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培永 李茹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内在邏輯、現實困境與未來前景

 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的提出,是科學把脈中國文化狀況、破解中國文化困境的積極嘗試。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與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作為一個整體共同構成文化自信的對象,它們有“分”有“和”,“分”是基于曆史時間線索的區分,“和”則是指三者融合為一,在當代中國一體化呈現,并保證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貫通古今文化、兼容中西文明的文化觀念體系。今天之所以難以實現實質性的文化自信,根源在于存在兩個根本的對手,一個是特權與等級邏輯主導的文化價值觀念,一個是資本和市場邏輯主導的文化價值觀念。面對當代中國的文化困境,不能試圖往回走,假想完美的傳統文化,或依賴某種所謂真正社會主義的、政治革命的思維來分析現狀、解決問題;應該向前看,堅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行之有效的方案,看到社會主義文化是人類文化發展的必然方向,是客觀曆史進程必然呈現的結果。
關鍵詞:文化自信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革命文化 社會主義先進文化
 

改革開放曆經四十餘年,給中國帶來了全方位的社會大變革,極大地推進了中國的現代化進程。隻是,經濟、政治、社會、文化各領域的變革并不是齊頭并進、步伐一緻的,在人們心目中也并不是受到平等對待、同等好評的,不像經濟社會領域取得的成就讓人普遍認同,文化價值觀念領域似乎給人一種向下低走、甚至倒退的印象,政治腐敗、道德滑坡、信仰缺失、價值虛無、人性本私等沉重的話語時不時地給我們帶來或大或小的沖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的提出,無疑是科學把脈中國文化狀況、破解中國文化困境的積極嘗試。《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幹重大問題的決定》,也把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廣泛凝聚人民精神力量看作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現代化的深厚支撐,提出了堅定文化自信,堅持和完善繁榮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制度的具體要求。但提出要自信,不代表我們就能真正自信,通往實質意義上的堅定的文化自信,我們還需要搞清楚:要自信的文化究竟是什麼樣的文化?這種文化為何值得自信?制約文化自信的現實難題及其根源是什麼?中國文化發展将會走向何方、前景如何?回答好這些問題,是堅定文化自信的必然要求。

 

一、對何種文化的自信?

基于中國曆史進程尤其是近代以來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的獨特發展道路,今天我們所形成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由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與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三個組成部分構成的文化體系。我們所講的文化自信,絕不隻是對其中某一種文化的自信,而必然是對這個文化體系的自信,是對從古至今各曆史階段的文化所凝結的先進文化總和的自信。這是非常明确的。隻是,一旦進入到現實社會、日常生活層面,我們有可能就會基于自己的主觀判斷和情感愛好,過度推崇某一種文化,人為地割裂三者的關系。而單獨拿出一部分文化形成自信,其實都是文化不自信的表現,也注定不可能帶來普遍性、實質性的文化自信。

最容易出現的一種觀念是,認為講文化自信實際上就是要講傳統文化自信,就是要讓中國人意識到傳統文化有多好、對于解決今天中國乃至世界的文化危機多麼有價值。這種觀念抓住了傳統文化的積極的一面,雖然也承認有糟粕存在但還是從心理上對其高度認同,甚至會假定傳統社會是比現代社會更講道德的道德型社會,認為那個時期的人們淳樸、善良、誠信,看重、遵守道德規範,堅守底線與追求境界,而經過資本運作、市場經濟洗禮的當今中國,文化、價值、精神、道德層面的困境,要通過也隻能通過傳統文化的複歸來走出。

誰也不會否認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一些基本價值理念、名言金句在潛移默化影響中國人的言行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但我們不能因此陷入到“文化複古情結”和“傳統文化救贖論”的窠臼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傳統文化在其形成和發展過程中,不可避免會受到當時人們的認識水平、時代條件、社會制度的局限性的制約和影響,因而也不可避免會存在陳舊過時或已成為糟粕性的東西。這就要求人們在學習、研究、應用傳統文化時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結合新的實踐和時代要求進行正确取舍,而不能一股腦兒都拿到今天來照搬套用。從社會形态變革的角度看,中國從傳統社會進入到現代社會,必然伴随價值觀念的重建,必然要革除一些不符合現代社會的傳統價值觀念。傳統文化的很多文字、言論再好,直接搬過來也無法産生實效,一些東西已經被曆史所淘汰,總去感歎留戀它們曾經發揮的作用,人為強調它們的當代意義、重大價值,隻會是一廂情願、于事無補。

