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培永:今天怎麼看“黑貓白貓論”?
今天怎麼看“黑貓白貓論”?
圖為:四川廣安鄧小平故居陳列館内的《雙貓圖》。《雙貓圖》是著名畫家陳蓮濤為鄧小平同志所畫,曾長期挂在鄧小平同志的辦公室内。
“不管黑貓白貓,捉到老鼠就是好貓”流傳甚廣,成為中國改革開放的一個标志。1985年,它還揚名于世界舞台,當年鄧小平再度當選美國《時代》周刊年度風雲人物,這就話赫然出現在該期雜志上。這句話備受推崇,被人們在無數的場合引用,但正如很多通俗易懂的政治名言一樣,它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誤解。比如有些人提出了質疑,認為“黑貓白貓論”(以下簡稱“貓論”)就是典型的實用主義方法論,今天如何看“貓論”,理應成為重新認識理解改革哲學基礎的重要話題。
對“黑貓白貓論”三種誤解的回應
有些人總試圖從字面上、靠舉實例來證僞“貓論”:能捉住老鼠的就是好貓嗎? 官員能力很大,抓住了本地經濟建設的中心任務,發展很好,但他的心是黑的,貪污腐敗,道德敗壞,你能說他是好官嗎?用任何方式捉住老鼠都是好貓嗎?怎麼也得考慮用什麼方式,搞好了經濟,但嚴重破壞了地方生态環境,能說是好官嗎?難道不要看捉住什麼樣的老鼠嗎?捉住一個死老鼠,能說貓厲害嗎?本來地方發展态勢已經很明朗,任何一個人來抓,都能發展良好,僅僅因為他來這個地方了,就能說他很厲害嗎?
對“貓論”的批評,水平最差的就是在那兒琢磨語句的問題,用實例的東西來證僞普遍性的規律。任何一句經典名言,不考慮它的時代背景,不考慮它的應用領域,僅從字面上分析,肯定能找到漏洞,但這叫“欲加之罪,何患無辭”!這樣做,不會顯示出經典名言的瑕疵,恰恰隻能說明遑論者的無知和不可理喻。對“貓論”的誤解,值得認真回應的有幾種:
一種是将“黑貓”與“白貓”對立起來,認為“黑貓”與“白貓”本來就有好壞之分,不能以捉住老鼠為标準,來“颠倒黑白”,把“黑”洗“白”了。其實,在這句話中,黑與白不是對立的,沒有好壞之分,隻是體現了貓的多樣性。考證“貓論”的曆史會發現,兩隻貓本來不是黑貓與白貓,而是黃貓與黑貓。在蒲松齡《聊齋志異》中的《驅怪》一文的結尾,有一句話:“異史氏曰:‘黃狸黑狸,得鼠者雄’”。在四川廣泛流傳的俗語也是:“黃貓、黑貓,隻要捉住老鼠就是好貓”。劉伯承将這句俗語運用到軍事領域,鄧小平也是沒有改動地引用了他的話,隻不過後來在流傳中黃貓被說成了白貓。黃貓與黑貓沒有特别的對立性,但一旦黑貓、白貓放在一起,自然讓人覺得有好壞之分。這個變化的好處是增添了這句話的張力,壞處是讓人有了先入之見,認定黑貓本來不是好貓。
一種是認定“貓論”就是實用主義。實用主義堅持的是“有用就是真理”,它評價真理的标準是以“自我”為核心的,它誇大真理的主觀性,是一種主觀唯心論。“貓論”從形式上而言,确實有相似之處,但它判斷真理的标準恰恰是從實際出發,強調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标準,絕不能人為地将其歸于實用主義。人們思考問題,做任何事情,都必然去考量是否“有用”,但這種“有用無用”的标準是不一樣的,有的隻是從個人角度,有的則是從國家、集體角度;有的是從短期利益,有的是從長遠利益;有的從是否堅持了某種理論,有的從能否解決實際問題等等。不能說考慮有用的問題,就認為是實用主義,講實用不代表就是實用主義,否則人做的任何事情都是實用主義的。從國家、集體的角度,放眼于長遠利益等考量出發,立足于解決客觀存在的問題,都不能用實用主義的标簽簡單概括。
