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文利: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中華民族複興

摘要:近代百年民族複興的曆程包含着對“什麼是社會主義、誰的社會主義,如何實現和建設社會主義”這條社會主義價值目标和實踐主線的求索進程。探索社會主義價值觀的基本曆程和實踐内容分為通過新民主主義革命和新民主主義文化作準備的階段、依托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培育革命精神和社會主義思想道德覺悟的階段、開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中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階段、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進程中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階段以及新時代以來弘揚中國精神和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階段。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思維邏輯、實踐模式和思想資源上為實現民族複興提供了支撐。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需要從制度規範、政策引導,發展文化教育和日常生活引導與管理着手,在實現價值觀治理、價值觀轉化和價值觀落實中實現價值觀的紮根與外揚。

關鍵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價值觀發展   價值支撐  價值觀實現  民族複興

 
 
實現偉大複興是百年來中華民族的夙願,也是億萬中華兒女長期艱辛求索和不懈奮鬥的目标。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經過鴉片戰争以來170多年的持續奮鬥,中華民族偉大複興展現出光明的前景。現在,我們比曆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目标,比曆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實現這個目标。”[1](p36-36)從曆史方位上看,在中國共産黨的領導下,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目标今天已不再遙遠。然而,我們也需要清楚地認識到,在奮力實現複興目标的進程中,行百裡者九十尚半,越是接近民族複興的目标,我們所遭遇到的困難和挑戰就會越多越艱巨。進一步說,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不僅僅意味着政治的安定團結、經濟的富足強大、科技的尖端高新和社會的活躍振興,也包含着文化的繁榮發展特别是價值觀的強盛有力。在實踐意義上,隻有中華文化和中國人價值觀的複興,才是中華民族複興最堅實、最強大的精神保障,才是完全意義上的民族複興。由此,弘揚和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促使價值觀在人民心靈中紮根并以堅定昂揚的姿态展示于國際社會,不僅是中華民族複興的題中之義,也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偉力之源和強盛之基。
 
一、朝向民族複興的社會主義價值觀求索
中國近代的落後不僅僅是經濟技術的落後,也是社會制度和思想觀念的落後。在西方列強堅船利炮的威逼脅迫下,十九世紀中期以後,中華民族逐步陷入了水深火熱、被動挨打的局面,遭逢了中國曆史上前所未有的奇恥大辱。知恥而勇,雪恥而動,具有先進思想的知識分子和社會賢達在民族困境中開始了尋求民族複興的艱辛探索,先後實施了多種扶危濟困的計劃,嘗試了多個救國救民的方案,經曆了多番曲折和失敗,最終尋找到用馬克思主義和科學社會主義挽救中國的道路。二十世紀初葉,伴随着俄國十月革命的一聲炮響,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來到了中國,給處在掙紮和痛苦中的中華民族帶來了生的希望,中華民族複興也揭開了新篇章。然而,接受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的過程并不是一帆風順的,先進分子要改變自身的和社會的固有文化觀念絕非易事。社會主義之于當時的先進人士,仍停留在一種朦胧的向往中,猶如“隔着窗紗看曉霧,社會主義流派,社會主義意義都是紛亂,不十分清晰的。”[2](p35)以最早接觸社會主義思潮的梁啟超為例,他一方面宣稱社會主義必将磅礴于二十世紀,稱社會主義為将來世界最高尚美妙之主義[3],同時也把社會主義說成中國古已有之的思想,認為“中國古代井田制度,正與近世之社會主義同一立腳點”。