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封世藍:關于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研究
摘要:2019年習近平總書記對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相關問題做了一系列重要論述,強調要更加深入地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優化産業結構;要堅持與時俱進,推動全方位的對外開放;要以高質量創新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要補環保生态建設短闆,堅持生态優先、綠色發展;同時,政府也要更好地發揮作用來推動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學術界對于高質量發展作了深入而廣泛的研究,主要圍繞高質量發展的内涵和重要性展開,探究了高質量發展中的短闆,落腳于如何實現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問題。
關鍵詞:高質量發展 “補短闆” 創新推動 政府作用
一、習近平關于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論述
(一) 高質量發展面臨的新形勢
2019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之年,當今世界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給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帶來重大挑戰和機遇。2018年12月,習近平在中央經濟會議上指出:“一年來,全黨全國落實黨的十九大做出的戰略部署,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按照高質量發展要求,有效應對外部環境深刻變化,迎難而上、紮實工作,宏觀調控目标較好完成,三大攻堅戰開局良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入推進,改革開放力度加大,穩妥應對中美經貿摩擦,人民生活持續改善,保持了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和社會大局穩定,朝着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标邁出了新的步伐。成績來之不易。”[1]
在充分肯定成績的同時,也要看到我國經濟發展面臨的新情況。2019年12月15日,習近平提到:“我國區域發展出現了一些值得關注的新情況新問題。目前,我國區域經濟發展分化态勢明顯。長三角、珠三角等地區已初步走上高質量發展軌道,一些北方省份增長放緩,全國經濟重心進一步南移。我國經濟發展的空間結構正在發生深刻變化,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為承載發展要素的主要空間形式。這是我國區域發展的新形勢,我們必須适應新形勢,謀劃區域協調發展新思路。”[2]同時,要意識到經濟高質量發展依然面臨挑戰,習近平指出:“國際格局加速演變,國際形勢中不穩定不确定因素持續上升,我國發展外部環境中的挑戰因素明顯增多。同時,國内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推動高質量發展已經進入攻堅克難的關鍵階段,打好三大攻堅戰尤需付出艱巨努力。”[3]
2019年,經濟運行穩中有變、變中有憂,外部環境複雜嚴峻,經濟面臨下行壓力。這些問題是前進中的問題,既有短期的也有長期的,既有周期性的也有結構性的。面對挑戰,習近平提到:“全黨全國要增強憂患意識,抓住主要矛盾,有針對性地加以解決。要善于化危為機、轉危為安,緊扣重要戰略機遇新内涵,加快經濟結構優化升級,提升科技創新能力,深化改革開放,加快綠色發展,參與全球經濟治理體系變革,變壓力為加快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動力。”[4]同時,在高質量發展的攻堅克難階段,全黨全國要有克服困難的信心和底氣。習近平強調:“要增強信心、保持定力、堅定底氣,統籌國内國際兩個大局,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既要看到經濟運行中的困難和問題,又要看到我國經濟長期向好的趨勢沒有變,堅定不移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紮紮實實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5]
