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培永:初心,何以不忘?

周紹良丨記臘八粥

 
 

經常使用、張口即來的詞彙,我們往往會忘記細想它的深意,以至于經常出現熟知非真知、衆人皆知而鮮有人解的尴尬局面。不忘初心,在當今中國的政治生活乃至社會生活中,是一個很熱、很火的詞語,對它的理解仍需要深挖。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從字面意義理解就是,不忘記自己的初心,才會善始善終,才會德行圓滿。這句話之所以讓人們對它産生共鳴,是因為它是修身養心成人之道。

初心,到底是什麼心?雖然難以名狀,可做多種理解,但至少可以敲定是好心,是真心,是善心,是美心。對我們每個人而言,在初心中,有善良的本性,有完美的人格,有積極的人生,有美好的願望,有昂揚的精神,有社會的理想,它是美好東西的化身,是我們的唯美寄托。

所以,我們喜歡初心、崇尚初心,我們聽到初心,就感覺到惬意,感覺到感動,感覺到境界,感覺到美好!一個人保持了初心,說明這個人是真的、是善的、是美的,是讓人敬佩的、讓人豔羨的、是沒有淪為世俗、沒有成為中年油膩男(女)的“非常人”。

初心雖好,但容易忘。也因此,不忘就顯得難,就難能可貴,就容易讓人感歎不已、自愧不如。誰沒有一顆初心呢?但又有多少人能夠堅持不忘呢?實際上,“不忘初心、方得始終”的話語本身就有個假設,那就是一定存在着最初的、本來的美好的東西,但這個美好的東西恰恰是我們難以留住的、容易失去的東西,是很多人在其一生中一定會弄丢的東西。

成長的過程,就是世俗化、庸俗化的過程。總是在初心已逝後,我們才去感歎。初心消失後,我們會無比懷念,無比向往。而有意境的話,有意境的事情,在現實的人看來,總是非現實的,總是用來懷念的,用來向往的。

還有一句很有意境的話,人生若隻如初見。初見雖好、雖美,但容易被再見、再再見代替,初見的美就此失去。這不僅是一見鐘情戀愛者的遭遇,也是人與人相知相識必然面臨的狀況。相識、相熟、相知的過程,就是初見的他(她)失去的過程,是再見的他(她)呈現的過程;是完美的他(她)失去的過程,是滿是缺陷的他(她)出現在面前的過程。總是相處很久後,我們發現了另一個不美好的對方,于是想到初見的美好,初見的美好的他(她)。

初心也是,雖美,但如昙花,容易被遺忘。初心是聖潔的,我們世俗了,庸俗了,工于心計,一心謀私,也就忘了它。仇恨、嫉妒、憤怒、悲觀、失望、暴戾、貪欲,這些初心的對立面,我們不容易忘,它們狠狠地野蠻生長。良心尚未泯滅的人,可能還會感歎,保持一顆善良的心怎麼就那麼難呢?有些從不反思自己的人,可能連這樣微弱的感歎也沒有了!

初心是脆弱的!一種美好的東西絕不會因為它美好,它就有力量,反倒是因為它脆弱,容易被人丢棄,才顯得美好、珍貴。我們怎麼樣才能保持這種美好而脆弱的東西呢?

在飽經滄桑後,我們會放棄很多的想象、理想,我們變得務實,變得謹慎。我們知道,很多事情都沒那麼容易。從過度完美的理想,走向更為務實的謹慎,這是很重要的一步。走過這一步,我們會感歎過去的幼稚,傻傻的想法,不成熟的觀念,我們更加豐滿,更加有血有肉,我們知道當美好想象遭遇冰冷現實,不能隻沉浸在懷念中、沉浸在向往中,我們必須走好腳下的路,慢慢地向前走,腳踏實地地走。

一個人如此,一個政黨也如此,在其成立、在其成長的時刻,都會有一種美好的想法,滿懷壯志,理想豐滿,要改變不公平、不自由的社會,要實現美麗新世界。這種理想是一種動力,它能激發鬥志,生成激情。因此,呼籲不忘初心是必要的,認識到初心的維系不能隻靠一時的激情也是必要的,認識到美好的想象需要更為務實的實現也是必要的。

我們要有對初心的向往,靠對初心的回憶來洗滌已經沾染或即将沾染的灰塵。但我們不能隻沉浸在對初心的想象和描述上,我們需要務實地面對塵埃,需要出淤泥而不染,将淤泥打造成美麗的風景。我們務實地不忘初心,不讓它太美好,防止它和現實根本無法相容,防止它太曲高和寡而無法改變現實。我們有時要用表面的浮誇來掩飾自己的純真,讓内心的純真漸漸地去改變浮誇的世俗!

初心和現實的對接,既需要初心的改變,需要它俯下身去,在現實中磨砺,最終感染現實;也需要現實的改變,需要它走向美好,走向崇高,讓初心永遠難忘!

 

文章來源:廣州日報    2019-03-18 

相關鍊接

陳培永:堅信未來可以期待一一一個人的過年與一個社會的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