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朝龍:《共産黨宣言》的空間邏輯與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第二屆世界馬克思主義大會紀念《共産黨宣言》專題述評
宋朝龍:《共産黨宣言》的空間邏輯與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第二屆世界馬克思主義大會紀念《共産黨宣言》專題述評
摘 要:《共産黨宣言》中的空間邏輯包含着兩類異質主體的空間邏輯, 即包含資本的空間邏輯和共産主義的空間邏輯。兩類邏輯的聯結和轉化, 是《共産黨宣言》空間邏輯的基本内容。2018年5月5日于beat365舉辦的第二屆世界馬克思主義大會, 隆重紀念了《共産黨宣言》發表170周年。從空間邏輯的角度來看, 學者們關于《共産黨宣言》的讨論, 涉及《共産黨宣言》的空間傳播、《共産黨宣言》中資本積累的空間邏輯、《共産黨宣言》中共産主義的空間邏輯、《共産黨宣言》中資本和共産主義空間邏輯的轉換與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等。
關鍵詞:《共産黨宣言》;空間邏輯;人類命運共同體;世界馬克思主義大會
全球化使馬克思主義研究的空間向度發展起來了。自19世紀末資本主義向帝國主義轉變以來, 第二國際、依附論、年鑒史學、世界體系理論、新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家盧森堡、列甯、布羅代爾、阿明、沃勒斯坦、阿瑞吉、哈維等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發揮和發展, 都可以看作是在馬克思主義空間向度上作出了重大的發展。阿明和哈維作為重要嘉賓參加了為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共産黨宣言》 (以下簡稱《宣言》) 發表170周年而于beat365舉辦的第二屆世界馬克思主義大會。大會主題是“馬克思主義與人類命運共同體”, 來自五大洲30多個國家的120多名國外學者和國内知名學者共1100餘人, 參加了大會。大會分設10個分論壇和4個高端論壇。在對《宣言》的紀念中, 與會學者圍繞着馬克思主義與全球化、與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關系展開了熱烈讨論。從空間邏輯的角度來看, 關于《宣言》的讨論, 涉及到了《宣言》的空間傳播、《宣言》中資本的空間邏輯、《宣言》中共産主義的空間邏輯、《宣言》的空間邏輯與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關系等問題 (1) 。
一、《共産黨宣言》的空間傳播
關于《宣言》的空間傳播, 學者們讨論了《宣言》創作的具體時空情境、在中國的早期傳播情況、在中國共産黨成立之後的傳播情況、向中國傳播過程中日本的特殊中介作用以及《宣言》在中國傳播的總體性特點等。特别是beat365馬藏研究中心的學者們, 對《宣言》在中國的早期傳播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
第一, 《宣言》文本創作的具體時空情境。諸多權威專家、電視紀錄片、網絡傳媒都說《宣言》是在白天鵝賓館一個咖啡館的專門房間裡寫的。武漢大學顔鵬飛教授通過在布魯塞爾、倫敦、比利時、特裡爾等地的實地考察, 經過長達10年的研究, 得出結論認為《宣言》的寫作地點不是白天鵝賓館。為了考證這個情況, 顔教授去了布魯塞爾四次, 實地考察了馬克思在布魯塞爾的8個住處, 拜訪了比利時馬克思研究所所長馬尼亞, 得出結論認為, 《宣言》寫作的最終地點隻有兩處地方:一個是納缪爾郊區奧爾良路42号, 一個是野林賓館。或者馬克思在這兩處都寫了一部分。在第一個地方寫了一部分之後, 因這地方人員嘈雜, 而當時共産主義者同盟向馬克思下了最後催稿通牒, 要求必須在1月份之前交, 否則所給的資料全部收回來。為了趕快完成《宣言》, 馬克思獨自搬到野林賓館, 因而《宣言》的寫作地點不是白天鵝賓館。顔教授還認為, 《宣言》不是延續幾個月而是在一周之内寫成的。馬克思和恩格斯參加了1847年11月29日到12月8日在倫敦召開的共産主義者同盟第二次代表大會。12月17日馬克思才回到了布魯塞爾, 到1月底隻有一個半月的時間。這期間, 他在白天鵝賓館作了至少三場演說, 寫作《雇傭勞動與資本》《關于自由貿易問題的演說》等著作, 中間還被法庭傳訊。由此推測, 馬克思寫作《宣言》也就用了一周時間。
