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久高:組織力、政黨組織力與中國共産黨組織力内涵考辨

[摘要]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以提升組織力為重點,突出政治功能,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通過系統地辨析組織與組織力、政黨與政黨組織力、中國共産黨組織力的相關知識與概念,指出政黨組織力的概念很難概括政黨的領導力或執政力,而隻能是其領導力或執政力的一部分。中國共産黨組織力的内涵即中國共産黨動員、組織和整合人民群衆、黨員幹部以及社會組織以貫徹落實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力量,它一般包括政治領導力、思想領引力、群衆動員力、組織駕馭力、社會号召力。中國共産黨強調的組織力主要從無産階級政黨的政治性、組織性出發,側重指向黨的基層組織。

[關鍵詞]組織力;政黨組織力;中國共産黨組織力;内涵;考辨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以提升組織力為重點,突出政治功能,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作為一個管理學的概念,組織力被運用于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概念體系和建設體系之中,這無疑是中國共産黨加強自身建設的一個創新和亮點。習近平在不同場合的講話中都強調了提升黨的基層組織力問題,組織力業已成為學界、理論界以及黨務工作者研究和探讨的熱點話題。因此,深化對中國共産黨組織力的學術研究應是一項重要課題。本文旨在考辨組織力、政黨組織力和中國共産黨組織力的内涵,以期為正确理解新時代中國共産黨組織力的内涵提供管窺之見。