看到今天不如人意的文化狀況,就想象過去的傳統社會美好,就想用傳統文化來解決今天的問題,這種理解本身是有問題的。傳統文化歸根到底是在以特權與等級主導的統治秩序中形成的,傳統社會對人的剝削和壓迫就是在穩定的道德秩序、價值體系下進行的。看到傳統社會所留下的典籍,留下的為人處世、修身正心的名句,也不能認為在當時的社會生活中實際情況也是如此,道德上的言論不代表就是道德上的實際行動,書本描述的人生境界不代表以前的人就真做到了。對傳統文化的過度推崇、過度渲染,會讓我們誤以為存在着曾經的“精神飽滿時期”“道德黃金時代”,而更加質疑改革開放後中國的文化境遇、道德狀況,導緻越是對傳統文化自信就越對今天文化狀況失望、對社會主義文化不自信局面的出現。而且,一部分過度推崇傳統文化的人,本身也是對革命文化、社會主義文化的不自信者,甚至是批判者,他們扮演的恰恰不是助推而是阻礙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的角色。

與之相反的一種觀念,将傳統文化一概視為封建主義的或解放前的東西,對提倡學國學、講傳統文化禮儀、背《三字經》《弟子規》等現象表示出憂心忡忡,總認為這是一種倒退。這種觀念認定,改革開放引入資本運作,搞市場經濟,沒有真正堅持社會主義公有制,沒有走在馬克思主義、科學社會主義原則指導的正确道路上,導緻了兩極分化與社會不公,共同富裕難以實現,也進而導緻了中國社會的風氣不正、道德淪喪、利己主義盛行、精神萎靡等問題。這是沒有将革命進行到底、沒有進行真正的社會主義事業帶來的結果,他們因此懷念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甚至文化大革命時期中國人的精神世界,認為當時中國人的精神狀态是高尚的、純粹的、充滿鬥志的。

這種觀念呼籲革命理想和革命精神的回歸,重提消滅私有制、開展階級鬥争、剝奪資産階級的話題,追求純之又純的、真正的社會主義來解決中國的社會問題、文化問題。它所強調的雖然是“革命”的文化,但其内含的思維不是具有建設性的社會革命的思維,而是解構性的、摧毀性的政治革命的思維,一種對抗的、對立的思維。這種革命的文化或思維觀念一旦轉化成實際行動,隻會割裂社會,帶來社會的對立、分化、動蕩,無助于文化自信的堅定和現實問題的解決。

還有一種明顯體現出綜合性追求的觀念,主張将中國傳統文化與以馬克思主義為主線的社會主義文化結合起來,以應對現在的文化困境,這當然是應該值得追求的方向。但錯誤也可能在這裡出現,那就是這種綜合是建立在将兩者進行截然區分的基礎上,它強調傳統文化與社會主義文化,一個是源自中國本土的文化,一個是外來傳入的文化;一個是傳統社會的文化,一個是現代社會的文化;一個是修身正心之文化,一個是治國理政之文化;一個落實在微觀個體,一個作用在宏觀社會。以“内”“外”之别、“古”“今”之分、“修身”與“治國”之用區分兩者,強調以傳統文化修身養性,以社會主義文化治國理政,這種理解看似有道理,實際上忽略了兩者的相通性、關聯性、傳承性,否定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内在統一性。

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立足于中國現代化進程中的文化形态,是與中國現代化、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相适應、相匹配的文化,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主體性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首先與革命文化不能完全切分,革命文化是在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社會主義革命(也應包括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所形成的優秀文化、精神氣質,那段曆史已經過去,但那段曆史所生成的革命文化保留了下來,融入到今天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之中。從中國共産黨一以貫之進行的社會主義事業的角度來看,革命文化也是整體性的社會主義文化的一部分,作為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起點的文化形态。單獨提出革命文化,是對那段客觀曆史進程的尊重和強調。但是割裂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内在傳承性,否認革命文化的現代轉化,反而就會讓革命文化失去了生命力。