(二)優化産業結構,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經濟的高質量發展要以人為本,最主要是要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如何才能夠更好地滿足這個需要,總體而言是要發展生産力,在發展生産力的過程中則必須克服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克服不平衡、不充分發展的主要舉措。2019年5月,習近平在江西考察時強調:要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牢牢把握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條主線,不斷改善供給結構,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要加快推進新舊動能轉換,鞏固“三去一降一補”成果,加快騰籠換鳥、鳳凰涅槃。要聚焦主導産業,加快培育新興産業,改造提升傳統産業,發展現代服務業,搶抓數字經濟發展機遇。[6]
優化産業結構,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需要打造先進制造業,堅定不移建設制造強國。2019年4月,習近平在重慶考察時指出:“要堅定不移的推動高質量發展,扭住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條主線,把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快構建市場競争力強,可持續的現代産業體系。” [7]
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要求農業、畜牧業要成為重要推動力。不僅要紮實推進鄉村振興戰略,打造高質量農業、畜牧業也,要推動城鄉區域協調發展,全面提升基礎設施密度和網絡化程度。2019年7月,習近平視察内蒙古時強調:“要堅定不移深化改革開放,增強微觀主體動力,提升産業鍊水平,暢通經濟循環,推動農牧業高質量發展,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8]2019年8月,習近平視察甘肅時又提出:“要加快改造傳統産業,培育新興産業,加大改革攻堅力度,加快構建開放新格局,積極發展高附加值特色農業,統籌旅遊資源保護和開發,不斷夯實高質量發展基礎。”[9]
經濟高質量發展中要補金融業的短闆。習近平指出:“我國金融業的市場結構、經營理念、創新能力、服務水平還不适應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要求,諸多矛盾和問題仍然突出。我們要抓住完善金融服務、防範金融風險這個重點,推動金融業高質量發展。”[10]要以金融業的高質量發展推動經濟的高質量發展,特别要立足中國實際,走出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要以金融體系結構調整優化為重點,優化融資結構和金融機構體系、市場體系、産品體系,為實體經濟發展提供更高質量、更有效率的金融服務。”[11]
經濟高質量發展要求形成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習近平強調:“要根據各地區的條件,走合理分工、優化發展的路子,落實主體功能區戰略,完善空間治理,形成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12]2019年12月,習近平再次提出:“推動形成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要從多方面健全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抓緊實施有關政策措施。要根據各地區的條件,走合理分工、優化發展的路子。要形成幾個能夠帶動全國高質量發展的新動力源,特别是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三大地區,以及一些重要城市群。”[13]
(三)堅持與時俱進,推動全方位的對外開放
“國際金融危機發生10年後,世界經濟再次來到十字路口。保護主義、單邊主義持續蔓延,貿易和投資争端加劇,全球産業格局和金融穩定受到沖擊,世界經濟運行風險和不确定性顯著上升,國際投資者信心明顯不足。”[14]在這一關鍵時刻,更應該為市場增強信心、以更大的開放擁抱發展機遇,以更好的合作謀求互利共赢,引導經濟全球化朝正确方向發展。
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二十國集團應該繼續發揮引領作用,确保世界經濟開放、包容、平衡、普惠發展。2019年6月,習近平在出席二十國集團領導人第十四次峰會時強調:“世界經濟已經進入新舊動能轉換期。我們要找準切入點,大力推進結構性改革,通過發展數字經濟、促進互聯互通、完善社會保障措施等,建設适應未來發展趨勢的産業結構、政策框架、管理體系,提升經濟運行效率和韌性,努力實現高質量發展。”[15]
經濟高質量發展要求促進金磚國家之間的合作,謀求開放創新的發展前景。“應該深入推進金磚國家新工業革命夥伴關系,在貿易和投資、數字經濟、互聯互通等領域不斷打造合作成果,努力實現高質量發展。積極倡導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推動全球經濟治理體系變革。”[16]2019年11月,習近平在金磚國家領導人巴西利亞會晤公開會議上再次強調:“謀求開放創新的發展前景。發展才是硬道理。當今時代的許多問題,追根溯源都是發展不平衡不充分造成的。我們應該把握改革創新的時代機遇,深入推進金磚國家新工業革命夥伴關系,在貿易和投資、數字經濟、互聯互通等領域不斷打造合作成果,助力五國經濟發展,努力實現高質量發展。”[17]