第二, 《宣言》在中國的早期傳播情況。beat365《馬藏》編纂與研究中心主任顧海良教授介紹了馬克思的名字和肖像以及《宣言》在中國早期傳播的情況。馬克思名字最早是在1899年《大同學》的文章連載中傳入中國的, 第一次提到馬克思就是現在用的名字, 後來的翻譯不一樣了, 再後來又回到了最初的譯法上。馬克思的畫像第一次傳入中國是在1907年。當時中國選了60位有影響的歐洲社會科學家、自然科學家、政治家、軍事家等, 馬克思被列入其中, 所用照片是馬克思1875年拍的, 恩格斯在馬克思去世以後大量印制、送給親朋好友的正是這張照片。關于《宣言》在beat365最早的傳播, 顧海良教授認為可以追溯到1919年, 當時beat365一位李姓外語系學生翻譯了《宣言》的第一章。翻譯完第一章以後, 胡适先生很不高興。在能否畢業的壓力下, 該學生終止了《宣言》後續章節的翻譯。華東師範大學陳紅娟副教授介紹了《宣言》在中國早期傳播的文本形态。目前發現1899—1911年有17篇文章涉及《宣言》, 那時的翻譯是隻言片語式的, 有些隻是提了一個題目。第一篇譯稿刊發在一個教會辦的期刊即《萬國公報》裡, 是一個片段式翻譯。當時, 翻譯者的信仰五花八門, 傳教士、改良派、無政府主義者等都有。譯者并不關心《宣言》自身的内在邏輯, 而對《宣言》的思想進行了各種拆解和組合。《宣言》的早期翻譯多是從日本、英國、法國等國轉譯過來的。在轉譯過程中, 摻雜了其他國家的文化, 産生了一些誤讀。例如日本學者的《社會主義神髓》3個月之内譯到中國, 階級概念有三分之一沒有被翻譯過來。1899—1919年, 譯文是文言文的, 閱讀對象主要是知識分子, 一般大衆難以讀懂。
第三, 《宣言》在中國共産黨成立之後的傳播情況。顧海良教授提出, 中國共産黨成立後的第三個月, 就決定出一套共産主義叢書, 共五本。這說明中國共産黨從成立那時開始, 就是一個學習型政黨。現在通過各種途徑把這五本書找全了, 裡面有布哈林的論共産主義小冊子、俄國共産黨的黨綱、第三國際的重要文件、俄國的革命史等。中共二大決定出馬克思的全書, 第一本就是陳望道翻譯的《宣言》, 此外全書還包括《雇傭勞動與資本》《哥達綱領批判》《法蘭西内戰》《資本論》《剩餘價值理論》《政治經濟學批判》等, 當時比較準确地選擇了馬克思的主要著作。陳紅娟副教授介紹了中國共産黨成立之後《宣言》傳播的新特點:譯者對《宣言》的理解水平有所提升, 譯本逐漸完善;共産黨領導下翻譯的《宣言》凸顯了《宣言》中革命性、階級鬥争、暴力推翻政權這方面的内容;《宣言》閱讀群體從知識分子擴展到普通民衆。
第四, 《宣言》向中國傳播過程中日本的特殊中介作用。beat365《馬藏》編纂與研究中心博士後李愛軍介紹了日文《社會主義神髓》在推動《宣言》在中國傳播中的作用。《社會主義神髓》1903年在日本問世。第一本中譯本是1903年11月5日達識譯社出版的, 譯者當時是一個中國留日學生;第二個中文版本是蜀魂重譯的;第三個譯本是四川人譚其茳譯的;第四個譯本是1912年由高勞 (即杜家全) 翻譯的, 在東方雜志連載。《社會主義神髓》第三章的内容主要根據恩格斯《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改寫的;《社會主義神髓》達識譯本是最早将《共産黨宣言》書名翻譯過來的。《社會主義神髓》四個中譯本對當時中國知識分子了解馬克思的社會主義學說起到了重大作用, 吳玉章、李大钊、陳獨秀、周恩來等都受到了它的影響。
第五, 《宣言》在中國傳播的總體性特點。南京師範大學王剛教授對《宣言》在中國的傳播特點進行了概括。他認為遞進性、選擇性、多路徑、多梯次、與傳統文化嫁接、邊傳播邊中國化是《宣言》在中國傳播的總體性特點。 (1) 遞進性翻譯。最早翻譯是隻言片語, 後來到章節, 最後到整個文本。 (2) 選擇性傳播。有的學者對《宣言》中的社會主義和共産主義文獻、共産黨對各種反對派的态度比較看重, 而陳獨秀更加強調無産階級專政理論的介紹。 (3) 多路徑傳播。五四運動之前, 中國的《宣言》文本大多來自于日本;五四運動以後, 歐洲和美國的途徑多了起來。十月革命以後, 蘇俄路徑成為主要路徑。 (4) 多梯次傳播。翻譯者是第一梯次, 然後是國内的先進分子, 最後到其他接受者, 經過多梯次傳播從而達到最終傳播。 (5) 與傳統文化嫁接的主觀性解讀。中國人在翻譯《宣言》的時候, 往往各取所需, 難免打上了中國傳統文化的色彩。比如, 許多譯者把《宣言》和中國傳統的“大同”思想相混同。孫中山對共産主義解讀的時候, 認為井田之制即均産主義之濫觞。 (6) 邊傳播邊中國化的雙重變奏。中國人傳播馬克思主義是和改造中國相結合的, 是一邊傳播一邊中國化。比如說, 李大钊在傳播《宣言》的唯物史觀的時候, 就着重思考如何把唯物史觀運用于中國。
