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孫蚌珠:堅持全面深化改革的正确方向
堅持全面深化改革的正确方向
孫蚌珠
[摘要] 堅持全面深化改革的正确方向至關重要。堅持全面深化改革的正确方向必須保證全面深化改革沿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方向前進,保持政治上的清醒,不為各種錯誤觀點所左右,不為各種幹擾所迷惑; 必須堅持改革往有利于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和增進人民福祉方向前進,增強人民群衆的獲得感; 必須堅持黨對全面深化改革的集中統一領導,以保證推進全面深化改革并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堅持正确的方向,在黨的領導下緊緊依靠人民推進全面深化改革。
[關鍵詞] 全面深化改革; 正确方向; 公平正義; 黨的領導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舉改革開放旗幟,對全面深化改革提出一系列重要論斷、作出一系列戰略部署,創造性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标,形成了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思想。習近平總書記全面深化改革思想極其豐富,堅持全面深化改革的正确方向是其重要組成部分。習近平總書記反複強調改革方向至關重要,全面深化改革的深刻性和複雜性前所未有,各種思想文化相互激蕩,各種矛盾相互交織,各種訴求相互碰撞,各種力量競相發聲,在這種條件下,堅持什麼樣的改革方向,決定着改革的性質和最終成敗。
一、保證全面深化改革沿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方向前進
旗幟決定方向,道路決定命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 “改革開放是一場深刻革命,必須堅持正确方向,沿着正确道路推進。在方向問題上,我們頭腦必須十分清醒,不斷推動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和發展,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1]
( 一) 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根本方向
“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 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黨和人民長期奮鬥、創造、積累的根本成就。它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是黨和人民曆盡千辛萬苦、付出巨大代價取得的根本成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科學社會主義理論邏輯和中國社會發展曆史邏輯的辯證統一,是根植于中國大地、反映中國人民意願、适應中國和時代發展進步要求的科學社會主義,具有深厚的曆史淵源和廣泛的現實基礎。它是在改革開放40 年的偉大實踐中得來的,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近70 年的持續探索中得來的,是在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偉大社會革命90 多年的實踐中得來的,是在近代以來中華民族由衰到盛170 多年的曆史進程中得來的,是對中華文明5000 多年的傳承發展中得來的。我們經曆過一次次碰壁、一次次覺醒,一次次實踐、一次次突破,最終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成功之路。
找到一條好的道路不容易,走好這條道路更不容易。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不懈奮鬥,推動我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國防實力、綜合國力進入世界前列,推動我國國際地位實現前所未有的提升,中華民族正以嶄新姿态屹立于世界的東方,這是人類史上罕見的發展和巨變。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改革開放以來黨的全部理論和實踐的主題,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根本方向。隻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隻有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這既是曆史的結論,也是未來的昭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我們看準了、認定了,必須堅定不移走好這條路,與時俱進拓展這條道路。經過長期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我國發展新的曆史方位,要在新的曆史方位上實現新時代黨的曆史使命,必須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始終不渝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國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标,不斷發展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這是我們黨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程中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創新,解決了世界上其他社會主義國家長期沒有解決的一個重大問題。但近些年來,國内外有些輿論提出中國現在搞的究竟還是不是社會主義的疑問,有人說是“資本社會主義”,還有人幹脆說是“國家資本主義”、“新官僚資本主義”,等等,這些都是完全錯誤的。中國積極吸收和借鑒人類社會的優秀成果為我所用,而不是數典忘祖、照抄照搬别國的發展模式; 中國沒有對馬克思主義采取教條式的态度,始終堅持把馬克思主義、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踐相結合,堅持在對世情國情黨情充分認識的基礎上,實踐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中國繼續朝着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标努力,着力健全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的制度體系。但是不論怎麼改革、怎麼開放,都始終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全面貫徹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方略,既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
