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龍:治理現代化的制度之基與體制之鑒

【摘要】國家治理能力是當代世界發展中的一個重大問題,也是很多國家難以解決的瓶頸問題。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為基礎的國家治理體系,可以充分利用市場的作用,又可克服金融資本的剝奪性、寄生性積累機制及其導緻的一系列問題,從而克服了新自由主義國家治理體系的弊端,表現出強大的實踐效能,為後發國家提供了一條不同于西方的現代化治理道路,也為西方社會反思自身危機提供了一個參照。繼續推進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要借鑒中國古代制度文明以及西方制度文明的成果,更要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制度基礎上對這些制度文明成果進行創造性轉化。

【關鍵詞】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文明
 
 
國家治理能力是當代世界發展中的一個重大問題,也是很多國家發展中所遇到的難以解決的瓶頸問題,英美國家的新民粹主義的崛起、俄羅斯以及東歐國家在低谷中的徘徊、中東的亂局、拉美的困境、非洲被排斥在世界體系的邊緣,無不與國家治理能力的不足有關。相比較之下,中國在國家治理領域所表現出來的效能舉世矚目。繼2013年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之後,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再次聚焦于“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這一主題上。在世界遇到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當下,總結中國國家治理的經驗,分析其制度根基,讨論其體制完善之路,既有重大的理論意義,也有迫切的實踐價值。
 
一、我國國家治理體系的效能
我國國家治理體系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表現出強大的效能。新中國脫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那時中國90%以上都是農民,農業和手工業相結合的自給自足的經濟是主要的經濟形态。工業中隻有占比不大的輕工業,重工業、生産資料制造行業基本為零。在工業基礎上,中國不但與大國相距甚遠,甚至也不如荷蘭、比利時、印度等國家。但是,從1949年新中國成立到現在70年的時間裡,我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一是建成了獨立、完整的工業和制造業體系,在聯合國所确定的工業類别中,中國具有完備的、技術先進的全産業體系,在高鐵、網絡支付平台、5G等諸多領域還迖到了世界領先水平。二是提升了中國經濟在世界經濟中地位,經濟總量已經躍升到世界第二的位置。三是實現了全人口的整體性脫貧,兌現了小康社會的承諾。四是生态建設取得重大成就,不走邊現代化、邊污染的老路。五是通過一帶一路、亞投行等倡議和建設,成為世界經濟的穩定者和推動者,成為全球秩序的維護者和貢獻者。
我國國家治理體系的效能和第三世界國家相比表現不俗,和發迖國家相比也不遜色。我們以英美國家的國家治理為例。在英美新自由主義制度的治理體系下,金融資本順利确立了對經濟生活的統治權。金融資本是從産業資本、商業資本和銀行資本等職能資本的壟斷融合中産生的大貨币壟斷資本。金融資本支配着産業鍊、商業鍊、信用鍊,也通過産業革命、商業革命和信用革命來積累,金融資本的這種積累方式包含着推動社會進步的一面。我們不得不承認,二戰之後、尤其是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以來,金融資本積累推動了第三次技術革命的浪潮,推動了全球生産、流通和信用體系的革命。但是,金融資本一旦支配了産業、商業和信用,一旦确立了對社會生産的支配權,它就又有能力建立一套寄生性、剝奪性的積累機制。金融資本通過支配專利權、定價權、金融市場、不動産、國債、貨币發行權、國家的公共政策等途徑,确立一套非生産性的、投機性、寄生性、剝奪性的積累機制,通過這一機制,金融資本對市民社會進行了大面積的刹奪,造成了中産階級的再貧困化。工薪階層陷入大面積的失業和債務危機之中。在美國,工薪階層、中等工商業主、州政府、聯邦政府、社會中下階層以及公共權力都成為了金融資本的債務人。金融資本的剝奪性、寄生性積累導緻了制造業的衰頹以及中産階級的衰落,使橄榄型社會重新分化為金字塔型的社會,留下很多難以克服的問題,這就是當下在英美等西方發迖國家正在發生的現實。
 