  一、組織與組織力
  組織理論是西方管理學理論中的核心内容。自19世紀末以來,西方資本主義發展出現效率低下、勞資關系緊張等新問題。如何進行科學管理、提高生産效率、緩解勞資矛盾,成為當時一些人們新的思考,由此誕生了西方組織理論學派。西方組織理論大體經曆了古典組織理論、行為科學組織理論和現代組織理論三個階段:古典組織理論學派注重研究組織的原則、結構、職能等,主張對組織進行“科學管理”,提出了“科學”“協調”“合作”“最高的效率”“最高的産量”“計件工資制”等管理原則和管理方法等。行為科學組織理論将組織中的人的行為作為研究重點來研究組織行為與個人行為的關系。它克服了古典組織理論的不足,從以研究組織結構為主轉到以研究人及其活動過程為主,非常注重人的因素在組織中的作用以及非正式組織的作用。現代組織理論既從宏觀上分析組織的整體結構、運行機制等,也注重人的行為、外部環境等對組織效率的影響,運用系統論、社會學理論與方法、統計學原理與方法、權變觀等來研究組織。縱觀組織理論的發展,人們對組織的認知随着實踐的發展而變化。在人類早期活動中,人們為了某種特定的目的而形成一個群體,這個群體成為組織的最初雛形。随着實踐的發展和人們智力、知識的提升,人們開始按照一定的目标、任務、原則等,采取某種方式建立組織或形成集團。美國的管理學家詹姆斯·穆尼認為,組織是特定的人群為了共同的目标而聯合起來并一起努力實現目标的形式。組織内部全部關系有效協調,這個組織才能稱為有效率的組織。被譽為“現代管理學之父”的美國管理學家切斯特·巴納德認為,組織是有意識地對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人活動和力量加以協調的體系。一個組織的成立需要三個要素,即協作意願、共同目标和信息交流。而組織的存在取決于協作系統平衡的維持。因此,按照西方管理學的原理,組織就是一些人為了共同的目标,按照一定的原則、規則、程序、結構和秩序等,努力協作以實現目标的一種體系、形式或集團。在現代社會生活中,各種組織遍布于社會的每一個角落,幾乎構成了社會的細胞。
  組織力是與管理學中“組織”密切相關的一個概念。按照西方管理學的一般理論來理解,組織力就是組織高效協作以實現目标的一種能力或力量。在英文詞彙中,表示“能力”“才能”“潛能”的相近詞彙有“ability” (才能、能力)、“capability”(潛能、能力)、“competency ”(能力、勝任)。表示“力量”的詞彙有“power”(權力、控制力、影響力)、“force”(力量、武力、暴力、強大效力)、“strength”(力量、力氣、體力、毅力)。但是,“能力”和“力量”的具體内涵是有差别的,“能力”指的是個人或組織具有的某方面的才能、才華、禀賦、潛能等,或所具有的認知和改造自然、社會、思維水平的度量。“力量”一詞一般有三種釋義:一是指“力氣”“氣力”,多指物理方面産生的力量,英文為“physical strength”;二是指“能力”“軍事力量”,相當于英文“capability”,如“國防力量”(defense capability)、“盡一切力量去完成任務”;三是指強大的性質或程度,或産生某一效果的能力,或某一勢力或影響的來源,如“政治力量”“知識就是力量”,相當于英文“force”“power”“strength”。一般而言,“能力”會産生“力量”,但“力量”并非都是由“能力”産生;“能力”側重于某一方面的才能、潛能,“力量”是一種綜合因素的表現;“能力”是一種前提,“力量”是一種結果。因此,“力量”的内涵和外延都要大于或深于“能力”。那麼,組織力的“力”到底是側重于“能力”還是“力量”?筆者認為應該側重于“力量”,即組織所具有的高效協作以順利實現目标的一種力量,這種力量既包含着能力在内的各種要素之個體獨自的作用,又包含着各要素彼此協作産生的新的合力作用。因此,組織力英文一般翻譯為“organizational strength(power、force)”。但是,也有學者認為,組織力就是組織結構構造維持穩定、延續和發展的能力 {1}。這主要從組織結構或者說結構學的角度來界定的。從管理學角度,組織力本質上指組織所具有的高效協調合作以順利實現目标的一種力量,這種力量由多種要素構成。當然,對于組織力的構成要素,有人認為包括精神力、凝聚力、領導力、結構力、管理力、團隊力、績效力、設計力、激勵力、文化力、變革力 {2};有人認為包括經營力、執行力、凝聚力、創新力、文化力{3};還有人認為主要包括組織結構力和組織傳播力{4}。由于對組織力研究的學科視角不同,以及對其具體内涵理解的角度也不一,因此學者們對組織力的構成要素産生較大的分歧也是一種正常現象。
  二、政黨與政黨組織力
  與一般的組織不同,作為政治組織的政黨,它對國家、社會和民衆生活的影響非同一般。但是,西方政治家或政治學者關于政黨的理解與馬克思主義政黨理論有着很大區别。如英國政治家埃德蒙·柏克認為,政黨是一些人基于一些一緻同意的原則組織起來,并用他們的共同努力促進國家利益的團體 {5};意大利政治學者喬萬尼·薩托利認為,政黨是被官方認定在選舉中提出候選人、并能夠通過選舉把候選人安置到公共職位上去的政治集團{6}。一些西方學者從民主政治的角度來界定政黨的本質、内涵、功能等,否定政黨的階級性,反對無産階級專政理論。按照馬克思主義理論,政黨是代表一定階級、階層或集團的利益,旨在執掌或參與國家政權以實現其政治綱領的政治組織。國内絕大多數學者堅持政黨具有階級性和旨在奪取或參與政權的觀點,但也有學者主張将自由、民主、正義、公平等要素融入政黨的内涵之中。總之,中外政治家、理論家和學者關于政黨的内涵和本質等問題的認識有着一定的差别。但是,他們都普遍承認,政黨對一個國家的政治生活和社會發展産生的重要影響,任何其他組織都無法與之相匹配。政黨政治成為了絕大多數國家的一種普遍政治活動。作為一種政治組織,政黨與權力的關系也非同一般。美國學者哈維·福格森在《組織與國民權力》一書中指出:“一切權力産生于組織,一切組織的目的,乃在謀求其權力。……一切政治力量,均必依賴與出自于組織。”{7}也就是說,組織自有組織的權威和力量,包括政黨在内的各種政治組織有着自己的權威和力量。這些權威和力量,構成了政黨組織力的源泉。
  那麼,什麼是政黨組織力?衆所周知,政黨與一般的組織還是有着較大的不同。政黨最主要目标是參與或執掌國家政權以實現其政治綱領,這是任何一種組織都難以超越的目标。政黨的目标追求和實踐活動涉及對國家權力的掌控與運用,以及對整個國家體系和社會體系的領導與治理。這一切對政黨的領導能力和治理能力有着特殊的要求,對自身組織體系的科學構建和高效協作也有着更高的要求,非一般的組織能與之相比。因此,在研究政黨組織力時,切忌把政黨這種特殊的政治組織與一般的企業組織、社會組織、政府組織等進行簡單的類比研究。因為對于後者,這些組織的活動空間和社會場域有一定的限制,與外界的對接也有相對固定的對象和一定的範圍。故組織力這個概念也許能夠囊括這個組織開展實踐活動所要求的能力或力量。但是,政黨不僅要領導和管理自己的組織成員,還要帶領組織成員去管理國家和社會等,組織力這個概念很難囊括政黨所具備的領導能力、執政能力、管理能力和組織能力的綜合内涵。相對于政黨所必備的非凡的領導力、執政力等,政黨組織力隻是其綜合能力的一個構成部分。因此,筆者認為政黨組織力,指的是政黨組織高效協作以提升其領導力或執政力的一種力量。也就是說,政黨組織力是政黨所具有的特殊的綜合力量中的一種,是政黨内在的組織要素高效協作所産生的一種力量。不能把政黨組織力看作政黨唯一固有的總力量,它隻能是一個次層次的力量要素,是政黨力量的一個部分,而不能囊括它的整體力量。西方學者由于陷入套用管理學的理論來闡釋政黨組織力的誤區,結果深深感覺研究政黨組織力是非常令人沮喪的,因為很少有學者真正解釋清楚了政黨組織力到底是什麼。
三、準确理解中國共産黨組織力的内涵

