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久高 李亞男: 五四運動,開啟中國人的現代愛國運動史
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指出,五四運動孕育了以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為主要内容的偉大五四精神,其核心是愛國主義。愛國主義是我們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華民族團結奮鬥、自強不息的精神紐帶。
赓續傳承五四精神,首先是弘揚愛國主義。回到100年前的那段曆史現場,一代熱血青年走上“救亡圖存”的奮起抗争之路,五四運動喚起中國人的民族意識空前覺醒。作為五四精神核心内容的愛國主義,始終是推動中國發展進步的重要曆史動因。為了更好地解讀五四愛國主義精神,我們特邀請beat365官方网站近現代研究所副所長王久高、博士李亞男進行理論訪談。
五四運動是青年的抗争,更是中國人的民族意識覺醒
為什麼說五四運動是一場愛國運動?
王久高:從大曆史觀來看,五四運動是中國近代以來曆史社會發展和人民鬥争的必然結果,巴黎和會上的外交失敗,是五四運動産生的導火索,但不是根本原因。1840年鴉片戰争後,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面臨着争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國家富強和人民共同富裕兩大曆史任務。以太平天國為代表的農民運動、以地主階級内部革新派為代表的洋務運動、以資産階級改良派為代表的維新運動、以資産階級革命派為代表的辛亥革命,都沒有完成這兩大曆史任務。尤其在辛亥革命果實被袁世凱竊取後,中國進入北洋軍閥混戰局面。北洋政府對内繼續壓迫、剝削人民,對外出賣利益、投靠列強,同時大搞複古逆流活動,拒絕民主共和思想。
所以,1919年5月4日,北京13所大中學校的3000多名學生喊出的 “外争國權,内懲國賊”“拒絕和約簽字”等口号,既是對當時北洋政府無能的斥責,也是尋求改變的呐喊。這不僅是學生的聲音,也是整個中華民族在當時的心聲。當學生罷課遊行的愛國行動遭到了北洋政府的殘酷鎮壓,全國各地學生紛紛響應。6月初,上海等地的工人開始大規模罷工,其他社會各階層也積極參與,從而形成學生罷課、工人罷工、商人罷市全國性運動。從此,中國無産階級作為一支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曆史舞台。
有人說,愛國主義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得以廣泛傳播的文化基因,對此怎麼看?
王久高:五四運動之前,一批知識分子和青年在傳播新思想新文化中苦苦尋求救國救民的真理,五四運動促使一批先進知識分子轉向了馬克思主義,并開始依靠廣大的工人階級力量,實現無産階級、城市小資産階級和民族資産階級的大聯合,這就改變了以往隻有覺悟的革命者而缺少覺醒的人民大衆的鬥争狀況,實現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自鴉片戰争以來第一次全面覺醒。可以說,正是愛國主義促使了中華民族追求真理和進步的偉大覺醒。此後,不斷追求真理和進步成為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永不停止的奮鬥。
從資産階級民主到“庶民的民主”:五四賦予“德先生”“賽先生”新的時代内涵。
關于五四運動,一直以來“德先生”和“賽先生”講得似乎更多,有人主張紀念五四首先是尊重“德先生”“賽先生”,對此怎麼看?我們為什麼要強調“五四精神”的核心是愛國主義?
王久高:從廣義上說,“五四運動”所指的不限于1919年5月4日發生的學生運動,而是與當時正在進行中的“新文化運動”有着緊密的聯系,所以有“五四新文化運動”的說法。對“五四精神”最經典的概括,便出自新文化運動的領袖陳獨秀,即“科學與民主”。以“民主”“科學”概括“五四精神”,固然經典,而且這場運動确實促進了人們思想的解放和對民主、科學的追求,但隻此兩個方面,很難說概括了五四運動的所有價值。
五四運動前夕,中國社會矛盾異常尖銳,社會情況可以說是“山雨欲來風滿樓”,人們的反抗和鬥争意識不斷在累積,隻是在等待一個契機來爆發。而1919年巴黎和會上北洋政府外交的失敗,直接引燃了久久壓抑在人們心中的憤怒之火。在學生運動的引導下,整個中華民族舉起了愛國主義的偉大旗幟,矛頭直接對準帝國主義的侵略行徑和軍閥政府的賣國行為。所以,從根源上說,五四運動是一場偉大的愛國革命運動,是一場中國人民為拯救民族危亡、捍衛民族尊嚴、凝聚民族力量而掀起的偉大社會革命運動。五四運動把中華民族愛國主義傳統空前地激發出來,并形成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五四精神,深深影響着20世紀中國和當代中國的發展。
長期有一種聲音認為,五四運動打斷了新文化運動進程,是“救亡壓倒啟蒙”,您贊同嗎?五四運動前後,“德先生”“賽先生”的内涵、大衆對這兩個概念的理解,是否産生了新的變化?