二、推進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的制度之基
英美等西方國家和我國國家治理體系的效能不同,是因為兩種治理體系的制度根基不同。英美等西方國家以新自由主義為基礎的治理體系,放縱了金融資本的剝奪性、寄生性積累,而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制度基礎的治理體系,則既可以充分利用市場的積極作用又可避免金融資本的剝奪性、寄生性積累以及由此産生的各類問題。
英美等西方國家的治理體系是建立在新自由主義的制度安排基礎上的。新自由主義的制度理念,是指脫離生産關系,從抽象人出發所引出的包括人格權、所有權、契約權、公民權等在内的形式自由的規範體系。在新自由主義制度理念下,國家被作為極小的、必不可少的惡來對待。新自由主義在最小國家、極小國家的制度理念下,把大量應該由公共權力調節、監管和掌握的經濟權力拱手交給了金融資本。金融資本不僅支配着社會生産、流通和信用,還支配着國債、貨币發行權、國家公共工程和公共政策等,國家背上沉重的債務包袱,成為金融資本的債務奴隸,政府常常面臨關門的窘境。例如,在美國這樣一個金融資本的帝國中心,有三億多人口,而政府卻欠下二十幾萬億的國債。政府為保持對金融資本的信用,不得不削減福利以保證能夠為國債支付利息。在美國金融危機之後,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國家完全按照金融家的利益來運作。金融資本的利益就是國家的靈魂,國家為了保護金融資本利益,不得不超發貨币造成通貨膨脹,不得不削減社會福利以増加對金融資本的償債能力,這就是自由主義國家的客觀邏輯和客觀現實。人們曾經認為國家是中性國家,是全體公民的國家,但實際上,形式上的全民國家不得不在現實中屈從于金融資本的利益,成為金融資本的工具。新自由主義的國家治理不能解決金融資本積累造成的一系列社會危機,反而在解決這些危機中使金融資本更坐大、社會積貧、國家衰弱。自撒切爾夫人和裡根總統以來,英美國家帶頭在全球推行新自由主義,推行私有化、市場化,結果不是導緻了經濟的普遍均衡發展,而是導緻了金融資本的放縱性積累。金融資本在巨大的成功面前确立了其全球寄生性積累體制,在這一寄生性積累體制下,邊緣或半邊緣國家,拉美、俄羅斯、東南亞等國家或地區遭受金融危機的洗劫,不僅如此,中心國家自身的工薪階層也深受其害。在寄生者勢力越來越大、人員越來越多的情況下,中心國家的制造業成本増加,制造業發生轉移和空心化,工薪階層面臨失業和再貧困化。當這種寄生性積累遇到危機時,危機的壓力壓在了中心國家的中産階級、工薪階層以及失業群體身上。在右翼政治勢力的誘導下,民衆把自身困境的原因歸咎于其他國家,這就是英美當下新民粹主義崛起、新自由主義走向自身反面的現實。新自由主義國家治理的結果是以新民粹主義而走上了新自由主義自身的反面,這就是新自由主義治理體系自我否定的邏輯。[1]
我國國家治理體系的制度根基,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社會主義提供了和新自由主義不一樣的自由哲學。新自由主義認為私有财産的自由就是個性自由,而社會主義要解決生産資料的金融寡頭壟斷問題,要在生産資料社會聯合所有的基礎之上重建個人所有制,這樣才能解決所有權中所包含的矛盾,才能使所有權成為個性自由的基礎。社會主義的内核就是用社會聯合所有制取代金融寡頭對社會生産資料和交往資料的私人壟斷,而社會聯合所有在一定的曆史時期又必然要采取國家所有制的形式,這樣,國家就要執行積極的職能,就要改變新自由主義的極小國家觀念。把國家從金融資本、金融寡頭的工具變成社會利益的集中代表,這是社會主義國家的國體概念。作為社會聯合所有制的代理人來執行職能的國家,這是一種和新自由主義消極國家不一樣的積極國家,這種積極國家又要依賴一個先鋒隊、依賴一個使命型政黨。這種政黨不同于西方那樣一種選舉型政黨。選舉型政黨容易分裂人民的意志,而人民意志的分裂有利于金融寡頭對經濟、政治的支配。共産黨作為先鋒隊的組織,作為人民意志的集中表現,作為一個沒有自己特殊私利的政黨,共産黨的合法性依據先進的綱領、依據人民民主、依據自我革命。社會主義政權的一系列的組織形式不同于西方三權分立的政治制度。社會主義國家具有西方自由主義國家所不具有的國家能力,而國家能力的衰頹正是西方放縱金融資本積累、經濟社會亂局以及新民粹主義崛起的根本原因。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總結了國際共運的一系列經驗,既體現了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理,又适應時代條件而對制度實現形式做了變革。從落後國家率先取得勝利的社會主義,還不可能一下子排除掉資本。如何探索利用内外資本主義,如何把内外資本主義的必要經濟成分結合到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當中來,這就是東方社會主義國家探索的一個基本内容,從列甯的新經濟政策,到毛澤東提出的新民主主義社會構想,再到中國的改革開放,社會主義經過曲折的過程,基本上探索了一個相對穩定的制度形式,那就是公有制主導之下的市場經濟制度。以公有制為主體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能夠内在超越和揚棄金融資本,既能充分利用市場、充分利用一般職能資本的積極作用來推動社會發展,又能夠避免金融資本的剝奪性、寄生性積累及其所導緻的一系列問題,從而為後發國家提供了一條不同于西方的現代化道路,也為西方社會反思自身的危機提供了一個參照。
 