  組織力雖說是西方管理學的一個概念,但是,在民主革命時期,中國共産黨的一些文件中就出現過組織力一詞,而且在不同曆史時期都有關于組織力的不同闡釋。在中國共産黨的文件或語境中,關于組織力的對象和内涵,主要有以下幾種闡釋。

  (一)無産階級(工人階級)組織力

  按照馬克思主義理論,無産階級(工人階級)不同于其他階級的一個鮮明特點就在于它的“組織性”。1906年12月,列甯指出:“工人階級的力量在于組織。不組織群衆,無産階級就一事無成。組織起來的無産階級就無所不能。”{8}像中國共産黨等無産階級政黨,是工人階級先鋒隊組織,它的發展和革命目标的實現都必須緊緊依靠工人階級的力量。因此,中國共産黨成立後,就非常注重工人階級的組織力。1922年7月,《中國共産黨第二次代表大會宣言》(以下簡稱《宣言》)指出:“所以工人們時常要記得他們是一個獨立的階級,訓練自己的組織力和戰鬥力。”{9}1926年1月3日,鄧中夏在《在中華全國總工會歡迎國民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時的答詞》一文中指出:“隻有容許改善經濟條件的階級鬥争,可以使工人運動更加進展,工人組織力與戰鬥力更加雄厚。”{10} 綜上所述,黨的早期領導人強調的組織力,指的是工人階級(無産階級)的組織力,即工人階級組織自己的能力以及組織起來所具有的革命力量。

