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宇文利: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創新之魂
提起“人民”這個常用語,不少人喜歡問,到底誰是人民?
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國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所屬的二級學科,承擔着進行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重大使命。新時代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時代,也是通過建設教育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新時代。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确指出:“建設教育強國是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基礎工程,必須把教育事業放在優先位置”,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1]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要适應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圍繞着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中國夢而開展立德樹人工作,做到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并緻力于解決因為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而帶來的問題,聚焦思想政治教育創新所面對的重要思想範疇,并進行返本式的創新和變革。
一、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促動思想政治教育創新
我國思想政治教育脫胎于革命戰争年代的思想政治工作,是中國共産黨進行思想武裝和理論教育、提升受教育者思想政治素質和能力、培養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服務的根本性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必須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因此從本質上看,中國的思想政治教育既是馬克思主義思想理論教育,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治意識形态教育。在馬克思主義理論一級學科之下,思想政治教育是學科前史最長、學科規模最大、學科建制最全的二級學科。從學科關系上看,如果說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所轄的其他二級學科分别是從基本原理、發展曆史、國外狀況、中國曆程的角度對馬克思主義理論及其中國化應用進程進行研究的話,那麼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則直接承擔着把馬克思主義思想理論及其研究成果傳授到特定人群并傳播到全社會,推進并實現馬克思主義具體化、對象化和大衆化的任務。可以說,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實際上是處在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的“神經末梢”,直接關系到馬克思主義理論向實踐的應用與轉化問題。由此,相比較而言,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在确立本學科理論教育的内容、性質和方法時就必須考慮到其作為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的基本規定性和隸屬關系,考慮到其與社會發展的動态變化之間的關系,考慮到其富于科學性和實踐性的基本規定性。概而言之,思想政治教育應當始終與社會發展同呼吸共命運、與社會變革同程共進。
思想政治教育實踐的根本指向是立德樹人。在革命戰争年代,黨為了獲得更多更好的領導無産階級革命的人才,始終注意把培養人才放在黨的工作首位,思想政治工作說到底就是培養人才的工作。比如,中國共産黨第一個決議中就明确規定:“黨在工會裡要灌輸階級鬥争的精神”,而工人“學校的基本方針是提高工人的覺悟”。[2]後來,黨在紅軍隊伍中實施了“支部建在連上”的組織建設的方法,注重進行革命理論的宣傳教育和理論普及,注重加強革命軍隊的思想建設、作風建設、紀律建設,在很多方面提出了富有創造性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可以說,革命戰争年代,中國共産黨開展的思想政治工作作為革命事業的“生命線”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它本身是一項偉大的創新工程,凝聚了中國共産黨和人民群衆的智慧與心血。新中國成立後,黨的思想政治工作雖然曆經波折,但服務于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根本宗旨沒有變,通過思想政治教育達到立德樹人的根本目标沒有變,思想政治教育緊跟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努力宣傳黨的主張和綱領,有力地保證和支撐了社會主義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事業的順利推進。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了轉化,逐漸由過去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産之間的矛盾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從這個矛盾轉化中我們可以看出,過去的社會主要矛盾集中在生産的落後與由此所造成的社會供給的欠充分之間的矛盾,而今天的社會主要矛盾已經由整體性欠發展轉變為局部性欠發展、整體性物質貧困發展成為部分人物質貧困、人們多元需求特别是非物質需求日漸增加以及相應供給不均衡不充分的矛盾。