動和家庭本身。

可見,如果基于“現實的需要”而把“需要的理論”片面化、絕對化;或者将馬克思學說依自己的需要予以修正,就會産生“過度诠釋”和诠釋錯誤的問題,導緻對馬克思主義思想解讀的斷章取義、牽強附會,進而産生實踐中的失誤。

二、“回到文本”——以卡弗的文本研究為例

這是“馬克思學”對于馬克思經典的一種讀法。西方馬克思學者主張對馬克思的學說作“價值中立”和“意義懸置”的純粹學術研究,使之成為一門“科學”,偏重文獻考證和文本解讀。他們提出“回到馬克思”,即“回到馬克思文本”,強調文本研究對思想研究的基礎和前提作用。

特雷爾·卡弗是英國第二代“馬克思學”的代表人物,他在《馬克思與恩格斯:學術思想關系》中得出的一個研究結論是:《宣言》雖然出自馬克思之手,但基本思想卻是恩格斯的。[7](P83)卡弗提出的主要論據是:第一,《宣言》中的思想更多是出自恩格斯《國民經濟學批判大綱》和《英國工人階級狀況》中的材料和論述以及恩格斯《在愛北斐特的演說》中關于階級鬥争和廢除私有财産的論述。《宣言》中關于資産階級的性質與起源、資本主義的曆史發展、資本主義在當代的作用以及資本主義生産的特征等,都在恩格斯早期文章中以詳盡、氣勢磅礴之勢得到闡述,是恩格斯文章的翻版;而馬克思發表在《德法年鑒》的文章(《論猶太人問題》和《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巴黎手稿”和《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所展示的深奧思想,并沒有在《宣言》中得到體現。第二,《宣言》的通俗化程度也與恩格斯《在愛北斐特的演說》非常接近,《宣言》的體裁以及鼓動性的風格更接近恩格斯的作品,而不是馬克思的作品。馬克思的理論更專業,政治影響也更有限。第三,馬克思所做的最多是編輯性的工作,甚至連“共産黨宣言”這個名稱也是恩格斯向馬克思建議的。

卡弗在書中對此作了非常詳細的文本考證。問題是,“《宣言》的基本思想是恩格斯的”這個結論能否自圓其說?我認為,關鍵是作為《宣言》理論基礎的唯物史觀,主要是由誰闡發的。恩格斯在《宣言》1888年英文版序言中說:“雖然《宣言》是我們兩人共同的作品,但我認為自己有責任指出,構成《宣言》核心的基本思想(即唯物史觀——引者)是屬于馬克思的。”[4](P14)“我們兩人早在1845年前的幾年中就已經逐漸接近了這個思想。當時我個人獨自在這方面達到什麼程度,我的《英國工人階級狀況》一書就是最好的說明。但是到1845年春我在布魯塞爾再次見到馬克思時,他已經把這個思想考慮成熟,并且用幾乎像我在上面所用的那樣明晰的語句向我說明了。”[4](P14-15)卡弗也承認,馬克思、恩格斯在1845—1846年合著的《德意志意識形态》中闡述的唯物史觀,主要是馬克思的思想。這與“《宣言》的基本思想是恩格斯的”結論是矛盾的。

總體上看,文本學研究表現出比較純正的學術氣息,提升了馬克思研究的學術含量,也為重新理解馬克思提示了一些可能的思路,這是“馬克思學”值得肯定的方面。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說:“我看過一些西方研究馬克思主義的書,其結論未必正确,但在研究和考據馬克思主義文本上,功課做得還是可以的。相比之下,我們一些研究在這方面的努力就遠遠不夠了。”[8](P11-12)文本學研究也有它的局限性,最突出的是把馬克思思想的文本解讀版本化、複雜化,忽視馬克思的思想對于分析和解決當今現實問題的意義和價值。馬克思主義所具有的科學精神、實踐取向和人文關懷品格,決定了它不是純書齋裡的學問,不滿足于“解釋世界”,而緻力于“改變世界”。而且,文本學研究是否能做到“馬克思學”所追求的客觀和“科學”,也是值得存疑的。比如有的學者考證了《宣言》的版本和寫作過程,認為《宣言》是“倉促”完成的,《宣言》在馬克思主義文本序列中經典地位的确立,并不完全是由其本身的思想和内容奠定的,而主要是由其他原因,比如馬克思、恩格斯7個《序言》的導向作用,特别是後來列甯、斯大林、毛澤東等政治家的“評價”、把《宣言》的大規模出版宣傳作為一種“國家行為”這樣的傳播途徑造成的。這樣的解讀忽視了《宣言》本身思想的深刻性。可見,對馬克思文本以至版本的研究是必要的,但僅僅“回到馬克思文本”是不夠的。回到文本的根本目的,是要通過文本研究準确理解馬克思的科學方法和理論體系,把握馬克思主義的實質和精髓,以解決現時代面臨的重大課題。要真正理解文本,還需要“超越文本”,回到現實生活世界,着重于現實問題的提出、分析和解決。