[4](p102)大凡接受了馬克思主義、立志從事社會主義事業的革命人士,對社會主義的理解或許不盡相同、對實現社會主義的道路也各有持見,盡管如此,他們大都會對社會主義所蘊含的美好未來特别是其在精神和價值觀念上的光明抱有巨大的希冀。對他們而言,一個确定無疑的事實是,“社會主義的制度還沒有實現,一切社會運動僅僅是趨向于社會主義的步驟,并不就是社會主義。……殊不知道社會主義的科學正是徹底的以因果律應用之于社會現象,或所謂‘精神文明’的。”[5](p98、106)也就是說,社會主義從一開始就給革命人士注入了精神目标和價值願望,他們心目中的社會主義理想,與其說是一種對未來的向往,倒不如說是一種逐步植入心田的價值觀念與思想信仰。
誰的社會主義,什麼是真正的社會主義,社會主義應采取什麼樣的道路,又要實現怎樣的發展目标,這一系列問題是關系社會主義本質規定性的問題,也是體現社會主義精神實質和價值觀念的核心問題,是反映社會主義精髓的至關重要的問題。對這些問題的理解以及由此提供的實踐方案,恰恰是判斷在價值觀上對社會主義的理解是否失真、社會主義思路是否失實的關鍵。換句話說,對社會主義是什麼的思考也就從廣義上包含着對社會主義價值觀念的思考。事實上,社會主義思潮在中國初興的時代,除去科學社會主義之外,也曾出現很多社會主義擁趸,有諸多不同形式的社會主義思潮。基爾特社會主義、民主社會主義、實利社會主義、空想社會主義和改良社會主義等等,不一而足。而真正區分這些社會主義思潮的不是其傳播範圍廣狹、信衆多寡,而是所主張的社會主義的精神和價值觀。一部分資産階級民主革命志士也曾對社會主義有所關注,抱有樂觀心态,一度追捧。譬如,孫中山就說過:“我當選中華民國總統時,原計劃以社會主義的理想來建設中國;但我孤掌難鳴,因為中國人民對于社會主義毫無所知,而我的革命同志當中,社會主義者寥寥無幾,而且他們對社會主義的了解也是粗淺而模糊的。……我堅信,隻有中國成為一個社會主義國家,我們的人民才能更幸福,他們的苦痛也才能減輕。社會主義将治愈中國的疾苦。……中國是可以實現社會主義的國度,這個國度應該用來作為社會主義政府的典範。”[6(p183-185)]他坦言:“鄙人對于社會主義,實歡迎其利國福民之神聖,本社會之真理,集種種生産之物産,歸為公有,而收其利。實行社會主義之日,即我民幼有所教,老有所養,分業操作,各得其所。我中華民國之國家,一變而為社會主義之國家矣。予言至此,極抱樂觀。”[7](p523)然而,遺憾的是,孫中山心目中的社會主義并不是科學社會主義,他把社會主義等同于民生主義(又名共産主義,即是大同主義)、人道主義、人類經濟主義,把社會主義真髓等同于自由、平等和博愛并為之鼓與呼,這就從價值觀上把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目标訴求混為一談,從而也就無法清楚地區分開無産階級價值觀與資産階級價值觀了。
中國共産黨人對社會主義價值觀問題的思考是深邃的、持久的,也是直抵社會主義本質的。對于開啟了民族複興道路的共産黨人來說,社會主義是遠大的目标,不僅代表了良善的理想,也蘊含了美好的社會價值觀。中國共産黨的創始人之一李大钊探讨中國的社會主義及其實行方法的問題,批判了那種先發展實業、在現行制度下謀求實業興盛的觀點,指出“在中國想發展實業,非由純粹生産者組織政府,以鏟除國内的掠奪階級,抵抗此世界的資本主義,依社會主義的組織經營實業不可。”[8](p604)這就從發展實業問題上劃清了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的界限,确立了必須消除資本主義、先建立社會主義再發展實業的價值判斷和思想觀念,從而在社會制度層面和價值體系意義上表明了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差異。而對于社會主義的價值、精神和本質,李大钊更是從多個方面提及。譬如,他認為“社會主義的精神,固極主張民族自決。……社會主義的本質,不能有侵略的意味。……社會主義的制度,是以事物的管理代(替)人的統治的制度。”[9](p136-137)值得一提的是,李大钊在建黨後對社會主義與社會運動的分析中,不僅介紹了各種社會主義學派,列數了對社會主義的種種誤解,還重點探讨了社會主義必須發揚民主、保護自由、加強法制、加強道德文化建設、建立合理社會倫理關系的問題。他區分了社會主義與平民主義,探讨了社會主義實行後包括學問、藝術在内的精神和價值進步的關系,提出了社會主義不但不阻礙精神發展、更能使人的精神能力進步的觀點。對社會主義價值觀的求索包含在構設和實現社會主義的曆史途程中。李大钊隻是建黨早期對社會主義的價值體系進行探索的代表,類似的革命志士和理論家在他生活的時代有很多,在他身後則更多,探索社會主義價值觀念的内容更廣泛、觀點更多樣。這樣一來,即便是在中國共産黨内部,不同時期的人士對社會主義的理解也不盡相同。然而,正是在對社會主義及其實現方式的不同理解上,也才導緻了百年來中國社會主義道路的開辟充滿艱辛和坎坷,遭遇重重困難,經曆多次挫折。
