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占安:改革開放以來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材建設的回顧與展望

 

 

改革開放以來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材建設的回顧與展望

陳占安

 
 
 

[摘  要]  改革開放40年來,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材建設得到顯著加強,就其曆史來講,大體上經曆了從自編教材到編寫供不同類型院校使用的教材,再到教育部推薦示範教材并評選優秀教材,再到由中央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統編教材這4個階段。回顧這個曆史過程,我們應該從中總結出一些帶有規律性的重要經驗,也需要查找目前工作上存在的一些不足,并由此找到我們加強和改進工作的着力點。

 

[關鍵詞]  改革開放;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材建設

 
 

教材是教學之本,高質量的教材是高水平教學的前提,教材建設是教學工作的基礎。改革開放40年來,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的一個重要成果是教材建設得到高度重視和不斷加強。在我們回顧改革開放以來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材建設的曆程時,認真總結曆史經驗并有針對性地提出進一步加強和改進的建議,具有重要意義。

一、改革開放以來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材建設的曆史回顧

由于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影響,我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正常教學秩序一度被打破,其間的教材建設處于混亂狀态。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了改革開放新征程,經過撥亂反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逐漸走向正軌。改革開放40年間,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材建設大體上經曆了以下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改革開放之初課程剛剛恢複,基本上使用的是自編教材。

當時,思想政治理論課或由各高校自行編寫,部分學校采用“文化大革命”前出版的教材;或由部分院校教師協作編寫。少數學校有自編的講義,但其中有大量的理論和政治上的疑難問題尚待解決。1979年5月,教育部政治理論教育司在《高等學校政治理論課的基本情況和存在問題》一文中指出,長期以來,各校自行編寫或幾校協作編寫教材,造成大量的重複勞動,騰不出手來搞科學研究。1980年7月,教育部在印發的《改進和加強高等學校馬列主義課的試行辦法》中提出,每門課的基本内容和章節體系,各校應根據教育部制定的教學大綱,參照本校的實際情況進行安排;各校可選用教育部推薦的教材,亦可根據教育部制定的教學大綱,自編教材。

第二階段,“85方案”的實施與組織編寫供不同類型院校使用的教材。

1985年8月印發的中發[1985]18号文件即《中共中央關于改革學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論課程教學的通知》标志着“85方案”的形成。這個文件提出,中央決定成立全國馬克思主義理論課教材編審委員會,并設置相應的辦事機構,統籌規劃課程設置、教材編輯及審定教學參考資料的研究和進行其他組織工作。這期間的基本做法是,組織全國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課教師的力量,在開展科學研究的基礎上,編寫出幾套供理、工、農、醫和文科等不同類型院校使用的具有較高水平的新教材。當時,在高校比較集中的省、市,由高教廳(局)統一組織以馬克思主義理論教師為骨幹的編寫組,進行新教材的編寫工作,向各高校推薦一些示範性的教材和教學大綱。在此期間,國家教委還組織編寫了高校研究生馬克思主義理論課的教學綱要,供各校開設相關課程時試用。

第三階段,“98方案”的實施與示範教材推薦和優秀教材評審。

1998年6月,中宣部、教育部印發的《關于普通高等學校“兩課”課程設置的規定及其實施工作的意見》,标志着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98方案”的誕生。該方案規定,由教育部組織編寫各門課程的示範教材,向全國推薦使用;有條件的省(自治區、直轄市)每門課程可以編寫一本推薦教材;教材的編寫計劃與大綱要報教育部“兩課”教學改革領導小組備案。文件規定除經教育部批準進行教材編寫改革的試點學校外,各高校都不再自編“兩課”教材,所需教材從教育部或本省推薦教材中選用。2000年下半年,教育部社政司主持對各省省編教材和教育部示範教材進行了一次評審,共7門課程182本教材參加評審,有33本教材被評為優秀教材。

第四階段,“05方案”的實施與由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統編教材。

2005年2月,中宣部、教育部印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意見》,标志着“05方案”的誕生。該方案明确提出,為保證教材的科學性、權威性、嚴肅性,中央決定将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材納入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系列,中宣部、教育部負責教學大綱和教材編寫工作,組織由學術帶頭人任首席專家,理論研究人員、教學人員以及實際工作部門同志組成的編寫課題組,集中編寫全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材。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親自審定教材編寫大綱,課題組在認真研究基礎上編寫出來的初稿要廣泛聽取一線師生和相關專家的意見,由中央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咨詢委員會審議,最後經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審定。這種做法在新中國成立以來的曆史上是空前的。在2006年和2007年出版統編版思想政治理論課教材之後,又在2008年、2009年和2010年先後進行了修訂,其中《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在2008年一年修訂過兩次。