人們習慣上認為,馬克思主義、科學社會主義是一種外來的學說,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則是其在中國曆史實踐中生成出來的文化,是外在于中國本土文化的。實際上,馬克思主義、科學社會主義雖然起源于19世紀的歐洲,但它早已經成為跨越時代的世界性的思想、學說,其之所以能在中國紮根,有當時中國革命實踐的需要,但根本上還是因為其所内含的價值觀念,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存在着契合之處,特别是兩者的主導價值理念都是社會公平而非個體自由,兩者都包含着治國理政的智慧,都有對未來理想社會(大同世界與共産主義)的共同追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形成,已經雄辯地說明了社會主義早就不是舶來品,也說明了社會主義文化不再是外來文化,而是在傳統文化基礎上生成的當代中國文化形态。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的講話所指出的,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後,科學社會主義的主張受到中國人民熱烈歡迎,并最終紮根中國大地、開花結果,決不是偶然的,而是同我國傳承了幾千年的優秀曆史文化和廣大人民日用而不覺的價值觀念融通的。可以說,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本身也是對傳統文化優秀部分的繼承和發展。經過創新性發展、創造性轉化的優秀傳統文化就是社會主義文化的一部分,傳統優秀文化的當代表現形式也就是社會主義文化,我們不能隻講兩者區别而不講兩者的統一性。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繼承優秀的傳統文化是必然要求,而非或然選擇,不可能因為要走社會主義道路,要建立新的政治經濟制度,就可以創設出與過去完全割裂的全新文化。但鴉片戰争以來的中國近現代史業已表明,單單依靠傳統文化并不能包治百病,也不能解決中國的文化發展問題,不進行自我革新的中國傳統文化無法承擔起救亡圖存的曆史重任,更無法推動中國社會的現代化進程。傳統文化的現代化轉化,恰恰是從中國革命開始的。革命,不僅僅是革舊制度、舊社會、舊秩序的命,還要革掉舊文化、舊價值、舊觀念的命。革命過程确實存在過激的地方,但總體趨勢是抛棄傳統文化中的糟粕,把好的東西留存下來,傳統文化與革命文化也絕不隻是對立的,革命文化則必然是傳承了優秀傳統文化的精華,革命文化的形成恰恰意味着傳統文化的自我否定與新生。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也正是因為有傳統文化和革命文化的内在滋養,才具有鮮明的中國風格和中國底氣,有了更進一步深入人心的可能。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與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應該是有“分”有“和”的。“分”是基于曆史時間線索的區分,三種文化的存在是中國社會曆史發展道路在文化上的反映,也是中國文化發展本身的邏輯,隻有從中國曆史的進程來審視中國文化的時候,才會有三者的區分。“和”則是指三種文化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在當代中國是一體化呈現的,是融合為一的,共同構成中國現代化的文化觀念體系,這保證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貫通古今文化、兼容中西文明的文化觀念體系。三種文化已經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不能人為指認一種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就不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革命文化就不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也同樣不能認為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革命文化就不再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二、為何難以文化自信?

堅定文化自信不能脫離具體的、曆史的現實環境,不能自說自話,必須客觀全面把握當前中國文化狀況,直面今天中國的文化難題,弄明白我們難以堅定自信的原因。所謂不破不立不能隻講立,不講破,不去分析應該破的對象、應該破的文化形态。如果我們隻是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有多好,應該堅持、應該自信,而看不清其所處的文化境遇、其所要面對的對手,那麼我們也永遠建立不了真正的文化自信。

描述當前中國的文化境遇,我們想引入一個強調多元性、差異化的但可能會引起質疑的範疇——“後現代文化狀況”。這個範疇,我們不是在任何一個思想家的語境裡使用,純粹是強調中國各種文化形态、多元文化價值觀念并存而且都有一定受衆認同的狀态。需要回答的質疑是,一個追求現代化的國家有沒有可能出現“後現代文化狀況”?一個在經濟、政治、社會領域都處于現代化進程中的國家,文化超前地進入後現代是否可能?