在中國共産黨領導下進行社會主義價值觀求索和建設的曆程是長期的,持續的。從探索社會主義價值觀的基本曆程和實踐形式上看,第一階段是通過新民主主義革命來推翻大地主大資産階級的統治,期間對社會主義價值觀對求索一方面表現為政治上為新民主主義的民主而作出的努力,另一方面也表現為對民族的、科學的、大衆的社會主義文化的構想。例如,毛澤東在1940年間曾指出:“我們現在要的民主政治,是什麼民主政治呢?是新民主主義的政治,是新民主主義的憲政。……到了将來,有了一定的條件之後,才能實行社會主義的民主。現在,我們中國需要的民主政治,既非舊式的民主,又還非社會主義的民主,而是合乎現在中國國情的新民主主義。”[10](p732-733)第二階段是在建立人民共和國和社會主義制度後,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進程中同步開展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社會主義革命精神和思想道德建設,在人們的思想和精神中消除資産階級思想、增加社會主義觀念。第三階段是改革開放後為防止資産階級思想污染而啟動的持續性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與精神文明建設,其直接目标是在精神領域确立社會主義觀念,提升社會主義思想覺悟。第四階段是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進程中,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加強對包括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社會主義榮辱觀在内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建設。第五階段是進入新時代以來,增強文化自信、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對以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為主要内容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倡導和建設。站在今天的時代立足點上回望曆史,可以發現,百年來中國共産黨人在探索民族複興的過程中,對社會主義價值觀的求索遵循着從迫于形勢到自覺自信、從理論思考到實踐嘗試、從宏觀布局到具體設計、從外圍摸索到漸入内核的基本發展邏輯,其中始終貫穿着一條紅線,即對什麼是社會主義以及如何建設社會主義的诘問,始終伴随着對民族複興、國家富強和人民幸福的向往。換句話說,對社會主義價值觀的求索不是抽象的,也沒有停留在純粹思辨層面,而是有着鮮明的思想内涵和時代主題。從努力實現民族解放、國家獨立和人民自由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到建立和鞏固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基礎的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從解放生産力、發展生産力的新時期改革開放,到新時代繼續深化改革、擴大開放、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對社會主義價值觀的追問始終沒有離開中國共産黨人的思維視野和實踐探索。
 
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助力民族複興的因由
中共中央在《關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意見》中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列為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實現中華民族複興中國夢的戰略任務,認為它對于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态領域的指導地位、鞏固全黨全國人民團結奮鬥的共同思想基礎,對于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引領社會全面進步,對于集聚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中國夢的強大正能量具有重要現實意義和深遠曆史意義。[11](p4-5)這個判斷,為我們思考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促成民族複興的因由提供了線索和依據。那麼,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何以有助于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呢? 