( 二) 全面深化改革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由之路
改革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生存發展之道。社會主義社會不是一成不變的,同其他社會一樣,社會主義也是在生産力和生産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矛盾運動中發展的。隻有通過不斷調整生産關系激發社會生産力發展活力,通過不斷完善上層建築适應經濟基礎發展要求,社會主義才能保持生命力,才能不斷推向前進。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通過全面深化改革,不斷适應社會生産力發展調整生産關系,不斷适應經濟基礎發展完善上層建築,不斷适應我國社會基本矛盾運動的變化來推進社會發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講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要有堅如磐石的精神和信仰力量,也要有支撐這種精神和信仰的強大物質力量。這就要靠通過不斷改革創新,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産力、解放和增強社會活力、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上比資本主義制度更有效率、更能激發全體人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更能為社會發展提供有利條件,更能在競争中赢得比較優勢,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充分體現出來。
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根本動力仍然是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深化改革是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由之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之所有具有蓬勃生命力,就在于是實行改革開放的社會主義。改革開放是黨在新的曆史條件下領導人民進行的新的偉大革命,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回顧改革開放以來的曆程,每一次重大改革都給黨和國家發展注入新的活力、給事業前進增添強大動力,黨和人民的事業在不斷深化改革中波浪式向前推進。實踐充分證明,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當代中國的發展進步,改革開放是發展中國、發展社會主義、發展馬克思主義的強大動力,改革開放沒有完成時,隻有進行時。改革是由問題倒逼而産生,又在不斷解決問題中得以深化。舊的問題解決了,新的問題又會産生,因而改革既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勞永逸。“我們中國共産黨人幹革命、搞建設、抓改革,從來都是為了解決中國的現實問題。”[2]當前我國發展還面臨一系列突出矛盾和挑戰,前進道路上還有不少困難和問題。比如,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些突出問題尚未解決,發展質量和效益還不高,創新能力不夠強,實體經濟水平有待提高,生态環境保護任重道遠; 民生領域還有不少短闆,脫貧攻堅任務艱巨,城鄉區域發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較大,群衆在就業、教育、醫療、居住、養老等方面面臨不少難題; 社會文明水平尚需提高; 社會矛盾和問題交織疊加,全面依法治國任務依然繁重,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有待加強; 意識形态領域鬥争依然複雜,國家安全面臨新情況; 一些改革部署和重大政策措施需要進一步落實; 黨的建設方面還存在不少薄弱環節,等等。破解發展中面臨的難題,化解來自各方面的風險挑戰,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加快推進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宏偉藍圖,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斷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和發展,必須依靠全面深化改革。
( 三) 在堅持全面深化改革的社會主義方向問題上必須保持清醒
習近平總書記反複強調在推進全面深化改革進程中,在涉及道路、理論、制度、文化等根本性問題上,必須始終保持清醒頭腦; 在大是大非面前,必須立場堅定、旗幟鮮明。一定不為各種錯誤觀點所左右,不為各種幹擾所迷惑,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該改的堅決改,不能改的堅決守住。
在改革實質問題上要保持清醒。黨領導的改革是全面改革,不能籠統地說中國改革在某個方面滞後,改革在某些方面、某個時期,快一點、慢一點是有的,但總體上不存在中國改革哪些方面改了,哪些方面沒有改。問題的實質是改什麼、不改什麼,有些不能改的,再過多長時間也是不改,不能把這說成是不改革,否則就是南轅北轍。“世界在發展,社會在進步,不實行改革開放死路一條,搞否定社會主義方向的‘改革開放’也是死路一條,在方向問題上,我們頭腦必須十分清醒。”[3]不論怎麼改革、怎麼開放,始終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不能有絲毫動搖。
在改革目的問題上要保持清醒。社會上很多意見和建議值得我們深入思考,但也有些意見和建議偏于極端。一些敵對勢力和别有用心的人總是搖旗呐喊、制造輿論、混淆視聽,把改革定義為往西方政治制度的方向上改,否則就是不改革。他們是醉翁之意不在酒,“項莊舞劍,意在沛公”。對此要洞若觀火,保持政治堅定性,明确政治定位。不斷推進改革,是為了推動黨和人民事業更好的發展,而不是為了迎合某些人的“掌聲”,不能把西方的理論、觀點生搬硬套在自己身上。要從我國國情出發、從經濟社會發展實際出發,有領導有步驟推進改革,不求轟動效應,不做表面文章,始終堅持改革的正确方向。
在改革模式問題上要保持清醒。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必須解決好制度模式選擇問題。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往什麼方向走,是一個帶有根本性的問題。我國今天的國家治理體系,是在我國曆史傳承、文化傳統、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上長期發展、漸進改進、内生性演化的結果。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必須有主張、有定力。我們要借鑒人類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但絕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絕不放棄我國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的根本。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絕不是西方化、資本主義化。在人權、選舉制度、法治等重大問題上,必須理直氣壯,不能以西方政治制度模式為标準。