2012年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十分重視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其中特别強調要編好教材。按照中央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的統一部署,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材又先後在2013年、2015年和2018年進行過三次大的修訂,認真貫徹了黨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集中體現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2015年9月教育部印發的修訂後的《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标準》強調:各高校必須使用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重點教材思想政治理論課最新版本統編教材。

貫徹“05方案”,适應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需要,教育部還組織專家編寫和制作了“教師參考用書”“學生輔學讀本”“重點難點解析”和“精彩課件”“精彩教案”“精彩一課”、多媒體課件等輔助性教材系列,在包括基本教材、配套教材和電子音像類教材等在内的立體化教材體系建設方面實現了重大突破。

二、改革開放以來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材建設的基本經驗

改革開放40年來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材建設取得了重要的經驗,其中有如下幾條應該特别強調。

第一,教材歸中央統管。

從改革開放40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材建設走過的路程看,教材由中央統管有它的特殊必要性。這是因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不同于其他專業課程,它的思想性、政治性、政策性很強,科學性、權威性、嚴肅性很高。如果将此項工作分散到各省甚至各校自行組織編寫,很難保證教材質量;而如果有了示範教材再放給各省、各高校,教材編寫的質量難免參差不齊,簡單重複過多,效果也不好。特别是,由于很多教師把精力和時間放在教材編寫上,有可能對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建設和科學研究造成一定的影響。

實施“05方案”之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材不統一,質量參差不齊,科學性不夠,說服力不強等問題是嚴重存在的。實施“05方案”以來,把教材納入中央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集中編寫,而且有嚴格的審定制度。2006年1月中宣部、教育部、新聞出版總署還專門印發了《關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材出版管理的通知》,指出為确保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材的科學性、權威性和嚴肅性,未經中宣部、教育部,新聞出版總署批準,任何部門、單位和個人不得再自行組織編寫、出版發行各種名義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材。當年4月,教育部辦公廳又印發通知強調了這一規定,并補充指出,各高校及教師編寫的校内講義,隻限本校使用,不得公開出版、上市銷售。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材出版發行之後,又在中央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的統一部署下,适時對教材進行了修訂,保證了教學内容的與時俱進。與過去相比,新教材不僅在科學性和針對性方面有了較大提高,而且在形式和體例上也有所改進,邏輯結構更加嚴謹,對全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起到了重要的導向作用。這個做法應該堅持下去。

第二,做到“三個充分反映”。

黨中央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材編寫工作高度重視,明确提出,教材編寫必須充分反映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充分反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最新經驗,充分反映本學科領域研究的最新進展。在我國高校普遍開設思想政治理論課,對大學生進行系統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是黨的教育方針的具體體現,是社會主義大學的本質特征,是黨和國家事業長遠發展的根本保證。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很重要的目的就是用發展着的馬克思主義,特别是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來教育和武裝大學生的頭腦,引導和幫助大學生堅定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社會主義的信念、對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信心、對黨和政府的信任。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不斷相結合的曆史過程,而在這個曆史過程中先後形成了幾個重大理論成果,其中包括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這些重大理論成果形成和發展本身也要經曆一個曆史過程。跟上這些理論成果的發展進程,在中央最高領導層的思想認識同大學生之間形成一個聯系橋梁,幫助大學生跟上理論發展的進程,在接受和理解最新理論成果方面先行一步,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應該做的事情和應盡的責任。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也是一個曆史進程,在這個進程中,億萬人民在黨的領導下,不斷創造和積累着豐富的實踐經驗,這個過程同黨的理論創新過程相輔相成,它既是黨的最新理論創新成果指導的結果,又為黨的理論創新提供了實踐動力和驗證條件。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材中注意吸收這些鮮活的來自于廣大人民群衆的實踐經驗,對于大學生從實踐層面去認識和接受馬克思主義的思想政治教育,大有益處。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所依托的學科是我國特有的一門政治性、科學性和實踐性很強的學科,這個學科就是馬克思主義理論一級學科及其所屬的二級學科。2005年開始設立這個學科的目的就是為推進黨的思想理論建設和鞏固馬克思主義在高校教育教學中的指導地位,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提供有力的學科支撐。這個學科的設立,極大地調動起廣大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隊伍科學研究的積極性,形成了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與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建設二者相互促進、共同提高的新局面。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建設為思想政治理論課教材建設注入了很多學術含量。

第三,力争“三個貼近”。

“三貼近”原本指的是: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衆。這是胡錦濤2002年對改進和加強黨的宣傳思想戰線工作而提出的一條重要指導原則。2004年8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将這個原則轉化為“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之後,這個原則被寫進了2005年2月中宣部、教育部印發的《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意見》中,并且作為加強和改進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一條總體要求,其中還特别提到,要編寫出充分體現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最新成果的教材。