二、《共産黨宣言》中資本積累的空間邏輯
《宣言》中的空間邏輯包含兩個異質主體的空間邏輯, 即包含着資本的空間邏輯和共産主義的空間邏輯。兩類邏輯的聯結和轉換, 構成《宣言》中空間邏輯的基本内容。《宣言》中資本積累的空間邏輯是全球擴張性的空間邏輯, 是自我背反性的空間邏輯, 是階級和民族國家雙重分化的空間邏輯, 是具有特定曆史階段性的空間邏輯, 是未被充分闡述的空間邏輯。針對《宣言》中關于資本積累的空間邏輯特性, 學者們展開了富有啟發性的讨論。
第一, 《宣言》中資本積累的空間邏輯是全球擴張性的空間邏輯。beat365孫代堯教授認為, 《宣言》對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形成進行了精準的描述, 分析了資本主義工業文明向全球擴展以及世界市場的形成過程, 揭示了全球化是一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曆史進程。美國紐約城市大學大衛·哈維教授闡發了資本積累的空間維度, 認為資本是空間革命的主體, 資本作為價值主體的運動本身就具有空間向度。beat365人學研究中心主任陳志尚教授認為, 全球化正是《宣言》所說的世界生産和交往發展的必然結果。華北電力大學王旭琰博士認為, 《宣言》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的普遍主義的視野。時代要求我們要比具有各國特色的馬克思主義更進一步, 要回到馬克思主義的普遍視野。因為我們現在面臨很多全球性的問題, 比如難民問題、恐怖主義、氣候惡化、網絡安全等。科技革命和産業革命為未來世界的想象打開了很多空間, 我們需要站在新的技術基礎上去勾勒我們未來世界的樣貌。
第二, 《宣言》中資本積累的空間邏輯是自我背反的空間邏輯。孫代堯教授認為, 《宣言》揭示了資本主義現代性的深刻矛盾, 體現了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現代性的獨特的或者說辯證的批判。資本主義現代化一方面取得了很多的成就, 另一方面使人變得冷酷無情, 隻有赤裸裸的利益交換;一方面開辟了世界市場, 另一方面把沒有良心的貿易帶到世界各個角落;一方面毀滅了前現代, 另一方面也必然導緻資本主義自身被毀滅。陳志尚教授認為資本主義制度不能消除其本質所決定的社會基本矛盾, 結果隻是将矛盾擴展到全世界, 因而深刻揭示了資本主義全球性危機遲早發生的必然規律。
第三, 《宣言》中資本積累的空間邏輯是階級和民族國家雙重分化的空間邏輯。《宣言》不僅提出了資産階級和無産階級的分化, 還提出了農業民族對工業民族、東方國家對西方國家的依附, 實際上指出了資本積累所具有階級和民族國家雙重分化的空間邏輯特性。埃及經濟學家、第三世界論壇主席薩米爾·阿明作為依附論的代表人物, 認為資本積累所造成的分裂和對立不僅表現在資本和雇傭勞動上, 還進一步集中表現在中心國家和邊緣國家的分裂上。土耳其愛國黨副主席耶爾德勒姆·科奇認為, 自20世紀50年代末開始, 馬克思和恩格斯就逐步發現英國工人階級的資産階級化, 同時把注意力越來越投向殖民地。從1860年開始, 馬克思重新審視了他對于世界革命以及殖民地的看法, 這個時候他看到了愛爾蘭獨立對英國霸權造成的削弱。1873年, 資本主義世界爆發全球性經濟危機, 殖民主義和帝國主義發展起來了, 馬克思和恩格斯觀察了這個過程。列甯和毛澤東對于帝國主義以及馬克思革命理論的發展, 就是建立在這個過程上的。
第四, 《宣言》中資本積累的空間邏輯是一個曆史性的空間邏輯。《宣言》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曆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 對資本主義進行了曆史性的批判, 提出資本主義并非是永恒的, 而是有其曆史界限的。資本一方面推動了勞動的社會化, 另一方面在勞動社會化面前蛻化為阻礙社會進步的所有制形式, 因而必将為新的所有制形式和新的社會形态所取代。《宣言》在辯證唯物主義和曆史唯物主義的基礎上所确定的資本自身的曆史辯證法, 為我們分析資本主義在推動全球化過程中的内在矛盾以及曆史限度, 提供了批判性分析的科學工具。複旦大學陳學明教授認為《宣言》宣判了資本主義的曆史局限性, 證明資本主義是有内外矛盾的, 這個内外矛盾是資本主義自身所不能克服的。資本主義的滅亡是包含在資本主義自身内部的曆史必然性。在現實中, 資本主義沒有按照馬克思預料的方式走向死亡, 這不是馬克思宣判死刑這個預言失效了, 而隻是延期執行而已。