為了适應高質量發展的要求,中國将進一步擴大開放。2019年11月,習近平會見國際貨币基金組織總裁時提出:“中國經濟發展有着巨大韌性、潛力和回旋餘地,經濟長期向好的态勢不會改變。中國将堅持新發展理念,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持續推進更高水平的對外開放,為世界經濟增長帶來更多機遇。”[18]中國推動全方位開放的舉措有利于同世界各國合作共赢,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國擴大開放的舉措,是根據中國改革發展客觀需要作出的自主選擇,這有利于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有利于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有利于世界和平、穩定、發展。我們堅信,一個更加開放的中國,将同世界形成更加良性的互動,帶來更加進步和繁榮的中國和世界。”[19]
(四) 以高質量創新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
習近平在天津考察時提出:“自主創新是推動高質量發展,動能轉換的迫切要求和重要支撐,必須創造條件,營造氛圍,調動各方面創新積極性,讓每一個有創新夢想的人都能夠專注創新,讓每一份創新活力都能專注迸發。”[20]自黨的十八大提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以來,中國的國家創新體系建設取得了重大進展。目前,中國的創新發展正處于從數量積累向質量升級的關鍵時期。習近平強調:“中國高度重視标準化工作,積極推廣應用國際标準,以高标準助力高技術創新,引領高質量發展。”[21]
高質量創新面臨曆史機遇,必須堅持改革創新,倡導國際創新合作。“我們要抓住新技術、新産業、新業态不斷湧現的曆史機遇,營造有利市場環境,尊重、保護、鼓勵創新。我們要提倡國際創新合作,超越疆域局限和人為藩籬,集全球之智,克共性難題,讓創新成果得以廣泛應用,惠及更多國家和人民。”[22]
(五)補環保生态建設短闆,堅持生态優先、綠色發展
要堅持将生态優先作為經濟高質量發展不可逾越的紅線。建立健全以産業生态化和生态産業化為主體的生态經濟體系。2018年8月,習近平在中央财經委第五次會議上強調:“要支持各地區發揮比較優勢,構建高質量發展的動力系統。沿黃河各地區要從實際出發,宜水則水、宜山則山,宜糧則糧、宜農則農,宜工則工、宜商則商,積極探索富有地域特色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23]2019年9月18日,習近平在黃河流域生态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提出 “要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生态優先、綠色發展,以水而定、量水而行,因地制宜、分類施策,上下遊、幹支流、左右岸統籌謀劃,共同抓好大保護,協同推進大治理,着力加強生态保護治理、保障黃河長治久安、促進全流域高質量發展、改善人民群衆生活、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24]
要實現綠色發展還要打好打赢污染防治攻堅戰。“在我國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過程中,污染防治和環境治理是需要跨越的一道重要關口。我們必須咬緊牙關,爬過這個坡,邁過這道坎。要保持加強生态環境保護建設的定力,不動搖、不松勁、不開口子。”[25]
國土綠化高質量發展是生态優化的重要條件,“推動國土綠化高質量發展,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因地制宜深入推進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持續推進森林城市、森林鄉村建設,着力改善人居環境,做到四季常綠、季季有花,發展綠色經濟,加強森林管護,推動國土綠化不斷取得實實在在的成效。”[26]
(六)經濟的高質量發展要求政府更好的發揮作用
政府要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體制保障。“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要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堅持深化市場化改革、擴大高水平開放,破除阻礙要素自由流動的體制機制障礙,擴大要素市場化配置範圍,健全要素市場體系,推進要素市場制度建設,實現要素價格市場決定、流動自主有序、配置高效公平,為推動高質量發展、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打下堅實制度基礎。”[27]
二、學術界對于高質量發展的研究
(一) 高質量發展的内涵與重要性研究