我們并不認同“後現代”是超越現代之後的純時代的概念,而将其理解為文化領域中與現代性相對的特質。現代性注重的是單一性、統一性、同質性,後現代性則強調的是多元性、差異性、兼容性,這裡的“後現代”其實可以用“多元、多樣、多變”這樣的詞來替換。中國近代以來被動與世界接軌,給中國後現代文化狀況的出現提供了時代背景。一個趕超型的後發國家,要想在全球化進程中與西方發達國家交往而不被同化和吸收,必須既要保持自己的傳統,又要借鑒先進的文明,注定其隻能在同時保持自有傳統和借鑒西方文明中進行社會現代化。也就是說,追求現代化的中國必然要在後現代化文化狀況中,即在多元多樣多變的文化狀況中完成社會的現代化。

我們在思想文化領域出現的困惑都能在這裡找到依據。後現代文化狀況決定了任何一種文化都很難獲得普遍性的認同,封建的、落伍的、懷舊的、虛無的、超前的、西方化的乃至迷信的、色情的文化都會有自己的立足之地,這就造成了琳琅滿目的文化亂象。從另一個方面說,這也是中國社會進步的表現,如果一個社會隻有一種文化形态,人們都信奉同一種觀念,這個社會絕不是理想的社會,但如果無法解決讓先進文化占據主導地位的問題,這樣的社會也注定是不能令人滿意的社會。

透過當前中國的後現代文化狀況,我們會看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兩大對手,第一個就是以特權和等級邏輯主導的文化價值觀念,這與中國專制社會漫長的曆史進程有關。中國傳統社會立足自然經濟,打造出非常有韌性的、超穩定的維護特權和等級的文化價值觀念體系,形成了一個具有頑強生命力和恒久穩定性的、乃至被認為天然不可動搖的倫理秩序。近代中國進入現代文明的進程中,一直努力嘗試打破這種文化價值觀念的支配,無論是新文化運動還是“文化大革命”,實際上都是改造舊思想、舊文化、舊道德從而實現思想、道德、文化重建的嘗試,到今天我們也不能否定它們對于消除舊道德、舊文化價值觀念桎梏,對于建立現代文化價值秩序所發揮的作用。隻是這些嘗試并沒有徹底根除這種文化價值觀念,鄧小平在20世紀80年代初還指出,黨和國家領導制度的種種弊端“多少都帶有封建主義色彩”,并提出要“肅清封建主義殘餘”的任務。

直至今日,特權與等級邏輯還彌漫在許多中國人的意識深處,自覺不自覺地體現在為人處世的方方面面。究其原因在于,文化發展有其自身的特性與規律,文化價值觀念沉澱在人的心靈深處,并且代代傳承,具有強大的穩固性和隐蔽性。不是建立一種新制度,就能夠自然破除人的舊觀念,不是建立了新制度,就能樹立起新價值理念。特權、尊卑、宗法、官本位、官崇拜等觀念在中國人意識中紮根太深,并不會伴随着經濟和政治制度的變革就自然消亡。官僚主義作為中國社會的一種惡疾,與國人對于特權的推崇有極大的關系,腐敗的官員迷戀特權,而普通人自身對特權和等級的崇拜更為官僚主義提供了舒适的環境。而一個頭腦中充滿特權等級觀念卻生活在現代的人,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現代人。特權與等級主導的文化價值觀念是中國現代化進程的重大阻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必須要戰勝的一個對手。

改革開放引入資本運作、市場經濟,一定程度上打擊了以特權和等級主導的文化價值觀念,但也衍生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另一個對手——資本和市場主導的文化價值觀念。資本和市場的運作,給中國帶來了巨大進步,但也同樣帶來了諸多問題;它沖擊了政治權力的特權,又帶來了新的特權——資本的特權;它解決了一些問題,又制造了新的更大的問題。資本和市場本身似乎就是個矛盾的統一體,去批評它和去贊揚它,都能找到很多的理由。

對中國文化發展來說更為根本性的是,人類社會締造出資本和市場,資本和市場反過來重塑了人。資本和市場都是人們創造出來用于服務人的,但它們一旦生成,就可能會支配人本身。合理的邏輯是,人們有需要,按一定的生産方式組織起來,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有技術的出技術,有管理的出管理,生産出東西來滿足人的需要;但資本邏輯所要求的卻是以資為本,而不是以人為本,人的需要必須作為資本擴張的手段,而不是目的。你沒需要,也得刺激出來需要,而且得刺激出來更多的需要、無止境的需要,才能進一步進行資本的擴大再生産。

