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朝龍:《資本論》邏輯視域中的金融資本批判——兼評第二屆“北馬論壇”中的若幹經濟學觀點
摘 要:金融資本是《資本論》從抽象到具體邏輯行程中的一個潛在的環節。希法亭和列甯把《資本論》潛含的金融資本理論發掘出來,并據此分析了帝國主義的經濟基礎。金融資本積累包含着生産性積累和非生産性積累兩個方面,當生産性積累遇到危機時,金融資本試圖通過加強非生産性積累來解決危機,結果飲鸩止渴,不但解決不了危機,反而使危機越來越嚴重,這就是金融資本自身中的悖論邏輯。當代金融資本推動了全球化和科學技術的深入發展,也造成了寄生階層的膨脹、中産階級的衰落、新民粹主義的崛起以及全球化的逆轉。自2008年美國金融危機以來,西方社會表現的一系列經濟、政治、國際關系危機,皆是金融資本内在矛盾的表現。正如馬克思所說,否定資本的是資本自身,同樣,我們也可以說,否定金融資本的是金融資本自身。
關鍵詞:《資本論》;邏輯視域;金融資本;批判
一、《資本論》的邏輯規劃
要讨論《資本論》的邏輯規劃,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如下五個環節:一是《資本論》邏輯規劃的曆史唯物主義前提,二是《資本論》邏輯規劃的邏輯起點,三是《資本論》邏輯規劃的辯證方法,四是《資本論》邏輯規劃中的潛在環節,五是《資本論》邏輯規劃的最終任務和理論“遺囑”。
1.《資本論》邏輯規劃的曆史唯物主義前提:社會勞動的一定曆史階段
《資本論》的邏輯是以曆史唯物主義作為方法論前提的。在2019年6月22日于beat365召開的第二屆“全國馬克思主義青年學者北大論壇上,中國人民大學beat365白萬超指出,馬克思與古典經濟學家理論的根本不同在于其研究對象和研究方法,古典政治經濟學家沒有曆史唯物主義的科學方法,不承認曆史性的生産關系就不能正确地叙述經濟學的物質内容。資産階級經濟學把研究的對象設定為非曆史性的,而曆史唯物主義從勞動發展史中來理解經濟關系的具體曆史性。資本主義生産關系根源于社會勞動方式的一定曆史性質。人類的社會勞動方式大體上區分為三種類型:一是家庭結合勞動,以血緣共同體為單位;二是工廠結合勞動,家庭成員分散到不同的工廠中,而同一個工廠的勞動成員來自不同的家庭;三是社會結合勞動,全社會統一組織社會勞動。家庭勞動可以看作是私人為了私人自身、家庭為了家庭自身所組織的勞動,是私人所組織的私人勞動。工廠勞動可以看作是私人所組織的社會勞動,也就是私人不是為私人自身而是為社會所組織的勞動,但是這種為社會所組織的勞動不具有直接的社會性,又必須以交換為媒介來完成私人勞動向社會勞動的轉化。社會結合勞動是社會為了社會而組織的勞動,為社會所進行的勞動不是由工廠主、不是由特殊的私人來組織的,而是一開始就是由社會作為一個有機整體來組織的。在這種為社會所組織的勞動中,私人勞動一開始就直接算作社會勞動而無需以交換為媒介,私人勞動和社會勞動的矛盾還在生産過程開始之前就已經解決了。資本主義生産關系既不是在家庭結合勞動也不是在未來的社會結合勞動的基礎上産生的。這從馬克思對商品拜物教的分析可以看出來。馬克思把資本主義生産關系定位在私人所組織的社會勞動這個階段。從人類勞動發展史上,從人類勞動發展史的一定曆史階段而不是從自然狀态的假設來分析資本主義生産關系,這是馬克思對《資本論》進行邏輯規劃的曆史唯物主義前提。
2.《資本論》邏輯規劃的邏輯起點:商品的價值形式
