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久高、李亞男:新中國70年曆史發展的根本啟示

【摘  要】新中國成立70年取得的巨大進步和輝煌成就,根本上在于始終堅持中國共産黨領導、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持中國共産黨的領導是中國偉大進步的根本保證。堅持人民主體地位是中國偉大進步的基本依靠。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中國偉大進步的實踐路向。三者的辯證統一關系體現了領導核心、實踐主體、發展方向的高度統一。新時代要在馬克思主義思想指導下、在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實踐中、在“四個偉大”總體框架内,正确認識和處理好三者之間的辯證統一關系。

【關鍵詞】中國共産黨領導;人民主體地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辯證統一關系

 
 
 

習近平同志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前進征程上,我們要堅持中國共産黨領導,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全面貫徹執行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方略,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斷創造新的曆史偉業”。[1]70年來,正是因為堅持中國共産黨領導、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不動搖,并在有機結合中堅持三者的辯證統一關系,中國共産黨才能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取得了“史詩般的進步”,這也是新中國70年曆史發展帶給我們的根本啟示。

 

一、堅持中國共産黨的領導是中國偉大進步的根本保證

 

(一)黨的領導是中國革命和建設成功的保證

 

中國共産黨的領導地位不是自封的,而是曆史和人民的選擇。近代以來,由于西方列強的入侵和封建統治的腐敗,中國逐漸成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華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苦難。無論是農民階段代表的太平天國運動,還是封建統治階級内部洋務派為代表的洋務運動、資産階級改良派的戊戌變法,以及資産階級革命派的辛亥革命,都沒能取得反帝反封建革命鬥争的勝利。中國共産黨成立這一開天辟地的大事變,深刻改變了近代以後中華民族發展的方向和進程,深刻改變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前途和命運。首先,中國共産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進行28年浴血奮戰,完成新民主主義革命,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讓中華民族再次屹立于世界東方。這一偉大貢獻奠定了中國共産黨成為堅強領導核心的曆史基礎。新中國成立後,中國共産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完成社會主義革命,消滅一切剝削制度,确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推進了社會主義建設并取得輝煌成就。這一偉大貢獻完成了中華民族有史以來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為當代中國一切發展進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制度保障和經濟基礎。中國共産黨在長期的革命曆程中,始終堅持人民利益至上,不怕犧牲,浴血奮鬥,以崇高的政治品格和勝利的革命碩果赢得了廣大人民和其它民主黨派的尊重而成為中國唯一的執政黨。在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新的征程中,中國共産黨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逐步改善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在複雜的國内外局勢中積累起社會主義中國的各項基礎。正是因為中國共産黨在大浪淘沙的革命、建設過程中始終奮進在時代前列,始終緊緊依靠人民,所以被曆史和人民選擇,并領導中國革命和建設取得成功。

 

(二)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特征和最大優勢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中國共産黨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是中國共産黨領導,這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關于中國共産黨曆史地位的兩個全新論斷。改革開放以來,在吸取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經驗教訓的基礎上,黨帶領中國人民形成了一個獨立自主的、極具創新精神的社會主義改革方案,開辟出一條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這條道路極大激發了廣大人民群衆的創造性,極大解放和發展了社會生産力,極大增強了社會發展活力,人民生活顯著改善,綜合國力顯著增強,國際地位顯著提高。中國共産黨帶領中國人民取得改革開放的輝煌成就,進一步夯實了中國共産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地位。同時,這意味着隻有堅持中國共産黨的領導,才能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才能保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最大優勢。

 

(三)黨的領導是全面深化改革和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重要保障

 

