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郇慶治:習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标志性理論文獻
周紹良丨記臘八粥
生态文明及其建設思想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基于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立場尤其是辯證唯物主義和曆史唯物主義對新時代中國為什麼要大力推進生态文明建設、生态文明建設的理論意涵與未來願景、生态文明建設實踐的重大戰略及任務總要求等一系列核心問題的系統性闡述,從而構成了一個獨立而完整的環境社會政治理論體系。而近日全文發表的習近平總書記2018年5月18日在全國生态環境保護大會上的講話(以下簡稱“講話”),正是集中展現這一思想的主要理論成果的标志性文獻。
對于當代中國大力推進生态文明及其建設的重大意義,《講話》着重強調了如下四點:其一,這是我們對人類文明曆史發展中正反兩方面經驗教訓的反思總結。一方面,追求天地人統一并将自然生态置于人類文明發展的基礎性地位,努力做到取之有時,用之有度,是中華民族悠久的曆史傳統,另一方面,包括古代中國在内的文明古國也确實在經濟開發過程中帶來了一些地區的生态環境的嚴重破壞,并進而造成其經濟衰落甚或文明式微。因而,生态興則文明興,生态衰則文明衰,是人類文明史所揭示的樸素真理,新時代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則理應弘揚光大尊重自然、熱愛自然的優秀生态文化傳統。其二,這是馬克思主義關于人與自然關系思想的基本觀點。馬克思、恩格斯一直強調的是自然界對于人類生産、生活與發展的基礎性地位,而恩格斯關于古希臘和近中東地區文明興衰原因的辯證分析更是清晰表明了人與自然、社會與自然之間的深刻辯證關系。因而,新時代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過程中堅持與發展馬克思主義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要銘記與踐行馬克思主義的人與自然關系思想或生态文明理論。其三,這是我們對當代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自然生态基礎的理性認識。盡管多年來的不懈努力,我國環境容量有限,生态系統脆弱,污染重、損失大、風險高的生态環境狀況還沒有根本好轉,并且獨特的地理環境加劇了地區間的不平衡——比如“胡煥庸線”下的東部“生态環境壓力巨大”、西部“生态系統非常脆弱”的具體國情。因而,新時代任何以犧牲生态環境為代價的現代化發展都不僅是不可持續的,而且是不值得追求的;相反,不斷改善的生态環境是我國國家安全和綜合競争力的重要體現。其四,這是黨和政府十八大之後所明确确立的治國理政長期方略。黨的十八大以來,大力推進生态文明建設已經被納入到黨和政府治國理政的常态性議事日程,生态文明建設的頂層設計與制度體系構建進展迅速,十八大和十九大所确定的“四大戰略部署”紮實推進,生态環境質量持續改善,綠色發展取得明顯成效,但無論從當前形勢還是“新三步走”(2017~2050)的既定目标來看,我國的生态文明建設仍是“挑戰重重、壓力巨大、矛盾突出”,因而處于一種“關鍵期”“攻堅期”“窗口期”的“三期疊加”,“我們必須咬緊牙關,爬過這個坡,邁過這道坎”。總之,生态文明及其建設關系到黨和政府所做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政治承諾的“言必行、行必果”(人民認可和經得起曆史檢驗),關系到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目标的全面實現(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關系到中華民族文明的世代永續發展(“千年大計”或“根本大計”),因而意義重大、影響深遠。
對于當代中國生态文明建設的理論意涵與未來願景,《講話》指出,大力推進生态文明建設本質上是中國共産黨及其領導的政府對于已經發生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矛盾階段性變化以及廣大人民群衆政治新期盼(所想、所盼、所急)的主動回應,即努力提供更多優質生态産品,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态環境需要,而這在國内層面上是基于深層觀念革新的現代化(發展)方式深刻轉型問題,國際層面上則是構建共同應對保護生态環境責任與挑戰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問題。在此基礎上,《講話》着重闡發了如下六條相互關聯的基本原則或“六大原則”:其一,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的生态自然觀,要求我們在現代化發展過程中,必須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複為主的方針,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态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态環境,讓自然美景永駐人間,還自然以甯靜、和諧、美麗。其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一辯證發展觀或認識論所昭示的是,一方面,在生态文明建設的時代背景和語境下,原初孤立存在的自然生态系統或元素可以同時呈現為自然财富、生态财富和社會财富、經濟财富,另一方面,大力推進生态文明建設的過程也是當今主流性的生産與生活方式日漸走向生态化的過程,意味着人們從發展理念到财富與進步觀念的深刻轉變。