  (二)黨的組織力

  中國共産黨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早期中國共産黨人在非常注重工人階級組織力的同時也注重黨的組織力,同時發現黨一直存在着組織力薄弱的問題。1926年6月,恽代英在《五卅運動》一文中指出:“革命也不是很容易的,因為我們前年的黨,雖在學生、工人中,有區分部的組織,但上海八十幾個學校,僅有二十幾個學校的區分部,這可以表現組織力的薄弱。”{11}在這裡,恽代英直接指出了中國共産黨存在着領導和組織工人群衆的能力較薄弱的問題。早期的中國共産黨由于革命實踐經驗不足,尚不具備把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成熟地運用于中國實際的能力,因此在發動和組織工人群衆方面尚有許多不足,這也成為國民大革命最終失敗的原因之一。1929年2月7日,中共中央在《中共中央給毛澤東、朱德等的信》中指出,“故黨的戰鬥力組織力雖經六次大會正确路線的指導終還未健全起來”{12}。從這封信可以看出,此時黨中央對黨的組織力較弱有着較為清醒的認識。因此,到1930年3月18日,紅軍總前委發出的《前委通告(第三号)》指出:“紅軍到了這些縣内,要有計劃地幫助原有紅色區域的黨及群衆去組織政權,建設武裝,分配土地,加強黨與團體的組織力和戰鬥力。”{13}這份通告提到了“組織政權”問題,強調要加強黨和團體的組織力。顯然,這裡的黨的組織力,指的是黨發動和組織群衆,建立革命政權的能力。

  (三)“革命的組織力”和“政治組織力”

  一些黨的早期領導人除了注重中國工人階級及中國共産黨的組織力問題,還提出關于組織力的其他概念。1930年9月,黨的擴大的三中全會通過的《組織問題決議案》中指出:“黨在蘇維埃區域要反對農民群衆中散亂無組織的傾向反映到黨裡來,并且黨還應教育和領導群衆,使他們能逐漸習慣于無産階級的原則,習慣于蘇維埃政權的使用,以加強革命的組織力。”{14}這裡的“革命的組織力”泛指一切革命的主體組織起來所形成的革命力量,強調農民等非無産階級要有嚴格的革命組織性。沒有這種組織性,就不會形成強大的革命力量。

  1937年,毛澤東在《矛盾論》中指出了日本和中國“政治組織力”的強弱對中日戰争的影響。他指出:“日本的軍力、經濟力和政治組織力是強的,但其戰争是退步的、野蠻的,人力、物力又不充足,國際形勢又處于不利。中國反是,軍力、經濟力和政治組織力是比較地弱的,然而正處于進步的時代,其戰争是進步的和正義的,又有大國這個條件足以支持持久戰,世界的多數國家是會要援助中國的。”{15}這裡的中日“政治組織力”,指的是兩國政府的政治動員、政治宣傳、政治組織的能力和力量。

  (四)黨的基層組織組織力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多次論述了黨的基層組織組織力問題。2014年1月,習近平在第十八屆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上的講話中指出:“黨的力量來自組織,組織能使力量倍增。”{16}在這裡,習近平論述了黨的組織與黨的力量之間的關系,指出組織能使力量倍增。2016年2月4日,習近平在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審議“兩學一做”學習教育方案時指出,要“必須激活基層黨組織,增強基層組織力”{17}。習近平正式提到基層組織組織力問題,強調要把基層黨組織激活起來,真正發揮戰鬥堡壘作用。2017年10月,習近平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再次指出:“要以提升組織力為重點,突出政治功能,把企業、農村、機關、學校、科研院所、街道社區、社會組織等基層黨組織建設成為宣傳黨的主張、貫徹黨的決定、領導基層治理、團結動員群衆、推動改革發展的堅強戰鬥堡壘。”{18}這是習近平對基層黨組織組織力最為完整的一段論述。論述強調了兩點:一是基層黨組織建設要以提升組織力為重點,明确了基層黨組織建設的主題和重要任務;二是突出了基層黨組織的政治功能,強調基層黨組織的政治領引作用,指明了基層黨組織與其他組織的重要區别。2018年7月,習近平在全國組織工作會議講話中進一步指出:“進入新時代,開啟新征程,我們必須更加注重黨的組織體系建設,不斷增強黨的政治領導力、思想引領力、群衆組織力、社會号召力,把黨員組織起來,把人才凝聚起來,把群衆動員起來,為實現黨的十九大提出的宏偉目标團結奮鬥。”{19}在這裡,習近平強調了黨的組織體系建設的重要性,指出了黨的組織體系建設的目的。