從範疇上看,社會主要矛盾涉及物質和精神需要與供給的不均衡不充分之間的矛盾,這既屬于物質和精神生産的應然狀态與需求差異化的實然狀态的矛盾,也屬于物質和精神供給的所能狀态與分配現實的所指狀态之間的矛盾。從本質上說,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要求更好地解決社會分配的公平性和發展的均衡性之間的矛盾,也即更多地增加物質供給之外的其他政治的、文化的和精神的社會産品供應,以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簡而言之,與過去相比,在國家發展日益由富到強的曆史階段,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更大程度地發揮作用,更多地為社會提供政治的、精神的和文化的産品,更多地滿足比過去升級并變化了的多元需求,更好地化解人民在非物質領域的需求矛盾,解決人民對美好生活向往和需要中的政治思想觀念問題、文化道德情操問題和社會利益沖突問題。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為思想政治教育創新提供了時代條件和社會要求。衆所周知,學科及其理論的發展鑲嵌在社會實踐的發展之中,其變化和創新的模式與社會發展既有趨同性,也有類似性。依據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停留在過去的模式和做法之中,而是要實現相應的更新和變革,以發揮更大的作用,應對人們更多元、更複雜的思想矛盾和精神沖突。
二、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創新中的矛盾範疇
要實現思想政治教育創新,需要找到并把握住思想政治教育實踐的切入點。創新意味着變革和發展,要變革和發展必須弄清楚制約其變化的矛盾。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和實踐體系中,最能制約思想政治教育發展和創新的就是其中存在着的各種二元對立的矛盾。毫無疑問,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就是為解決矛盾而存在的,沒有了思想領域、政治觀念和教育視野中的矛盾,思想政治教育就沒有存在的必要了。但是要推動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最根本的就是要關注并解決思想政治教育系統特别是其實踐中的矛盾。在一般意義上說,思想政治教育是在“适應-挑戰”的模式中,通過解決受教育者思想政治觀念、素質和視野中的矛盾而達到解決思想政治危機,構建黨和國家所需要的思想政治認同,完成培育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任務的。在新時代,這種“适應-挑戰”的矛盾并不是不存在了,而是其内涵和要素均有所變化,緻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側重點必然會随之而發生變化。按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規定性,其基本指向是要把受教育者轉變為對黨和國家具備高度認同、對社會發展産生積極作用、能夠把個人貢獻給社會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但是,個人與社會之間的矛盾、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之間的矛盾始終是思想政治教育要解決的重要矛盾。其中,個人與社會的矛盾又可簡單分解為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個人目标與社會目标、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之間的矛盾;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的矛盾同個人與社會的矛盾縱橫交錯在一起,在利益、目标和價值上相互糾纏,構成了思想政治教育要面對的深層次矛盾。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勢必引起人們在個人與社會、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之間矛盾的新變化。細究之,這兩類矛盾又與下述幾對矛盾在内容上結合在一起,影響着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重點的變化,從而也影響着思想政治教育的變革和創新。
是與非的矛盾。是與非的矛盾是一對古老的矛盾,也是認識論和邏輯觀領域的一個古老命題。中國文化和中國人十分重視人的是非觀念,認為有是非之心不但是有智慧的表現,也是有立場的表現。古人就說過:“是是非非謂之知,非是是非謂之愚。”(《荀子·修身》)“辭多類非而是、類是而非,是非之經,不可不分。”(《呂氏春秋·慎行論·察傳》)可以說,是非矛盾是思想政治教育領域的一對根本矛盾,如果一個人不辨是非、不分曲直,那就根本無法對其進行思想政治教育。随着時代的變化和社會發展,盡管涉及社會重大變革的大是大非的原則不會輕易變化,但日常生活中的是非矛盾卻會發生相應的變化。一些過去不正确的做法和觀念,現在有可能被允許,而過去一些允許的甚至是通行的做法,現在有可能會被禁止。因此,要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創新,首先應該把握新時代給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元素和要件帶來了哪些變化,哪些是需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的,哪些又必須固守而不可變。這是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創新必須分辨清楚并把握準确的。
義與利的矛盾。義利矛盾同樣是一對古老而常新的矛盾範疇,實際上與公私矛盾大有相似之處。中國自古以來占主導地位的文化始終是重義輕利的,主張先義後利、義在利前,倡導“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論語·裡仁》)。可以說,義利之辨貫穿了人類社會發展史的全程,也是中國人的人生觀念體系中的重要範疇。在義利矛盾中,因為摻雜了個人與社會、物質與精神等具有顯著分别的沖突區間而更加複雜難辨。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視野和領域中,倘若以個體為受教育主體,那麼他所應持守的義利之辨就毫無疑問與他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成為必然要觸及的矛盾命題了。一般情況下,當人們的物質生活需要得到滿足或基本滿足時,他的利益興奮點就有可能轉向精神生活和精神需要。因此,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面對的将會是個體狀況差異化程度更高、對美好生活的需要更多元、甄别标準更複雜、滿足需求難度更高的主體。這無疑為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提出了新挑戰、增加了新困難。