其三,良好生态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發展經濟是為了實現人民群衆的幸福生活,保護生态也是為了實現人民群衆的美好生活,這二者作為黨和政府治國理政的民生宗旨是一個統一的整體,在政策實踐中也理應是并重兼顧的,而在生态環境質量已整體上呈現為一種公共供給短闆的情況下,改善生态環境自然就成為改善民生的重要突破口。其四,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體。包括山水林田湖草等構成元素在内的大自然是一個相互依存、緊密聯系的有機整體,而不同地域或層面上的生态環境(子/亞)系統也是如此。這也就是人們經常說的,自然生态不承認任何行政邊界。這種認知對于人類社會或行政實體的生态環境公共管理的規約意義在于,整體性的和系統性的視角方法是必須的。換言之,生态文明建設必須做到統籌兼顧、整體施策、多措并舉,全方位、全地域、全過程開展。其五,用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保護生态環境。漸趨完善而穩定的公共管理制度體系與法治體系是生态環境問題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設的重要體制保障與目标任務。因而可以說,當代中國大力推進生态文明建設的過程,既是各級黨和政府部門逐漸能夠做到通過法治渠道與手段調節各種人與自然、社會與自然矛盾及其沖突的過程,也是廣大人民群衆自覺借助于法治渠道與手段參與到全社會的生态環境治理并進行自我教育與提高的過程。其六,共謀全球生态文明建設。無論從我國生态文明建設的國際意蘊還是全球性生态環境議題的治理合作而言,當代中國都已然成為全球生态文明建設的重要參與者、貢獻者、引領者。因而,我們需要準備同時在理論話語、政策倡議和制度平台等不同領域扮演一種更為積極的全球性角色。當然,這其中最為重要的還是努力創造并傳播好當代中國的“綠色故事”——可以想見,一個“美麗中國”的成功故事要比一個“富強中國”的成功故事更具有文明引領與導向意義。總之,中國生态文明及其建設的願景目标,所緻力于的絕不僅僅是當下看起來依然頗為嚴峻的生态環境挑戰,還是中國共産黨及其領導政府治國理政方式與能力的生态現代化提升,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鳳凰涅槃”式的生态化嬗變或躍遷,是中國作為其中一個引領性角色的國際乃至全球秩序的綠色重塑,因而将會同時是一場社會主義和生态主義意義上的偉大理論與實踐創新。
對于當代中國生态文明建設實踐的重大戰略及任務總要求,《講話》重點闡述了“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和“加強黨對生态文明建設的領導”這兩個方面。對于前者,《講話》着重強調的是“加快構建生态文明體系”“全面推動綠色發展”“把解決突出生态環境問題作為民生優先領域”“有效防範生态環境風險”“加快推進生态文明體制改革落地見效”“提高環境治理水平”等六個議題。比較十八大報告和十九大報告中的兩個“四大戰略部署”,這裡的論述既是一種更加系統性的綜合——比如包括了加快生态文明(制度)體系建設和貫徹落實生态文明體制改革舉措的内容,又适時增添了一些有針對性的新要求——比如防範生态環境風險與提高環境治理水平。對于後者,《講話》着重強調的是各地各部門要增強“四個意識”,堅決擔負起生态文明建設的政治責任,明确地方各級黨委和政府主要領導是本行政區域生态環境保護第一責任人,對本行政區域的生态環境質量負總責,同時要求盡快建立科學合理的考核評價體系,考核結果作為各級領導班子和領導幹部獎懲和提拔使用的重要依據。因而,如果說上述六個議題的闡述主要是關系到生态文明建設快速有序推進的重點政策領域和重大舉措,那麼,對黨政主要領導政治責任和完善各級黨政領導班子及主要領導幹部考核體系的強調,則是抓住了我國生态文明建設政治動力機制的“神經中樞”,并集中體現了我國生态文明建設政治進路或動力傳導構型上的特點。
綜上所述,從政治哲學的視角來看,《講話》首次系統而全面地闡述了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當代中國共産黨人對于我國生态文明及其建設的重大意義、理論意涵與未來願景和重大戰略及任務總要求的主要觀點主張——相對于2017年9月由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輯出版的《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生态文明建設論述摘編》來說也是如此,也就系統回答了為什麼建設生态文明、建設什麼樣的生态文明和如何建設生态文明等一系列基礎性理論與實踐問題,從而标志着習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形成。
(作者是beat365官方网站教授、beat365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院研究員,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2018年度重大項目“習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的階段性成果,課題編号為:18ZDA003)
文章來源:《中國社科網》2019年2月7日
相關鍊接
李少軍:堅持辯證唯物主義與曆史唯物主義的典範——趙光武教授學術思想述要
孫蚌珠等: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與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研究新境界筆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