到頭來,人們有可能會忘記資本是為人服務的工具,而陷入到對商品、貨币、資本的盲目崇拜和追逐中。利潤交換的原則滲透到所有領域,世上的一切都可以用金錢來衡量,用金錢來換取,如果換取不到,隻是因為沒有付出足夠多的金錢。因為“凡是我作為人不能做到的,也就是我個人的一切本質力量所不能做到的,我憑借貨币都能做到”。我們可以用“資本人”來形容受資本邏輯支配的社會主體,他們看待社會現實、社會問題乃至做任何事情,往往是從有沒有利潤、有沒有利益、有沒有好處、有多少金錢作為标準來思考,忙碌于占有更多的錢,用更多的錢再生更多的錢。永遠沒有錢多的時候,成為人的日常生活方式。“一切向錢看”不僅是時髦的口号,而且還是很多人信奉的至理名言與自覺的行為準則,它所蘊含的“深意”是為了賺錢可以置道德于不顧,可以不惜一切代價。

今天我們所感歎的許多文化價值觀念問題都能從這裡找到根源。當前中國功利主義、個人主義、利己主義、拜物主義、消費主義、實用主義等各種思潮、價值觀念、生活方式并不少見。在資本、利益、财富面前,誠信、理想、信念、尊嚴乃至親情、友情、愛情會被狠狠地踩在腳下。任何道德言論都是蒼白無力的,道德要服務于資本,如果講道德不利于資本和财富的積聚,那當然就不需要講道德,如果道德被接受,那也是因為講道德有利于資本,道德本身構成資本的要素,變成了“道德資本”。一些人把商品、貨币、資本當做了幸福的必要條件乃至幸福本身,讓真正帶來幸福的真、善、美、愛甚至生命變成了資本的殉葬品。改革開放後生成的資本與市場邏輯主導的文化價值觀念,确實給中國社會帶來了沉重的文化困境和道德代價。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主體是社會主義文化,社會主義文化内含的基本價值理念是以社會為本、以社會中的人為本、以社會中的人與人的和諧關系為本,它必然要破除以資為本、以貨币為本、以占有更多為本的資本與市場文化,也必然要破除以特權為本、以等級為本、以官位和級别為本的特權和等級文化。它反對特權,既反對權力的特權,也反對資本的特權,它要破除人們因為擁有權力和資本就高人一等的價值觀念,讓人們牢固樹立差異的、個性的、平等的存在的價值觀念。特權和等級主導的文化價值觀念、資本和市場主導的文化價值觀念隻要存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價值觀念的确立,就依然是需要努力的方向。

 

三、文化自信的前景展望

面對改革開放帶來的如此的文化狀況,面對如此強勁的對手,我們如何堅定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真正自信?或者說,文化自信有可能進入到大多數人的内心之中嗎?我們有可能獲得實質性意義的自信嗎?答案是肯定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的前景光明,我們應該保持樂觀的态度。我們要往前看,而不是看到問題就往回走,就假想用傳統文化的複歸來解決今天的問題,就想當然地認定堅持所謂的純粹的社會主義、堅持當初革命的理想就不會出現今天的問題,從而形成一種貌似經濟社會在進步、唯獨文化價值觀念在倒退的虛假觀念。當前中國文化的發展與中國經濟社會發展一樣,不能說沒有問題,但其總體上是進步的,是符合人類曆史潮流的,看到問題就試圖往回走的思維方式不符合曆史發展規律,也就無法真正解決問題。

中國文化發展的前景樂觀,首先是因為改革開放四十多年的曆程,使得中國物質财富迅速積累,人們的經濟生活水平大幅度提升,中國社會各領域取得飛速進步,這為文化自信奠定了堅實基礎。文化和經濟、政治、社會是不能分割的,生産的發展、經濟的繁榮是文化進步的前提,也是文化自信的保障,這是人類社會從古至今已經證明的鐵律。連吃穿住用行等基本物質生活需要都無法滿足,談文化自信就是空洞的、形式的。我們有些人文化自卑,原因也是認為中國經濟、政治、社會落後,達不到發達國家的水平,而這一點正在不斷被改變。當然,這個改變是一個循序漸進的、不斷解決問題的過程,想要一次性解決中國所有問題,一口氣吃個大胖子的想法是不切實際的,也是對中國發展的一種苛責。把握、預見中國發展的大趨勢和發展帶來的最終成果,就是建立文化自信的基礎,而并非要等到中國經濟、政治、社會面貌全然改變後才敢談、才能談自信。