産品的商品形式或商品的價值形式,是資本主義生産關系的細胞形式,也是《資本論》邏輯規劃的邏輯起點。白萬超認為,資産階級經濟學首先為價值的量所吸引,而最重要的卻是價值形式。價值形式透露了特殊的社會生産關系。價值形式的理論對于理解《資本論》具有決定性的意義。價值形式作為邏輯起點之所以那麼重要,也是因為辯證邏輯的方法論對起點本身的理解和經驗主義的假說不一樣,這種邏輯起點是真實的起點、包含着矛盾的起點。馬克思把資本主義生産歸結為私人組織的社會勞動,而這個階段的勞動的最一般特點正是産品表現為商品、商品表現為價值。私人所組織的社會勞動,是産生價值的勞動,是在價值關系中解決私人勞動和社會勞動内在矛盾的勞動。因此,馬克思認為産品的商品形式或商品的價值形式是資本主義生産關系的細胞形式、是分析資本的邏輯起點。《資本論》邏輯起點是對資本關系現實起點的理論抽象。這種私人勞動要轉化為社會勞動,首先要表現為價值。在私人組織的私人勞動(家庭勞動)中以及在社會所組織的社會勞動(未來的社會聯合勞動)裡,産品不表現為商品、商品不表現為價值。商品的價值形式所反映的正是私人組織社會勞動這一勞動發展階段的基本性質。馬克思批判古典政治經濟學為價值量所吸引,正是因為古典政治經濟學不能理解價值形式自身的曆史性,不能理解價值形式在勞動方式的一定階段所包含的私人勞動和社會勞動的矛盾。
3.《資本論》邏輯規劃的辯證方法:從抽象上升到具體的辯證法
白萬超認為,為了在理論上反映現實運動的完整過程,馬克思對叙述方法也做出了完整的貢獻。古典政治經濟學把中介抽象掉,沒有能力從抽象上升到具體。把價值和價格直接等同,這是李嘉圖學派解體的直接原因之一。價值表現形式會發生變化。資本主義再生産過程不僅生産商品,還生産生産關系本身,剩餘價值的生産沒有否認價值規律,這是抽象規律的具體化。beat365官方网站王在全教授指出,《資本論》辯證法對資本主義做了深入分析,包括資本積累、相對過剩、經濟危機、無産階級貧困化。馬克思對價值運動的分析,從簡單價值形式的分析開始,經過總和的價值形式和一般價值形式,發展到貨币形式。貨币從手段變成目的、變成潛在的資本,勞動力成為商品把潛在的資本變成現實的資本。資本支配着絕對剩餘價值和相對剩餘價值的生産。在社會再生産中,資本分化為不同的職能形式:産業資本、商業資本、貨币經營資本,這些職能資本執行生産、流通以及信用調節的職能。在這些職能的基礎上,馬克思分析了資本主義社會再生産,以及社會再生産中各職能資本的運行規律。總之,《資本論》正是通過這樣從抽象到具體的過程,把握住了資本主義生産關系的内在矛盾和轉化。
4.《資本論》邏輯規劃中的潛在環節:金融資本
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的總體性批判是有待完成的,但是,在《資本論》的邏輯線索中,潛在地包含着金融資本這一環節。馬克思晚年在接受太陽報記者的采訪時,曾指出資本、土地和信用是《資本論》要闡發的三個要素。《資本論》的邏輯線索為分析金融資本打下了堅實的理論基礎。馬克思從商品的價值形式出發,分析價值形式轉化為貨币形式,貨币轉化為資本,資本分化為不同的職能資本,即擔負生産的産業資本、擔負流通的商業資本以及擔負信用調節的銀行資本。《資本論》還進一步講到了銀行資本在形式上确立了對産業資本和商業資本的統治地位,這種形式上的統治地位如何發展為實質上的統治地位,正是說明金融資本的内在線索。馬克思也講了股份公司以及證券市場上股票價格的決定機制,後來希法亭正是在此基礎上引申出“創業利潤”這一概念,作為說明金融資本的一個關鍵概念。《資本論》對土地所有權所做的分析,為分析地産和金融資本的結合打下基礎,這對分析金融資本的寄生性和腐朽性指示了邏輯線索。
