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朝龍:制度主義視角下中美COVID-19疫情治理模式差異的深層根源 ——兼論抗疫實踐對完善我國國家治理體系的意義
【内容提要】烈性疫情因其跳躍式傳播、因其對人類生命和社會根基的破壞,需要總體性的治理模式來應對。新自由主義國家因其強調個人主義、大社會小政府,社會生産及醫療資源為金融資本所支配,中産階級貧困化,國家衰弱,導緻其隻能選擇COVID-19疫情的“有限性治理模式”:自流放任的易感人群保護、由支付能力決定的醫治機會、有限而單薄的社會保障體系、國際義務的回避策略等。社會主義國家政黨的性質、經濟結構、價值導向等等,決定了我國應對疫情的“總體性治理模式”:全覆蓋的易感人群保護、應治盡治的免費醫療、有力的後勤保障系統、國際義務的責任擔當等。疫情治理模式的區别是政治經濟制度區别的表現,疫情治理模式的博弈是政治經濟制度博弈的延申。抗疫實踐對完善我國國家治理體系具有路向性價值在于:克服官僚主義,提升先鋒隊政黨的政治動員能力;堅定不移地支持公立醫院、公有制經濟的發展;推動網格化、層級化和垂直化管理的結合;實現主流輿論場和自媒體輿論場的正向互動;積極應對國際挑戰,提高國家治理的國際輻射效能。
【關鍵詞】制度主義;疫情治理;有限性治理模式;總體性治理模式;
作者簡介:宋朝龍(1977-),beat365官方网站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副院長。研究方向為德國古典哲學、科學社會主義、當代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價值研究”(18BKS087)和教育部重大專項課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基本問題和基本理論”(19JZDZ015)的階段性成果。
文章來源:《理論探讨》2020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