三、繼續推進國家治理體系的體制之鑒
繼續推進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完善國家治理體系的體制,需要借鑒其他時代或其他社會條件下的制度文明成果,更需要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基礎上,對這些制度文明成果進行創造性轉化。
第一,推進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要借鑒中國古代制度文明的成果。中國古代制度文明在國家治理方面取得了很多成就。如果說西方文明在商業和私法領域獨占鳌頭,那麼中國古代文明則在國家治理和公法領域獨樹一幟。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學者認識到并開始挖掘中國古代政治文明的制度價值。[2]首先,中國古代文明重主權的統一,這不同于西方文明長期主權分裂的狀況。周建立起宗法性的統一國家,秦創立郡縣制、建立起中央集權的國家制度;西漢取消“郡國并存”而使主權更加統一;針對唐邊鎮節度使制度的弊端,宋朝将禁軍統兵權一分為三,設樞密院,推行更戍制,保證了國家統一;清朝在與少數民族關系上建立了羁縻制、戶籍制和改土歸流制等等。古代中國之所以出現若幹繁榮盛世,與國家主權統一密切相關。其次,中國古代制度文明還發展了主權統一之下的行政性分權制度。秦奉行三公九卿制,西漢實行内外朝制度,唐代設三省六部制,宋設參知政事、樞密使、三司使,明朝設内閣制,清朝設軍機處。在疊官制度上,中國古代也經曆了從世官制、察舉制到科舉制的日益合理化過程。中國古代政治還發展了對官員考核的制度。“有官必有課”是古代中國治吏的重要理念,例如,唐代對一品至九品的官員進行“四善二十七最”的考核,品德方面以“四善'才能方面以“二十七最”為考核标準。監察制度也是中國古代政治文明的一大特點。早在周代就建立了比較完整的監察制度。秦代設立禦史大夫,漢武帝設十三部刺史。以後朝代設置的禦史台、都察院等,是古代監察制度逐步完善。中國古代監察制度實行“以小馭大”“位卑權重”的原則,被譽為“千古不易之良法”。此外,中國古代政治文明還發展起了比較系統的回避制度,包括親屬回避、地域回避、科考回避、監察回避等等。最後,中國古代政治文明還強調“善治”和政治的正當性。中國古代提出了“民本”思想,包括愛民、惠民、安民、教民、惜民之力、恤民之苦、得民之心、取民之信等具體原則。周公提出“用康保民”,孔子提倡“為政以德”,孟子主張“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荀子講載舟覆舟。中國古代政治提出了積極調節社會經濟矛盾的主張。董仲舒提出要調整均衡。富者田連阡陌,貧者無立錐之地,這是應該改變的。應該縮小差距,使富者足以示貴而不至于驕橫,使貧窮者足以養身而不至于憂。中國古代政治強調天下為公,如果政治統治不公正,底層可以起來造反,以恢複政治的正當性。例如,湯武革命就是這種性質的社會變革。中國古代制度文明的上述成果,為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提供了豐富的、可資借鑒的資源。
第二,推進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要借鑒西方制度文明成果。西方文明也有多方面的成果,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從抽象人性論出發的形式自由主義的文化體系,也即自由主義的文化體系。自由主義從抽象的理性人出發,建立了一套基于抽象人權的法權自由體系。自由主義從抽象人權推論出的第一項權利,就是所有權。康德把人對物的占有分為兩種,一種叫物理的占有,一種叫理性的占有。我說這個杯子是我的,我用手把它抓住,别人搶不走,這是物理占有。如果我說這個杯子是我的,并不是因為我抓住了它,而是别人在理性上承認這是我的,因此别人也不去搶占,我的這種占有,就叫理性占有。理性占有就是體現在占有中的自由意志,就是體現在物的占有中的、被别人尊重和認可的我的意志。這種體現在占有關系中的自由意志,也就是所有權。因而,對所有權的尊重就是對自由意志的尊重。自由意志是不可侵犯的,因此,所有權也是不可侵犯的。這就是自由主義者對所有權天然合理性的論證。自由主義從抽象人權所推出的第二項人權是締結契約的權利以及與此相連的自由市場秩序。第三項人權是公民權。公民權就是個人參與公共政治生活的權利。公民權建立在每個人抽象的共性基礎上。每個人不管出身、财産、宗教信仰、教育程度,大家都作為具有共性的公民獲得同等的權利。在所有公民同等權利的基礎上所建立的國家,隻能是底線共識基礎上的最小國家。底線共識,是一種人人都能、都必須遵守的一個共識,這是一個很薄的政治共識。從這種底線共識出發,國家隻是個人權利和契約關系的守護者,隻履行與保衛國家安全、維護公共秩序相聯系的權力。在新自由主義看來,上述人權的各項表現,通過個人生活、社會生活、政治共同體的公共生活,保證了個人的各項權利,形成了相互連接的、規範性的權利體系。這一套權利體系确立了個體的價值、契約精神、程序正義、公權受限等原則,這對克服封建主義時代的社會關系和觀念有進一步意義,對社會主義國家調整社會關系,也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第三,推進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要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制度基礎上揚棄其他制度文明成果。推進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既不能封閉自守,也不能全盤接受中國古代或西方制度文明,而應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基礎上對這些要素進行創造性轉化。在對待中國古代政治文明上,有一種觀點認為,中國古代文明體現了“儒家憲政”的精神,即體現了儒家士大夫與皇權共治的體制。認為隻有儒家憲政是健全的建國之路,中國未來的方向一定是儒家憲政。這種觀點是我們不能認同的。中國古代文明雖然包含着一些列政治制度文明的成果,但是也包含着很多要剔除的要素,例如,它以先驗的倫理主義作為國家合法性的論證,以忠孝禮制的宗法關系隐去了社會民主的必要性,以神秘的理性直觀代替科學理性的文化認同,以靜态的曆史觀代替社會的發展變革等。對待西方制度文明也應抱有同樣的态度。西方文明的問題在于:在抽象人性論、抽象契約論的文化觀念支配下,西方社會奉行自由放任的經濟政策、最小政府的國家制度,最後導緻了金融資本對個人、社會和國家的自由支配,使金融資本的剝奪性、投機性積累暢通無阻。自由主義把自由意志之間的契約關系設定為唯一合法的社會關系,而契約關系背後的生産關系是它理解不了的。因而,對西方文明,也不能全盤吸收,而要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基礎上加以辨别。
 