5.《資本論》邏輯規劃的最終任務和理論“遺囑”:金融資本的全球化及其危機
馬克思《資本論》本來就計劃要寫“資産階級經濟關系在國家形式上的概括”“世界市場和危機”這樣一些環節,而世界市場和危機必然是金融資本全球積累的表現,因而,我們可以說,金融資本的全球化及其危機是《資本論》的邏輯規劃要完成而沒有完成的邏輯“遺囑”。按照馬克思對《資本論》的邏輯規劃,他對資本的分析從微觀上升到宏觀,從微觀經濟學上升到宏觀經濟學,即分析資本關系在國家形式上的概括,分析能與國家結合的那種資本形式。這種資本形式也就是後來希法亭和列甯所分析的“金融資本”。在馬克思之後,希法亭和列甯發掘了《資本論》所暗含的邏輯線索,闡釋了銀行資本對産業資本和商業資本的形式上的統治地位如何變成金融資本對産業、商業和信用業的實質上的統治地位。這是通過産業資本、商業資本和銀行資本從自由競争向壟斷的發展以及這些壟斷資本的融合而實現的,通過這樣的壟斷融合,銀行資本就轉變為金融資本,即轉變為支配着産業鍊、商業鍊和信用鍊的勢力極大的金融壟斷資本。作為壟斷資本的金融資本,支配整個社會再生産的核心環節,支配着價值運動和價值鍊當中增值最多的環節。這樣勢力極大的金融資本内部,還發生了經營職能和所有權的分離,金融家轉變為在社會生産過程之外支配着整個社會再生産過程的寄生者。希法亭和列甯不僅分析了金融資本的産生機制,而且把金融資本作為分析帝國主義的經濟基礎。可以說,希法亭的《金融資本》、列甯的《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等著作是在執行着《資本論》的邏輯遺囑。
概言之,《資本論》邏輯規劃,在曆史唯物主義的基礎上,從社會勞動的一定曆史階段出發,把産品的商品形式或者商品的價值形式作為邏輯起點,按照從抽象上升到具體的辯證法,在價值形式向貨币、一般資本、諸職能資本的轉化中預示了金融的分析線索,并留下了一個未完成的遺囑,即分析世界市場和危機,我們可以把這一遺囑理解為是關于分析金融資本全球化及其危機的“遺囑”。
二、《資本論》邏輯視域中的金融資本積累規律
沿着《資本論》的邏輯,在《資本論》邏輯規劃的視域下分析金融資本的積累規律,需要涉及到如下環節:一是作為資本主義生産關系總體的金融資本;二是金融資本的生産性積累;三是金融資本的非生産性積累;四是金融資本以強化非生産性積累來解決生産性積累危機的悖論邏輯;五是金融資本積累自我否定的曆史必然性。
1.作為資本主義生産關系總體的金融資本
金融資本整合了各種職能資本形式,是作為總體的資本主義生産關系,是資本主義生産關系的真實支配者和統治者,因而也是借資本主義的全部社會生産和再生産來積累的。金融資本是一個總體性的範疇,而不僅僅是食利資本、生息資本、虛拟資本這些概念所反映的内容;這些概念隻是反映了金融資本的某一方面的屬性,而不能反映作為實體、作為本體、作為主體的金融資本。馬克思把商品的價值形式作為資本主義經濟關系的細胞形式,那麼從細胞裡面最後會長出什麼來?會長出金融資本。從商品的價值形式出發,必然會産生貨币,貨币一定會轉化為資本,資本一定會掌握生産、掌握流通、掌握信用,一定會發生資本的職能分化,一定會分化為産業資本、商業資本、銀行資本,而且這些分化了的職能資本一定會再發生壟斷融合,一定會産生金融資本。列甯堅持從金融資本的運動來講帝國主義,而考茨基和羅森堡隻是從産業資本的再生産當中的矛盾來講帝國主義。考茨基和羅森堡所講的帝國主義都是很消極的。列甯認為帝國主義實際上是能動的。