學術界從不同的角度闡述了高質量發展的内涵。有學者認為,高質量發展是一個綜合體系,其根本内涵是要實現從規模擴張向質量與效益的轉變,最終目标就是要不斷滿足并提升十四億中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巨大需求與個性化需求。[28]有學者認為,高質量發展的内涵和要義應該包括以下方面:要使創新成為第一動力,要保證投入産出效率和經濟效益不斷提高,要保證商品和服務質量普遍持續提高,使綠色發展成為普遍形态,堅持深化改革開放,使共享成為根本目的。[29]還有一些學者提出我國經濟轉向高質量發展的必然性,他們指出,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是我國經濟在30多年高速增長之後突破結構性矛盾和資源環境瓶頸,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也是我國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必由之路。[30]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符合70年來我國經濟發展的曆史進程,也符合唯物辯證法、古典經濟學和後發國追趕的邏輯演進。[31]高質量發展是體現新發展理念的發展,是我國經濟突破結構性矛盾,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也是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的必然要求。
學術界也對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面臨的大環境做出分析。很多學者認為,目前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所面臨的形勢是好的,總體來看,我國經濟發展健康穩定的基本面沒有改變,支撐高質量發展的生産要素條件沒有改變,經濟長期穩中向好的總體勢頭沒有改變。[32]我國有能力有條件維持中高速經濟增長的目标,每年全世界25%~30%的市場擴張仍然會在我國。我國經濟擁有巨大的發展韌性、發展潛力和回旋餘地。[33]也有學者認為,我國具備了雄厚的物質資本基礎,正在形成創新驅動發展的戰略機遇,具備了獨立的、完整的、開放的現代産業體系,世界級的消費市場基礎和世界最大規模的人力資源、人才資源基礎。[34]還有學者認為,在高質量發展階段,我國即将邁入高收入及極高人類發展階段、新型城市化階段、服務業主導階段、創新強國階段和老齡化與少子化階段。[35]全球經濟開啟新一輪低迷期,雖然中國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經濟增速趨緩,但在全球經濟全面回落中成功守住底線,完成了預期目标。相比全球主要經濟體的表現,中國的經濟增長仍然最為穩定。龐大的市場、齊全的産業、雄厚的人力資源、強大的政府調控能力意味着中國具有強大的發展後勁。因此,我們應該做好準備抓住經濟發展帶來的機遇,克服下一個階段發展高質量經濟所面臨的挑戰。經濟高質量發展是新時代區别以往的最集中體現,是經濟工作必須把握的大前提、大邏輯,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确定發展思路、制定經濟政策、實施宏觀調控的根本要求。有學者認為,目前高質量發展已經成為“十四五”期間發展的主題。在“十四五”期間,發展是第一要務,發展主題是推動高質量發展,要堅持以新發展理念為指導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36]
(二) 經濟高質量發展存在的短闆
“補短闆”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内容。全面認識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短闆所在對于轉變經濟發展模式尤為重要。學術界對于新時期經濟發展短闆問題的分析大緻可以分為以下幾個方面:
1.金融脆弱性
有學者認為,金融短闆是制約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因素,中國金融體系的根本問題不在于總量不足和水平不高,而在于結構性矛盾,導緻其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低下,跟不上高質量發展的需求。[37]還有學者認為我國金融業發展的短闆主要體現在直接融資、小型金融機構、優質金融創新産品發展不充分,金融有效供給不足;金融資源脫實向虛、部分企業高負債經營、個别金融機構内部管理不到位等導緻金融風險積聚,防控金融風險的能力還不強;在市場準入、機構設立、債券發行等方面的限制還比較多,金融制度還不夠完善,金融業競争環境有待優化。[38]目前我國經濟處于轉軌時期,金融必将面臨更複雜的國内外環境。治理金融脆弱性必須要立足于當前中國經濟發展水平和各項治理機制的發展程度。
2.科技脆弱性