第五, 《宣言》中資本積累的空間邏輯是一個未完成的空間邏輯。《宣言》中的資本積累邏輯, 還是對馬克思早期政治經濟學研究成果的反映, 還沒有達到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所達到的那樣純熟和全面, 而且資本積累在世界市場上的展開過程, 也是一個世界曆史進程。在馬克思之後, 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和世界曆史還在向縱深發展, 《宣言》中資本積累的空間邏輯是一個未完成的空間邏輯。陳志尚教授認為《宣言》沒有充分估計到資本主義後來能夠通過自我調整延長了壽命;沒有預見到全球各地區和各民族國家經濟、政治、文化發展的不平衡必将導緻世界各國無産階級革命道路和進程的多樣性、曲折性和複雜性。美國韋恩州立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大衛·範森範思特認為, 馬克思時代的全球化和當代的全球化具有不同的性質, 不能直接把馬克思對全球化的分析搬到今天, 因為今天的全球化是一個後殖民主義時代的産物, 也是非傳統的、非歐洲式的産物。
三、《共産黨宣言》中共産主義的空間邏輯
《宣言》中的另一個空間邏輯是和資本不同的另一個主體的空間邏輯, 即共産主義的空間邏輯。《宣言》中共産主義的空間邏輯是指向人類解放的空間邏輯, 是揚棄資本主義的空間邏輯, 是面向未來敞開的空間邏輯, 是有待通過落後國家社會主義而被具體化的空間邏輯。關于《宣言》中共産主義的空間邏輯特性, 學者們也都展開了深入的讨論。
第一, 《宣言》中共産主義的空間邏輯是指向人類解放的空間邏輯。廈門大學白錫能教授認為《宣言》的兩句話是不能改的, 第一句話就是消滅私有制, 第二句話是每個人自由全面發展, 這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 是《宣言》最重要的東西。beat365黃宗良教授認為, 隻有承認無産階級革命和無産階級專政, 同時也承認馬克思恩格斯所主張的民主、自由、平等、文明、科學, 才可以說是比較完全地理解了馬克思主義的精神實質。beat365楊河教授認為, 馬克思講清楚了一個過去所有人都沒有講清楚的大道理, 即人類的自由解放是否可能, 如何可能。人類自由解放的問題不是馬克思提出來的問題, 在馬克思之前這個問題已經存在了, 但是沒有一個思想家能把這個問題的來龍去脈、根源、可能性講清楚。
第二, 《宣言》中共産主義的空間邏輯是揚棄資本主義的空間邏輯。蘇州大學石鎮平副教授認為馬克思對社會主義理論有三大貢獻:一是科學地論證了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的曆史必然性的問題;二是科學地預測了未來共産主義社會的基本特征;三是科學地解釋了實現社會主義的過程, 實際上就揭示了如何實現社會主義。《共産主義原理》提出十二條措施, 《宣言》提出十條措施, 這些措施正像《宣言》的序言所說的, 随時随地要以當時的曆史條件為轉移。孫代堯教授認為, 《宣言》回答的是馬克思那個時代的最大問題, 也是在170年後的今天我們仍然面臨的問題:如何看待和制服資本主義?人類社會往何處去?共産主義就是克服資本主義沒法克服的現代性矛盾, 提出了另外一種解決的方案, 既充分地發展生産力, 又能夠實現人的解放。陳志尚教授認為《宣言》的真理性突出體現在其對資本主義的曆史地位和作用、資本主義的内在矛盾和發展趨勢、無産階級革命使命等問題的論述上。
第三, 《宣言》中共産主義的空間邏輯是面向未來敞開的空間邏輯。學者們認為, 就其直接性來看, 《宣言》中關于共産主義的邏輯是從歐洲發達國家出發的, 但是從其潛在性來看, 卻是向着未來敞開的。《宣言》為共産主義未來道路多樣化的可能性留下了充分的餘地。土耳其愛國黨主席多烏·佩林切克認為, 《宣言》中所強調的革命的理論, 是從資本主義發達國家的情況引申出來的, 是歐洲中心論的。根據馬克思的思想, 在每一個社會尤其是在亞洲的社會, 革命都應該是因地制宜的。在帝國主義時代, 革命中心轉移到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 那時革命就不僅僅是無産階級和資産階級對立的結果, 而且還是壓迫民族和被壓迫民族之間沖突的結果。社會主義革命的實踐是從邊緣地帶開始的, 是列甯和毛澤東成功地将理論付諸于實踐。