考茨基認為,帝國主義之所以産生,是因為工農業比例失調,工業發展太快,農業原材料缺失,工業國要統治農業國,統治原料國。羅森堡認為,剩餘價值在資本主義國内市場當中實現不了,他需要到另外一個經濟成分當中實現。列甯不同意他們的觀點,列甯堅持理論根基,堅持用金融資本來說明帝國主義,而不是從産業資本的再生産當中的矛盾來講帝國主義。金融資本通過帝國主義去落後國家開礦山、開銀行、支配當地政府的國債,或者到落後國家去修鐵路、開工廠,總之,金融資本的帝國主義動因是比較複雜的,不僅僅是為了解決原料不足或産品銷路問題。考茨基和盧森堡的問題就是不能從總體上把握資本主義生産關系,尤其是不能把握住金融資本之所以作為總體的資本主義生産關系。
2.金融資本的生産性積累
金融資本作為職能資本的壟斷融合,會通過生産革命、流通革命、信用革命來積累,這是金融資本的生産性積累,是金融資本推動人類社會發展的一面,是金融資本作為曆史的不自覺的工具為人類發展創造條件的一面。金融資本的積累推動了科學技術的進步,推動了生産力的發展,使網絡、數據、人工智能得到廣泛的應用,促進了人類智力的發展,推動了由技能和技巧的積累所創造的社會的智力。人工智能解放了生産力,從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建構了人的存在方式、交往方式和消費方式。在互聯網時代,生産方式發生變化,企業的組織方式發生變化。人工智能時代的數字勞動向用戶提供了更多自我表達的機會,促進了溝通交流,提升了與他人合作的可能性,賦予了受衆更多對象化的機會,使人獲得了更多的自由時間和自由發展的可能性。在第二屆北馬論壇中,beat365官方网站王在全教授、北京師範大學beat365張雯、南京大學beat365張明老師等學者對此做了闡述。
3.金融資本的非生産性積累
金融資本既是天使又是魔鬼。金融資本的積累絕不是隻有生産性積累一種邏輯,金融資本還建立了對社會的直接剝奪機制。金融資本利用壟斷地位獲得定價權,通過制造和利用商業危機、信用危機等等來積累,通過資本市場來剝奪中小投資者,這都體現了金融資本非生産性積累的一面。金融資本非生産性積累的一面,在金融地産的地租積累中表現的更明顯。古典政治經濟學把社會劃分為三大階級:工人階級、産業資本家階級、土地所有者階級。《資本論》也是講這三大階級。但是,在金融資本的統治下,情況卻發生了重大的變化。金融資本有能力支配地産,地産成為金融資本的一個領域,地租收入成為金融資本的重要利潤來源。馬克思認為,地租是土地所有者對市民社會征收的貨币稅,因而提出了土地國有化的主張。土地國有化并不是馬克思最先提出的。土地國有化曾作為資産階級經濟學的革命綱領由李嘉圖學派提出來。重農學派認為國家稅收應該從地租來征收,這已經是對土地所有權的局部沒收。李嘉圖非常擔心英國産業資本的利潤率下降問題,他認為在整個社會财富當中土地所有權拿走的地租越來越多,這是導緻産業資本利潤率下降的原因,解決的辦法是什麼?就是土地國有化。但是,在後來的資本主義發展當中,土地不但沒有國有化,反而成為金融資本的囊中之物。金融資本的非生産性積累還表現在它對軍事部門、戰争機器等等的支配上。一方面這些産業本身就是盜竊國庫的渠道,另一方面金融資本把國家、把公共權力變成服從于自身積累的工具。
4.金融資本以強化非生産性積累解決生産性積累危機的悖論邏輯
