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培永:感悟思想的永恒魅力——馬克思的理論與今日之中國社會
分析人類社會的基本方法
馬克思、恩格斯的理論之所以能夠改變中國社會的進程,是因為它把哲學從“天國”拉回“人間”,将關注視角對準現實社會,提供了分析人類社會的基本方法。馬克思提出的新世界觀中的“世界”,不是外在于人和社會的抽象的存在,而是由我們的活動、我們的關系和我們的觀念所構成的統一體。解釋世界和改變世界,就是要解釋和改變我們的活動、我們的關系、我們的觀念。
馬克思為此對我們身處其中的社會進行了解剖,将其劃分為生産力、生産關系(其總和構成經濟基礎)、政治的法律的上層建築與社會意識形式等要素。這種劃分讓我們明白,在不同曆史階段,會有不同的中心問題和主要矛盾,要善于抓住中心問題和主要矛盾并着力解決以推動社會的進步。近代以來的中國革命最先解決的是政治上層建築的問題,讓中國獲得了主權獨立和民族解放。改革開放抓住了最具基礎性作用的要素——生産力,确立了解放和發展生産力、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任務。全面深化改革,明确的基本理念或思路,就是讓上層建築适應經濟基礎,讓生産關系适應生産力。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的每個階段,都能看到這種社會方法論的作用。
馬克思還把人的生活區分為物質生活、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并指出“物質生活的生産方式制約着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由此可看出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态“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理論原點。分析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人民對于物質文化生活的需要轉變為對于美好生活的需要,美好生活不是對立于物質文化生活,實際上它是包括物質生活、社會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的多重所指,是物質生活需要得到滿足後才能緻力于實現滿足的需要。
現代社會問題的精準把脈
解釋世界、改變世界,就是要觀察時代、引領時代。馬克思審視的“現代國家”和“現代社會”,是特權和等級邏輯終結後的國家和社會。每個人都擁有平等的公民身份,都擁有自由權、财産權、人權等政治權利和自由,也就是都在政治領域獲得了解放,馬克思稱之為政治解放。但他發現,人們僅在政治國家層面上獲得解放是不夠的,沒有物質生産領域、經濟社會領域的解放作為基礎,政治國家層面的權利和自由,可能就會淪為形式,就會淪為少數人而不是大多數人的解放。馬克思、恩格斯追求的解放是所有人或大部分人在政治、經濟、社會、思想觀念等領域的解放,也就是人的解放。
馬克思發現,現代社會實際上出現了兩大領域的割裂,一個是政治國家,一個是市民社會,問題的根源就在作為物質生活關系總和的市民社會領域。在市民社會中,他發現三個根本問題。一是公民或“公人”更多是理論上的宣稱,在現實生活中更多的是“私人”;二是人與人之間不僅僅有公民之分,還有階級之分;三是資本是現代社會真正的主宰者,誰擁有資本誰就能擁有一切。
要看到的是,馬克思、恩格斯并沒有完全否定資本,還肯定了資本的曆史作用。這給我們的最大啟示,就是既要利用好資本和市場的活力來發展經濟,又要防止資本擴張帶來政治腐敗、社會兩極分化、生态環境惡化等問題。中國在制度設計上沒有給資本操控政治、主宰權力以合法性和正當性,國有企業、農村土地集體所有能使權力保持獨立的“經濟基礎”,也能防止資本向一切領域滲透。
崇高社會理想的不懈追求
觀察時代是為了引領時代,就應該謀劃未來。與很多哲學家、思想家對人類社會持悲觀态度不同,馬克思、恩格斯雖然以一種冷峻的、犀利的眼光看待人類社會曆史發展,但他們對未來社會走向抱有樂觀希望,從而能夠達到激勵人們不斷奮鬥的目的。馬克思、恩格斯相信社會之人本身會改變,相信人類一定會不斷地理順生産關系,理順人與人之間的各種關系,最終走向大多數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走向共産主義。在他們看來,共産主義就是人類社會的崇高奮鬥目标,“共産主義從出現到實現”就是人類社會的一條價值主線。