總之,我們的改革是有方向、有立場、有原則的,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不斷前進的改革,而不是對社會主義制度改弦易張。全面深化改革,不是因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不好,而是要使它更好。全面深化改革面臨十分複雜的國内國際環境,各種思想觀念和利益訴求相互激蕩,必須在紛繁複雜的事物表象中把準全面深化改革的脈搏,在衆說紛纭中開好全面深化改革的藥方,防止落入“西化分化陷阱”。
二、堅持改革往有利于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和增進人民福祉方向前進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指出: “全面深化改革必須以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為出發點和落腳點”[4],這是全面深化改革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方向的具體體現。
( 一) 全面深化改革要有利于促進社會公平正義
公平正義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内在要求,實現公平正義是我們黨的一貫主張。促進社會公平正義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具有内在的客觀必然性: 首先,這是我們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根本宗旨的必然要求。全面深化改革必須着眼創造更加公平正義的社會環境,不斷克服各種有違公平正義的現象,使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其次,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内在要求。黨的十八大指出,要在全體人民共同奮鬥、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上,加緊建設對保障社會公平正義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以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為主要内容的社會公平保障體系,努力營造公平的社會環境,保證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權利。再次,這是解決現實問題的迫切要求。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巨大成就,為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提供了堅實物質基礎和有利條件。同時,在我國現有發展水平上,社會上還存在大量有違公平正義的現象。特别是随着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民群衆的公平意識、民主意識、權利意識不斷增強,對社會不公問題反映越來越強烈。這個問題不抓緊解決,不僅會影響人民群衆對改革開放的信心,而且會影響社會和諧穩定。
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既要量力而行又要盡力而為。實現社會公平正義是由多種因素決定的,最主要的還是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在不同發展水平上,在不同曆史時期,不同思想認識的人,不同階層的人,對社會公平正義的認識和訴求也會不同。我們講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就要從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出發,多從社會發展水平、從社會大局、從全體人民的角度看待和處理這個問題。我國現階段存在的有違公平正義的現象,許多是發展中的問題,是能夠通過不斷發展,通過制度安排、法律規範、政策支持加以解決的。必須緊緊抓住經濟建設這個中心,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為保障社會公平正義奠定更加堅實物質基礎。但這并不是說要等着經濟發展起來了再解決社會公平正義問題,而是要在不斷發展的基礎上盡量把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的事情做好,既盡力而為、又量力而行,努力使全體人民在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上持續取得新進展。
制度都是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的重要保證。要通過改革創新制度安排,努力克服人為因素造成的有違公平正義的現象,保證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權利。“要把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作為一面鏡子,審視我們各方面體制機制和政策規定,哪裡有不符合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的問題,哪裡就需要改革; 哪個領域哪個環節問題突出,哪個領域哪個環節就是改革的重點。”[5]對由于制度安排不健全造成的有違公平正義的問題要抓緊解決,使我們的制度安排更好地體現社會主義公平正義原則,更加有利于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總之,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在全體人民共同奮鬥、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上,通過制度安排,依法保障人民權益,逐步建立社會公平保障體系,努力營造公平的社會環境,保障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的權利。
( 二) 全面深化改革要有利于增進人民福祉