(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綜合了價值觀自覺、價值觀自信和價值觀自強三種思維品質,支撐引領民族複興的思維邏輯
價值觀是民族精神生活的核心,是容納并滲透着情操、意志、理想、信念和信仰的最内核的精神觀念和最終端的道德品質。所有的民族都有自己的價值觀,而所有民族的價值觀都是該民族内在精神品質。在一個民族成長發展的進程中,并非在所有階段,也并非所有的民族都能夠清晰地意識到自己的價值觀到底是什麼樣的。簡單來說,對民族價值觀的自我體認就是價值觀自覺,對本民族的價值觀抱有比較高的崇信、以之為榮為傲就是價值觀自信,意識到本民族的價值觀并緻力于強化自身的價值認知和對外的價值影響就是價值觀自強。一般來講,一個民族意識到自己的價值觀,在認可自身價值觀自覺的基礎上緻力于進行價值觀建設,就能夠實現價值觀自覺、自信和自強的統一。近代以來,中華民族的仁人志士是在西方的欺淩和壓迫下開始意識到自身的落後,并在中西對比中開始呼喚文化革新和價值觀革新的。新文化運動和五四運動是具有代表性的中華民族在價值觀上自發覺醒的表現。彼時,五四先鋒傅斯年哀歎“心氣薄弱之中國人”沒有“主義”,這裡的“主義就是他的标準”。[12](p3)此後,伴随着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發生和勝利,中國人民逐漸擺脫了被動挨打的局面,實現了民族獨立、民族解放。新中國的成立和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讓中華民族從此擺脫了帝國主義的壓迫而站立起來,不僅大大提振了民族精神,也提升了中國人的價值觀自信,使得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對自身選擇的道路充滿自豪之情。由此說,中華民族近代以來為追求民族複興而矢志不渝、艱苦奮鬥的過程,也是在精神世界中尋求解放、獨立和自由,不斷在價值觀自覺中實現價值觀自信和價值觀自強的過程。
盡管自覺、自信和自強都指向并依據主體自身的價值發現,它們其實也有與他者對象的關聯性和相對性,是基于他者的刺激或誘惑而産生的内生性且外感型的覺悟、感受和意志。換言之,所謂自覺、自信和自強,都存在着某個外在于主體自身的參照物或相對物。正是在其參照或相對下,才有所謂價值觀上的落差和比較,從而才會有價值觀自覺、自信和自強。價值觀自覺、價值觀自信和價值觀自強作為思維形式,揭示的是一個民族在自我意識、自我判斷和自我實現上的考量視角和思想線索,它們分别代表了民族思維品質的不同階段。通常情況下,價值觀自覺是民族追求價值實現的自我意識階段,即初級思維階段,價值觀自信和價值觀自強分别是民族追求價值實現的比較優勢與競争發現階段,即中級階段和高級階段。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既體現了中華民族新時代的價值觀自覺,也是在中國共産黨領導下中華民族具備價值觀自信并緻力于價值觀自強的表達。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中華民族在價值觀上的自覺意識、自信觀念和自強意志融合在一起,凝聚成新時代中華民族價值追求的主導取向。提出價值觀本身就是一種價值觀自覺,把24字價值觀内容定位為社會主義性質,與弘揚中國精神、加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态建設和新時代治國理政的實踐聯系起來,同時也列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重大發展和突出貢獻,視之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進程中的重大理論創新,充分展現了中國共産黨和中華民族的價值觀自信的水平與價值觀自強的努力。從價值觀自覺到價值觀自信再到價值觀自強,是中華民族追求價值實現的過程,也是努力實現民族複興的過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所展現的之中循序漸進的思維邏輯,把價值觀的内在價值目标和民族的外在實踐目标統一起來,從而成為了引領中華民族複興的價值方向盤和實踐導航儀。
(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遵循了人類發展、社會建設和政黨執政三種實踐規律,符合推進民族複興的實踐模式
人類社會發展是在人類生産和生活中進行的。人類社會的生産既包括物質生産,也包括精神生産,既包括自身的生産,也包括支撐自身存在的條件的生産。人類總是在不斷改善自身的物質生産生活條件和豐富提升精神生産生活條件中成長壯大并發展進步的。恩格斯指出:“當我們深思熟慮地考察自然界或人類曆史或我們自己的精神活動的時候,首先呈現在我們眼前的,是一幅由種種聯系和相互作用無窮無盡地交織起來的畫面,其中沒有任何東西是不動的和不變的,而是一切都在運動、變化、生成和消逝。”[13](p790)價值觀是人類精神生産的核心要素,價值觀的發展是人類社會精神發展的題中之義和重要内容,也是其中最具有标志意義的尺度性的發展對象。就一般狀況來說,價值觀代表了人類精神發展的先進内容,價值觀的發展包含在人類社會發展的整體系統内,往往由作為先進組織的政黨來倡導和引領,并與社會的建設同行同程。由于價值觀指引着人們行為和實踐的方向,因此價值觀也就内在地發揮着引領和塑造社會進步方向的作用。從其基本趨勢上看,人類社會的發展遵循着從低級到高級、從落後到發達、從弱小到強大、從貧瘠到豐富、從愚昧到文明的進步程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擺脫了曆史上封建主義價值觀和近代資本主義價值觀的束縛與羁絆,在性質和内容上表現了極大的積極性、進步性和創造性。從其發展邏輯上說,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反映的是人類對美好未來的向往和追求,符合人類社會不斷演化和發展進步的規律。從其根本價值目标上說,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代表的是社會主義的價值本質和精神内核,指引的是走向更加美好的社會主義社會。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進步性與人類社會發展由低級階段向高級階段、從少數人剝削壓迫多數人到多數人管理國家和社會、全體人民自由全面發展的進步性是一緻的。