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培永:以民主與法治的方式,“集中力量辦大事”

經過不算長的一段時間,中國戰“疫”取得了階段性勝利,其中有很多值得總結的經驗,有一條一定要講,那就是“集中力量辦大事”。對這一經常被說起,也經常得以顯現的優勢,不能說我們都能做到高度認同并能堅定自信,長期以來還是存在不同的态度和看法,包括糾結、懷疑甚至否定。事實勝于雄辯,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為“集中力量辦大事”作了很好的正名。再去懷疑或否定這一優勢,難再有理直氣壯的理由了。

原文 :《以民主與法治的方式“集中”》

        作者 | beat365官方网站副院長   陳培永

 

戰“疫”告訴我們,總有一些事情需要集中力量。

 

事有大小之分,不是所有的事都需要、都值得集中力量。有些小事當然不用集中力量,也不應該去集中力量;而一些大事,必須集中力量才能辦好,不集中力量隻求自保、各自為戰最終将會傷人傷己。新冠肺炎疫情無疑是大事,甚至是大事中的大事,不集中力量是不可能解決的,是解決不好的。中國是一個大國,大國治理注定會有不少大事出現,集中力量将繼續是不可或缺的。

 
 

戰“疫”告訴我們,集中的力量歸根結底是團結與合作的力量。

 

戰勝病毒離不開醫生、護士等衆多行業人員的逆行,離不開醫用物資、生活物資的捐贈,離不開大量資金的投入,集中的力量無疑就是全國的人力、物力、财力。這種力量是物質力量與精神力量的統一,是人們團結與合作的力量,是人民群衆的力量。有哪一個人沒有參與抗“疫”的戰役呢?即使從頭到尾堅持閉門不出的我們,也是“人民戰争”汪洋大海中一朵不可或缺的浪花。甚至,我們集中的力量不僅僅是一國民衆的力量,還有國外衆多政府和民間的力量。

 
 

戰“疫”告訴我們,一個國家不是想集中力量就能集中力量的。

 

我們能夠做到集中力量,是有制度保障的,比如強有力的中國共産黨的統一領導、統籌協調,無論是幹部下沉排查,還是醫護人員上一線,黨員要沖在前頭。比如以公有制為主體的基本經濟制度,無論是疫情下的口罩、防護服批量生産,還是方艙醫院建設的中國速度,再或者全國醫療系統馳援武漢,國有企業和公立醫院都發揮了重要作用,這是推崇私有化、市場化、自由化的國家難以辦到的。

 

 

戰“疫”告訴我們,集中完全可以是按法律來、按制度來的集中。

 

有觀念把“集中力量”和“集權”劃上等号,聽到集中就批判,聽到民主就推崇,認為講集中就必然會不顧民主法治、破壞程序正義。這種觀念質疑的不是集中力量本身,而是集中力量的方式。實際上,集中力量的内含之意就是以民主與法治的方式集中,任何為了集中而置民主與法治于不顧的做法都是與之相違背的。在重大事件處理上,集中力量不可能盡善盡美,具體操作難免會有缺漏,但不可因為具體操作的問題就質疑這一優勢本身,反倒應該進一步優化集中方式,使其優勢更加明顯。

 

戰“疫”告訴我們,集中力量并不會侵犯自由和人權,反倒會實現個體自由與社會奉獻的有機統一。

 

與國外個别媒體所假想的不同,集中從來不是要侵犯個體的自由甚至人權,它本身就是為了實現個人自由和保護人權的集中。這種集中是經過每個人至少是大多數人自由選擇而達成的集中,沒有各方面積極性的發揮,隻講個人自由、個人權利的神聖不可侵犯,不講個人的社會意識、社會奉獻,不可能集中力量辦成大事,不可能真正實現每個人的自由、每個人的權利。

  

令我們深感欣慰的是,改革開放以來,市場經濟雖然塑造了個人利益的多元性和獨特性,但每每面對重大曆史考驗,中國人特有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責任感和使命感還是會被激發出來。在這次戰“疫”中,醫生、護士、院士、學者、媒體人、警察、教師、快遞員等各行各業的人們,積極參與了政治事務、社會事務,都在自己的崗位上奉獻了自己的力量,成就了辦成大事的磅礴力量。

 
 

文章來源:社會科學報官方微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