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代堯:馬克思主義理論也是人的解放的理論

周紹良丨記臘八粥

 
 

核心閱讀

    人的解放是馬克思恩格斯理論研究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用恩格斯的話說,是科學社會主義的任務。馬克思主義就是關于“解放”的學說。
  改革開放40多年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史,可以說是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在中國的實踐史。

人的解放是馬克思恩格斯理論研究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用恩格斯的話說,是科學社會主義的任務。馬克思主義就是關于“解放”的學說。恩格斯在1847年寫的《共産主義者和卡爾·海因岑》和《共産主義原理》中都指出,“共産主義作為理論,是無産階級立場在這種鬥争中的理論表現,是無産階級解放的條件的理論概括”,“共産主義是關于無産階級解放的條件的學說”。
  對于無産階級“解放”内涵的理解,理論界長期以來的一種通常的說法是,無産階級隻有解放全人類才能解放自身。但在馬克思恩格斯的語義中,與無産階級自身的解放相對應的也是一緻的,是“社會解放”或“解放世界”,而非泛泛的“全人類的解放”。恩格斯在1880年寫的《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講到無産階級的曆史使命時說:“完成這一解放世界的事業,是現代無産階級的曆史使命。深入考察這一事業的曆史條件以及這一事業的性質本身,從而使負有使命完成這一事業的今天受壓迫的階級認識到自己的行動的條件和性質,這就是無産階級運動的理論表現即科學社會主義的任務。”在1885年《關于共産主義者同盟的曆史》中又說,“現代被壓迫階級即無産階級如果不同時使整個社會擺脫階級劃分,從而擺脫階級鬥争,就不能争得自身的解放。”使整個社會擺脫階級劃分從而擺脫階級鬥争,即“社會解放”,是無産階級争得“自身的解放”的前提。恩格斯接着寫道:因此,共産主義就“意味着深入理解無産階級所進行的鬥争的性質、條件以及由此産生的一般目的”。
  所謂無産階級解放的“性質”,是指無産階級“自身的解放”與整個社會的解放即“解放世界”是一緻的。無産階級的“解放”運動,是為大多數人謀利益的運動。所謂無産階級解放的“條件”,用馬克思在《哲學的貧困》中的概括,“就是要消滅一切階級”。要消滅一切階級,就要通過無産階級革命取得無産階級的政治統治,消滅私有制,實行生産資料歸社會占有,發展社會生産力,消除階級差别、階級對立和階級本身。這是向共産主義過渡的時期即無産階級專政階段所要解決的任務。無産階級解放的“一般目的”,是建立“自由人的聯合體”。在這樣的聯合體中,以共同體的治理邏輯代替了階級統治的邏輯,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各個個人在自己的聯合中并通過這種聯合獲得自由。
  人的解放是和人被奴役相對應的範疇,指的是擺脫了人被壓迫、被奴役的狀态;解放又是和自由相一緻的範疇,是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前提。《共産黨宣言》指出,“在資産階級社會裡是過去支配現在,在共産主義社會裡是現在支配過去”。在資本主義社會,物化勞動支配工人現實的活的勞動,人受物的奴役,實質上是人對人的奴役。資本家占有生産資料,有奴役工人的自由;無産階級除了出賣自己的勞動力,沒有獨立性、個性和自由。在共産主義社會,消除了人奴役人的現象,勞動成為擴大、豐富和提高人的生活的一種手段,積累起來的财富歸社會全體成員所支配,使人獲得自由發展。在《反杜林論》和《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中,恩格斯把人的解放具體展開為實現“三個解放”,成為“三個主人”。人的生存離不開自然界,要獲得解放或自由,“不在于幻想中擺脫自然規律而獨立,而在于認識這些規律,從而能夠有計劃地使自然規律為一定的目的服務”,即自由是在對必然性的認識的基礎上,人所進行的積極的自覺活動,是對自然規律的認識和對客觀世界的改造,由此使人“成為自然界的自覺的和真正的主人”;人還會受到社會的奴役和壓迫,要獲得解放還要擺脫社會的奴役和壓迫,成為“自身的社會結合的主人”;人還會受到他自身的束縛和壓迫,要獲得解放還必須正确認識人自身,認識人的精神、本質、價值和作用,從而擺脫自己對自己的束縛和壓迫,使人“成為自身的主人——自由的人”。解決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和人自身的矛盾,成為“三個主人”,是人的解放所達到的理想狀态,是馬克思恩格斯追求的未來社會的目的性價值。而生産資料歸社會占有、按照預定計劃進行生産、階級消滅和國家消亡,既是解放的條件,也可以說是工具性的價值。
  實現人的解放是共産主義者的宗旨,也是一種現實的追問。人的解放不是烏托邦式的幻想,而是現實的運動過程。人的解放何以可能?人的解放之路何以實現?馬克思的解放思想就是對這一問題的曆史性解答。馬克思創立的唯物主義基于科學的實踐觀點,認為無産階級的解放和整個社會的解放即世界解放,隻有在實踐中才能實現,即這種解放必須通過物質的力量和手段才能實現,僅僅依靠理論的批判活動是無法完成的。這是馬克思主義解放哲學區别于以往哲學的本質特點。馬克思以後的一些理論家,如西方馬克思主義創始人盧卡奇提出,無産階級的首要任務是打碎物化意識對于無産階級的操縱,将其從資産階級創造的生活方式的意識形态的束縛中解放出來。法蘭克福學派的社會批判理論,把對資本主義的批判的對象定位于一切束縛人和統治人的異化力量或物化力量上,特别是意識形态、工具理性、大衆文化、大衆傳媒等異化力量對人的束縛和統治,其哲學使命是把人從資本主義社會異化的統治中解放出來。哈貝馬斯将之發展成為一種新的政治社會學,即“批判的社會學”或“解放的知識”。他們承繼了馬克思主義的批判傳統,也提供了認識當代資本主義的一面知識鏡子,但他們對解放的理解,仍然是普遍依賴哲學思辨,以理論批判代替革命實踐。與上述解放哲學不同,馬克思和恩格斯是通過科學的實踐範疇的确立,指明了由理論批判通往現實解放的道路,由此唯物史觀真正成為解放無産階級和解放社會的現實武器。
  馬克思一生的研究工作中,人的解放的主題和主線一以貫之。正如恩格斯《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中所說,馬克思“畢生的真正使命,就是以這種或那種方式參加推翻資本主義社會及其所建立的國家設施的事業,參加現代無産階級的解放事業,正是他第一次使現代無産階級意識到自身的地位和需要,意識到自身解放的條件”。無論是在中學時期所确立的“為人類幸福而工作”的理想,還是在大學時期對精神自由問題的探究;無論是在《萊茵報》時期為解決“對所謂物質利益發表意見的難事”引發的政治經濟學研究,還是在《德法年鑒》時期提出“政治解放”與“人的解放”的區别;無論是《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提出異化勞動為勞動解放的實現不斷創造着條件,還是在《神聖家族》中指出無産階級是實現人的解放的物質承擔者;無論是《德意志意識形态》提出解放是現實的個人所進行的遵循曆史規律的活動,還是《共産黨宣言》中闡明的無産階級解放的曆史運動和解放的未來圖景;無論是《資本論》透過對“商品拜物教”的分析,揭示出在資本主義社會中被商品和資本掩蓋下的異化的社會關系,還是在晚年的曆史學人類學筆記,通過對俄國農村公社的關注,說明解放的實踐要順應變化的曆史環境;等等。這些對人的解放的探究貫穿馬克思理論研究的始終,形成了以曆史唯物主義為理論基礎,包括政治解放、勞動解放、經濟解放、文化解放等環節在内的龐大的解放理論體系,構成了馬克思主義的理論主題。
  改革開放40多年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史,可以說是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在中國的實踐史。從人的解放的視野中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有助于擴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研究視域。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今天,研究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挖掘這一思想的當代價值,努力推動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借以更好地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是新時代面臨的重要理論和實踐課題。