習近平同志在俄羅斯索契接受俄羅斯電視台專訪時指出,“中國改革經過30多年,已進入深水區”,“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難啃的硬骨頭”。[2]當前,中國發展進入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階段,作為改革開放的開啟者和中國政治的核心領導力量,隻有中國共産黨有能力、有決心、有勇氣帶領全國各族人民推動全面深化改革和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偉大進程。中國共産黨的能力體現在兩個方面:其一,中國共産黨是一個善于學習的政黨。中國共産黨是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一國具體實踐結合得最好的馬克思主義政黨。善于學習促使中國共産黨不斷取得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并及時運用指導實踐;同時塑造出一個學習型政黨,培養和鍛煉出大批愛好學習、善于學習、學以緻用的幹部。其二,中國共産黨積累了豐富的領導經驗。在98年的曆史進程中,中國共産黨經曆過無數的考驗,在艱辛鬥争中砥砺而行,在狂風暴雨中運籌帷幄,在屢遭挫折中百折不撓。曆史證明,“黨是領導一切的”[3],中國共産黨是一個偉大而卓越的黨。中國共産黨的決心體現在中國共産黨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同時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中國共産黨沒有自己的特殊利益,“沒有任何同整個無産階級的利益不同的利益”,[4]始終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因此,在領導全面深化改革時,中國共産黨不存在任何私心,不像西方政黨那樣容易被利益集團綁架而做出損害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決策。中國共産黨的勇氣體現在勇于以自我革命永葆先進性和純潔性。中國共産黨擁有批評與自我批評的優良作風,具有保持刀刃向内、不斷自我革新的勇氣,始終與曆史同進步、與時代共命運、與人民同呼吸。中國共産黨具有的任何其它政黨都不具備的能力、決心和勇氣,為全面深化改革和國家治理現代化提供了重要保障。

 

(四)黨的領導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根本保證

 

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使全國各族人民緊密團結在中國共産黨周圍,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中國夢的根本保證。這是在正确把握世情、國情、黨情,全面分析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基本條件的基礎上,我們總結出來的深刻認識和曆史經驗。首先,為民族謀複興是黨的初心和使命。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是近代以來中國人民最偉大的夢想。中國共産黨一成立,就義無反顧肩負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曆史使命,團結帶領人民進行了艱苦卓絕的鬥争,最終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成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從而為中華民族的複興提供了根本政治前提。其次,黨領導開辟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中華民族複興最可靠的實現途徑。[5]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産黨緊緊圍繞“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建設什麼樣的黨、怎樣建設黨”“實現什麼樣的發展、怎樣發展”“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什麼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怎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四大基本問題不斷進行探索,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40多年的發展曆史告訴我們,這條道路完全符合中國實際,是中華民族複興最可靠的途徑。再次,黨正在奮力推進的改革開放為中華民族複興創造了廣闊的前景。改革開放不僅大大提升了中國的綜合國力,夯實了實現民族偉大複興的各項基礎,而且加快了中國融入國際社會的步伐,為中國參與經濟全球化提供了良好的國際環境。尤其新時代以來,中國“一帶一路”倡議為國際合作搭建了更為有效的對話平台,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開啟了更加包容的全球治理新模式。這一新模式不僅加強了中國對外的文化與經貿合作,更為中華民族複興創造了良好的國際環境。

 

二、堅持人民主體地位是中國偉大進步的基本依靠

 

(一)人民是曆史的創造者和推動曆史發展的動力

 

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在人類曆史上第一次把廣大人民群衆作為社會的主體、推動曆史發展的主體,并把人民的利益放在最高的位置。[6]曆史唯物主義認為,人民是人類社會物質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創造者,是國家和社會的主人,是社會變革的中堅力量。“曆史活動是群衆活動,随着曆史活動的深入,必将是群衆隊伍的擴大。”[7]因此,真正的發展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充分調動廣大人民群衆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以人民為中心就是把人民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作為制定政策的依據,順應民心、尊重民意、關注民情、緻力民生。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檢驗我們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終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實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 [8]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共産黨就把不斷改善人民群衆生活水平和國家富強作為奮鬥目标,進行了艱苦卓越的奮鬥,取得了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的輝煌成就。進入新時代,中國共産黨指出,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與當前不平衡不充分發展之間的矛盾。這充分說明,中國共産黨始終堅持人民的主體地位,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鬥目标。[9]

 

(二)人民群衆是新中國輝煌成就的真正創造者和建設者

 