因此說,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提出符合人類社會發展的進步規律,适應中國社會發展的趨勢和要求。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在社會主義運動史上明确提出的社會主義的價值屬性。建設社會主義代表了人類對美好未來的向往。數百年來,從資本主義母體内部脫胎,社會主義經曆了從空想到科學、從理想到現實、從主義到制度、從理論到實踐的變遷與升華。近代中國正是在資本主義的壓迫和挑戰下,才開始選擇走上社會主義的道路。可以說,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是與中國近代走社會主義道路的根本選擇密不可分的。從為社會主義的建立奠定政治、制度基礎,到推進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以至于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社會主義價值觀始終是其中的内在精神命題,勾勒着社會主義建設實踐的精神軌迹,伴随着社會主義制度、社會主義建設而不斷成熟和完善。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社會迅速發展,綜合國力大大提升,人們的物質生活得到了很大改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上日程。當人們的物質生活需要基本得到滿足以後,精神生活和價值生活的質量如何提升,這是擺在國家經濟社會發展進程和人民生活中的現實問題。由此,黨的十八大以來,在此前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思想道德建設的基礎上,特别是在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礎上,逐步凝練并确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不僅是中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要求,也是民族複興實踐的題中之義。
 中國共産黨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同時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從其成立的第一天起,中國共産黨就肩負起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複興的曆史重任。中國共産黨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的曆程,既是其肩膺民族複興責任、推進民族複興事業的曆程,也是構建和完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過程。從其發展曆史和實踐過程來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提出和踐行至少在三個層面上遵循并符合中國共産黨執政規律:其一,始終堅持黨的領導的規律。執政必須堅持黨的領導,放棄或危害黨的領導就放棄或危害了執政地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由中國共産黨來倡導并率先垂範踐行,黨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首倡者、維護者和踐行者;其二,始終堅持人民性和為人民服務的規律。黨是人民的黨,是以人民為中心、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始終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黨,這是黨的執政之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人民的價值觀,具有人民性,既要人民來踐行,也維護人民的利益和權益,服務于人民的需要;其三,始終根據時代和社會發展需要設定并努力實現民族複興不同階段目标與任務的規律。黨緻力于實現中華民族複興的目标,該目标的實現需要持續的接力和适時調整目标的可行性。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漸成性、體系性和實踐性始終與黨的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的思想路線,依靠群衆、發動群衆和服務群衆的群衆路線,不同階段的工作路線緊密相聯系,始終與黨所秉持的人民幸福、國家富強、民族複興的根本價值目标相匹配。因此說,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在黨治國理政、執政興國的實踐中産生的,是遵循黨的執政規律、緻力于實現民族複興目标、契合民族複興進程的實踐創造。
(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彙了傳統文明、普遍價值和先進思想三種優勢資源,呈現了支撐民族複興的思想優勢
從思想内容上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并不是空中樓閣,它立足于當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鮮活實踐,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既有豐富的傳統文明思想資源,也借鑒了西方社會的精神文明成果,是當代中國價值觀的集大成者。毫無疑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容納了不同指向的價值觀要素,“各種各樣的價值觀,可以按照相容的格局予以歸類,這就是‘價值觀體系’。”[14](p83)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系的根本思想立場和思想方法是馬克思主義的,其内容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要求相契合,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人類文明優秀成果相承接。