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宇文利:青年人如何弘揚愛國主義精神
青年人如何弘揚愛國主義精神
宇文利
弘揚新時代的愛國主義精神,需要把握新時代愛國主義的基本任務,聚焦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進程中與國家發展息息相關的重大現實問題,解決好人們在愛國問題上存在的深層次的困惑和矛盾問題,把人們的思想統一到我們正在做的事業中來,把人們的愛國熱情凝聚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中來。
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華文明源遠流長的内在精神動力,也是千百年來中國人民團結統一、自強不息的精神支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新時代的愛國主義要更加自覺地結合中華民族正在努力推動的偉大事業,把中華民族愛國主義的優良傳統和政治美德融入到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時代征程中,積極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強化深化愛國主義教育,奮力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新局面,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勝利。
明确新時代愛國主義的根本定位,強化愛國的責任與擔當
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力量之源,也是中華文化的基本旋律。中華民族形成和中國社會發展的曆史是不平凡的曆史,充滿着各種挑戰和數不清的苦難,在近代尤其如此。2012年11月2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觀《複興之路》展覽時就開宗明義地提到近代以來中華民族的愛國主義精神。他指出:“近代以後,中華民族遭受的苦難之重、付出的犧牲之大,在世界曆史上都是罕見的。但是,中國人民從不屈服,不斷奮起抗争,終于掌握了自己的命運,開始了建設自己國家的偉大進程,充分展示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偉大民族精神。”他強調,愛國主義始終是把中華民族堅強團結在一起的精神力量。事實上,千百年來,正是在愛國主義的感召和激勵下,中國人民才成功克服了前進道路上的重重苦難,戰勝了各種各樣的艱難困苦,結成了強大而不可分離的民族國家共同體,錘煉和鍛造了共同的精神品格和價值觀念。對于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而言,愛國主義不僅是衛國之基,也是興國之魂和強國之要。
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發展和進步的曆史主潮,但在不同的時代又要有不同的思想内容、表現形式和實踐要求。從根本上看,愛國主義總是在特定的時空背景和時代條件下存在和發生,脫離時代條件和社會發展的具體情境談論愛國主義就難免會陷入因時空錯亂而自相矛盾的困境。鑒于愛國主義在規律上有普遍性,在實踐上又必須是具體的,因此,愛國主義一定要與時代發展及其實踐主題相結合。事實上,把握時代旋律、融入時代實踐、契合時代要求是中華民族愛國主義精神始終保持生機和活力的關鍵,也是愛國主義始終發揮凝聚、團結和指引作用的原因所在。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中華民族幾千年綿延發展的曆史長河中,愛國主義始終是激昂的主旋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中國夢,是當代中國愛國主義的鮮明主題。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新時代的愛國主義并不是抽象的、虛幻的,也不應該僅僅停留在對曆史的記憶和對過去的緬懷中,而應當與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時代主題相吻合,與中華民族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時代使命相一緻,與當代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對内對外工作的各項戰略安排相協調。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要靠實幹,基本實現現代化要靠實幹,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要靠實幹。”要實幹,就要有責任和擔當。因此,新時代的愛國主義需要的不是空喊口号,而是主動擔當,積極作為。這份愛國主義的責任和擔當,集中地體現在為實現“兩個一百年”的奮鬥目标,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鬥之中。
把握新時代愛國主義的基本要求,恪守愛國的原則與價值
弘揚新時代的愛國主義精神,需要把握新時代愛國主義的基本任務,聚焦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進程中與國家發展息息相關的重大現實問題,解決好人們在愛國問題上存在的深層次的困惑和矛盾問題,把人們的思想統一到我們正在做的事業中來,把人們的愛國熱情凝聚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中來。
實現愛國主義與集體主義的深度融合。愛國主義是千百年來中華民族恪守的政治道德,集體主義也是長期以來中國人尊奉的社會倫理。今天弘揚愛國主義精神,需要實現愛國主義與集體主義在新時代的深度融合。新時代的愛國主義聚焦當下中國正在推進的偉大事業,而集體主義則彙聚了傳統的社會倫理和文化品格。中國的愛國主義是融合于中國社會和文化體系中的集體主義之中的,因此,弘揚新時代的愛國主義精神就需要從中華文明和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保持和發揚集體主義傳統的優秀之處,實現當今時代愛國主義與傳統集體主義觀念的深入融合,把集體主義的品格運用并發揚到新時代的愛國主義實踐中。