思想政治理論課教材必須貼近實際,我國目前最大的實際就是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盡管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但是這個變化是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中的變化,它沒有改變我們對我國社會主義所處的曆史階段的判斷,我國仍處于并将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我國是世界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變。為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材應該對我國基本國情中的“變”與“不變”做辯證統一的把握。

思想政治理論課教材必須貼近生活,要能反映現實生活的主流,展示人們為實現民族複興而奮鬥的生動景象,要展示人們追求更加美好生活的發展願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材不能空談理論,不能隻是邏輯推導,而必須使理論同現實生活有機地結合起來,把理論講活,使學生閱讀教材不枯燥。

思想政治理論課教材必須貼近學生,教材是為學生編寫的,必須切實了解學生的現實水平和學習需求,要努力适應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水平以及他們的閱讀習慣,不斷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實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學生的狀況是處于不斷變化之中的,改革開放40年以來,大學生的年齡一般都在十八九歲左右,而他們出生的年代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改革開放初期學生大部分是“60後”,實施“85方案”期間的學生變成“70後”,到“98方案”時變成“80後”,到“05方案”時變成“90後”,而從今年秋季入學開始,第一批“00後”正式進入校園。不能小瞧這個變化,随着社會環境、家庭狀況等變化,我們的學生都會有很多以往沒有的特點和需求。我們說的貼近學生不能是一成不變的,不能是籠統的,而應該是變化的、具體的。

第四,适時進行修訂。

貫徹“05方案”,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自編寫出版以來,根據形勢發展的需要,在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的領導下,進行過多次修訂。以本科生使用的教材來看,《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和《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已經出了8個版本,《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和《中國近現代史綱要》已經出了7個版本。

做這種修訂,除了為保證實現“三個充分反映”和“三個貼近”之外,還為了充分吸收來自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一線的廣大師生提出的意見和建議。之所以要注意這一點,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廣大師生才是教材的使用者,編寫者是為使用者服務的,教材編得怎麼樣?教材好不好讀、好不好教?一線師生才是最重要的評判者。了解一線師生的意見,尊重他們的建議,這對于教材編寫組來講是做好工作的重要條件。

這些年來,中宣部、教育部以及各省(市、區)主管部門在組織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最新版本教材培訓時,其中有一個内容就是征求一線師生的意見。課題組成員也會通過多種渠道了解大家的意見。從一定意義上說,思想政治理論課教材并非是課題組幾位成員所能承擔的,這其中包含着很多同行的心血,吸收了很多師生的意見和建議,還經過了層層把關,它實實在在是集體智慧的結晶。

三、當前推進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材建設的幾點思考

我們在認真總結并充分肯定改革開放以來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材建設經驗的同時也應該認識到,還有不少需要改進的地方,我們應該從中找到今後推進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材建設的着力點。

第一,思想政治理論課還是應該區分教學大綱與教材。

實施“05方案”以來,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材建設上有一個問題似乎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那就是教材與教學大綱之間的關系。按照一般規律,應該先出教學大綱後編教材,在“85方案”和“98方案”時曾經有統一的教學大綱但沒有統編教材;而在“05方案”時,則有教材沒有教學大綱。起初是因為根據“05方案”編寫新教材,特别是将教材編寫納入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所編教材需要經過中央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咨詢委員會審議,最後還需要經過中央政治局常委審定,時間緊,任務急,在原則通過的教材編寫提綱的基礎上直接編寫教材,這在當時是可以理解的。但是由于教材的内容較多,即使是教材的章節目似乎也不能完全取代教學大綱。

教學大綱不僅應該包括教材中以章節目表現的理論框架,而且應該介紹這些理論框架中的基本觀點,還要說明這些基本觀點之間的邏輯關系。教學大綱不僅為教師的教學活動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而且也為教材編寫提供了基本依據。當教材需要修訂特别是有重大理論觀點和章節目變動時,應該先修訂教學大綱後修訂教材。

2014年,教育部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指導委員會“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分教委曾經在教材的基礎上梳理了其中的教學要點,其中,将教材的每一章都概括出一個核心觀點,接着又概括出三至五個基本觀點,還用簡要文字對這些基本觀點之間的關系進行了說明。這是一種有益嘗試,很多任課教師反映有重要的參考意義。

第二,下氣力解決思想政治理論課教材内容的交叉重複問題。

這是一個老問題。這種交叉重複表現在幾個方面:

一是與學生在高中期間使用的《思想政治》教材,甚至與學生在初中期間使用的《思想品德》教材有重複。這個問題需要從整體規劃大中小學德育課程和教材的角度通盤加以解決。特别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教育事業獲得迅速發展,如今很多地區已經實行或準備實行12年義務教育,而學生考取大學(包括本專科)的比例已經達到或接近達到大衆化的水平。這與以往那種絕大多數中學生上不了大學為由頭,不怕學生提前學習思想政治方面的一些理論的情況有了很大不同。當時大學生學習的内容有一些重複,影響不大,可如今情況已經發生了極大的變化,這個由頭不成立了,教學内容重複,學習壓力不夠,自然會影響學生學習的興趣,會影響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效果。

