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培永:堅信未來可以期待一一一個人的過年與一個社會的進程
【開欄語】生活中的學術,熱點中的沉思!“陳言新語”相信文字的力量,追尋理論的魅力,探究思想的堂奧,即日起,誠邀您定期共同見證!
不在一定的時間點,不會想到一些問題,不會把一些問題想清楚。
在我們忙着過年的時候,或許我們可能會想到、會思考透中國社會進程中“古”與“今”“中”與“外”的問題。一個人的過年,一個社會的進程,一個是具體而微的問題,一個是宏觀而大的問題,看似兩不相幹、相距甚遠,但宏大發端于細微,關于曆史進程的某些觀念說不定真能在我們的過年中厘清。
過年是辭舊迎新的過程,“新”相對于“舊”來說,是成長,是進步,是希望。在不太懂事的年齡時,我們領會不了辭舊迎新為何意;在成熟理性之後,我們明白了,但卻可能走向對它的否定。一年又一年,我們會發現自己除了年齡的增長和身體的發福之外,也沒有什麼“新”出現,新的一年甚至還不如舊的一年,我越來越成為連我自己都不滿意的人,那些我們曾經厭惡的行為做法都發生在了自己身上。我們會留戀年少時年味很濃的時候,會認為那時才是最好的時光,我們開始相信,辭舊迎新的說法其實也是一道心靈雞湯,我們可以反複吟唱“越來越好”但就是無法讓自己真正相信。喧嚣後的夜深人靜時,想到自己又長了一歲,一轉眼一生已經走過了大半。
社會曆史的進程,如人生的過程一樣,無論我們願不願意,都必然是時間的遊走,這是我們審視自己的生活和社會的發展的前提。不是我們随意掌控時間,而是時間推着我們往前走,推着我們去辭舊迎新,這是客觀的無情,這是悲觀的源頭。我們要化客觀為主觀,化悲觀于樂觀,就應該做我們能做的,就不能自我放棄、自甘堕落,任時間支配、任生活蹉跎。辭舊迎新不應該是自然時間的變更,而應該是屬于每個人的可控節點,是我們成長過程中的飛躍。經過一年或一段時間積累的我們,要實現自我的飛躍,實現“新”我的生成。雖然歲月催人老,雖然走向中年油膩,我們依然是我們自己,但已經是升華的我們自己,這種升華不是身外之物的增多,更多的是人之為人精神層面的升華,是反思、寬容、真誠、善意、智慧、德行、亮堂、明澈等諸如此類之“物”的生成。
我們的“新”就是社會的“新”,我們的進步就是社會的進步,我們的飛躍就是曆史的飛躍。我們會老,隻要看到孩子的笑臉;舊人會走,下一代的新人會再出發,人類社會就還是在進步中。綜觀人類社會曆史的長河,辭舊迎新一直在進行,從古到今、從傳統到現代,這是我們所在的社會必然要經曆的辭舊迎新。做好心理的準備吧!不要因為殘缺,因為困境,因為代價,就感歎今不如昔,就想往回走,就去懷念或者說去建構從來不曾存在過的完美時光或黃金時代。有些已經作古,該走的就讓它走吧,沒必要總是無謂地傷懷,感歎傳統的好東西死去了,總想着讓它回來,“讓死人抓住活人”。
“新”要擺脫“舊”,不固守舊的東西才能為“新”做好鋪墊。但“新”肯定是要在“舊”的基礎上生成,那些認定中國古代就沒留下什麼好東西,試圖與過去完全告别,追求全新的想法注定是空想,其行為注定是激進。“今”不可能擺脫“古”,它本身要從“古”中生長,現代不可能放棄所有傳統,它必須要汲取傳統的精華、重新激活傳統。舊貌換新顔,古色顯今香,傳統助推現代化,這是必然的結局。我們要相信,好的東西不會弄沒了,隻要是真好,自然會失而複得,該留下的還是會留下。
過年是團聚的時刻,隻要人與人聚成團,自然少不了比較。陌生人之間的比較不容易産生強烈的心理反應,與從小就認識的熟人之間的比較更容易引發心理波動。那些曾經不如自己的人,如今卻混得風生水起,難免讓自己失落甚至嫉妒,難免讓身邊的人對自己唠叨“你看人家誰誰誰”;想到自己如今已經超越了那個曾經風光的他們,就有可能會偷偷地對着鏡子說聲“你好厲害”。我們可能會懂得,比較是幸福的源泉,也是痛苦的根源,關鍵是跟誰比,跟不如自己的人比,那就是幸福,跟比自己厲害的人比,那就會痛苦。光懂得這一點還不夠,必須深谙比較的哲學,那就是更為審慎地看待自己的成長、看待他人的成長,做到不以他喜、不以己悲,不以己喜、不以他悲。
拿自己與他人的成長比,與拿中國與西方國家的發展比,有着相同的道理。近代以來中國的曆史,是從西方堅船利炮打開中國大門開始的,決定了中國現代化的進程一直面對着“中”與“外”主要是“西”的問題,一直到今天還是這樣。有些人習慣于說某個國家好、這好那好什麼都好,他們的眼光一路向“西”;有些人習慣于對西方國家、社會進行批判,習慣于揭露所謂的本質、“好”的表現下的“壞”,見誰說人家好就義憤填膺。兩種思維都不是理性的比較,我們早就過了“月亮還是西方的圓”“太陽還是西方的大”的階段,也早就過了隻說自己好、無視自己有問題的階段,我們認可的是各有各的精彩,都有值得供對方學習借鑒的地方。我們已經從羨慕嫉妒恨但不得不學習中走了出來,從自慚形穢中擡起了頭,已經開始更加客觀理性地審視自己的主體性。我們的比較應該同時兼具“時空”的維度,不能隻從空間維度拿今天的中國與今天的發達國家比,也要從時間維度在40年前、70年前、100年前的中國之間比,拿當時的中國與當時的西方國家比。看看中國這100年、70年、40年的變化,我們就會驚訝于中國社會的進步,也自然就會堅信未來的可以期待!
文章來源:《廣州日報》2019-02-18
相關鍊接
李少軍:堅持辯證唯物主義與曆史唯物主義的典範——趙光武教授學術思想述要
孫蚌珠等: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與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研究新境界筆談
宇文利:努力書寫新時代社會主義文藝的華彩篇章——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藝工作的重要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