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培永:“人民”範疇究竟何指

 

 
 

“人民”範疇究竟何指

 
 
 
 

習近平主席在2019年新年賀詞中屢屢提到“人民”,強調“人民是共和國的堅實根基,人民是我們執政的最大底氣”。他更是提到了“人民”中的很多具體構成部分,比如科學家、工程師、“大國工匠”、駐村幹部、第一書記,乃至恢複高考後的第一批大學生、“00後”、新市民、快遞小哥、環衛工人、出租車司機等,甚至還提到一些具體的名字,比如彜族村民吉好也求、節列俄阿木,困難群衆趙順利、陳玉芳、陸奕和,以及新時代最可愛的人——南仁東、林俊德、張超、王繼才、黃群、宋月才、姜開斌等。可見,在近2000字的新年賀詞中,人民是絕對的主角。

《什麼是人民、階級及其他:以馬克思的名義》

陳培永著,江蘇人民出版社出版

人民不僅有具體構成部分,不僅是政治用語,還是個值得探究的學術範疇。人民究竟是什麼?拙著《什麼是人民、階級及其他:以馬克思的名義》,立足經典文本,結合當今中國社會現實,直面很多人思想觀念的困惑,重新思考了馬克思主義的若幹“主體”概念,其中就有“人民”這一概念。

從數量範疇、政治範疇、曆史範疇三個維度理解“人民”

在對人民問題的思考中,人們很喜歡問,到底誰是人民?反對“人民”或對“人民”沒有好感的人總認為,它隻存在于理論想象或哲學建構中,純粹是假想出來的或制造出來的意識形态話語,它在經驗現實層面上其實就是指那些與精英相對的、在社會和政治上處于低級地位的大多數人。如果這就是人民的現實的話,成為人民或者作為人民的一員就不是多麼光彩的事,人民必然成為現實生活中的人力圖擺脫的身份标識。我們不能隻把人民放在意識形态話語中進行強調,必須對其内涵做出有說服力的解釋,确保其主體地位能夠落實到現實社會層面上。

把握人民範疇,應該從它的幾個屬性或幾個維度來切入:

人民首先是一個數量範疇,确實有人數多少的問題。我們說“一國之人民”,這裡的人民是涵蓋一個民族國家境内所有具有國籍的人,它是一個整體性的概念,是對特定空間中存在的人口的政治身份的認同。當然這種整體性在理論和現實中不可能包括所有人,隻能理解成大多數人。但這并不意味着要說出大多數人到底是多少人。人民概念拒斥“我就是人民”的說法。

人民還是一個政治範疇。人民是新的主權者,說明的是主權不是某個人的,它打破了統治者和被統治者、君主和臣民、貴族和平民的區分,代表了曆史進步的潮流、社會進步的方向。人民因此有一種屬性,或有一種隐喻,它是在人類社會曆史進程中具有正能量、推動社會進步的力量。人民也不是民衆、平民,不是平庸的人群,不是受奴役、受剝削而是在政治上、經濟上有主體地位的人,它是具有積極能量的、代表曆史進步潮流的人,必須是推動社會進步的階級與階層的集合。它排除了那些仍然幻想維系自己專制統治的逆曆史潮流者,以及違背曆史潮流、阻礙社會進步的“敵人”。人民打破了國民的劣根性、打破了臣民的隸屬性。

人民還是一個曆史範疇。人民不是固定不變的,在社會發展的不同階段,它的構成部分是不同的,是會發生變化的。正如毛澤東所指出的,“人民這個概念在不同的國家和各個國家的不同的曆史時期,有着不同的内容。”他也曾經區分過抗日戰争時期、解放戰争時期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人民的不同。這給我們的啟示是:不能固化地、靜止地看人民。在社會發展的一定階段,人民可能是平凡的、無個性的、社會地位低下的人的集合,那正是社會落後的表現。随着人類社會的進步,随着整體的社會成員素質的提升,少數精英與社會大衆差距的縮小,每個人個性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人民自然不像施密特所說的是那種人群的集合。它有數量的問題,也有質量的問題。

就此而言,人民不僅僅是經驗現實對人口觀察的結果,不僅僅是一個數量的概念,指代一個國家中的大多數人,而且還寄予了人類社會的政治理想,它一開始是随着曆史進步被建構出來的具有積極意義的範疇,本身就有積極的、正向的價值預設,這是其他主體話語包括公民、市民話語所不能替代的。

人民表明的是一種新的政治主體的出現,一種推動人類社會曆史進步的積極力量的出現

談到人民範疇,必然要談到人民主體的問題。馬克思主義相信人民(群衆)的主體地位,這是符合曆史進步潮流的政治主張。但總有反對的觀點認為,人民隻是名義,其作為主體隻可能出現在思想理論或意識形态中,不可能出現在客觀的社會曆史進程中,“人民主體說”最終不過是論證現代政治權力合法性的工具。

這當然是對“人民主體說”的誤解。人民本身表明的是一種新的政治主體的出現,一種推動人類社會曆史進步的積極力量的出現。隻是,人民作為整體性概念并以大多數人的面目出現,主體地位不如某個執政黨、某個精英人物那樣容易顯示出來,但我們不能因此就認為人民無法實踐主體的功能。

  從現有的論述來看,一方面,人民主體地位說明的是“人民是曆史的主體”,是人類社會曆史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正如毛澤東所說:“人民,隻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曆史的動力。”要改變世界,改變曆史進程,思想家、政治家等英雄人物雖然起到一定作用,而且是很重要的作用,但歸根結底,人民是曆史的劇中人,也是曆史的劇作者,因此也是創造世界曆史的動力。這裡的人民主體地位是相對于英雄人物的主體地位而言的。

另一方面,人民主體地位說明的是“人民是國家權力的主體”。在現代國家中,人民自己統治自己,人民本身就是統治者或主權者,執政者或統治者隻是受人民委托或代表人民行使國家權力,人民不能像在傳統社會中被當成臣民、當成權力的作用對象來對待。這裡的人民主體地位是相對于統治者或執政者的主體地位而言的。

人民的主體地位,不僅僅在理論上能得到合理的說明,而且在曆史實踐中也已經得到現實的呈現。正是人民主體的價值理念激發了普通民衆的主體意識覺醒,讓更多的人意識到自己的主人公地位,積極參與到革命中,最終把人類社會從君主主權的統治中解放出來。到現在,人民主權作為一種價值理念被認同,并在政治制度設計中被充分考慮,任何一個政治家都必須把人民作為政治價值主體,把人民立場作為基本政治立場,把實現人民利益作為政治追求方向。這是人民主體理論改變曆史進程的有力證明。

原文刊登于《北京日報》2019年1月21日

相關鍊接

顧海良:改革開放的光輝曆程與經濟思想的曆史路标

程美東:十一屆三中全會是順勢而為推動改革的典範

劉軍:中國漸進式發展道路為什麼獲得成功

李少軍:堅持辯證唯物主義與曆史唯物主義的典範——趙光武教授學術思想述要

闫志民:創造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輝煌

陳培永:不忘初心将改革開放進行到底

宇文利:精神世界的進步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人生活變遷的主基調

陳培永: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是實現夢想的現實路徑

李旸:馬克思論述正義問題的雙重維度

陳培永:馬克思人的本質學說的演變路徑及當代價值

孫蚌珠等: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與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研究新境界筆談

白雪秋:從“承包”到“振興”——農村改革的40年

宇文利: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創新之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