二是幾門思想政治理論課教材之間有交叉重複,以至于研究生的教材與本科生教材之間也有交叉重複。盡管我們可以通過教學避開一些交叉重複,但對于學生來講還是降低了教材的影響力。特别是,我們幾次修訂教材,為了盡快貫徹最新精神,在很短的時間裡,也來不及對課程作出分工,往往出現幾本教材在相關問題上的修訂文字雷同甚至一模一樣。這個問題的解決需要從長計議,包括在時機成熟時再調整課程設置。

第三,積極探索思想政治理論課教材的可讀性問題。

如何使思想政治理論課教材更加貼近學生實際,包括努力适合當代大學生的閱讀習慣,這也是需要進一步思考和解決的問題。目前的教材總體上是好的,基本内容規定合理,基本觀點正确,但教材的寫作風格還是有點黨員幹部讀本的味道,文件語言比較多見,聯系學生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不夠;再就是版面設計也比較生硬,沒有做到圖文并茂。這一點我們的課題組不能說不知道,也不是說不努力,但是如果追求了語言簡明生動,很可能又失去了某些重要觀點表述上的準确性,一直處于矛盾之中。

這中間還有一個問題就是要不要分類編寫教材,起碼單獨為高職高專學生編寫針對性更強一些、更加簡明一點的教材。現在的教材比較适合本科生閱讀,而對專科學生來說難度比較大。全國高校無論是本科院校還是專科院校都統一使用一本教材,難免有針對性不強的問題存在。當然,近年來在一本主體教材的基礎上,分本科和專科分别編寫供學生使用的輔學讀本,此項工作已經取得了一定經驗。

第四,努力構建思想政治理論課立體化教材體系。

這個問題在實施“98方案”的時候已經做過一些探索,當時教育部曾經組織專家編寫了《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選讀》《毛澤東思想基本著作選讀》及相應的《導讀》等,還組織編寫了“兩課”教學中《重點難點解析》以及與教學内容相關的教學錄像片等。2014年4月,教育部還啟動了思想政治理論課必修課教學參考用書的編寫工作。2015年7月,中宣部、教育部在印發的《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體系創新計劃》中提出,要在大力推進統編教材編寫使用的基礎上,組織編寫教師參考用書、學生輔學讀本、教學參考資料和理論普及讀物等教學系列用書,構建面向教師和學生不同對象,輻射本專科生、研究生各個層次,涵蓋紙質和數字化等多種載體,體現思想性、科學性、可讀性相統一的立體化教材體系。文件還提出,各地各高校,特别是民族地區可以組織編寫符合實際需要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參考用書;要切實推進優質教學資源共享,加強“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網站”建設,完善網站建設機制,優化欄目設置,使之成為全國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共建共享共管的平台。

應該指出,黨的十八大以來,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在立體化教材體系建設方面已經取得了顯著成績,但同時,也要看到這方面工作還有一定差距,如何調動廣大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都來關心、參與并使用這些教材,包括研制和編寫教學參考資料,不斷學習和提高現代網絡技術手段,還有很多工作需要研究和加強。

 

原載于《 思想理論教育導刊》微信公衆平台

相關鍊接

顧海良:新發展理念的新時代政治經濟學意義
陳占安:改革開放以來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的回顧與展望

孫熙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精神實質

孫蚌珠:中國經濟體制改革核心問題演變的邏輯

孫代堯:理解中國方案的三個維度

仝   華:加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黨的建設

李   健:辯證認識社會主要矛盾變化與曆史階段不變

郭建甯:譜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篇章

宇文利: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理論特色

李少軍:論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哲學基礎

王久高:中國改革開放的基本邏輯與核心經驗

陳培永:新時代中國道路的哲學表達

康沛竹:在實踐中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婦女理論

于鴻君:中國經濟體制的選擇邏輯及其在全球化新時代的意義

孫熙國:加強黨的政治建設的基本路徑

王在全:新時代中國經濟發展的新機遇

孫代堯:經濟全球化的中國方案深得人心

程美東:讓民族精神融入政治文化——讀《初心:重讀革命精神》随感

王久高、李亞男:中國改革開放的世界意義

郇慶治:生态文明建設是新時代的“大政治”

顧海良:馬克思的“美好生活”觀

孫蚌珠:堅持全面深化改革的正确方向

王久高:中國緣何走上改革開放之路

宇文利:青年人如何弘揚愛國主義精神

王文章:新時代實現新發展要避免現代化陷阱

beat365官方网站

官方微信公衆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