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培永:從五個維度看中國制度的顯著優勢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總結了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13個方面的顯著優勢,很好地回答了中國制度為什麼值得自信的問題。中國制度當然值得自信,我們從五個維度去思考,答案自見分曉。

 

  從中國制度建設的曆史進程看,早就開啟了國家制度建設的議程。新中國成立後,中國共産黨就開始探索政權建設、制度建設,積極摸索符合中國實際的經濟社會事務管理體制。毛澤東同志力求開創的是執政黨與人民群衆共同分享政治權力、共同決定政治社會事務的制度,它與以資本為主導力量推動的西方現代化制度不同,本身就是一種全新的制度嘗試,可以說就是治理現代化的制度嘗試。改革開放伊始,鄧小平同志清醒地看到,領導制度、組織制度更帶有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長期性,社會主義的優越性要通過制度體現出來,要依靠制度來克服特權現象、官僚主義,解決思想作風、腐敗等問題。到現在,我國的制度建設已經有了長時期的探索,早就為中國制度體系的健全奠定了前提、做好了鋪墊。所以,不能說我們之前沒有提出治理現代化的概念,就沒有國家治理的實踐,就沒有思考治理什麼樣的國家、如何治理國家的問題。任何一個執政黨在任何一個時期總得面對治理的問題,現代國家不可能不治理,如果僅僅以是否提出明确的治理概念來判斷有沒有治理實踐,這顯然是有問題的。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所講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不隻是改革開放以來才創立的,而是新中國70年的曆程所創立的,是黨和人民在長期實踐探索中形成的科學制度體系。
 
  從中國制度本身的内在邏輯看,先進的治理理念貫穿國家制度體系的各個層面。在政治制度層面,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産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和基層群衆自治制度,再加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等,貫穿的是黨的領導、人民當家做主、依法治國相結合的政治理念。在經濟制度層面,公有制強調社會公平、保障共同富裕,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注重個體自由、創造性能力培育;按勞分配為主體,強調勞動的根本性地位,多種分配方式并存,凸顯資本要素與技術要素、管理要素等各種生産要素作用的發揮;社會主義注重社會公平,市場經濟發揮個人活力,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能夠保障社會主義的公平與市場經濟的效率的統一,等等,這其中貫穿的是人類社會兩個最基本價值理念——社會公平與個體自由的統一。還要強調的是,中國共産黨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既保持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與其他社會主義制度的同質性,又保持了自身獨特性,體現了對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的繼承性,保證了制度運行的持續性,它能最大程度解決西方國家選舉政治的弊端,避免過度依賴形象包裝,不顧國家長遠發展輕許承諾,相互制衡導緻政治效率低下,黨派博弈激烈造成社會分裂等局面的出現。中國的集體領導體制、幹部隊伍的執行能力、政令自上而下的有效貫徹、層層曆練的選賢任能等都是西方國家所不可比拟的。從根本上說,中國共産黨是最高政治領導力量,中國制度設計并沒有給資本提供主導政治、操控權力的通道,中國是世界上唯一有希望杜絕資本操控權力的大國,而西方國家已經完全給資本進入政治提供了合法性,使資本成為公權力背後的“垂簾聽政者”,失去了規制與駕馭資本邏輯的根本力量。中國吸納了作為西方國家制度核心的市場運作模式,又創造性地發揮了我們已有的社會主義基本制度;既以社會主義制度來規制資本,又通過法治約束權力,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裡。中國的制度邏輯把許多在西方國家看來不可能的東西變成現實,把看似矛盾着的東西在實踐中結合起來,這是西方國家不可比拟的。
 