一種是批判“貓論”的政治立場有問題。在解決實際問題時,什麼方式、什麼手段都可以用,是不是說目的總是證明手段是正确的?是不是說為了目的可以不擇手段,可以沒有原則,沒有立場,沒有理想,沒有遠見,可以違背基本的大政方針?這種批判是政治維度的批判,更有殺傷力。“貓論”不是不要理想,不要立場,不要原則,而是在堅持政治理想、基本立場、基本原則的情況下,謀求實際問題的解決。
新時代下正确看待“黑貓白貓論”的四點啟示
今天我們正确地看待“貓論”,是為了獲得在新時代如何将改革進行到底的啟示。
啟示之一,改革話語要形象化表達。改革需要尋求共識,需要讓人們把握改革者的理路邏輯,理解改革者的目标、決心、思路、方法。這就要求改革話語能夠盡可能的形象化、通俗化、生動化,讓人們容易理解、容易接受。“貓論”無疑是成功的範例,它來自于群衆的實踐,符合人們的日常表達習慣,脍炙人口,極易産生共鳴。今天的改革實踐創制出的新的改革話語,“打鐵論”(打鐵還需必需自身硬)、“鞋子論”(鞋子合不合适,自己穿了才知道)、“籠子論”(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裡)、“老虎蒼蠅論”(堅持“老虎”“蒼蠅”一起打)等,也産生了類似的好效果。
啟示之二,改革要對準實際問題。改革一定要瞄準時代的問題,應該從實際上中找問題,不能停留在觀念中應該做什麼,而應該看現實中存在什麼問題。要對準實際(老鼠),而不是人為的想象(應該用白貓而不是黑貓)。“貓論”之所以被接受,前提還是找到了問題,以問題為導向,它對準了的實際是“捉老鼠”,是發展生産力。今天的改革也必須先看清楚問題,是經濟發展還是社會公平?經濟已經發展到一定階段,重要的任務已經應該變換了,我們就得重新根據問題,來重新制定“好貓”的标準。如果社會公平是問題之所在,“好貓”的标準恐怕就是願意與“大家”共享老鼠的貓了。
啟示之三,改革要突破固定思維。“貓論”是突破思維觀念障礙的重要工具,為什麼一定要用白貓捉老鼠,既然目的、結果是捉到老鼠,用黑貓為什麼就不可以。為什麼一定要在乎貓的顔色,追求一種形式的東西。“貓論”允許多樣的貓、有能力的貓出現,而不是隻認準一種“貓”。改革面臨的實際、目标是特定的,方法手段則應該是靈活的、不固定的,不能采用一成不變的方法,不能固守曾經使用過的手段,不能被方方框框所框住,這無疑有利于克服教條主義、本本主義、形式主義。
啟示之四,改革要堅持實踐标準。在改革進程中,總會有不同的聲音,總會有不同的立場,我們不能不讓人發出聲音。但發出聲音後,哪一種應該被采納?不能因為它來自于某位經典作家,因為它理論體系完美,因為它所憧憬的足夠理想,或者因為它足夠令人震撼,而是要看能否有利于推進實踐。标準應該是實踐。“貓論”是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标準的另一種表述、通俗化表達,它讓人不要玩虛的,要玩實的,它有利于人們求實精神的鍛造。改革需要各盡其能,各盡其策,鼓勵人們敢于探索,敢于創新,不斷摸索出新的方法。能夠解決改革困境的,能夠破局的,能夠取得突破性進展的舉措就是好的舉措。
(作者:beat365官方网站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原載于《成都日報》2018年10月24日
相關鍊接
beat365官方网站
官方微信公衆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