善與惡的矛盾。善與惡是相互對立的概念,也是伴随着社會變遷而不斷發展、豐富的矛盾範疇。抑惡揚善是中國文化的優秀之點,也是中國式人性的光輝之處。古人主張“見善如不及,見不善如探湯”(《論語·季氏》),“舉善不以窅窅,拾過不以冥冥”(《冠子·天則》),所強調的就是要積極向善,要把人間善惡弄清楚、搞明白。實際上,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中自然地蘊含了社會過渡和轉型中的善惡變遷。為此,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加強思想道德建設,深入實施公民道德建設工程,推進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建設,激勵人們向上向善、孝老愛親,忠于祖國、忠于人民。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就是教人向上向善的實踐,自然需要把握社會變遷中善與惡觀念的内涵、條件、标準和尺度的變化,自然需要把促進社會發展進步的善意傳遞給受教育者,抑制阻礙社會發展的惡性以防止其對受教育者造成侵蝕和侵害。為此,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要深入地把握體現在人們思想和心靈中的善惡矛盾變化,積極倡導向上向善的社會風氣,積極消除不良的道德風氣。
理與欲的矛盾。理與欲同樣是一對與人心、人性息息相關的矛盾範疇,其沖突代表了人的理性與欲望之間的距離和差異。在中國思想史上,理欲之辨之激烈程度毫不遜色于其他矛盾範疇。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無疑要觸及人心人性問題,也無疑會遭遇受教育者的理欲矛盾。理欲矛盾帶有很強的文化根性,人們從社會傳統中沿襲了不少至今仍會固守的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在一定程度上說,人們思想觀念的改變與否深受其内心理欲關系的影響,也很難脫離開理欲矛盾的控制。就此而言,思想政治教育實踐也是解決理欲矛盾的實踐。伴随着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社會變革帶來的利益分配、生存觀念的變化自然會影響到人們内心的理欲關系,引起既有理欲矛盾和人們心理狀态的波動。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要緻力于服務并培育健康的社會心理狀态,需要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态。這無疑也為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增加了時代元素和實踐要求。
三、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的返本開新
所有的創新都是有誘因的,多數的創新都需要在原有的基礎上實現。新是相對于舊而言的,因此,談到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便有一個返本的問題。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了建設教育強國的目标,從宏大思路和寬廣視野明确了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方向,也明确了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建設和創新的任務,闡明了思想政治教育應遵循的教育方針、育人内容和實踐标準。如果結合回歸初心的命題來回顧并結合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建立和發展的曆史,要真正實現思想政治教育創新,需要結合黨和國家的教育發展戰略來思考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的初心和使命是什麼,需要回答如何才能回歸黨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初心,由此才能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這是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創新所面臨的根本命題。對于這個初心,我們可以提出一個根本性問題,即“誰的思想、何種政治、如何教育”的問題。
如前所述,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在馬克思主義理論一級學科中屬于以教育實踐為指向的應用性的學科,承擔着把馬克思主義理論灌輸到受教育者的頭腦裡、把黨的政治意識形态轉化進入人的心靈和意識中、提升人的政治素質和政治覺悟的任務。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的關鍵詞是“思想”、“政治”和“教育”這三個我們都比較熟悉的範疇,但這三者不是孤立的,也不是割裂的,而必須統一起來。要統一起來,就須切實回答好“誰的思想、何種政治、如何教育”這三個關鍵問題,因為這三個問題決定了該學科的基本屬性和内容,劃定了該學科的範圍和邊界。
返本開新之一:回到馬克思主義,開創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新境界。
