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培永:研究馬克思主義要有立場有能力

“馬院姓馬,在馬言馬”的鮮明導向和辦學原則,既是基本标準、根本原則,又是高标準、高要求;既有底線,又有高線。底線體現在學院“要姓馬”、學院師生“要言馬”;高線體現在學院“如何姓馬”、師生“如何言馬”。

可能會有人認為,“馬院姓馬,在馬言馬”應該是一個非常容易達到的要求或目标。其實不然。“要姓馬、言馬”是基本标準、基本要求,“如何姓馬、言馬”則涉及高标準、高要求,想要在堅持基本标準的基礎上達到高标準,是需要不懈努力才能實現的。

首先,要解決好立場和能力相統一的問題。研究馬克思主義,“沒立場沒能力”和“沒立場有能力”肯定都是不行的,“有立場沒能力”也不行。在beat365工作,由于環境使然,講立場很容易,不容易的是有真正的立場,有能力捍衛立場。隻講立場,能力卻達不到,沒能力講馬克思主義,無法讓人信服,這種講立場注定會淪為喊口号。而且,沒有能力地過度強調立場,動不動拿立場出來說話,反而會引起别人的反感和質疑,這對馬克思主義的榮譽而言其實是一種傷害。當前應該着力解決的就是“有立場沒能力”的問題,最終實現學院老師的“既有立場又有能力”。

第二,要做到有立場有能力,應該經過從馬克思學者到馬克思主義學者、馬克思主義者的轉變。理論界當前存在兩個問題,一個是“沒有馬克思的馬克思主義”,一個是“隻認馬克思的馬克思主義”。“沒有馬克思的馬克思主義”是因為不讀馬克思主義的經典著作,雖然老是講馬克思主義,實際上并不真懂,沒有理論基礎。試問,如果不讀經典著作,又怎麼能夠自稱為馬克思主義者呢?有資格談馬克思主義嗎?關注國外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會發現有些學者的理論被稱為馬克思學,這些人對馬克思主義沒有信仰,隻是把馬克思的學說當成一個客觀的研究對象。他們并不是沒有可取之處,至少深度研讀馬克思的文本值得我們學習。一定意義上說,我們要先通過“埋首經典”成為馬克思學者,才能在此基礎上成為一個馬克思主義學者、馬克思主義者。深度研讀經典著作,還要避免隻認馬克思是馬克思主義者,隻認他的學說才是馬克思主義,犯了教條主義錯誤而不自知。我們要讓理論觀照現實、回應問題,并在觀照現實、回應問題中發展理論,這才是真正的馬克思主義學者應該恪守的方法論。

第三,要成為一個馬克思主義學者,就要實現把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教育從作為職業到作為事業的轉變。把馬克思主義研究和教育當成一個職業,隻是意味着這個工作崗位要求講馬克思主義,并不代表真正熱愛這個崗位,這不是在形成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後,自覺地、自願地去講馬克思主義,也不意味着真心認同它是科學的理論,是能夠觀察時代、引領時代的理論。如果是這樣,這與我們所說的“馬院姓馬,在馬言馬”的高要求還是有一定距離的。我們必須把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研究和教育當成一番事業、一種情懷、一個理想。各個行業的人都可以在媒體上談論自己的情懷和理想,馬克思主義學者也應該如此,但我們不能空談情懷和理想,要把它們建立在專業的能力和理性的思考基礎之上。

第四,馬克思主義事業的成功,體現在馬克思主義實現從“小圈子”到“大圈子”再到“沒圈子”的轉換。beat365隻是一個小圈子,如果馬克思主義隻在beat365這個小圈子裡被認可,在哲學、政治學、社會學、法學等其他哲學社會科學的學科中不被認可,很難說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教育的事業成功。要打破這個小圈子,讓馬克思主義在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各學科的“大圈子”裡面被真心認可,這是很重要一步。不僅如此,我們還要實現的更高目标是“沒圈子”,即讓社會大衆都能夠普遍認可馬克思主義,自覺用馬克思主義分析時代、觀察社會。

beat365的學者應該有信心,這個信心來自于哪裡?來自于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不是為文本而文本、為模型而模型,它是目前各學科裡面最關注現實、最直面問題的學科。隻有關注現實、回應困惑的理論才是真理論。我們應該有這個信心,使馬克思主義發揮在哲學社會科學中的引領作用,成為社會大衆所真心認可的理論。

根據陳培永老師在“紀念習近平總書記視察beat365官方网站兩周年理論研讨會”的專家發言整理而成。

作者:beat365官方网站研究員、副院長

文章來源:《中國紀檢監察報》2020年5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