與此同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也并不完全排斥來自于西方文明的優秀資源,特别是近代以來使西方社會走向發達、強盛、不斷文明化的重要思想要素。這樣一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融彙了傳統文明、普遍價值和先進思想三種優勢資源,獲得了前所未有的開放優勢、無可比拟的比較優勢和強大雄厚的綜合優勢。從辯證客觀的角度看,盡管中國傳統社會已經與現實社會出現了前所未有的落差,但傳統文明并非一無是處,它同西方社會的文明一樣,自然也有其優秀之點,有可以為今天所借鑒的内容和元素。在如何借鑒傳統文明和西方社會文明的問題上,馬克思主義給我們提供了最銳利的思想武器和最得心應手的法寶。它所提供的科學辯證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我們對待一切人類優秀文明和思想遺産的得力工具。實現中華民族複興是一項綜合的、複雜的工程,需要借助于各個方面的資源和力量,形成強大合力才能産生最佳的效果,達到最終的目标。為此,把傳統文明,普遍價值和先進思想的優勢結合起來,是實現民族複興的必然選擇。
需要指出的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思想内容并不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傳統文化和西方政治價值觀的簡單移植與機械組合,而是含英咀華、博采衆長的創造性融合。富強、民主、文明、和諧是馬克思主義的思想體系中所突出的思想精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近代西方文明首先提倡的相對顯著的思想精華,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是中國傳統社會倡導的優秀價值理念,但任何社會都是複雜的系統,人們的思想觀念系統也是複雜的、綜合的觀念體系,都不可能絕對地、完全地獨有或者徹底隔絕任何一種思想精華。譬如,我們很難說中國傳統社會絕對沒有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觀念,也很難說這些觀念不屬于西方任何文明和社會。它們隻不過是在某個社會類型、某個特定時代和某個地域空間内有特别突出的彰顯而已,同時它們之間也并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彼此關聯、有機互補、相得益彰的。但需要強調指出的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這些思想要素和基本内容是以紮根中國大地、立足中國國情、體現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為前提和基礎的。就是說,不論哪一項内容都應立足于當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鮮活實踐,屬于當代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的價值需求,符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目标,服務于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現實任務,有助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中國夢這一根本方向的。為此,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提出是為了從價值層面上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目标強基固本、正本清源,建構起最大的價值同心圓,打造最現實的中國價值,凝聚最強大的中國力量,實現最偉大的中國目标。正是在這個意義上說,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利于召喚各方面實踐主體的力量,呈現了支撐民族複興的思想優勢。
 
三、切實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紮根與外揚
當今時代,随着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各國之間的交往普遍加深,思想文化領域的交融一方面符合各國人民的精神生活,另一方面也造成了弱勢國家對強勢國家的文化認同和對本民族文化的認異,甚至造成了民族文化的“拔根“和”刨根“現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提出,反映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程中中華民族和中國人的價值觀自覺與文化自信,但要真正實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上的價值觀自強,中國仍需要切實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紮根與外揚。
(一)建立健全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制度體系,保證價值治理的有效實現