  縱觀習近平對黨的組織和組織力的論述,可以得到三點認識:一是黨的組織對黨的發展非常重要,組織可以使黨的力量倍增;二是黨的組織力主要指黨的基層組織組織力;三是黨的基層組織組織力建設,應突出政治功能,強化政治領引作用。

  通過上文對中國共産黨在不同曆史時期關于組織力的表述的梳理可以發現,中國共産黨對組織力的理解有着自己獨特的邏輯。在中國共産黨的語境中,組織力不是某個組織固有的,它可以是某個階級的組織力,也可以是黨的組織力,還可以是革命的組織力、國家政治的組織力。由于組織力的主體不同,它的具體内涵有一定的差異,但都包含着動員能力、組織能力以及所産生的綜合力量。從政黨的角度來理解中國共産黨組織力的内涵,中國共産黨強調的組織力更多的是從工人階級及其政黨具有特殊的組織性和超強的組織能力這一點來闡釋的,而且側重指向黨的基層組織。因此,關于中國共産黨組織力的内涵可以表述為:中國共産黨動員、組織和整合人民群衆、黨員幹部以及社會組織以貫徹落實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力量。它一般包括政治領導力、思想領引力、群衆動員力、組織駕馭力、社會号召力。

結語

  組織力是源于西方管理學的一個概念。從組織學或管理學的角度而言,組織力的提出無疑豐富了組織學和管理學的研究,同時也對各類組織的發展産生了重要的影響。但是,由于政黨不同于一般的組織,當學者從組織力的理論和方法等來研究政黨時,雖然拓展了政黨研究的視角,但中外學者關于政黨組織力的研究取得的成就總體上并不令人滿意。尤其中國共産黨等無産階級政黨與西方民主政治下産生的政黨有着本質的不同,學者在研究中國共産黨組織力時,不可簡單套用西方管理學的組織理論來研究中國共産黨的組織體系及其組織力,而隻能借鑒其中的一些理論或方法。中國共産黨強調的組織力,主要從無産階級政黨的政治性、組織性出發,側重指向黨的基層組織。這主要是從基層黨組織的功能和職責等出發考慮的,與基層黨組織動員、組織廣大黨員、人民群衆和社會力量以貫徹落實黨的各項政策的工作職能相匹配。中國共産黨的中央組織、地方組織因其在黨的組織體系中的功能和職責與基層黨組織有較大的區别,故不可将組織力概念泛用到黨的一切組織之中。

 

  注釋:

  {1}{2}倪健民.組織力[M].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2009.

  {3}程濤、張韻軒.組織力的構成要素與形成機制[J].企業改革與管理,2010(10).

  {4}王靜、張霁.組織結構與組織力關系研究[J].商場現代化,2008(6).

  {5}[英]艾倫·韋爾著,謝峰譯.政黨與政黨制度[M].北京:beat365出版社,2011.

  {6}[意]喬萬尼·薩托利著.政黨與政黨體制[M].北京:商務印書局,2006.

  {7}轉引自趙曉呼.政黨論[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94.

  {8}列甯全集:第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21.

  {9}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建黨以來重要文獻選編(1921~1949):第一冊[C].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134.

  {10}鄧中夏.鄧中夏全集(中)[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841.

  {11}恽代英.恽代英全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111.

  {12}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建黨以來重要文獻選編(1921~1949):第六冊[C].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34.

  {13}{14}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建黨以來重要文獻選編(1921~1949):第七冊[C].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104,497.

  {15}毛澤東軍事文集:第2卷[M].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277.

  {16}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395.

  {17}習近平關于全面從嚴治黨論述摘編[C].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6:36.

  {18}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産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65.

  {19}習近平.在全國組織工作會議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11-12.

 

作者簡介:王久高,beat365官方网站研究員

文章來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2020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