文章來源:《學習時報》2019-2-25

相關鍊接

顧海良:改革開放的光輝曆程與經濟思想的曆史路标

程美東:十一屆三中全會是順勢而為推動改革的典範

劉軍:中國漸進式發展道路為什麼獲得成功

李少軍:堅持辯證唯物主義與曆史唯物主義的典範——趙光武教授學術思想述要

闫志民:創造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輝煌

陳培永:不忘初心将改革開放進行到底

宇文利:精神世界的進步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人生活變遷的主基調

陳培永: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是實現夢想的現實路徑

李旸:馬克思論述正義問題的雙重維度

陳培永:馬克思人的本質學說的演變路徑及當代價值

孫蚌珠等: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與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研究新境界筆談

白雪秋:從“承包”到“振興”——農村改革的40年

宇文利: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創新之魂

陳培永:“人民”範疇究竟何指

宇文利:努力書寫新時代社會主義文藝的華彩篇章——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藝工作的重要論述

陳培永:共同富裕有兩個對手

劉志光:思想再解放與國家治理現代化

孫來斌:中國制度守正創新之道(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程美東:論習近平對新時代中國共産黨的形象設計

陳培永:堅信未來可以期待一一一個人的過年與一個社會的進程

王文章:哲學社會科學怎樣引領思想再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