價值觀是一種德性,代表和反映了個體的道德思想覺悟和道德踐履能力。社會核心價值觀也是一種道德,隻不過是通過個體道德彰顯的社會公德和國家大德。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一種大德,是國家之德,民族之德。”[15]對個體來說,德可以潤身,也可以利業。但對一個民族和國家來講,價值觀這種大德就是道德治理和價值治理的重要工具,是實現社會價值治理的根本途徑。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根本意義和實踐價值在于調節社會價值關系,開展社會價值治理,實現社會價值目标。“培育和弘揚核心價值觀,有效整合社會意識,是社會系統得以正常運轉、社會秩序得以有效維護的重要途徑,也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方面。”[16](p163)為此,應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紮根和外揚納入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和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的體系中,建立健全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制度體系,完善其機制保障、政策保障和法律保障,特别是行業價值制度、社會行為準則和道德禮儀規範。也就是說,促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紮根與外揚就不應該僅僅停留在道德層約束層面上,而是應當加快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制度化、機制化和法律化,以制利治,援法入德,使社會價值治理中道德治理和法制治理兩種手段相互補充、有機融合、并行不悖、共同作用。亞裡士多德說過:“對德性隻知道還不夠,還必須努力去獲得。德性以好品質為前提,而好品質需在好法律下養成。”[17](p330)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制度體系和管理機制建立之後,“要發揮政策導向作用,使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方方面面政策都有利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要用法律來推動核心價值觀建設。各種社會管理要承擔起倡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責任,注重在日常管理中體現價值導向,是符合核心價值觀的行為得到鼓勵、違背核心價值觀的行為受到制約。”[18](p165)隻有這樣,才能夠避免長期以來道德和價值觀僅僅停留在道德軟約束上的弊端,通過制度和法律手段強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紮根與外揚的硬約束,使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活動能夠規範、有序地進行,從而減少人為性和随意性,保證價值治理的有效實現。
(二)大力繁榮社會主義文化教育事業,促進價值觀念的内化與外化
價值觀是人們行動的原則和标準。美國社會學家塔爾卡特·帕森斯指出:“‘價值觀’可視作一常規象征體系之中的一因子,它能充作一準繩,人們依據它而在一定情況下可供選擇的各種行動方針中,作出自己的抉擇。”[19]人們在長期的社會生活和社會實踐中,依據價值觀這一标準而行動,久而久之就形成一定的思考和行為的模式,這在廣義上被視作文化的内容。在一個成熟的社會系統内,價值觀是作為文化的内核而存在的,教育則是促進價值觀内化和外化的重要手段。就價值觀培育來說,文化是涵養價值觀的母體,起到潛移默化的熏陶浸染的作用。教育則直接把一定的價值标準和原則傳授給社會成員,将價值觀内化為人們的價值認知,并外化為行為方式。不論是作為德性和智性的價值觀,還是作為能力和素質的價值觀,其培育和踐行都離不開文化與教育。因此,一個國家文化教育事業發展的水平,既是其社會發達程度的标志,也是其社會精神文明建設的标尺。社會主義文化教育是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陣地和根本途徑。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把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列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重要任務,強調要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納入并貫穿到國民教育全過程。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時指出,要切實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貫穿于社會生活方方面面,通過教育引導、文化熏陶等手段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内化為人們的精神追求、外化為人們的自覺行動。[20]要實現這樣的目标,當代中國應大力繁榮文化教育事業,在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開展紅色革命文化教育、借鑒吸收外來優秀文化中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促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養成。具體而言,在實現民族複興進程中弘揚和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努力做到兩個進程的合二為一。也就是說,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紮根與外揚的進程與中華民族複興的實踐進程統一起來:一是要促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走進去”,即一方面走到人們的頭腦和心靈中去,内化為人們的價值認知、思想認識和思維方式;另一方面也要走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中去,不能為價值觀教育而教育價值觀,将之懸置于課堂、書房和學案中,與鮮活的民族複興實踐相隔離、相脫離;二是要促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走出去”,即一方面超越知行分離的鴻溝,促使人們把價值觀念轉變為價值行為和實踐活動,轉化為行動價值;另一方面要努力通過文化和教育的途徑擴大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影響力,通過中國文化教育走出去而使中國人的優秀價值觀念、中華民族的優秀思想、中國文化的優秀價值走出國門、走向世界,讓中華文明在更大的範圍内造福人類。