高質量增長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強調科技進步因素在經濟增長中的作用,使科技進步成為推動經濟增長的最重要的因素,改變我們長期以來過度依賴勞動和資本投入推動經濟增長的粗放型增長模式或數量擴張性增長模式。有學者提出,我們必須看到,與世界科技強國相比,我國在原始創新、颠覆性創新、協同創新等方面仍存在不小的差距,特别是在核心技術方面,存在的差距更加明顯。要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必須加大科技進步和創新方面補短闆的強度。[39]有學者認為,中美貿易摩擦爆發以來,我國科技在關鍵領域的核心技術受制于人的問題日益凸顯。解決國家關鍵核心技術“卡脖子”問題、提升自主創新能力、掌握關鍵核心技術,是我國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必由之路。[40]我國要實現世界科技強國的宏偉目标,實現從跟跑、并跑到領跑的曆史性跨越,還需要深化改革,調動人的積極性,不斷拓展國際合作,實現互利共赢。
3.産業脆弱性
有學者認為,我國目前依然面臨着産業結構不合理、制造業空心化的問題。目前階段,中國量的需求得到了基本解決,甚至部分行業還出現了産能過剩現象。[41]可是,目前我國産業發展的關鍵設備和核心技術不足,尤其是制造産業處于全球價值鍊中低端水平,低端産品過剩和中高端産品不足并存,關鍵要素支撐能力不強。此外,國際上貿易保護主義思潮泛濫的影響凸顯,也加強了産業的脆弱性。[42]還有學者指出,我國農業仍然是國民經濟的最大短腿,發展不充分、農村資源利用不充分、農民增收不充分的現狀仍沒有充分改善。[43]我國現有的産業體系面臨着高端有效供給不足,低端供給過剩,抵禦風險能力薄弱等問題,隻有突破這些難點,優化産業結構,才能系統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
(三)如何實現經濟的高質量發展
1.優化産業結構 創新推動制造業發展
制造業是國民經濟的主體,是立國之本、興國之器、強國之基。制造業的高質量發展關系到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全局,必須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有學者認為,要突破制造業發展的短闆,把制造業做實做強做優,要做好兩方面工作:一是增強制造業技術創新能力;二是推動制造業結構優化升級。推動制造業的高質量發展必須要優化産品結構,提高産品有效供給能力;增強主體活力,提升企業發展水平和素質;強化要素支撐,多策并舉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同時也要加大制造業技術改造和設備更新,大力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穩固制造業拉動經濟增長的勢頭。[44]還有學者提出了人才對制造業發展的關鍵作用,制造業賺不得快錢,不能有短期思維,必須久久為功、一以貫之、一抓到底。抓制造業也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要聚焦重點、聚力難點。推進制造業高質量發展,關鍵在人才,人才是創新驅動制造業發展的不懈動力。[45]
縱觀世界強國的崛起,無不以強大的制造業為支撐。在虛拟經濟蓬勃發展的今天,發達國家加快了“再工業化”和“制造業回歸”的步伐。我們更要進一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和中央關于建設制造強國的決策部署,切實增強制造業核心競争力,推動我國制造業加快邁向全球價值鍊中高端。
2.用改革開放與科技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
有學者認為,推動高質量發展,要把“雙驅動”作為主要途徑。創新驅動作為一個“輪子”,是推進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手段;改革開放成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另一個重要“輪子”。“兩個輪子”共同推動高質量發展,必然能發揮出整體、綜合效應,必然能加速轉方式、調結構、增效益的步伐。[46]
關于改革與開放的問題。有學者強調在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首要的就是堅持改革創新,用改革的方式完善宏觀調控、激發微觀活力。[47]通過深化改革、擴大開放,讓創新活力不斷湧現,隻有這樣,才能優化産業結構,促進産業升級和消費結構升級,形成産業和消費之間的良性循環和暢通。[48]在進出口問題上,有學者提出,在新時期積極擴大進口要更加注重對高質量産品和服務的進口,強調與國家重大經濟發展戰略統籌考量。要在進一步穩定提高出口競争力的前提下積極擴大進口,還要及時調整和完善對外貿易政策體系。[49]目前中美貿易戰不斷升級,面對國際壓力,有學者認為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最重要的是保持定力,全面深化改革和開放。[50]随着越來越多的國家響應“一帶一路”,有學者指出我國對外貿易面臨一些風險,如“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中發展中國家居多,營商環境還有待改善,相關領域風險易發多發。推動“一帶一路”走深走實,應高度重視境外風險防範,将強化安全風險防範機制作為工作重點,全面提高境外安全保障和應對風險能力。[51]