馬克思預見到了帝國主義的階段, 也看到了亞洲時代最早的曙光。英國肯特大學哲學榮休教授肖恩·塞耶斯認為, 1848年《宣言》發表之後, 共産主義的幽靈并沒有迅速地崛起。但是, 《宣言》的思想在後來得到了彰顯。到20世紀60年代的時候, 世界三分之一的人口都是生活在受馬克思主義影響的國家當中。斯大林去世之後, 蘇聯經過短暫的自由化之後, 馬克思主義又出現了很長時間的停滞不前, 但20年後又重新崛起。馬克思認為資本主義有自己的生命周期, 最終會被其他的體系超越。俄羅斯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舍甫琴科認為, 西方資本主義已經走過了社會發展的頂點, 未來可能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并以漸進的方式逐步轉化為社會主義。從資本主義到共産主義的這麼一個演進的過程, 我們看到是充滿了各種辯證的, 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是中國迄今為止成功的關鍵所在。孫代堯教授提出《宣言》中重大的思想貢獻之一, 是提出了社會轉型的思想, 對于已經和正在經曆着兩個深刻轉型——從農業社會到現代工業社會、從計劃經濟體制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中國及後發國家的現代化具有重要意義。
第四, 《宣言》中共産主義的空間邏輯是有待通過落後國家社會主義而被具體化的空間邏輯。馬克思從唯物史觀出發, 從世界曆史的高度上論證了資本的邏輯讓位于共産主義邏輯的必然性。但是, 關于資本邏輯讓位于共産主義邏輯的空間起點, 馬克思的理論是沒有具體化的。曆史證明, 共産主義在實踐上的突破是在帝國主義鍊條的薄弱環節先突破, 然後通過迂回過渡的道路實現共産主義邏輯對資本主義邏輯的空間替代。白錫能教授比較了《宣言》中的共産主義思想和落後國家社會主義的現實, 從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内在矛盾對二者之間的差别作了解釋。馬克思講的社會主義是要消滅私有制的社會主義, 從馬克思規定的條件出發, 這是正确的。馬克思的理論沒有錯, 現實的社會主義跟馬克思所說的社會主義條件不同, 現實社會主義是在生産力不發達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 是初級階段的社會主義。落後國家社會主義的必然性首先在于窮, 窮則思變。另一個更關鍵的必然性在于資本主義的世界經濟體系。資本主義體系建立以後, 金融壟斷資本出現, 其他國家想要走自由資本主義道路, 沒有出路。在落後國家要為社會主義創造條件, 必須通過國家的力量, 需要黨的集中統一領導, 集中力量辦大事, 來完成工業化, 提高生産力以追趕資本主義。也就是說, 落後國家不是等資本主義自己創造完條件再來革命, 而是先革命, 然後自己為自己創造條件。黃宗良教授認為, 在東方落後國家社會主義首先從理論變為現實, 并且經過列甯戰時共産主義以及新經濟政策的探索, 經過斯大林模式的建立、發展和解體, 經過中國的曲折探索以及在改革開放中獲得成功, 這一系列的實踐經驗使我們對社會主義事業勝利的長期性、複雜性、曲折性的認識更加充分。《共産黨宣言》中關于共産主義的思想, 經過蘇聯以及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實踐, 變得更具體、更豐富了。
四、《共産黨宣言》的空間邏輯與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
《宣言》揭示了全球化過程中資本積累的邏輯讓位于共産主義邏輯的必然性。《宣言》之後, 國際共運的發展, 又找到了共産主義邏輯取代資本積累邏輯的空間起點和迂回道路。《宣言》及其以後國際共運所揭示的規律, 在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和發展中, 必然會更自覺地表現出來。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空間邏輯是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并存的空間邏輯, 是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制度博弈的空間邏輯, 是社會主義翻轉資本主義的空間邏輯, 是社會主義引領全球化新時代的邏輯, 是《宣言》空間邏輯的實現樣态。
