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改革開放的光輝曆程與經濟思想的曆史路标
【核心看點】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回顧了改革開放的光輝曆程,總結了改革開放的偉大成就和寶貴經驗,提出了新時代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的目标要求。這是一篇馬克思主義的綱領性文獻,是堅定不移将改革開放進行到底的宣言書,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曆史意義。
同時,這一講話也是一篇當代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綱領性文獻。習近平總書記對經濟體制改革的理論和實踐問題作了深刻論述,也對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中國化的重大成就作了深刻論述。這些論述,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發展,提供了深厚的思想内涵、深邃的學理依循和深刻的研究旨向。
(一)經濟體制改革的輝煌成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形成和發展的重要實踐基礎和思想來源,也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在當代中國發展的顯著标識
“從以經濟體制改革為主到全面深化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态文明體制和黨的建設制度改革”,是習近平總書記對中國改革開放40年曆史過程的精辟概括,也是對經濟體制改革在這一曆史過程中重要地位的準确刻畫。
“從當前的國民經濟的事實出發”,是馬克思開始政治經濟學研究時就提出的觀點。習近平總書記從中國“當前的國民經濟的事實出發”,按照經濟事實到經濟理論的邏輯關系作了三個方面的論述:
一是在對40年間我國國内生産總值年均增速和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主要農産品産量、現代工業體系、科技創新和重大工程、基礎設施建設等“國民經濟的事實”的曆史性變化的闡釋中,得出了“中國人民在富起來、強起來的征程上邁出了決定性的步伐”的曆史性結論。
二是在對40年經濟體制循序漸進的改革過程的闡釋中,厘清了經濟體制改革的曆史和邏輯的承續脈絡,這就是:從實行家庭聯産承包為起點,直到打赢脫貧攻堅戰、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農村改革過程;從興辦深圳等經濟特區的探路,直到共建“一帶一路”等的開放過程;從搞好國營大中小企業出發,直到深化國資國企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的改革過程;從單一公有制改革切入,直到堅持“兩個毫不動搖”的改革過程;從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改革入手,直到破解經濟體制改革核心問題的改革過程等,揭示了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披荊斬棘、砥砺奮進之路,也彰顯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與時俱進、求實奮進之路。
三是對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中蘊含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要義作了提煉,其中主要有:把黨和國家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曆史性決策;深刻揭示社會主義本質;制定到21世紀中葉分三步走、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發展戰略;确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标和基本框架;确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和分配制度;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等。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豐富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理論要義,形成了以新發展理念為主要内容,由堅持加強黨對經濟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适應把握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态,堅持問題導向部署經濟發展新戰略,以及堅持正确工作策略和方法等構成的理論要義。
從“當前的國民經濟的事實”的變化,到經濟體制改革績效的呈現,再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要義的展示,是40年改革開放偉大成就的重要組成部分。改革開放40年凝練而成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要義,綜合為一體,成為镌刻在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曆史路标”上的中國标識和中國智慧。
(二)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産力是改革開放的目的,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和根本任務,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理論主線
在推進改革開放過程中,鄧小平同志指出:“過去,隻講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發展生産力,沒有講還要通過改革解放生産力,不完全。應該把解放生産力和發展生産力兩個講全了。”顯然,“講全”解放生産力和發展生産力,就不隻是生産力本身的問題,還有與此相聯系的生産關系問題,是生産力和生産關系的社會有機體的問題。
在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看來,“隻有把社會關系歸結于生産關系,把生産關系歸結于生産力的水平,才能有可靠的根據把社會形态的發展看作自然曆史過程”。中國經濟體制改革堅守解放生産力和發展生産力的實踐和理論,牢牢把握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中國的“生産力的水平”,為經濟體制改革、也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提供了“可靠的根據”。
在總結40年改革開放偉大成就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40年來,我們始終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産力”;在闡釋40年改革開放寶貴經驗時,他再次強調:“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産力,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和根本任務。”
解放生産力和發展生産力理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創新的顯著成果,是展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邏輯的主線。以解放生産力和發展生産力理論為主線,改革開放40年,我們把握了社會主要矛盾及其變化,從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提出“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産之間矛盾”的論斷,到黨的十九大提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矛盾”的論斷,深化了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和本質關系的認識,揭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關系的本質特征和發展方向;提出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确立了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發展戰略及其相适應的戰略規劃和戰略步驟,形成了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宏偉戰略目标;明晰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産力布局和經濟關系多樣性的現狀和本質關系,正确把握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所有制結構和分配體制的基本格局,堅守了“必須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根本思路;厘清了經濟體制改革目标模式,明确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路徑,形成了“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的改革導向。所有這些理論觀點的形成和發展,生動映現了解放生産力和發展生産力理論的思想力量及其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演進中的邏輯力量。