王久高:新文化運動前期所宣揚的民主主要指資産階級民主主義的制度和思想。這種民主其實質隻能是資産階級少數人的民主。五四運動之後,具有初步馬克思主義思想的先進分子逐漸認識到資産階級民主的局限性和虛僞性,從主張資産階級的民主走向主張無産階級和勞動人民的民主,即李大钊所說的“庶民的民主”“勞工的民主”,并把争取民主同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聯系在一起。五四時期民主思潮發生的這一質的變化,給民主精神注入了新的時代内容,符合中國發展的客觀規律,适應了中國曆史發展的需要。今天,民主的含義是指在社會主義條件下,全體人民在共同享有對生産資料的不同形式的所有權、支配權的基礎上,享有管理國家的最高權利。這種民主是絕大多數人的民主,是人類社會最高類型的民主。
新文化運動時期,人們提倡科學,主要從反對封建迷信而言的,以期開啟民智,抛棄愚昧。但是,五四運動之後,一些轉向了馬克思主義的先進分子在提倡自然科學的同時, 逐漸摒棄了社會科學領域的種種唯心主義理論,他們開始用馬克思主義的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作為觀察國家命運的工具。今天,科學不僅指一種科學技術、科學知識、科學思想、科學精神、科學方法,還包括對科學真理的追求和探索。如對馬克思主義信仰的堅定和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想的追求,就是追求科學的一種表現。
愛國主義流淌于民族血脈,并在不同時代以不同方式表達
李亞男:愛國主義是我們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華民族團結奮鬥、自強不息的精神紐帶。愛國主義自古以來就流淌在中華民族血脈之中,并在不同的時代以不同的方式展現出來。在中國傳統“家國天下”的架構中,愛家即是愛國,忠君即是愛國。近代以來,愛國主義主要表現為是否堅持不屈不撓的反帝反封建鬥争。而在當代中國,愛國主義的本質就是堅持愛國與愛黨、愛社會主義高度統一,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自己,以實際行動投身到全面深化改革的偉大鬥争中,不斷為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盡一分自己的力量。
“愛國主義”的傳統文化淵源何在?五四以後的“愛國主義”表現出怎樣的現代性?
關于“五四精神”,怎樣理解“愛國”與“進步”的關系?
李亞男:近代中國發展到晚清日漸固步自封,昔日強大的帝國開始了一段淪為半殖民地的屈辱曆史。這一慘痛的教訓告訴國人,不追求進步就會導緻落後、挨打。所以,五四運動前夕,中華民族追求的進步體現為反帝反封建的抗争。五四運動時期,中國人民的抗争有了先進青年知識分子為先鋒,有了先進思想——馬克思主義為指導,這種“抗争”就具有更加明确的指向。從個人的角度來說,“進步”就是要求順應曆史和時代發展的潮流,始終奮進在時代前列,與時俱進,不斷學習,不斷奮鬥,不斷為民族的發展、社會的前進和人民的幸福創造輝煌。從民族的角度來說,追求進步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保持生機勃勃活力的不竭動力。
結合自己的體會,我認為當代青年應該朝這些方向努力:首先,要追求有高度的理想人生。一個人,不能僅僅為個人的利益而活,人生真正的價值在于實現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統一。而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樹立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和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念、在追求有高度的人生實踐中不斷讓青春在創新創造中閃光。
其次,新時代青年要胸懷憂國憂民之心、愛國愛民之情,也必須有過硬的本領來支撐,所以要與時俱進,不斷學習。當今世界,科技發展日新月異,知識增長綿綿不絕。新時代青年必須堅持虛心學習,勤奮學習,不斷增長知識和才幹,培養自己的創新思維和能力,在學習中增長知識、錘煉品格,在工作中增長才幹、練就本領。
文章來源:《長江日報》 2019年5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