關于“誰的思想”,從學科創建意義上講,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思想”有以下三方面的内涵:首先是有限思想。可資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不是所有人類的思想和人類所有的思想,而應當是有特指和有限制的思想,即馬克思主義。道理很簡單,一個學科如果試圖把所有的人類思想都作為研究對象,它也就不能自稱為是一個獨立學科了。所謂獨立的學科必須有固定的理論基礎和嚴格的研究對象。如果按照嚴格的學科意識去考量,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思想就是馬克思主義及其應用後的思想理論成果。毫無疑問,就中國而言,就應當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及其中國化的系列成果。其次是進步思想。任何思想都具有時代性,卓越和偉大的思想則具有跨越時空的永恒性。用以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益思想,就馬克思主義的思想體系而言,特指那些具有永恒價值的思想精華,而不是馬克思、恩格斯及後世馬克思主義者個人的所有思想。其三是原則性的思想。在鮮活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不能把馬克思主義教條化,也不能用僵化的思想教條和理論框框進行死闆的說教,而應當萃取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特别是将馬克思主義作為認識工具、分析理據和價值依據,用于分析變化了的實際。基于此,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創新是不能離開馬克思主義和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要進行創新,就要回到馬克思主義這一思想理論基礎上去,由此開創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新境界。
返本開新之二:回到當代中國的國情和實踐,開辟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新思路。
關于中國的國情和實踐也有多重指向,這裡我們側重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第二個範疇——政治,特别是“何種政治”的問題。需要明确的是,自從人類有政治活動以來,政治就是一個充滿着矛盾和抗争的領域。在長期的曆史發展和社會進步中,不同的民族國家都創造并緻力于采用最适合自身情況的政治體制和政治實現方式。正如在思想領域中不同國家民族之間可以互相交流一樣,其他國家民族的優秀政治思想和成果當然也可以借鑒,恰當而巧妙的借鑒是有利而無害的。但政治實踐無疑是一種獨特而危險的體驗,我們需要謹慎對待别國的政治思想與制度成果,不能照搬照抄。由此,在思想政治教育語境中的“政治”顯然不是廣泛意義上的所有政治,也不可能是西方某個國家和民族的政治,而是基于中國獨特的國情和實踐,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成功的基礎上建立起來、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進程中鞏固和完善的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政治。因此,我國思想政治教育不能服務于西方的憲政政治,也不能為封建政治餘孽招魂,而應當緻力于發展和完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我們要實現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須臾不可離開中國的國情和實際,須臾不可離開當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思想政治教育創新要秉持返本之心,回到當代中國政治實踐中來,在尊重國情和實踐的基礎上開辟思想政治教育實踐的新思路。
返本開新之三:回到“如何教育”本身,避免思想政治教育異化。
思想政治教育創新既包含理論創新,也包含實踐創新。如果反思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化和再學科化的階段,我們就會發現,當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取向開始由學科泛化向深度學科化邁進、研究範式從“文本式”向“田野式”轉向之時,理論創新似乎是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的根本。這實際上是個錯覺,或者說是個偏差。從根本上說,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還應當返本到實踐中。換言之,教育理論不能停留于哲學思辨和抽象演繹,而是要由實踐生成和塑造。由此,教育的最大生命力蘊藏于實踐之中。但是,綜觀學界,關于教育,曆來就有多種解釋;而關于“如何教育”,卻鮮有澄清。實際上,思想政治教育最終落腳之處就在于教育,也就是如何把馬克思主義的思想體系、思想方法和理論體系以教育的形式内化為人民群衆的思想認知和理論素養。關于如何進行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必須澄清的問題是:首先,“如何教育”涉及教育的途徑和形式問題,但所有形式和手段都需要服務于教育内容和教育目标,不能為形式而形式,也不能以形式代替内容;其次,教育的質量和效果是衡量教育形式的最終标尺,不論是何種形式的教育,都應當以是否真正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質量和促進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為評價标準;再次,“如何教育”雖然指向教育的方式、方法和途徑,但所有有效的教育形式都必定是多樣的,也一定是不斷變革和更新的,有效的教育形式絕非固化的,也非一元化的。最後,辯證地看待“如何教育”中所包含的目的與手段、動機與效果的關系,尤其是要對教育實踐的短期效應和長期效果、顯性效果和隐性效果的估計和評估應當秉持科學理性的态度。隻有回到“如何教育”本身之時,思想政治教育才能走出可能存在的異化的空間,真正實現“如何教育”的時代化創新。
參考文獻:
[1]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産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17-10-28.
[2]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1卷[Z].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89:6-7.
原文發表于《思想理論教育》2019年第01期
相關鍊接
李少軍:堅持辯證唯物主義與曆史唯物主義的典範——趙光武教授學術思想述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