要引領時代,既要有美好主觀願望,又要尊重客觀曆史進程。馬克思、恩格斯是理想的,又是務實的,他們從來沒有認為共産主義能一步到位,能畢其功于一役,而是認為應該将這項事業看作長遠目标,根據不同階段制定近期目标。在晚年的時候,馬克思還提出了資本主義社會經過過渡階段,到共産主義社會第一階段(後被稱為社會主義社會)、共産主義社會高級階段的設想。
把小目标、中目标、大目标結合起來,這是馬克思、恩格斯為那些為崇高社會理想而奮鬥的政黨、國家乃至個人提供的必要指南。共産主義理想和目标激勵了中國一代又一代人。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逐漸形成了一個包含小康(總體小康、全面小康)、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共産主義社會等目标在内的目标體系,正是對這些富有感召力戰略目标的追求。
實現社會理想的現實路徑
光有理想不行,還得找到實現理想的路徑。馬克思、恩格斯不僅為人類社會樹立了遠大理想,而且還指明了通往理想的現實道路。這條道路最直接的表達就是革命之路。馬克思主義從開始傳入中國,到被接受并最終改變中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它是主張革命的理論,并能夠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中國共産黨堅定地選擇了政治革命這條路,自覺承擔起領導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使命,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為今天中國取得的一切成就奠定了政治前提。有人錯誤地認為,改革開放後,中國就不再走革命之路,實際上沒有認識到改革是中國的第二次革命,是當代中國新的偉大革命。
中國的道路一直都是一條革命之路,隻是在不同階段有不同的側重點。革命有政治革命與社會革命之分,全面深化改革更加凸顯了社會革命的意義,即要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實現社會的全方位變革。革命的本質不在于采用何種手段或方式,而在于能否建造出新的社會形态。近代以來的中國革命一定意義上就是實現中國從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的轉化,把中國建設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還要看到的是,當今中國要解決在改革深水區和矛盾凸顯期的問題,歸根結底還是要靠、也必須靠中國共産黨的自我革命來帶動整個中國的社會革命。這是解決當前中國問題、全面深化改革的政治路徑。
改變社會的主體力量打造
一種理論要改變社會曆史進程,最終還是要靠人,還是要找到相信并依靠這套理論、願意并有能力将其中的理想轉化為現實的主體力量。馬克思、恩格斯是非常注重激發革命主體意識、發揮政治主體力量的哲學家。他們一開始就把自己的哲學定位為無産階級的“精神武器”,把無産階級當作自己哲學的“物質武器”;他們一生始終相信無産階級能夠完成人的解放的使命,相信人民群衆才是曆史的創造者。馬克思、恩格斯還非常注重領導力量即共産黨人作用的發揮。衆所周知,他們曾以“宣言”的形式公開說明了共産黨人的基本觀點、目的、意圖,宣布了共産黨将承擔什麼樣的使命,它近期和長期的目标是什麼,它将如何進行行動。正是如此注重主體力量和領導力量的打造,他們才能實現“精神變物質”,使自己的理論不僅成為解釋世界的理論,還成為改變世界的理論。
中國共産黨人以馬克思、恩格斯的觀點為基礎,在其豐富的曆史實踐中,進一步明确了黨的性質、宗旨、使命、目标、任務、路線等内容,在不同的曆史階段,始終堅持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不斷加強黨的領導和黨的建設,發揮馬克思主義政黨在中國社會進程中領導力量的作用。在長期執政的情況下,中國共産黨始終強調人民群衆的主體地位,相信人民群衆的力量,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一切依靠群衆、一切為了群衆,這都與馬克思、恩格斯的理論觀點相一緻,都是馬克思、恩格斯的理論在中國社會繼續發揮作用的表現。黨的領導力量和人民主體力量,一直在發揮作用,不斷推動中國社會的發展進步。
作者:beat365官方网站副院長、博士生導師
本文刊登在《中國紀檢監察報》2020年4月30日理論周刊第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