  從制度運行的支撐要素看,中國制度處理好了四個方面的關系。一是處理好了制度和國情的關系,堅持社會主義基本制度與中國國情相結合。先進的社會制度如果不能與本國實際和發展需要結合起來,不能實際地促進本國生産力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制度優越性就無從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既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又植根中國大地,具有深厚的中華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擁護,表現出強大生命力和巨大優越性。二是處理好了制度和效能的關系,注重制度向效能的轉化。制度和能力要相結合,但并不是說制度完善,治理能力就強,治理效能就能凸顯出來。國家治理的制度好,要落實為治理的能力強。我國不是隻講制度體系,還講治理能力,既強調治理體系的現代化,又強調治理能力的現代化。在治理效能、治理能力方面具有很多國家不可比拟的優勢。三是處理好了制度與文化價值觀念的關系,注重以核心價值支撐制度。沒有支撐國家治理的核心價值理念,就沒有真正的治理現代化,制度框架就會形同虛設。我國注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注重文化滋養,強調中國價值,打造中國精神,為制度的現代化提供了軟實力、柔支撐。四是制度設計與道德修養的關系,緻力于提高治理主體的道德修養。硬性的制度離不開主體的修養,沒有道德、修養、理想、信念、信仰、精神境界的普遍塑造,也就不可能真正實現國家治理的現代化。中國共産黨建立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制度,以理想信念凝心鑄魂,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切實發揮道德在社會中的基礎作用,為中國制度的完善和發展注入了不可或缺的道德力量。
 
  從制度優劣的評價标準看,有好制度與壞制度之分,關鍵是應該堅持什麼樣的标準來評判制度的好壞。現在有些人經常挂在嘴邊的話,就是歐美國家制度有多好,我們國家制度有多差,殊不知,早就陷入到一種思維誤區中,那就是以西方的标準來評判中國制度,而且是以想象中的完美西方制度為标準來評判。制度是自己的制度,不是别人的制度,别人的制度再好,在中國也會水土不服,況且西方的制度并不是盡善盡美,它們自己都已經陷入重重矛盾中。以西方的标準來評判中國制度的優劣,怎麼可能會有道理?我們不能先天想象出一個完美的、不存在的西方國家制度,然後再對中國制度的實踐指指點點,更不能認為把西方的制度拿來在中國馬上實施,就能夠解決中國問題,推動中國經濟社會發展質的飛躍。說一種制度好,不是看這種制度宣傳得好,包裝得好,也不是看它在其他國家運用得好,發展得好,而是要看它是否與這個國家的曆史傳承、文化傳統、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适合,是否能解決本國的實際問題,能帶來自己國家的進步。我們說中國制度有優越性,是因為這套制度給中國帶來了世所罕見的經濟快速發展奇迹和社會長期穩定奇迹,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我們并不排斥各種制度之間進行比較,但不能忘了,比較的目的絕不在于比出勝負,而在于确定要以哪種制度更能适應本國實際和發展需要為标準,在于借鑒吸收對方好的方面,為己所用。很多國家東施效颦式地模仿西方民主,帶來的局面是政壇動蕩、經濟頹廢、社會失序;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我國則穩紮穩打,取得了令世界豔羨的成就,這是不争的事實。
 
  從制度發展的前景看,我們今天講制度自信,絕不是自視清高、自我滿足,更不是遮住眼睛無視問題,固步自封,而是相信中國制度會在不斷發展中其優越性也必将日益彰顯。鄧小平同志認為,我們的制度将一天天完善起來,它将吸收我們可以從世界各地吸收的進步因素。這就是制度自信的最好表達,一方面要堅信中國制度的發展的光明前景,另一方面要注重學習和吸收進步因素不斷完善。我們從來不認為中國制度是其他國家必須效仿的制度,是可以拯救世界所有國家的制度,我們總是認識到自己的缺陷,總是強調國家治理體系需要改進,總是看到民主法治建設同我們擴大民主法治的期盼還不相适應,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體制、機制、程序、規範以及具體運行還存在不完善的地方,保障人民民主權利、發揮人民創造精神方面還存在一些不足。我們清醒地認識到制度建設必須緊随黨和國家事業前進的步伐,必須順應時代潮流和主要矛盾的變化不斷完善和發展。當今世界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華民族偉大複興正處于關鍵時期,戰勝前進道路上的各種風險挑戰,必須在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上下更大功夫,必須把堅定制度自信和不斷改革創新統一起來,注意處理制度穩定和制度變革的關系,不斷革除體制機制弊端,不斷推進制度體系發展。
 
  就此而言,我們要有足夠的信心,中國制度必将展現出越來越大的優越性,但我們也要有耐心,從理念、制度到現實、能效的轉變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這個過程可能還會遇到各種各樣的風險和挑戰,切不可看到中國制度存在的某些問題就無限放大,就自信全無,就不去捍衛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制度保障
 

作者系beat365官方网站副院長,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來源:2020年《社會主義論壇》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