全面深化改革必須有利于增進人民福祉,這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方向和目的,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因為這從根本上回答了全面深化改革是“為了誰”的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強調: “為人民謀幸福,是中國共産黨人的初心。我們要時刻不忘這個初心,永遠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鬥目标。”[6]堅持一切為了人民,帶領全國人民不斷創造美好生活,生動诠釋了中國共産黨人的根本立場,生動诠釋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生動诠釋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追求。我們黨來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務人民,除了工人階級和最廣大人民群衆的利益,黨沒有自己特殊的利益,任何時候都把群衆利益放在第一位,不允許任何黨員脫離群衆,淩駕于群衆之上。在革命、建設和改革的不同曆史時期,我們黨始終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始終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始終為人民利益和幸福而努力工作; 我們黨制定的路線、方針、政策都充
分體現了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國共産黨的奮鬥史,就是一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曆史。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鬥目标,把增進人民福祉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目的和要求體現了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科學把握,體現了對保持黨的先進性純潔性的堅定追求,是馬克思主義政黨區别于其他政黨的顯著标志。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增進人民福祉,不是一個抽象的、玄奧的概念,不能隻停留在口頭上、止步于思想環節,而要體現在經濟社會發展各個環節,體現在通過全面深化改革落實到具體的民生改善中。改革愈是深化,愈要重視增進人民福祉; 發展愈是向前,愈要體現到民生改善上。民生工作離老百姓最近,同老百姓生活最密切。習近平總書記指出: “民生工作直接同老百姓見面、對賬,來不得半點虛假,既要積極而為,又要量力而行,承諾了的就要兌現。”[7]人民群衆最期盼的是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适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期盼着孩子們能成長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通過全面深化改革,針對這些群衆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積極統籌做好教育、就業、收入分配、社會保障、醫療衛生等方面工作,一大批惠民舉措落地實施,推動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讓人民群衆看到了變化,得到了實惠。
通過全面深化改革保障和發展民生是一個連續不斷的過程。伴随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民生工作面臨的宏觀環境和内在條件也發生變化,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廣泛,對收入穩步提升、優質醫療服務、教育公平、住房改善、優美環境和潔淨空氣等有着更多更高層次的需求。全面深化改革必須适應這些新變化,采取針對性更強、覆蓋面更大、作用更直接、效果更明顯的舉措,把人民群衆的小事
當作自己的大事,從人民群衆關心的事情做起,從讓人民群衆滿意的事情做起,帶領人民不斷創造美好生活。保障和改善民生沒有終點,隻有連續不斷的新起點,是一個從低層次到高層次、從不均衡到均衡的過程,全面深化改革也是持續不斷的過程,在改革和發展中,要堅持從實際出發,将收入提高建立在勞動生産率提高的基礎上,将福利水平提高建立在經濟和财力可持續增長的基礎上,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辦,一年接着一年幹,锲而不舍向前走,在更高水平上不斷滿足人民群衆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 三) 全面深化改革要增強人民群衆的獲得感
增強人民群衆對改革成果的獲得感是全面深化改革有利于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和人民福祉的具體體現。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反複強調黨推進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要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人民有所呼,改革就要有所應,把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體現在經濟社會發展各個環節,做到人民關心什麼、期盼什麼,改革就抓住什麼,推進什麼。習近平總書記要求科學統籌各項改革任務,突出重點,對準焦距,找準穴位,擊中要害,推出一批能叫得響、立得住、群衆認可的硬招實招,處理好改革“最先一公裡”和“最後一公裡”的關系,突破“中梗阻”,防止不作為,把改革方案的含金量充分展示出來,讓人民群衆有更多獲得感。
增強人民群衆對全面深化改革的獲得感,一是要求全面深化改革必須站在人民群衆立場上,尊重“民意”。進行任何一項重大改革,把握和處理好涉及改革的重大問題,都要從人民利益出發謀劃改革思路、制定改革舉措。在全面深化改革進程中,遇到關系複雜、難以權衡的利益問題,要認真想一想群衆實際情況究竟怎樣? 群衆到底在期待什麼? 群衆利益如何保障? 群衆對我們的改革是否滿意? 二是要求全面深化改革必須提高改革決策的科學性,集中“民智”。中國改革開放近40 年成功的經驗中很重要的一條就是廣泛聽取群衆意見和建議,及時總結群衆創造的新鮮經驗,充分調動群衆推進改革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把最廣大人民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改革上來,同人民一道把改革推向前進。三是堅持改革由人民群衆評判,把人民群衆滿意作為檢驗改革工作的第一标準。以什麼為标準、用什麼來衡量,實質上是一個對誰負責、讓誰滿意的問題。黨是代表最廣大人民利益的政黨,一切工作的成敗得失必然要由人民群衆來檢驗,以人民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作為根本标準。群衆意見是一把最好的尺子,最能衡量改革工作的長短優劣。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時代是出卷人,我們是答卷人,人民是閱卷人。評價改革成敗得失要堅持群衆标準、由群衆來評判,不能走過場,必須具有約束力,群衆擁護什麼就鼓勵什麼,群衆期盼什麼就做好什麼,群衆反對什麼就糾正什麼。
總之,“要多推有利于增添經濟發展新動力的改革,多推有利于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的改革,多推有利于增強人民群衆獲得感的改革,多推有利于調動廣大幹部群衆積極性的改革”[8]。