三、在世界和中國面臨的時代課題中重讀《共産黨宣言》

俄國思想家赫爾岑有句名言:我們每次都會把新走過的道路的全部經驗補充在對過去曆史的理解之中。[9](P21)意大利作家卡爾維諾在《為什麼讀經典》中說:經典作品是一本永不會耗盡它要向讀者說的一切東西的書,是每次重讀都像初讀那樣帶來發現的書。[10](P3-4)按解釋學的理解,“作者”與“讀者”之間的“文本”是獨立于作者的存在;“文本”一經産生,就具有獨立的意義與使命,在被不斷地解釋中不斷地敞開、彰顯它的價值。把今天世界和中國面臨的時代課題、把我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程中所形成的新鮮經驗,補充到對《共産黨宣言》的理解之中,我們就會不斷獲得新的理解和啟示。

之一:《宣言》是一部科學社會主義的經典著作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堅持了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這些基本原則在《宣言》中大都有闡述,包括階級鬥争和“兩個不可避免”原理、無産階級曆史使命理論、無産階級專政思想、無産階級政黨學說、共産主義社會的基本特征和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理論等。在中國共産黨的理論論述中,《宣言》也是馬克思主義或科學社會主義的一種話語表達形式。

對于如何對待《宣言》中提出的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理,馬克思、恩格斯特别強調:《宣言》所闡述的一般原理是完全正确的,但這些原理的實際運用,随時随地都要以當時的曆史條件為轉移。[4](P5)這為我們今天以科學的态度對待馬克思主義和科學社會主義,使之變成強大的實踐力量提供了科學理論指導和行動指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之所以使科學社會主義在21世紀煥發出強大生機活力,就在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堅持科學社會主義的科學性與實踐性相統一,強調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會主義,同時從中國的曆史和現實國情出發,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衆化,找到了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在中國的具體實現形式。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之所以為發展21世紀馬克思主義和科學社會主義作出了原創性貢獻,就在于這一思想緊扣中國實際、緊扣時代變化、緊扣人民大衆的期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經驗證明,馬克思主義民族化時代化大衆化是社會主義發展的必由之路。

之二:《宣言》是一部描述轉型社會的經典社會學著作

《宣言》以工業革命為分界線,對于從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的轉型作了非常精彩的描述:第一,這是一個大變革的時代。“生産的不斷變革,一切社會狀況不停的動蕩,永遠的不安定和變動”,[4](P34)是這個時代的特征。第二,工業文明向全球的擴展,使曆史由孤立的、民族的、狹隘地域性的曆史轉變為“世界曆史”,世界越來越形成一體化聯系。第三,工業生産方式的确立,大大加快了社會現代化的步伐,包括統一的民族國家的建立、城市化和現代文明的傳播;從世界範圍看,資産階級把所有民族國家納入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形成了一個東方從屬于西方的依附型發展結構。第四,科學技術成為生産力發展的決定性因素。《宣言》指出,“自然力的征服,機器的采用,化學在工業和農業中的應用,輪船的行駛,鐵路的通行,電報的使用,整個整個大陸的開墾,河川的通航,仿佛用法術從地下呼喚出來的大量人口——過去哪一個世紀料想到在社會勞動裡蘊藏有這樣的生産力呢?”[4](P36)生産力的巨大發展,歸根到底是科學技術作用的結果。第五,形成了與市場經濟相聯系的新的發展機制。資産階級打破了延緩或妨礙發展的經濟和政治障礙,“起而代之的是自由競争以及與自由競争相适應的社會制度和政治制度、資産階級的經濟統治和政治統治”。[4](P36-37)

中國改革開放40年是大轉型的時代,一是現代化轉型,從傳統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和信息社會轉型;一是體制轉型,從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型。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屆中共中央政治局第43次集體學習時指出,中國正發生深刻變革,“置身這一曆史巨變之中的中國人更有資格、更有能力揭示這其中所蘊含的曆史經驗和發展規律,為發展馬克思主義作出中國的原創性貢獻。要有這樣的理論自覺,更要有這樣的理論自信”。[5](P66)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界能否對大轉型的中國、對中國道路作出學理上的描述,把中國道路的實踐優勢轉化為話語優勢,向世界分享中國經驗,這是我們今天讀《共産黨宣言》應當獲得的啟示。