第一, 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空間邏輯是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并存的空間邏輯。人類命運共同體不是在資本主義制度的基礎上來構建, 也沒有條件在直接的、單純的社會主義制度邏輯的基礎上來構建。兩種制度的并存, 是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的一個基本背景。陳學明教授認為, 不能把蘇東劇變直接認同為是社會主義的失敗。他認為, 20世紀一個重大的曆史事件就是十月革命的興起, 蘇聯社會主義國家及以後一批社會主義國家的建立, 到了20世紀後期, 這些社會主義國家紛紛退出曆史舞台。特别是蘇聯解體, 是20世紀末葉最大的事件。蘇東的社會主義垮台是不是能夠證僞了馬克思主義, 是不是社會主義的失敗?中國的成功證明了馬克思主義的成功, 證明了社會主義的成功。現在有兩種判斷:第一種判斷是認為中國成功了, 這是在中國共産黨領導下, 堅持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證明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這個大地上比較成功, 是當代中國馬克思的成功。第二種判斷是中國為什麼成功?是由于放棄了馬克思主義, 有的人認為是學習了西方的自由主義, 有的人認為是學習了中國傳統文化才成功的。第二種判斷顯然是錯誤的, 中國的成功是共産黨領導下取得的。沒有共産黨的領導, 就沒有今天這樣的形勢。中國共産黨講大道, 大道就是為人民謀利益, 跟人民群衆聯系在一起;我們還是走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大道上。楊河教授認為從馬克思所處的時代到當今時代發生了深刻變化, 包括兩次世界大戰對西方現代文明的沖擊及随之而來的反思, 三次科學技術革命對蘇聯解體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的影響。當今處于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長期共存、相互借鑒、各自發展的世界格局。
第二, 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空間邏輯是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制度競争的空間邏輯。在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中, 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将長期表現為兩種制度之間的競争。俄羅斯自然科學院院士查格洛夫·格奧爾格認為中國發展了馬克思主義。蘇聯的新經濟政策實際上是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的結合。雖然列甯認為新經濟政策隻是一個暫時的情況, 但是中國經驗證明,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隻是一個暫時的過程, 而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中國走在正确的道路上, 中國是一個開創者。陳志尚教授認為應以《宣言》中關于全球化的二重性質分析作為我們制定正确戰略策略、引領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基礎。無論是理論宣傳還是實踐指導, 我們都不能以偏概全, 隻抓住其中的一個方面、一種性質簡單地給予完全肯定或者完全否定。必須從世界客觀存在的矛盾的現實, 全面具體地分析全球化的兩重性, 分析給中國帶來的機遇和挑戰并存的外部條件。通過制定和實施正确的戰略策略, 最大限度地組織和發揮13億人的能動性, 揚長避短, 趨利避害, 不僅不受制于人而且後來居上, 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國家, 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