三、堅持黨對全面深化改革的集中統一領導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黨政軍民學,東西南北中,黨是領導一切的。中國共産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堅強領導核心,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倡導者、推動者、領導者,全面深化改革能否順利推進,關鍵取決于黨,取決于黨的領導。要堅持全面深化改革的正确方向,必須堅持黨對全面深化改革的集中統一領導。
( 一) 堅持黨的領導是推進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保證
全面深化改革涉及方方面面,涉及利益格局的深刻調整,涉及許多重大關系的協調和處理,隻有堅持黨的領導,才能形成攻堅克難的強大力量。十八大以來,面對艱巨複雜的改革任務,我們堅持黨對全面深化改革的領導,黨中央對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一系列重大戰略部署,成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習近平總書記親自擔任主任,運籌帷幄、總攬全局,親力親為謀劃指導改革的頂層設計、總體布局,統籌協調、整體推進、督促落實,形成了集中統一的改革領導體制、務實高效的統籌決策機制、上下聯動的協調推進機制、有力有序的督辦落實機制。壓茬拓展改革廣度和深度,推出一千五百多項改革舉措,使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取得突破性進展,主要領域改革主體框架基本确立; 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加完善,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明顯提高,全社會發展活力和創新活力明顯增強。實踐證明,加強黨對全面深化改革的集中統一領導,是艱巨複雜的改革工作得以順利推進的根本政治保證,是全面深化改革取得成功的關鍵。堅持和加強黨對全面深化改革的集中統一領導,提升黨中央對全面深化改革的領導力和權威性,有利于全黨全國在改革上統一思想、堅定信心,有利于改革涉險灘、闖難關、啃硬骨頭,有利于統籌協調、蹄疾步穩推進各項改革,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根本的政治保證。将全面深化改革進行到底,必須充分發揮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必須把準政治方向、政治立場、政治定位、政治大局,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不動搖,堅持社會主義基本制度不動搖,堅持黨的領導不動搖,确保改革開放始終沿着正确道路前進。
全面深化改革是一場全面而深刻的社會變革,也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堅持黨對全面深化改革的領導必須提高黨領導全面深化改革的能力和水平。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立足改革全局,深入把握改革規律和特點,系統謀劃全面深化改革的科學路徑和有效方法,形成改革開放以來最為豐富、全面、系統的改革方法論,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科學指導和行動指南。主要有: 一是堅持以問題為導向深化改革。黨中央在部署推進各項改革過程中,始終秉持強烈的問題意識,不論是制定方案,還是部署推動、督促落實,都把切實解決問題作為目标指向。二是堅持以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推進改革。在全面深化改革過程中,高度重視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發揮法治的引領和推動作用,加強對相關立法工作的協調,确保在法治軌道上推進改革。三是堅持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既抓改革方案協同,也抓改革落實協同,更抓改革效果協同,促進各項改革舉措在政策取向上相互配合、在實施過程中相互促進、在改革成效上相得益彰。四是堅持頂層設計與基層探索良性互動。在全面深化改革過程中,通過既加強宏觀思考、頂層設計,也鼓勵大膽試驗、大膽突破,不斷把改革推向深入。五是堅持蹄疾步穩地推進改革。面對繁重的改革任務,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立足全局、結合實際,堅持分階段、有步驟地推進改革,集中力量先推具有四梁八柱性質的改革舉措,夯基壘台、立柱架梁,做到重大改革舉措系統配套,然後集中力量一項一項抓好落實,确保改革穩步有序推進。當前,全面深化改革已經進入新的階段,隻有堅持黨的集中統一領導,一鼓作氣、堅定不移,敢于啃硬骨頭、敢于涉險灘,進一步解放思想、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産力、進一步解放和增強社會活力,才能推進思想再解放、改革再出發,在全面深化改革新起點上實現新突破。
( 二) 堅持黨的領導是堅持全面深化改革正确方向的根本保證
堅持黨對全面深化改革的集中統一領導,是全面深化改革沿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方向前進的根本保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中國共産黨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是中國共産黨領導。習總書記的這一重要論斷,豐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建黨學說,深刻反映了對黨的領導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一基本關系的認識達到了新高度。中國共産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堅強領導核心,我們黨從誕生那天起,就始終高舉馬克思主義偉大旗幟,把實現社會主義、共産主義作為奮鬥目标,曆經革命、建設和改革的錘煉,已經鍛造為成熟的馬克思主義政黨。正是有了這一先進成熟政黨的領導,才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黨領導人民經過長期探索取得的根本成就,也隻有在黨的領導下才能不斷向前發展。要從根本上保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變色、不變質,必須毫不動搖地堅持黨的領導。