新中國70年的曆史,就是一部人民群衆艱苦奮鬥創造輝煌的曆史。在中國共産黨的領導下,廣大中國人民以飽滿的熱情投入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的偉大進程中,充分展示出中國人民的團結、勤勞、智慧。在改革開放之前的20多年社會主義建設中,中國人民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基本建立了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從根本上解決了工業化“從無到有”的問題。鋼鐵、原油、煤炭、冶金、電力、機械、通訊等産業發展速度大大提升,農業水平不斷提高。湧現出“鐵人”王進喜、“走在時間前面的人”王崇倫、“最美奮鬥者”孟泰、農業勞模申紀蘭、大寨“鐵姑娘”郭鳳蓮等時代勞模。尤其1964年我國第一顆原子彈、1967年第一顆氫彈成功試爆,以及1970年第一枚中遠程導彈、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發射成功等,充分證明了中國人民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精神以及偉大的創造力。改革開放40多年來,中國的改革從農村到城市,從經濟體制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中國人民用雙手書寫了國家和民族發展的壯麗篇章。我國主要農産品産量躍居世界前列,建立了全世界最完整的現代工業體系,科技創新和重大工程捷報頻傳。我國信息暢通,公路成網,鐵路密布,高壩矗立,西氣東輸,南水北調,高鐵飛馳,巨輪遠航,飛機翺翔,天塹變通途,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時代經濟發展模式正方興未艾。廣大人民群衆的創造力不斷湧現,整個社會的活力不斷得到激發。正如習近平指出的,“曆史是人民書寫的,一切成就歸功于人民。隻要我們深深紮根人民、緊緊依靠人民,就可以獲得無窮的力量,風雨無阻,奮勇向前。”[10]

 

(三)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是黨的最高價值取向和初心所在

 

人民立場是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根本政治立場,是馬克思主義政黨區别于其他政黨的顯著标志。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中國共産黨一以貫之的宗旨。革命之初,中國共産黨根據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的指導,以工人階級為自身階級基礎,但随着革命形勢的不斷變化,中國共産黨逐漸轉為依靠工農群衆的力量,同時不斷擴大黨的群衆基礎。尤其随着抗日戰争的到來,中國共産黨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主張,最終在中共七大上提出中國共産黨的宗旨就是為人民服務。新中國成立後,毛澤東同志明确要求,“我們是人民民主專政,各級政府都要加上‘人民’二字,各種政權機關都要加上‘人民’二字,如法院叫人民法院,軍隊叫人民解放軍,以示和蔣介石政權不同”。[11]中國共産黨自誕生之日起,就宣誓黨除了工人階級和最廣大人民群衆的利益,沒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因此,中國共産黨在任何時候都把人民群衆利益放在第一位,同人民群衆同甘共苦,保持最密切的聯系,堅持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不允許任何黨員脫離群衆,淩駕于群衆之上。這就是中國共産黨人一以貫之的宗旨和最高價值取向。進入新時代,面對全面深化改革迎來的新挑戰,中國共産黨莊嚴提出全黨要堅持“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以改革創新的精神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複興。這是中國共産黨在新世紀推進自我革命,永葆為人民服務本色的偉大壯舉。

 

三、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中國偉大進步的實踐路向

 

(一)中國道路是指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前進的根本方向

 

1949年以來,中國一直在探索走自己的道路,有成就也有曲折。鄧小平同志曾經深刻地指出:“我們的現代化建設,必須從中國的實際出發。無論是革命還是建設,都要注意學習和借鑒外國經驗。但是,照抄照搬别國經驗、别國模式,從來不能得到成功。這方面我們有過不少教訓。”[12]1978年5月,一篇名為《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标準》的特約評論員文章在《光明日報》刊發,掀起了席卷中國的真理标準大讨論。這場讨論,成為撥亂反正、改革開放的哲學宣言,不但确立了中國改革進程中的理論原則和思維模式,而且為開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凝聚了思想共識。随之,中國掀起了改革開放的偉大序幕,走上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新征程。40多年來,中國的改革開放取得了令世界矚目的偉大成就,中華民族進入了離偉大複興最為接近的時代。中國取得這一切成績和進步的根本原因,主要是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确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這是中國共産黨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取得的偉大曆史性成就。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接續推進偉大的自我革命和社會革命,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堅定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更加自信會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篇大文章中寫下精彩的篇章。

 

(二)中國道路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必由之路

 