之三:《宣言》是一部反思“現代性”的著作

現代性是一種對曆史發展進步的信仰,包括理性、實用、科學、進步等觀念。工業文明帶來的危機和人類對它的反抗,構成了現代性的另一面。二者是一枚硬币的兩面。美國學者馬歇爾·伯曼在《一切堅固的東西都煙消雲散了——現代性體驗》中說:“所謂現代性,就是發現我們自己身處一種環境之中,這種環境允許我們去曆險,去獲得權力、快樂和成長,去改變我們自己和世界,但與此同時它又威脅要摧毀我們擁有的一切”,“所謂現代性,也就是成為一個世界的一部分,在這個世界中,用馬克思的話來說,‘一切堅固的東西都煙消雲散了’。”[11](P15-16)

《宣言》凸顯了資本主義“現代性”的矛盾本性,表達了馬克思、恩格斯對資本主義現代性的獨特體驗。《宣言》充分肯定了資産階級取得的政治、經濟、文化和科技成就:“資産階級在曆史上曾經起過非常革命的作用”,[4](P33)“它第一個證明了,人的活動能夠取得什麼樣的成就”,[4](P34)“資産階級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階級統治中所創造的生産力,比過去一切世代創造的全部生産力還要多,還要大”,[4](P36)等等。但與資産階級學者不同,馬克思、恩格斯對資本主義現代性的體驗是辯證的:資本主義創造了巨大的物質财富,卻使得人與人之間除了“赤裸裸的利害關系”“冷酷無情的‘現金交易’”和“利己主義打算”之外一無所有;資本主義建構了世界市場,卻将“沒有良心”的貿易競争帶到了各個角落;資本主義給予每個人以最大的能動性,可也把他們變成受抑于市場和資本沖動的畸形主體;“一切等級的和固定的東西都煙消雲散了,一切神聖的東西都被亵渎了”。[4](P34-35)

1856年,馬克思在倫敦《人民報》創刊紀念會上的演講中,進一步指出了資本主義“現代性”的兩面:“這裡有一件可以作為我們19世紀特征的偉大事實,一件任何政黨都不敢否認的事實。一方面産生了以往人類曆史上任何一個時代都不能想象的工業和科學的力量;而另一方面卻顯露出衰頹的征兆,這種衰頹遠遠超過羅馬帝國末期那一切載諸史冊的可怕情景。在我們這個時代,每一種事物好像都包含有自己的反面。我們看到,機器具有減少人類勞動和使勞動更有成效的神奇力量,然而卻引起了饑餓和過度的疲勞。财富的新源泉,由于某種奇怪的、不可思議的魔力而變成貧困的源泉。技術的勝利,似乎是以道德的敗壞為代價換來的。随着人類愈益控制自然,個人卻似乎愈益成為别人的奴隸或自身的卑劣行為的奴隸。甚至科學的純潔光輝仿佛也隻能在愚昧無知的黑暗背景上閃耀。我們的一切發明和進步,似乎結果是使物質力量成為有智慧的生命,而人的生命則化為愚鈍的物質力量。”[4](P579-580)

可見,資本主義現代性導緻了現代社會的物化或異化,一方面毀滅了前現代社會,一方面必将導緻資本主義自身的毀滅,而被一種新的社會制度所代替。從這個角度,我們同樣可以得出“兩個必然”的結論。馬克思的共産主義願景,就是要克服資本主義現代性的内在矛盾和沖突,在解放和全面發展人自身的同時又能充分釋放現代生産力。

馬克思、恩格斯在170年前體驗的現代性及其後果,在當今世界不僅沒有被消解,而且暴露得更加充分,表現為工業文明的隐患、資本邏輯的主導和功利主義的膨脹等“現代性後果”在經濟發展過程中日益凸現。當代中國的發展思想和理念,為當代世界解決現代性的矛盾和沖突貢獻了富有智慧的中國方案。即要協調現代性生成過程中的内在矛盾,就必須切實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強調發展是“五位一體”的全面發展,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實現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發展為價值目的,超越了西方發展理論,為各國既實現現代化發展,又規避現代性的後果,提供了全新的選擇。

之四:《宣言》是一部闡述馬克思的“全球化”理論的著作

“全球化”的概念盡管是在20世紀中後期才提出并流行,但世界的全球化過程在資本主義時代到來後就開始了。《宣言》分析了資本主義工業文明向全球的擴展和世界市場的形成,預見到一個我們今天稱之為“全球化”的時代,并借用黑格爾的“世界曆史”概念描述了這一過程的形成。