堅持黨對全面深化改革的集中統一領導,保證全面深化改革的正确方向,必須明确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标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這兩句話是一個整體,前一句規定了根本方向,後一句規定了實現路徑,我們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這個方向上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縱觀社會主義從誕生到現在的曆史過程,怎樣治理社會主義社會這樣的全新社會,在以往的世界社會主義實踐中沒有解決得很好。在領導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曆史進程中,黨不斷思考和探索這個問題,取得了重要成果。改革開放以來,黨開始以全新的角度思考國家治理體系問題,強調領導制度、組織制度問題更帶有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和長期性。鄧小平同志在1992 年提出,再有三十年的時間,我們才會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在鄧小平同志戰略思想的基礎上,提出要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必然要求,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應有之義。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就是要使各方面制度更加科學、更加完善,為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為人民幸福安康、為社會和諧穩定、為國家長治久安提供一整套更完備、更穩定、更管用的制度體系,實現黨、國家、社會各項事務治理制度化、規範化、程序化,善于運用制度和法律治理國家,提高黨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水平,提高運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有效治理國家的能力,充分發揮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
堅持黨對全面深化改革的集中統一領導,保證全面深化改革的正确方向,必須增強黨把方向、謀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善于處理各種複雜矛盾,勇于戰勝各種艱難險阻,牢牢把握工作主動權,把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落到實處。一方面舉旗定向。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以高度自覺推進社會革命和自我革命,一以貫之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一以貫之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一以貫之增強憂患意識、防範風險挑戰。要進一步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始終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正确方向。另一方面在推進全面深化改革過程中,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着眼解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抓住群衆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制定切實管用的政策措施。堅持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一切措施符合現實情況、反映客觀規律、解決實際問題。
(三)推進全面深化改革中堅持黨的領導和人民主體地位的統一
全面深化改革是人民的要求和黨的主張的統一,人民群衆是曆史的創造者和改革開放事業的實踐主體。所以,必須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和黨的領導的統一,緊緊依靠人民推進全面深化改革。改革開放在認識和實踐上的每一次突破和發展,改革開放中每一個新生事物的産生和發展,改革開放每一個方面經驗的創造和積累,無不來自億萬人民的實踐和智慧。改革發展穩定任務越繁重,越要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越要保持黨同人民群衆的血肉聯系,善于通過提出和貫徹正确的路線方針政策帶領人民前進,善于從人民的實踐創造和發展要求中完善政策主張,使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不斷為深化改革開放夯實群衆基礎。
人民是曆史的創造者,是推動全面深化改革的力量源泉。沒有人民的支持和參與,任何改革都不可能取得成功。無論遇到任何困難和挑戰,隻要有人民支持和參與,就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就沒有越不過的坎。推進任何一項重大改革,都要堅持“以百姓心為心”,都要站在人民立場上把握和處理好涉及改革的重大問題,廣泛聽取群衆意見和建議,及時總結群衆創造的新鮮經驗,充分調動群衆推進改革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把最廣大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改革上來,同人民一道把全面深化改革推向前進。
注釋:
[1]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 年版,第67 頁。
[2]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 年版,第74 頁。
[3] 《習近平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論述摘編》,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 年版,第15 頁。
[4]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 年版,第95 頁。
[5]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 年版,第97 頁。
[6] 習近平: 《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多去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産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人民出
版社2017 年版,第2 頁。
[7] 習近平: 《在部分省區黨委主要負責同志座談會上的講話》( 2015 年7 月17 日) ,《人民日報》2015 年7 月20 日。
[8]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外文出版社2017 年版,第103 頁。
(作者簡介:孫蚌珠,beat365官方网站、beat365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原載《山東社會科學》2018年第9期
相關鍊接
林鋒:“兩種生産一體論”究竟是不是恩格斯的思想?——基于《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的文本解讀
程美東:讓民族精神融入政治文化——讀《初心:重讀革命精神》随感
beat365官方网站
官方微信公衆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