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思想政治理論課大衆化和通俗化 ——對話beat365官方网站研究員陳培永

陳培永,beat365官方网站研究員、博士生導師,beat365“思政熱點面對面”節目顧問、監制、主講嘉賓。《社會主義“有點潮”》《馬克思與新時代》等電視理論節目主講嘉賓。著有《中國改革大邏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為什麼是對的》《〈共産黨宣言〉的新時代闡釋》《黨性是什麼》等十餘部專著。

 
 
 

核心提示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思想政治理論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思政課要想達到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效果,必須遵循教育規律、改進工作方法、優化内容供給、勇于改革創新。如何才能讓思政課大衆化和通俗化,讓思政課真正“活”起來,“火”起來?重慶日報與beat365官方网站知名學者陳培永展開了對話。

 

“我們要反思的肯定是庸俗化和雞湯化,沒有思想、理論、政治來支撐的課,即使受到追捧,那也不是我們想要的思政課。”

 

 
 
 

重慶日報:有些高校的思政課被學生們貼上了“枯燥”的标簽;有的則比較通俗,很有吸引力,受到學生追捧。當前,思政課教學方面存在哪幾個走向?

陳培永:我認為思政課教學可能會有三個走向:一是政治化和學術化;二是大衆化和通俗化;三是庸俗化和雞湯化。我們要反思的肯定是庸俗化和雞湯化,沒有思想、理論、政治來支撐的課,即使受到追捧,那也不是我們想要的思政課。當然,我們也不能過度追求政治化和學術化。思政課是“思想—理論—政治課”,不是學術講座。如果給來自不同專業的大學生講自己的文本考證、理論推演、邏輯體系,講高大上的、不食人間煙火的道理,必然會被學生貼上“枯燥”的标簽。

講好思政課,讓馬克思主義理論深入人心,學術和思想是基礎。思想是思政課教學的道,是最核心最内在的東西。教學方法或呈現教學内容的方式,都隻是術。術很重要,但過多地注重術,忽視道,自然而然地就會使大衆化通往庸俗化。所以,真正的大衆化和通俗化,完全是建立在我們把握了思想、把握了理論之後,采取一定的方式把它呈現出來。馬克思主義首先是思想、是理論、是學說,我們如果不能把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思想很好地呈現出來,思政課大衆化和通俗化就一定會走向庸俗化和雞湯化。所以,讓思政課大衆化和通俗化的要求是非常高的,不是我們想象的那麼簡單。

重慶日報:您認為把思政課内容進行大衆化和通俗化的難點在哪裡?

陳培永:很多思政課教師在講課的技巧和方法上做得比較好。但學術和教學走的是不同的方向,遵循的是不同的邏輯。做學術需要抽象、思辨,教學則要求通俗、生動。讓思政課内容大衆化和通俗化,對我們很多老師來講是一種挑戰。日常教學中,往往存在這樣一種現象,就是很多思政課教師學術做久了,講不了課;講課講多了,寫不出文章。我有一個深刻的感受:如果我有三天的時間都在閉關寫作,到第四天出來講課,組織語言就有點力不從心,講一段時間後才能漸入佳境。怎樣才能做到學術和教學相長,怎樣在現行學術研究标準和環境氛圍下走出一條新的學術研究道路,應該是思政課教師努力的方向。

“我們應該深刻理解列甯提出的一個著名公式:最高限度的馬克思主義=最高限度的通俗和簡單明了。”

重慶日報:把思政課講得通俗有趣,是否會削弱理論的“含金量”?

陳培永:學術界似乎存在着一種根深蒂固的觀念,那就是隻要追求大衆化和通俗化,就不是學術,就不可能有思想的深度;越是看不懂、聽不懂的理論,人們反而覺得水平越高。這種觀念導緻一些有學術水平的人不願進行大衆化的工作,不願去從事思政課,甚至内心裡還反感思政課。将思政課講得通俗有趣,也會面對這種質疑。有些老師看不慣那些講課幽默生動的老師,片面地認為他們沒有理論,隻是靠花裡胡哨的方式嘩衆取寵。不否認存在這樣的老師,但不能就此斷定凡是講課有趣的老師都沒有理論支撐。

馬克思主義作為認識世界、改造世界、觀察時代、引領時代的學說,追求的絕不是讓别人看不懂、聽不懂。我們應該深刻理解列甯提出的一個著名公式:最高限度的馬克思主義=最高限度的通俗和簡單明了。把馬克思主義精深的理論用通俗生動的語言文字、有趣的方式寫出來、講出來,這不正是思政課教師、馬克思主義理論工作者應該做的事情嗎?