曆史和現實都告訴我們,隻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隻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首先,中國道路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夯實了堅定的物質基礎。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國内生産總值由1978年的3679億元增長到2018年的90. 03萬億元,年均實際增長9.5%,遠高于同期世界經濟2. 9%左右的年均增速。截至2017年,我國人均國内生産總值59660元,扣除價格因素,比1978年增長22.8倍,年均實際增長8.5%。居民生活條件不斷改善。2017年,全國居民人均消費支出18322元,扣除價格因素,比1978年實際增長18倍,年均增長7.8%。居住條件顯著改善。2017年,城鎮居民、農村居民人均住房建築面積分别比1978年增加30.2、38.6平方米。[13]我國逐漸走向了世界舞台的中央,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第一大工業國、第一大貨物貿易國、第一大外彙儲備國,成為1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主要貿易夥伴。強大的經濟基礎和強勁的發展活力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創造了前提和夯實了基礎。其次,中國道路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指引了新方向。中華民族偉大複興既不是中華傳統帝國的崛起,也不是西方列強國強必霸的重演。中國道路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旗幟指引下,建立一個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因此,中國道路為中華民族偉大複興指引了新方向。再次,中國道路拓寬了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國際舞台。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标準之一是中國再次屹立于世界舞台的中心,成為一個強大的社會主義國家。中國道路堅持對外開放,堅持和平發展,堅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因而為中華民族偉大複興赢得了非常良好的國際環境。截至2019年9月,中國已經同世界上180個國家建立了外交關系,同100多個國家或國際組織建立了不同形式的“夥伴關系”。中國在國際上的地位日益提升,中國文化和語言日益受不同國家人民的喜愛,中國在世界發展中的作用越來越大。這一切為中華民族偉大複興創造了良好的國際環境和國際形象。總之,中國道路适應了中國和時代發展進步要求,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必由之路。

 

(三)中國道路是“中國智慧”與“中國方案”的生動體現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不僅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發展史上、中華民族發展史上具有重大意義,而且在世界社會主義發展史上、人類社會發展史上也具有重大意義。“中國智慧”與“中國方案”的提出,目的在于對人類面臨的普遍性問題給出“中國答案”。2014年3月2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德國科爾伯基金會發表演講時提出:“我們将從世界和平與發展的大義出發,貢獻處理當代國際關系的中國智慧,貢獻完善全球治理的中國方案,為人類社會應對21世紀的各種挑戰作出自己的貢獻。”[14]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意味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不斷發展,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給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發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獨立性的國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選擇,為解決人類問題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15]中國道路是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制度體系、先進文化的首要前提和實踐基礎,為踐行和提煉中國智慧提供了指導和路徑,為制定中國方案提供了豐富的材料和具體的内容。從中國道路的具體實踐中逐漸形成的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體現出了與蘇聯現代化道路、歐美現代化道路不同的特點和獨特的優越性,給其它後發國家提供了借鑒。尤其在今天少數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推行逆全球化背景下,如何解決世界經濟危機、消除貿易保護主義、重構世界格局等,中國道路為解決全球治理貢獻了智慧和方案。

 

四、堅持三者的辯證統一是新中國70年曆史發展的根本啟示

 

(一)正确認識三者之間的辯證統一關系

 

堅持黨的領導、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三者之間存在辯證統一的關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産黨的領導下開創的,領導核心是中國共産黨,主體是中國人民,是黨領導人民開創的偉大道路成果,三者辯證統一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偉大實踐。共産黨的領導地位是曆史和人民選擇的,是由黨的性質決定的,是由我國憲法明文規定的。我國憲法以國家根本法的形式,确認了黨領導人民進行革命、建設、改革的偉大鬥争和根本成就,确認了中國共産黨的執政地位。十九大報告更加明确了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特征和最大優勢。如果沒有中國共産黨的領導,中國人民的實踐就會失去社會主義旗幟和領導核心,中國可能依然在各種主義的争論中摸索,也就不可能有中國道路的偉大成就。如果沒有中國人民這一主體,中國道路的實踐不可能如此豐富和輝煌,黨的領導核心地位就會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就是在全面貫徹執行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方略的基礎上,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斷創造新的曆史偉業。有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國共産黨和中國人民就能沿着這條道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夢想。總之,這三者之間是相輔相成的,本質上都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都立足于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最終目的都是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數,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三者的辯證統一關系充分體現了領導核心、實踐主體和發展方向的高度統一。

 

(二)正确處理三者辯證統一關系的基本原則

 