第三, 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空間邏輯是社會主義翻轉資本主義的空間邏輯。在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中, 在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兩種制度的共存和競争中, 社會主義制度将憑借自身的制度優勢, 逐步把資本主義的主導地位翻轉為社會主義的主導地位。多烏·佩林切克認為今天亞洲變得越來越重要了, 中國已經證明了社會主義成功的模式。蘇聯解體後, 在資本主義後期, 在新的時代背景下, 中國抓住了機會。習近平主席提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概念, 中華人民共和國重新喚起了全人類的希望。現在亞洲已經是發展的中心。亞洲的革命應該能夠建立起公有權利和共享權利的體系, 能夠取得相對于帝國主義的持久成功。中國人民大學曾枝盛教授認為20世紀社會主義的産生既不拘泥于傳統但又堅持原則。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要利用資本主義來發展社會主義但不能放縱資本主義, 21世紀的社會主義利用市場發展經濟但不能完全放棄計劃調控和監督。
第四, 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空間邏輯是社會主義引領全球化新時代的邏輯。黃宗良教授認為應以馬克思主義指引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關心人類命運, 這是馬克思主義題中應有之義。馬克思主義的學說, 從最高層次來看就是人類的解放問題。人類發展到今天, 在全球化的條件下, 面臨着一系列全人類必須來一起解決的問題。中國共産黨人是站在全人類解放的高度來解決全球問題, 用人類命運共同體反映我們對世界、對國際社會發展的認識和引導, 是符合發展的客觀規律的。陳學明教授認為:馬克思主義在未來的幾十年, 将會越來越走向現實, 變為中國人民和全人類的一種思想資源、思想武器。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和世界的傳播, 是人類對于馬克思主義的需要。人類文明發展到今天, 還面臨很多危機, 有很多檻兒要跨過去, 包括兩極分化越來越嚴重, 包括人跟資源的矛盾越來越嚴重, 包括我們人自身的分裂矛盾越來越嚴重。人類一定要跨過工業文明, 建立一種新的人類文明。如果這種新的人類文明建立不起來, 那麼人類的希望是很渺茫的。人類的未來要麼是共産主義, 要麼是滅亡, 沒有第二條、第三條道路。人類向這個方向走, 靠什麼東西來支撐?唯有馬克思主義, 所以馬克思主義在當代世界的地位是不可替代的。beat365豐子義教授認為馬克思主義的價值指向和目标就是追求人類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的發展。馬克思認為人類文明的進步是一個過程, 是逐漸發展起來的。要實現文明進步, 離不開各種條件和環境。要推進文明發展, 不可能離開世界交往。在全球化的今天, 要研究人類文明的發展, 馬克思的思想資源應該得到重視和挖掘。
第五, 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空間邏輯是《宣言》空間邏輯的實現樣态。與會學者認為人類命運共同體倡議就是《宣言》提出的自由聯合體實現的一個階段、環節和樣态。武漢大學項久雨教授認為《宣言》中講過, 未來的人類一定會形成一個自由的聯合體, 這個自由聯合體和習近平總書記講的人類命運共同體之間有本質聯系, 但是應該還有差别性。二者之間的關系問題是理論和現實向學界提出的一個重大問題。吉林大學白剛教授認為, 從1818年到2018年, 兩個一百年存在三個馬克思。馬克思最早在歐洲, 後來走向中國, 将來要從中國走向世界。從1818年到1917年, 第一個一百年中發生了十月革命, 馬克思在歐洲。第二個一百年, 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深入展開。接下來的第三個階段, 馬克思将從中國走向世界。陳學明教授指出, 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是中國共産黨公開向全世界宣誓:我們是馬克思主義政黨, 我們忠誠于馬克思主義, 中國共産黨就是《宣言》精神忠誠的傳人, 中國的成功是馬克思主義的成功。