重慶日報:您之前提到思政課“無用方為大用”,這句話該怎麼理解?對思政課教學有何啟示?

陳培永:思政課不像其他專業課,提供“有用之用”的内容。思政課提供的是“無用之用”的内容。去年,微信上流傳着一個與教師節有關的段子:學生告訴老師,你教的都是沒用的東西。老師很嚴肅地給學生說,我不允許你這樣說。這個段子采取了“怼”的方式來回答問題,給我們啟示就是怎麼看“沒用”的内容,怎麼看“無用之用”。我講第一節思政課,一般先要給學生講清楚這個道理。我會先給學生表示歉意,告訴他們這堂課教的是“沒用”的内容,但它确實是一種“無用之用”。這種“無用之用”恰恰是思想的魅力和價值,是一種智慧而不是一種技術。古人說,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這門課提供的不是有形的器物,而是在具體形狀之上的無形的道。

“無用之用,方為大用。”“有用之用”的東西,人們很容易識别,基本上所有人都能認識到;“無用之用”的東西,人們不容易識别,能夠掌握它的用處的注定隻是少數人。如果隻能看到“有用之用”的東西,而看不到“無用之用”的東西,那注定沒有辦法成就大事業。隻有看到了并願意學習“無用之用”的人才能夠幹出一番事業,成為有能力承擔曆史使命的時代新人。為此,我們需要挖掘思政課教材中蘊含的智慧,将它講給大學生,讓大學生在感悟智慧中茁壯成長。

“如果我們能夠在複雜問題和簡單問題之間随意切換,就絕對是思政課的高手。”

重慶日報:把思政課講得通俗化和大衆化,您覺得思政課教師還可以做些什麼工作?

陳培永:結合我的實踐,我想講幾點:一是從問題着手,堅持真正的問題導向。這不僅是思政課教師講課需要堅持的,也是學術研究需要堅持的。沒有問題就沒辦法産生共鳴,沒有問題就談不上吸引。講一堂課之前,應該首先想想這堂課同學們會提出什麼問題?哪些是自己能夠回答的問題,哪些是能夠回答很好的問題、能夠顯示自己水平的問題?圍繞這些問題,設計一個相對完整的教學框架,把教材内容分到各個問題的回答中,這樣既回答了問題,又講清楚了道理。

二是大道理要小講,小道理要大講。大道理結合生活中的事例、個人的經曆,才能讓學生意識到并接受大道理。小道理大講,就是要學會提升,把生活的瑣碎事例、各種各樣的觀點提升到理論的層次上,不能就事論事,就案例談案例。因為過多的事例、過多的案例,反而凸顯出一個人理論的匮乏。

三是善于把簡單問題複雜化,把複雜問題簡單化。在使用教材時一定要學會把簡單問題想複雜,教材通過文字來體現,文字一旦沉澱下來,它就沒有感情,沒有思想,沒有理論,你要挖掘出文字背後的思想、理論甚至感情。如果隻是停留在文字的表面上,停留在事件的表象上,就注定無法說服人。當然,當大家都看到很複雜的問題時,不知道如何看的時候,我們就要扮演複雜問題簡單化的角色,就要抽絲剝繭一條一條給大家理清楚,讓大家明白問題原來沒有那麼複雜。如果我們能夠在複雜問題和簡單問題之間随意切換,就絕對是思政課的高手。

四是将國家大事與個人生活結合起來。所有的思想和理論都是服務于人的,我們要奔着這個目标和意圖去講課。我們對政治大事、宏觀曆史、法律問題、道德問題的分析,最終都是為了讓學生更好地認識今天的社會,所生活的時代甚至自己的人生。政黨、國家和社會都是由一個個人所構成的,我們應通過講政黨、國家和社會的理論,得出對學生個人成長有意義的、有價值的觀點。

 

文章來源:《重慶日報》2019年4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