(三)堅持發展是硬道理、發展應該是科學發展和高質量發展的戰略思想,彰顯了發展理念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的先導作用,書寫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新篇章
發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不懈探索的根本問題。從“發展才是硬道理”,到“必須把發展作為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再到“發展是第一要義、以人為本是核心立場、全面協調可持續是基本要求、統籌兼顧是根本方法”,最後到“新發展理念”,闡明了發展觀念、發展道路、發展戰略、發展目标、發展方式和發展動力等一系列問題,彰顯了發展理念的先導作用,不斷書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新篇章。
在對改革開放寶貴經驗的闡釋中,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必須堅持以發展為第一要務,不斷增強我國綜合國力。”總結改革開放40年的實踐啟示,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隻有牢牢扭住經濟建設這個中心,毫不動搖堅持發展是硬道理、發展應該是科學發展和高質量發展的戰略思想,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才能全面增強我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國防實力、綜合國力,才能為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奠定雄厚物質基礎。
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對新發展理念提出了新的要求,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必須圍繞解決好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個社會主要矛盾,堅決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推動高質量發展,推動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努力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發展。
在對改革開放寶貴經驗的論述中,習近平總書記從繼續推動新時代改革開放的高度,對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中新發展理念的先導的和主導的作用作了新的闡釋。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要堅持創新是第一動力、人才是第一資源的理念,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完善國家創新體系,加快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創新,為經濟社會發展打造新引擎。
協調是持續健康發展的内在要求。要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積極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積極擴大内需,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堅決打好防範化解重大風險、精準脫貧、污染防治的攻堅戰。
綠色是永續發展的必要條件和人民對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體現。要加強生态文明建設,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把偉大祖國建設得更加美麗,讓人民生活在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的優美環境之中。
開放是國家繁榮發展的必由之路。要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實行積極主動的開放政策,形成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全面開放新格局,為我國創造良好國際環境、開拓廣闊發展空間。
共享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要着力解決人民群衆所需所急所盼,讓人民共享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态等各方面發展成果,有更多、更直接、更實在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
在中國改革開放進入“不惑之年”的時刻,在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的新的曆程中,新發展理念必将起着更為重要的先導作用、更為顯著的主導作用。
(四)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不斷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深化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主題
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問題的探索,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主題。1984年,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提出社會主義經濟是“在公有制基礎上的有計劃的商品經濟”,這是适合于當時中國經濟體制改革實際的,也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新話”。鄧小平同志給予高度評價,認為這些立足于經濟體制改革探索實際的“新話”,給人以“寫出了一個政治經濟學的初稿”的深刻印象。
黨的十四大之前,經濟體制經曆了由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到社會主義有計劃的商品經濟,再到計劃與市場内在統一體制的改革過程。黨的十四大确立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标模式,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提出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框架。自此以後,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發展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就成為經濟體制改革最重要的理論和實踐問題,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主題。
在我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總結國内外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教訓,經過艱辛探索而取得的一個極為重要的改革成果,是我們黨對馬克思主義的社會主義經濟理論一個嶄新的創造性發展。在改革開放進程中,我們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方向,繼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不斷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強大動力。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主題的意義得到昭彰。
黨的十八大以來,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被明确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重大原則,習近平總書記從“兩點論”“辯證法”的高度,對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和市場經濟體制的關系、政府和市場的關系問題作了深刻闡釋,提升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主題的内涵。
在總結改革開放40年的寶貴經驗時,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必須堅持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不斷發揮和增強我國制度優勢。”改革開放實踐的啟示在于:制度是關系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長期性問題。扭住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這個關鍵,在經濟制度和經濟體制上,就“必須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這一論述,是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闡釋的赓續,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主題的深化。
beat365官方网站 顧海良
《經濟日報》2018年12月27日第1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