教育部高等學校社會科學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田心銘教授認為《宣言》的核心思想規定了共産黨人的初心。中國共産黨人為中國人民謀幸福, 為中華民族謀複興的初心和使命, 是以《宣言》為源頭的科學世界觀在中國化馬克思主義中的表達。不讀懂《宣言》, 就不懂得中國共産黨人的初心, 忘記了《宣言》, 就是忘記了初心。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 高舉馬克思主義旗幟前進的中國共産黨人, 必須毫不動搖地堅持《宣言》的科學世界觀, 堅持集中體現了這一世界觀的《宣言》的核心思想。西南大學黃蓉生教授認為《宣言》明确了共産黨人為什麼人謀幸福。《宣言》揭示了人類社會走向共産主義的必然趨勢, 奠定了共産黨人堅定理想信念的理論基礎, 是共産黨員理論初心的源頭。引領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 也應從《宣言》所規定的共産黨人的初心出發。
五、結語
綜上所述, 第二屆世界馬克思主義大會的與會學者對《宣言》的偉大思想意義、實踐意義以及對全球化未來發展方向的指引意義進行了充分讨論。綜觀學者們的發言, 可以發現如下四個特點:第一, 關于《宣言》的空間傳播, 學者們不僅重視文本的具體傳播過程, 更重視以文本為載體的思想傳播史、接受史以及與革命實踐的結合史的研究。《宣言》的傳播反映了國際共運的發展, 見證了國際共運的艱辛探索和曲折過程。第二, 關于《宣言》中資本主義的空間邏輯, 學者們抓住“資本積累”這一關鍵因素, 對資本積累的空間特性進行了發掘和發揮。學者們對《宣言》中資本積累和世界曆史理論的讨論, 既是對《宣言》思想的發掘, 又是對《宣言》思想的豐富。第三, 關于《宣言》中共産主義的空間邏輯, 學者們強調要把東方社會主義的發展經驗補充到對《宣言》的理解中去。《宣言》揭示了資本主義向共産主義轉變的這種必然性。但《宣言》沒有充分預見到全球各地區和各民族國家經濟、政治、文化發展的不平衡必将導緻世界各國無産階級革命道路和進程的多樣性、曲折性和複雜性。在東方落後國家社會主義首先從理論變為現實, 并且經過列甯戰時共産主義以及新經濟政策的探索, 經過斯大林模式的建立、發展和衰敗, 經過中國的曲折探索以及在改革開放中獲得成功, 這一系列的實踐經驗使我們對社會主義事業勝利的長期性、複雜性、曲折性的認識更加充分。東方社會主義的經驗應該補充到對《宣言》的理解之中去。第四, 學者們把《宣言》中資本主義和共産主義的空間邏輯思想運用于人類命運共同體, 把《宣言》作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宣言”來理解、闡釋和闡發。為國際共運尤其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所豐富了的《宣言》基本原理, 必将在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中再次發揮偉大的指引作用。在當代, 《共産黨宣言》正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宣言!
大會對《宣言》的傳播與影響、内容和邏輯、價值和意義進行了充分地讨論, 但是仍有一些問題值得繼續研究:第一, 關于《宣言》的空間傳播, 學者重點關注《宣言》在中國的傳播, 而對《宣言》在其他國家和地區的傳播研究得不夠。第二, 關于《宣言》中資本主義全球化思想的讨論, 更多地是正面肯定, 而對其缺陷和不足讨論不夠。第三, 關于東方國家社會主義實踐, 更多是從對《宣言》一般原理的“特殊”補充的角度來闡釋, 而對東方社會主義實踐的普遍世界曆史意義讨論不夠。第四, 關于《宣言》與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關系, 更多是一般性原則的确認, 還缺少具體性闡發。我們期待着在後續的世界馬克思主義大會中, 上述四個不足之處能得到更充分地讨論。
(作者簡介: 宋朝龍,beat365官方网站研究員,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發展研究基地研究員。)注釋:
本文所有關于專家觀點的引述, 都來自第二屆世界馬克思主義大會各位專家的會場發言。
載《學術論壇》2018年第3期
相關鍊接
beat365官方网站
官方微信公衆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