堅持愛國主義與社會主義的有機統一。我國的愛國主義一直體現在服務于追求社會進步、維護國家統一的時代主題和社會實踐中。社會主義是近代中國曆史發展的必然選擇,是從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土壤中脫胎而生的新産物,也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客觀成果。選擇了走社會主義道路,中國就擺脫了鴉片戰争以來西方列強的欺淩,實現了獨立、自主、和平發展,中國人民在精神上也由被動轉為主動。因此,對于中國人而言,社會主義不僅是曆史的必然,也是客觀的現實。在當代中國,愛國主義和社會主義是有機統一、不可分割的。弘揚新時代的愛國主義精神,需要提高人們對社會主義中國曆史和現實的清醒認識,增強人們對于社會主義的認同感和向心力,激發人們熱愛社會主義中國的熱情,增強人們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心和決心。
把握好愛國主義與國際主義的有效平衡。毛澤東在抗日戰争時期曾經指出,愛國主義就是國際主義在民族解放戰争中的實施。中國共産黨人必須将愛國主義和國際主義結合起來。我們是國際主義者,我們又是愛國主義者。在中國共産黨的領導下,中國人的愛國主義始終是與國際主義結合在一起的。今天的世界是一個全球化的開放世界,中國的改革、發展和建設已經與世界各國連結并交融在一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也成為世界性事件。因此,弘揚新時代的愛國主義精神,需要把握好愛國主義與國際主義的有效平衡,一方面要把愛國主義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以維護中國的國家利益、民族利益和人民利益為底線;另一方面也要用開放的眼光、包容的心态和雙赢的思路處理好與世界各國的關系,特别是在“一帶一路”倡議、“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等國際化交流合作中尋找中國與世界的利益共同點,實現愛國主義與國際主義的完美結合。
堅持中國共産黨對社會主義事業的全面領導。中國近代社會變革和發展的曆史證明,沒有共産黨就沒有新中國,也就沒有中國的社會主義事業。在當代中國談論愛國主義,是斷然無法與中國共産黨及其開創的社會主義事業分割開的。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中國社會主義事業的自然延伸和時代實踐,是與黨的作為、國家的命運、人民的幸福緊密聯系的時代主題。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必須也隻能堅持中國共産黨的領導,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政治優勢和制度優勢所在。黨的十九大提出堅持黨對一切工作的領導,也即全面加強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這恰恰是新時代愛國主義的具體體現與根本要求。堅持中國共産黨對社會主義事業的全面領導體現了愛國主義的時代價值,不僅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取得勝利的根本保障,也是新時代愛國主義的題中應有之義。
探索新時代愛國主義的教育路徑,增強愛國的動能與實效
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新目标新任務新使命擺在我們面前之時,強化愛國主義教育、弘揚愛國主義精神、提升新時代愛國的效能就顯得十分必要而且緊迫。衆所周知,愛國主義教育是一項長期持久的任務,需要随着時代主題和社會發展的步伐不斷調整。新時代強化愛國主義教育需要結合新時代的時代特點和根本任務,着重從以下幾個方面抓起:
一、深化理論研究,從思想根子上清除不良社會思潮的侵蝕。思想認識和理論認知上的混亂是當前困擾人們頭腦并進而造成對國家、民族和社會認知出現問題的重要原因。個别從事理論研究的人囫囵吞棗地販賣西方政治理論以嘩衆取寵、招搖撞騙,還有一些不明真相的人跟在後面搖唇鼓舌、搖旗呐喊。可以說,對一些理論熱點研究得不徹底,講不清楚其真面目,在一定程度上使人們對愛國主義産生了一些疑問和疑慮。因此,對于伴随着經濟全球化湧現的各種社會思潮和思想理論熱點問題,要努力從理論上講清、說明,要深入辨析各種思潮的理論内涵,辯證地分析其曆史過程和現實價值,消除人們的認知誤區和思想疑惑,從思想根子上清除不良思潮的影響和侵蝕,為新時代愛國主義的實踐洞徹事理、正本清源。
二、開展世情國情黨情教育,讓人們明晰當代中國發展的曆史與時代方位。世情教育是為了讓人們在開闊的世界格局中對比和了解中國的方位,國情和黨情教育則是為了在曆史的過程和今昔比較中把握中國前途命運和中國共産黨的時代作為。可以說,正确地把握國家所處的曆史與時代方位是愛國主義萌生的前提和基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中國的發展和建設也進入了新階段,出現了新任務和新使命。通過系統的世情國運黨史教育,讓人們了解中國與世界的辯證關系、國運與黨史的統一關系,有助于人們認清當代中國發展的時代狀況和前景目标,也有助于構建新時代愛國主義的思想認同和實踐認同。
三、狠抓網絡治理,提升現代社會互聯網規範意識和信息安全保障效果。今天的時代是互聯網普及并内在地支配和影響着人們現實生活的時代,誰掌握了互聯網,誰就對世界具有更大的影響力和支配權。由于網絡世界的複雜性和網絡治理的綜合性,目前很多影響人們愛國主義觀念的焦點和難點仍集中在網絡空間中發酵并發生作用。因此,在網絡社會治理方面,我們應該下大力氣狠抓網絡治理,加強網絡規範意識的管制和監督,切實提高運用互聯網技術疏解網民情緒、化解社會矛盾、理順社會關系、打擊網絡犯罪的本領,提升信息安全監督力度和保障效果,構建出網絡世界風清氣正的朗朗乾坤,為現實生活中人們的愛國意識營造良好的環境和條件。
四、大力改進宣傳思想工作的方式方法,把愛國教育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和心靈。國家理論和國家組織是抽象而宏大的,而人民群衆的生活卻是具體而細微的。從本質上講,對于廣大人民群衆而言,國家形象和政治宣傳隻有轉化為鮮活的現實并滲透結合到他們的生活中去時,才能最大限度地産生影響并發揮作用。因此,在有關愛國主義的思想宣傳方面,應大力改進宣傳思想工作的方式方法,看對象、找線索、擇語言、尋方法,避免假大空的宣傳做派和流于形式的敷衍塞責,避免不加轉化、不加設計地照搬照抄理論研究文獻和政策文件,避免膚淺無力的告示和直白生硬的說教,切實把愛國教育融入到人們的日常生活和心靈中去,用事實的力量、生活的力量和藝術的力量說明道理、打動人心、達成理解。
(本文為2018北京社科基金研究基地項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與中國精神”的階段性成果)
原載《廣州日報》
2018年11月12日第8版
相關鍊接
林鋒:“兩種生産一體論”究竟是不是恩格斯的思想?——基于《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的文本解讀
程美東:讓民族精神融入政治文化——讀《初心:重讀革命精神》随感
beat365官方网站
官方微信公衆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