中國文化發展的前景樂觀,還在于改革開放使中國人的理性精神、理性素養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為文化自信提供了智力支撐。這是資本與市場運行帶來的好的結果,是資本與市場主導的文化價值觀念善的一面。在市場經濟中,市場主體必須要有理性,有獨立思考能力,否則就無法在激烈的市場競争環境中生存和發展,這勢必形成倒逼機制,促使人們成為理性的主體,樹立自主意識、競争意識、效益意識、開拓意識,以保證個人正當利益的實現。正是市場經濟的運行,改變了人的封閉性、依附性、順從性特征,促成了有理性、有個性、有獨立思考能力、自由的多元主體的生成。這是近代以來中國社會轉型需要的獨立性人格,是重構社會主義現代化道德、文化、價值秩序必須具備的前提,具有不可質疑的進步意義。雖然這一進步伴随着自私、貪婪等附帶品,但我們應該相信,這些壞的方面将随着制度的健全而被消除,而理性、平等、自由、民主意識等好的方面将會發揚光大。

我們之所以最終會形成實質意義上的文化自信,歸根結底是對人本身的自信。權力與資本都是人在生産勞動過程中創造的、服務于人的生産和生活的,本來應該為人服務,但權力和資本卻日益制度化,圍繞它們形成的價值觀念秩序迫使人去遵守、去服從,使人的勞動和生活受到壓制。但這隻是人類曆史進程的特定階段,不是最終的階段,随着人類社會的進步,随着制度設計的不斷完善,人們的素質與眼界必将進一步提升,必将擺脫對于自己創造物的迷戀,從而戰勝并駕馭資本、權力等創造物,使勞動和生活獲得解放。這正是社會主義、共産主義事業追求的目标,是社會主義文化價值觀念的核心。如果說專制社會體現的是權力的傲慢,資本主義體現的是資本的力量,那麼社會主義體現的則必然是勞動的尊嚴、人本的價值。我們對社會主義文化自信,正是因為它張揚勞動的價值,主張以勞動的邏輯代替資本的邏輯、特權的邏輯,正是因為它相信人的力量,相信人一定可以獲得自由而全面的發展。

我們對社會主義文化的自信,也建立在對曆史規律深刻把握、對人類社會文化發展科學洞見的基礎上。應該看到,社會主義代表着人類社會曆史發展的必然趨勢,社會主義文化代表着人類社會文化發展的方向。今天令很多人憂慮的價值觀念紊亂、誠信道德、信仰信念缺失的現象,不是社會主義文化本身有問題,而恰恰是因為社會主義文化還沒有能夠占據主導地位,資本和市場主導的文化價值觀念仍然強勢。如果我們承認現在面臨的問題就是資本的力量大于一切,或者說如果不加規制資本即将主宰一切的社會現實,看到資本文化、市場文化的負面效應,看到衆多的文化問題、道德難題,就更應該堅定社會主義文化形成的現實必要性。隻有社會主義文化是資本與市場文化價值觀念的規制力量,它一定也是解決今天中國面對的文化價值觀念困境的最終方案。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本身兼容并包的特質也值得我們自信,它不是在講“中國特色”的時候,與人類已創造的文化形态劃清界限,恰恰相反,它是對中國傳統文化、西方文明以及其他文明優秀成果的兼容并包,這種特質是适應多元多樣多變的、後現代文化狀況的,如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單一性的一種顔色,它隻會讓自己受到孤立的冷遇,根本無法适應這種狀況,也談不上引領各種文化形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吸收中國傳統文化、資本文化中好的東西,又祛除它們落後的地方,再經過不斷的現代化發展、創造性發展,也才能最終完成對特權與等級主導的文化價值觀念和資本與市場主導的文化價值觀念的雙重超越。隻有讓自己立足于人類一切已有文化文明基礎上、又經過自身發展揚棄已有文化文明的文化,才值得自信。


作者簡介:陳培永(1981-),山東單縣人,哲學博士、博士後,beat365官方网站研究員、博士生導師;李茹佳(1991-),山西平定人,beat365官方网站博士生。
原文載《學術研究》2020年第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