與此同時,我們也應該重視科技創新對于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推動作用。有學者認為,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必然要伴随越來越高的勞動生産率水平。而通過技術創新,提高現有産業中産品的質量和生産效率是推動勞動生産率提高的重要因素。[52]不僅如此,科技的發展還給中國經濟發展帶來不少紅利,有學者認為中國目前已處于全球 5G 發展的第一梯隊,在 5G 技術及産業發展上取得的成績已有目共睹,但在核心技術能力方面亟須加強。對此,我們更要堅持深化開放合作與立足自力更生相結合,更好利用國際國内兩種資源提升科技創新實力。[53]還有學者提出,随着科技的不斷發展,數字經濟已經成為大勢所趨,實現經濟的高質量發展應該大力發展數字經濟,堅持均衡普惠的原則和貫徹深度融合的理念。使數字經濟向基層、向農村延伸,打開“下沉市場”的廣闊空間。[54]
3.激發民營企業活力,強化主力軍作用
激發民營企業活力,強化主力軍作用,是加快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一環。我國目前高質量發展的經濟勢頭較好,經濟擁有巨大的發展韌性、發展潛力和回旋餘地,有巨大的内需市場,擁有全球最完整的産業體系和不斷增強的科技創新能力,人力資本豐富。可以說,我國是民營企業發展機會最多最好的地方。[55]有一些學者認為,在新階段要想促進民營企業的進一步發展,應該堅持貫徹依法治國理念,切實依法保護民營經濟産權,切實落實支持民企發展的一系列政策。為民營企業的發展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此外,推動民營企業的高質量發展,需要大量高素質人才作為支撐。在這一過程中,要加快建設人才強國,實行更加開放的人才政策,搭建更加有助于人才自我實現的平台,支持民營企業引得進、留得住、用得好各類人才。與此同時,民營企業應該抓住我國邁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的機遇,加大技術創新和經營模式創新力度,加快企業轉型升級,提高産品和服務質量,牢固樹立質量意識、品牌意識。[56]
非公有制經濟已成為我國增加就業、擴大投資的主力軍。為了保持經濟的平穩健康發展,需要充分發揮民營經濟的作用,放寬市場準入,全面落實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營造公平的市場環境。同時要構建新型的政商關系,在當前的國際形勢下更需要增強企業家信心,激發和保護企業家精神。
4.發揮黨和政府的“領頭羊”作用
經濟高質量發展要求黨和政府必須走在前、作表率,把握特點規律,堅持科學的理念,制定正确的政策。有學者認為,在新階段,政府必須堅持正确的發展理念,新發展理念是高質量發展的指揮棒、紅綠燈,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相互貫通、相互促進,是具有内在聯系的集合體,政府應該要統一貫徹,不能顧此失彼,也不能相互替代。哪一個發展理念貫徹不到位,發展進程都會受到影響。[57]政府應該準确把握市場動态,做到精準施策。例如,在人才方面,有學者認為,面對經濟高質量發展對于人才的需求,中央和地方财政要對教育加大投入,繼續實行技能人才落戶、就業等政策,解決職業教育發展空間小、社會評價不高等問題,确保人才為經濟的高質量發展提供不竭動力。在再分配方面,有學者提出,随着今年更大規模減稅降費措施持續落地,減稅降費的紅利正在源源不斷轉化為高質量發展新動力。因此,政府要繼續用稅費的“減法”換取企業效益的“加法”和市場活力的“乘法”,以此來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58]還有學者強調高質量發展在發展目标、發展理念、經濟運行、宏觀政策主線、宏觀調控手段等方面具有一系列大不相同于高速增長的實實在在的内容。因此,政府應當在全面而準确地把握其基本内涵的基礎上,盡快完善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體制機制,制定能接地氣的方案與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相契合。體制機制要注重解決不平衡不充分發展問題、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以提升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主攻方向和重點任務。[59]
5.促進城鄉深度融合打造高質量農業
農業一頭連着農民“錢袋子”,一頭連着居民“米袋子”“菜籃子”“果盤子”“奶瓶子”,重要性不言而喻。有學者認為,要實現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實現鄉村振興,一定要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隻有把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當作系統工程去抓,成效才能凸顯。首先,要從生産方式抓起;其次,增收,産供銷各個環節都必須全部發力。在抓生産環節的同時,要重視有效對接市場,培育優質、綠色農産品。[60]也有學者着重強調,在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的過程中要堅持質量第一,推進質量興農、品牌強農,推進農業由增産導向轉向提質導向。[61]此外,還有學者提出要增強發展都市農業的意識,他提出都市農業是城鄉要素互動、“三産”相融合的産業,也是農業的多功能性的具體體現。因此推動都市農業高質量發展、促進城鄉深度融合對于農業的高質量發展至關重要。[62]