首先,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發展三者的辯證統一關系。中國共産黨是馬克思主義執政黨,堅持人民主體地位符合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基本觀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改革開放具體實際相結合的産物,這三者都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觀點、方法,統一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具體實踐。因此,發展三者的辯證統一關系不能脫離馬克思主義的指導。

 

其次,在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實踐中發展三者的辯證統一關系。黨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分兩步走,到本世紀中葉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這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戰略安排,更是未來三十年黨領導人民進行實踐的偉大目标。所以發展三者的辯證統一關系,必須着眼于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目标,立足于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豐富實踐。

 

再次,在“四個偉大”總體框架内發展三者的辯證統一關系。偉大鬥争,偉大工程,偉大事業,偉大夢想,緊密聯系、相互貫通、相互作用,其中起決定性作用的是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發展三者的辯證統一關系,就是通過加強黨的建設偉大工程确保黨始終是全國人民的主心骨和堅強領導核心,帶領中華民族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曆史特點的偉大鬥争、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最終實現中華民族複興的偉大夢想。

 

(三)正确處理三者辯證統一關系的實踐路向

 

新時代堅持黨的領導,就是更加深刻地認識到中國共産黨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中國共産黨是國家最高政治領導力量,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根本保證,全國各黨派、各團體、各民族、各階層、各界人士要緊密團結在黨中央周圍,增強“四個意識”,做到“兩個維護”。新時代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就必須把黨的群衆路線貫徹到治國理政的全部活動中去,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鬥目标,始終堅持人民立場,虛心向人民學習,傾聽人民呼聲,汲取人民智慧,着力解決好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16]新時代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就必須堅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一切行動的指南,堅定“四個自信”,繼續深化對社會主義本質的認識,敢于進行理論、實踐、制度等創新并及時總結經驗。總之,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中,正确處理好黨的領導、政府治理與群衆創造之間的關系,不斷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體系,讓制度的活力和社會的活力不斷迸發。

 

總之,新中國成立70年發展的根本啟示就是堅持中國共産黨領導、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辯證統一。在新時代,我們要繼續堅持和加強中國共産黨的全面領導,尊重人民主體地位,發揚中國人民在長期奮鬥中培育、繼承、發展起來的偉大民族精神,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不斷深化對共産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斷創造新的曆史偉業。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9-10-2(02).

[2]習近平.接受俄羅斯電視台專訪[DB/OL].新華網(2014-2-9)[2019-10-8],

http://www.xinhuanet.com//world/2014-02/09/c_119248735.htm.

[3]中共中央宣傳部.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綱要[M].學習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9:68.

[4]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 人民出版社,2012:413.

[5]朱佳木.中國共産黨與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J].當代中國史研究, 2011(3).

[6]朱穎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多維研究[M].人民出版社,2013:86.

[7]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2009:287.

[8]李維. 習近平重要論述學習筆記[M]. 人民出版社,2014:8.

[9]宋月紅.堅持人民主體地位與堅持以人民為中心[DB/OL].社科院專刊2017年12月8日總第419期 (2017-12-8)[2019-10-9],

http://www.cass.cn/xueshuchengguo/makesizhuyixuebu/201712/t20171208_3773727.html.

[10]中共中央宣傳部. 平“語”近人:習近平總書記用典[M].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出版社,2019:16.

[11]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文選[M].中央文獻出版社,1999:12.

[12]孟繼群.鄧小平領導理論研究[M].人民出版社,2008:115.

全國幹部培訓教材編審指導委員會.全面踐行總體國家安全觀[M].黨建讀物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9:40.

[12]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文選[M].中央文獻出版社,1999:12.

[13]統計數據展現改革開放40年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成就[DB/OL].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官網(2018-8-27)[2019-10-10],http://www.gov.cn/shuju/2018-08/27/content_5316994.htm

[14]習近平.出席第三屆核安全峰會并訪問歐洲四國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歐盟總部時的演講[M]. 人民出版社,2014:36.

[15]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産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17-10-28(001)

[16]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辦公廳.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文件彙編[M].人民出版社,2018:6.

作者簡介:王久高,beat365官方网站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李亞男,beat365官方网站博士研究生

文章來源:《池州學院學報》2019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