四、小結
國家治理能力是當代世界發展中的一個重大問題,也是很多國家發展中所遇到的難以解決的瓶頸問題。我國國家治理體系的制度根基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可以充分利用市場的作用,又可避免金融資本的剝奪性、寄生性積累機制,從而克服了新自由主義國家治理體系的内在缺陷,表現出了強大的效能,為後發國家提供了一條不同于西方的現代化道路,也為西方社會反思自身的危機提供了一個參照。繼續推進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要借鑒中國古代制度文明以及西方制度文明的成果,更要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制度基礎上對這些制度文明成果進行創造性轉化。隻要我們既堅持自身的制度優勢,又積極吸收其他文明形态的制度成果,定能進一步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為解決當代世界發展中所面臨的各類難題貢獻中國智慧。

注釋:
[1]宋朝龍:《美國政治氣候變遷的深層原因》,《前線》,2019年第2期。
[2]姚中秋:《儒家憲政論之學術範式意義(代引言)》,《天府新論》,2013年第4期。
作者簡介:宋朝龍,beat365官方网站副院長、研究員、博導。研究方向為《資本論》、馬克思主義世界體系分析史與科學社會主義。主要著作有《社會生産方式的二重結構》《邊緣社會主義的起源》等。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價值研究”和北京高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研究協同創新中心,項目編号為18BKS087[beat365]課題“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超越金融資本悖論邏輯的制度價值研究”的階段性成果,項目編号為18XTCXBD

文章來源:《人民論壇·學術前沿》2019年22期,人大複印報刊資料《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第3期全文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