高質量農業不僅包括高質量的農産品,還包括高生産效益的農業産業以及高效的生産經營體系。農業高質量發展是關乎我國現代化建設的大戰略,必須堅定不移貫徹實施。但在推進的過程中,要循序漸進,要在保持存量的基礎上提升質量。不能在推進高質量發展的過程中造成新的失衡,既要堅持質量優先,又要避免過度關注質量而放松了數量基礎。要緊緊聚焦市場導向來把握質量,無論是增産導向還是提質導向,目标都是着眼市場需求,讓市場引領生産,減少無效供給,擴大有效供給。
參考文獻:
[1]《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舉行 習近平李克強作重要講話》,載于新華社2019年12月21日。
[2]《習近平:推動形成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載于《求是》2019年12月15日第24期。
[3] 《習近平總書記在内蒙古考察并指導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時的講話》,載于新華社2019年7月15日。
[5]《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舉行,習近平李克強作重要講話》,載于新華社2019年12月21日。
[5]《中共中央召開黨外人士座談會 習近平主持并發表重要講話》,載于新華社2019年7月30日。
[6]《習近平在江西考察并主持召開推動中部地區崛起工作座談會》,載于新華社2019年5月22日
[7]《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視察重慶重要講話精神》,載于人民日報2019年4月17日。
[8] 《習近平在内蒙古考察并指導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載于新華社2019年7月16日。
[9]《習近平在甘肅考察時強調 堅定信心開拓創新真抓實幹 團結一心開創富民興隴新局面》,載于新華社2019年8月22日。
[10]《習近平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體學習并講話》,載于新華社2019年2月23日。
[11] 《習近平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體學習并講話》,載于新華社2019年2月23日。
[12]《習近平主持召開中央财經委員會第五次會議》,載于新華社2019年8月26日。
[13]《習近平:推動形成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載于《求是》2019年12月15日第24期。
[14]《習近平在二十國集團領導人峰會上關于世界經濟形勢和貿易問題的講話》,載于新華社2019年6月28日。
[15]《習近平在二十國集團領導人峰會上關于世界經濟形勢和貿易問題的講話》,載于新華社2019年6月28日。
[16]《習近平出席金磚國家領導人第十一次會晤并發表重要講話》,載于新華社2019年11月14日。
[17]《習近平在金磚國家領導人巴西利亞會晤公開會議上的講話》,載于新華社2017年11月14日。
[18]《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人民大會堂會見國際貨币基金組織總裁格奧爾基耶娃的談話》,載于新華社2019年11月22日。
[19]《習近平在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式上的主旨演講》,載于新華社2019年4月26日。
[20] 《習近平在京津冀三省市考察并主持召開京津冀協同發展座談會》,載于新華社2019年1月18日。
[21]《習近平向第83屆國際電工委員會大會緻賀信》,載于新華社2019年10月21日。
[22]《習近平在二十國集團領導人峰會上關于世界經濟形勢和貿易問題的講話》,載于新華社2019年6月28日。
[23] 《習近平主持召開中央财經委員會第五次會議》,載于新華社2019年8月26日。
[24] 《習近平在黃河流域生态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的講話》,載于新華社,2019年9月18日。
[25] 《習近平參加内蒙古代表團審議》,載于新華社,2019年月5日。
[26] 《習近平參加首都義務植樹活動》,載于新華社2019年4月8日。
[27]《習近平主持召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一次會議》,載于新華社2019年11月26日。
[28]胡鞍鋼,鄢一龍,龍亮軍:《“十四五” 時期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基本思路》,載于《求索》2019年第6期。.