追求“世界性”“全球化”是資本固有的本性。資本主義來到世間,一開始就是世界曆史性的存在。早期世界市場是随着地理大發現和新航路的開辟而形成的。18世紀中葉,英國率先發動了第一次技術革命和工業革命。随着大工業的發展和工業品的迅速增加,資産階級在利潤驅動下走向全球。《宣言》指出:“不斷擴大産品銷路的需要,驅使資産階級奔走于全球各地。它必須到處落戶,到處開發,到處建立聯系。”[4](P35)由此推動了國際貿易的迅速發展,形成了在國際分工基礎上的世界市場。世界市場的形成,“使一切國家的生産和消費都成為世界性的了”,“新的工業的建立已經成為一切文明民族的生命攸關的問題;這些工業所加工的,已經不是本地的原料,而是來自極其遙遠的地區的原料;它們的産品不僅供本國消費,而且同時供世界各地消費。舊的、靠本國産品來滿足的需要,被新的、要靠極其遙遠的國家和地帶的産品來滿足的需要所代替了。過去那種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給自足和閉關自守狀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來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賴所代替了。物質的生産是如此,精神的生産也是如此。”“資産階級,由于一切生産工具的迅速改進,由于交通的極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蠻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來了。”[4](P35)在這個基礎上,人類社會出現了突破各民族獨立發展的曆史而向“世界曆史”轉變的大趨勢。

馬克思、恩格斯敏銳地洞察到世界市場的形成及其所造成的全球緊密聯系的曆史大趨勢,在論述現代工業文明在全球的擴展中提出了他的“世界曆史”觀。[12]這個世界曆史觀是曆史唯物主義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我們提供了分析理解和應對當今經濟全球化提供了科學方法論,為構建經濟全球化時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對外開放理論提供了理論生長點,對于我們深入理解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新型經濟全球化理念和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引領經濟全球化走出困境,具有重要啟示。

對馬克思主義經典,既要原原本本地讀,又要帶着問題去讀。從世界和中國走過的道路、面臨的時代問題中重讀《共産黨宣言》,我們可以從政治學、社會學、哲學和經濟學等不同學科視界,讀出其中蘊藏的深刻思想、發現前人未曾發現的意義和價值。這樣,馬克思的經典就在回應時代的問題中,不斷地敞開、彰顯它的價值。這樣的話,經典就是常讀常新的,經典的魅力就會很長久。

(本文作者系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個一批”人才,國家“萬人計劃”第一批哲學社會科學領軍人才)

 

參考文獻:

[1] [意]艾柯,[英]柯裡尼.诠釋與過度诠釋[M].王宇根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7.

[2]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6] 朱毅.德國學者埃克·考普夫談馬克思恩格斯的早期著作和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J].國外理論動态,2010,(8).

[7] [英]特雷爾·卡弗.馬克思與恩格斯:學術思想關系[M].姜海波,王貴賢,等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

[8] 習近平.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9] [俄]赫爾岑.科學中華而不實的作風[M].李原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

[10] [意]伊塔洛·卡爾維諾.為什麼讀經典[M].黃燦然,李桂蜜譯.上海:譯林出版社,2015.

[11] [美]馬歇爾·伯曼.一切堅固的東西都煙消雲散了——現代性體驗[M].徐大建,張輯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

[12] 孫代堯.馬克思主義“全球化”思想論要[J].beat365學報,2002,(5).

 

原文發表于《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8年5月

相關鍊接

顧海良:新發展理念的新時代政治經濟學意義

陳培永:新時代中國道路的哲學表達

孫代堯:經典的魅力——從世界和中國面臨的時代課題重讀共産黨宣言

孫熙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精神實質

孫蚌珠:新時代的戰略安排彰顯的規律性特點和曆史性意義

孫代堯:理解中國方案的三個維度

仝   華:加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黨的建設

李   健:辯證認識社會主要矛盾變化與曆史階段不變

郭建甯:譜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篇章

宇文利: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理論特色

李少軍:論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哲學基礎

夏文斌:“有特色”“高水平”辨析

王久高:中國改革開放的基本邏輯與核心經驗

康沛竹:在實踐中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婦女理論

于鴻君:中國經濟體制的選擇邏輯及其在全球化新時代的意義

孫熙國:思想政治教育是正人心的“工程”

孫熙國:加強黨的政治建設的基本路徑

beat365官方网站

官方微信公衆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