(三)加強日常生活引導和管理,保證價值觀在落細落小落實中紮根
價值觀紮根并不是宏大叙事,而是細緻入微、小中見實、實中見效的過程。之所以強調要把價值觀落細落小落實,就是為了避免價值觀抽象化和空泛化,陷入繁瑣哲學,流于形式主義。實際上,價值觀來源于生活也植根于生活。“對生活的反思形成了我們的生活經驗。它把具體和一般的知識同我們的自我在跟周圍的世界及命運接觸中所發生的(由沖動和感情在我們内部喚起的)許多分明而細微的事件結為一體。”[21](p7)也就是說,無論制度規範和文化傳播多麼強大,它們對價值觀的傳輸最終都要落實到日常生活當中來,日常生活實際上是價值觀存在和浸入的最可靠的途徑。由此,加強日常生活的引導和管理,恰恰是保證價值觀落到實處的關鍵。所謂日常生活,其實關鍵的是其作為生活的全部方面之間的相互關系,它暗示了普通、平庸,但重要的是蘊含了連續的重現和持續的重複,是人們夯實某種思想觀念、真正在心靈和血肉中形成價值認知和價值判斷的必然系統。日常生活包含着瑣碎但重要的内容,是生命具體化和行為現實化的基本方式。正如法國思想家列斐伏爾所言:“日常生活是由重現的事情組成的:勞動與休閑的姿态,人和機器本身的機械運動,小時,天,星期,月,年,直線型和圓圈型的重複,自然的和理性的時間。”[22](p211-212)日常生活總是在個人的環境中發生并與之關聯,對于個人形成價值觀念極其重要。“在日常生活中,個人以多種形式使自身對象化。他塑造他的世界(他的直接環境)并以此塑造自身。”[23](p6)為此,加強日常生活引導和管理也就是要加強對從個體學習、工作和交往等日常生活方式、交往方式、日常認知和日常行為中思想價值觀念的監督,助力正确觀念的重複與再現,校正與調整不符合倫理規範、政治關系和社會發展的價值觀念,使人們的價值觀念在最紮實的土壤中生根發芽、健康成長。在這個意義上說,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盡管是與民族複興大業相聯系的高尚的價值觀體系,也需要落到實處、進入生後、沁入人心中。因此說,要促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紮根與外化,加強日常生活的引導和管理是不可忽視的必然選擇。
 
[參考文獻]
[1]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第35-36頁。
[2]《瞿秋白文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2年,第35頁。
[3]梁啟超:《雜答某報》,載《新民叢報》,第四年,第十四号。
[4]梁啟超:《飲冰室合集》,專集第二冊,上海:上海中華書局,1936年,第102頁。
[5]瞿秋白:《瞿秋白選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98、106頁。
[6]郝盛潮主編、王耿雄等編:《孫中山集外集補編》,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83-185頁。
[7]中國社科院近代史所等編:《孫中山全集》第2卷,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第523頁。
[8]朱文通等:《李大钊全集》第四卷,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604頁。
[9]中國李大钊研究會編注:《李大钊全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36-137頁。
[10]《毛澤東選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732-733頁。
[11]《關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意見》,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4-5頁。
[12]傅斯年著:《中國人的德行》,北京:中國工人出版社,2011年,第3頁。
[1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790頁。
[14](美)亨廷頓、哈裡森主編:《文化的重要作用——價值觀如何影響人類進步》,北京:新華出版社,2002年,第83頁。
[15]《人民日報》,2014年5月4日,01版。
[16]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第163頁。
[17](古希臘)亞裡士多德:《尼各馬可倫理學》,廖申白譯注,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年,第330頁。
[18]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第165頁。
[19]Talcott Parsons, The social System, New York: Free Press, 1959. Chap.I.
[20]《人民日報》,2014年2月26日,01版。
[21](德)狄爾泰.世界觀的類型及其在形而上學體系内的展開.載(美)馬斯洛:《人的潛能和價值》,林方主編,北京:華夏出版社,1987年.第7頁。
[22](英)本·海默爾著:《日常生活與文化理論導論》,王志宏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年,第211-212頁。
[23](匈牙利)赫勒著:《日常生活》,衣俊卿譯,哈爾濱:黑龍江大學出版社,2010年,第6頁。
作者簡介:宇文利,法學博士,beat365官方网站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 100871)。本文系北京市社會科學基金研究項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與中國精神”(18JDKDB013)的成果。

文章來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研究》2020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