[29]平子:《把高質量發展當作系統工程抓》,載于《人民日報》2019年11月1日第15期。
[30]胡鞍鋼,謝宜澤,任皓:《高質量發展:曆史、邏輯與戰略布局》,載于《行政管理改革》2019第1期。
[31]胡鞍鋼:《新中國成立70周年打造中國道路升級版》,載于《新疆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年第1期。
[32]馬建堂:《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是黨和人民的偉大創造》,載于《經濟日報》2020年第9期。
[33]林毅夫:《民營經濟發展迎來新的春天》,載于《鄭州日報》2018年第10期。
[34]佘惠敏:《第一動力》,載于《經濟日報》2020年第9期。
[35]胡鞍鋼,鄢一龍,龍亮軍:《“十四五” 時期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基本思路》,載于《求索》2019年第6期。
[36]胡鞍鋼,鄢一龍,龍亮軍:《“十四五” 時期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基本思路》,載于《求索》2019年第6期。
[37]林毅夫,付才輝,任曉猛:《金融創新如何推動高質量發展:新結構經濟學的視角》,載于《金融論壇》2019年第11期。
[38]歐陽衛民:《着力推動金融業高質量發展》,載于《人民日報》2019年第9期。
[39]王小廣:《以“雙驅動”“雙升級”推動高質量發展》,載于《經濟日報》2019年第12期。
[40]胡鞍鋼,鄢一龍,龍亮軍:《“十四五” 時期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基本思路》,載于《求索》2019年第6期。
[41]王昌林:《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主要任務》,載于《經濟日報》2019年第12期。
[42]黃漢權:《突破難點系統推進制造業高質量發展》載于《經濟日報》2019年第16期。
[43]華實:《推進農業由增産導向轉向提質導向》載于《經濟日報》2019年第12期。
[44]苗圩:《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載于《人民日報》2019年第12期。
[45]胡衡華:《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是立市之本》,載于《人民日報》2019年第5期。
[46]王小廣:《 以“雙驅動”“雙升級”推動高質量發展》,載于《經濟日報》2019年第12期。
[47]付芳:《以深化經濟體制改革促經濟穩健發展》,載于《經濟日報》2020年第9期。
[48]午言:《打造“高質量号”中國經濟列車》,載于《人民日報海外版》2019年第1期。
[49]顧陽:《促進外貿高質量發展“雙輪驅動”》,載于《經濟日報》2019年第9期。
[50]朱靜.林毅夫:《我對中美貿易戰的三個觀點》,載于《新理财(政府理财)》2019年第6期。
[51]楊長湧:《深化推動“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的四大機制建設》,載于《經濟日報》2019年第16期。
[52]林毅夫:《從70年發展看經濟學理論創新》,載于《新理财(政府理财)》2019年第8期。
[53]張雲勇:《走高質量的5G發展之路》,載于《人民日報》2019年第17期。
[54]餘建斌:《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新引擎》,載于《人民日報》2019年第5期。
[55]劉坤:《民企轉型升級對經濟高質量發展至關重要》,載于《光明日報》2019年第16版。
[56]胡金焱:《民營企業高質量發展要建設好四大支撐體系》,載于《經濟日報》2019年第16版。
[57]本報評論員:《緊緊扭住新發展理念推動發展》載于《光明日報》2019年第1版。
[58]吳秋餘:《減稅降費為高質量發展添動力》,載于《人民日報》2019年第5期。
[59]高培勇:《加快完善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體制機制》,載于《經濟日報》2019年第12期。
[60]平子:《把高質量發展當作系統工程抓》,載于《人民日報》2019年11月1日第15期。
[61]華實:《推進農業由增産導向轉向提質導向》,載于《經濟日報》2019年第12期。
[62]王昌海:《推動都市農業高質量發展促進城鄉深度融合》,載于《經濟日報》2019年第3期。
作者簡介:封世藍,beat365官方网站助理教授
文章來源:《經濟研究參考》2020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