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培永:還需要再認識的“實事求是”
實事求是的重要性,已經被全社會所公認。但不可回避的現實是,很多時候我們對實事求是本身的深意把握得還不夠,還需要再認識。
現實生活中,我們對一個人說“你要實事求是啊”,往往表達的想法是“你要看實際、說實話、幹實事”,不要好高骛遠,不要信口開河,不要異想天開。講實事求是,當然不能否定有這種意思在其中,在工作和生活中我們确實要杜絕:根本不從實際情況出發,明明看到實際情況也不說實話,說了實話也不去幹實事。
但是,我們如果僅把實事求是理解到這個程度,那必将大大有損于它的深刻意蘊、厚重哲理,如此理解的實事求是也很難上升到思想路線的層次。讓我們來看看毛澤東的界定:“‘實事’就是客觀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觀事物的内部聯系,即規律性,‘求’就是我們去研究。我們要從國内外、省内外、縣内外、區内外的實際情況出發,從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規律性,即找出周圍事變的内部聯系,作為我們行動的向導。”
簡單說,實事求是,就是從客觀存在的事物出發,研究出、探求出規律來指導我們的工作和生活。可以看到,“是”比“實”位階更高,更應該強調,看實際、說實話、幹實事,那隻是實事求是的基本要求、基本前提,從實際中找到規律、按客觀規律辦事,才是高水平、高層次的實事求是。
實事求是首先包含着一切從實際出發,它反對從我們的主觀出發,從願望、觀念、理念、願景出發;從曾經正确的某種觀念、思想、理論出發,不顧時間、空間變換,還固守原來的觀念、思想、理論;它要求從全面的、聯系的、變化的實際出發,不能從片面的、孤立的、靜止的實際出發,以防管中窺豹、一葉障目、坐井觀天等。
一切從實際出發,當然不是不要主觀、撇開人本身,也不是要讓我們受客觀力量的支配,服從外在于我們的對象。一切從實際出發,就是要做到主觀和客觀相結合,因為在我們說一切從實際出發的時候,主語就是我們自己,從實際出發恰恰是讓我們更好地理順與對象的關系,在主客觀結合中實現主觀的目标。
我們是主體,從實際出發、與客觀結合,不是讓我們喪失主體性,而是在尊重客體、對象的同時更好地實現主體性,實現我們主觀的目标、意圖、理想、願景等。
做到主觀和客觀的統一,就是要做到尊重客觀規律和發揮主體能動性相結合。從實際出發,不能停留在表象,要透過現象看本質,看到規律,看到趨勢。我們面對的實際、現實、社會錯綜複雜,要在複雜現實中化繁為簡、抽絲剝繭、把握脈絡。
我們看到的“實事”或“事實”,也不一定能夠探究到“是”,最多隻能做到從實事出發、用事實說話。正是因為有這樣的難題,有人才會否定我們把握“是”的可能性,有人才會認定這種“是”本身不存在從而陷入不可知論之中。我們要知難而上,要養成“求是”的習慣,既要善于觀察、全面觀察,又要善于理性思考、深度思考,借助于理論分析、思想指導來直面現實問題、解決現實問題。
但我們也不能認定那個叫“是”的東西就在那裡,等待着我們去找到它。客觀規律不能與主體實踐割裂開來,不能一講客觀規律,就要祛除主觀的意志、主體的實踐,沒有主體參與的客觀規律是不存在的。
不能把實事求是理解成一心去找客觀規律,沒找到規律就不能行動,把任何探索、創造、創新都看成是盲目的。或者認為客觀規律一旦找到,就将成為主體能動性的永遠的遵循,不遵循就是違背了客觀規律。
真正的客觀規律,能夠指導人們行動的客觀規律,不是一勞永逸、一次就能找到的,它是在主體不斷實踐的過程中呈現出來的、不斷進化的。不存在沒有主體參與的、一成不變的客觀規律,不能一講客觀規律,就不講主體,不講實踐,更不能用客觀規律來壓制主體的創新實踐。
客觀規律本身包含着主體的意志、主體的經驗、主體的實踐,不去求,不參與到其中,客觀規律就永遠不可能出現。客觀規律隻會出現在發揮主體探索的過程中,隻有總結提煉主體實踐的規律,才是我們所需要的推進人類社會進步的客觀規律。隻有在動态中、發展中的客觀規律才是真正的客觀規律,才是我們所要探究的“是”。
就此而言,實事求是又是一種探索精神,一種創造精神,一種創新精神。它是在主觀與客觀的結合中、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中積極進取,“求”不能隻是發現規律,還包含着創造未來,它本身包含着解放思想、與時俱進、求真務實,它反對的是自我束縛、自我固化、自我封閉。
作者:陳培永 beat365官方网站副院長、博士生導師
文章來源:《廣州日報》 2019年5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