金融資本一方面通過生産革命、流通革命、信用革命來積累,另一方面靠直接定價權、地産、證券市場、支配軍工部門來積累。金融資本的成就越大,他的寄生能力越強。金融資本積累邏輯之中還存在一個深刻的悖論,即當金融資本的生産性積累遇到危機時,金融資本試圖通過加強非生産性積累來解決危機,結果不但解決不了危機,還使危機越來越嚴重。當今金融資本發展形态更複雜了。金融資本還支配了貨币發行權。每當金融危機發生或即将發生時,金融資本通過量化寬松政策來挽救金融資本。而量化寬松所導緻的通貨膨脹實際上是對工薪階層的直接剝奪。馬克思在一系列的文章當中描述了金融資本如何支配國債從而使國家變得越來衰弱的事實。為什麼西方國家在社會危機時代還要削減福利?因為國家要保持對金融資本的信用,要保證自己可以還得起欠金融資本的錢。但是金融資本試圖通過強化非生産性積累,試圖通過對市民社會的更直接的剝奪來解決金融資本的積累危機,都隻是使危機更加深重的辦法,都是使危機向社會危機、政治危機轉化的辦法,都是使解決危機的手段越來越少的辦法。
5.金融資本積累自我否定的曆史必然性
馬克思說,消滅資本的是資本自身,列甯在哲學筆記當中也講三種辯證法:一種是現象與現象的矛盾,現象與本質的矛盾,本質自身的矛盾。事物本質自身的矛盾,在金融資本上也會表現出來,金融資本會造成自身滅亡的條件。金融經濟呈現出周期性,在經濟擴張時期,資本主義就會相對比較穩定,在經濟衰退時期,内在矛盾沒法解決了,隻能往外輸出矛盾,也有能力往外輸出矛盾,這是金融資本的特點。金融資本的悖論邏輯把矛盾轉化為社會矛盾、階級矛盾、政治矛盾、國際關系矛盾。概言之,從《資本論》的邏輯視域出發來看金融資本,金融資本不是一般的食利資本、生息資本、虛拟資本,而是作為資本主義生産關系總體的金融資本。金融資本作為從各職能資本的壟斷融合中産生的金融壟斷資本,它把各職能資本的革命,把生産、流通、信用的革命作為自身積累的手段,這是金融資本的生産性積累,是金融資本作為曆史的不自覺的工具所推動的人類進步。金融資本也通過直接的專利權壟斷、流通中的定價權、資本市場中的金融操作、支配地産、操縱貨币發行權、鼓吹戰争等手段從事非生産性積累,金融資本的這種非生産性積累造成了中産階級的貧困和市民社會的危機。不僅如此,金融資本的積累在生産性積累和非生産性積累之間存在一個悖論,金融資本的悖論邏輯造成了金融資本積累自我否定的曆史必然性。以上就是我們從《資本論》邏輯視域下所看到的金融資本的積累規律。
三、《資本論》邏輯視域中的當代金融資本批判
從《資本論》的邏輯視域來展開當代金融資本的批判,就是從曆史唯物主義和辯證法的視域中、從生産關系的視域中來展開當代金融資本批判,這種批判需要把握住這樣幾個環節:一是金融資本積累與全球化的深入發展,二是金融資本積累與第三次、第四次科技革命浪潮,三是金融資本積累所導緻的中産階級衰落,四是金融資本積累與新民粹主義的崛起,五是金融資本積累與全球化轉向的關系。
1.金融資本積累與全球化的深入發展
二戰之後,在舊殖民主義體系瓦解的基礎上,金融資本重建了世界市場,使全球化發展到一個新的高度。在北馬論壇上,吉林大學beat365的張豔輝老師認為,現代金融資本通過一種完全統一的形式,把全球不同的國家、不同的部門、不同的職能、不同的資源、不同的人力,把所有這些環節都捆到一起。《資本論》裡面所講過的資本循環、資本周轉,到什麼時候才能發展到頂峰?就是把地球上所有資源和勞動力完全統一到一個運動裡面并從這個運動裡面不斷地榨取出利潤來的時候。這個過程有沒有可能達到呢?理論上是有可能的,必須得有一個東西基本上消滅了空間、時間,把原料、成品在不同國家之間進行轉移,把時間和空間成本降到最低,把整個星球的資源和勞動力統一到一起,發揮出最大的效能。能夠做到這一點的是什麼呢,實際上應該叫現代金融資本。在現代金融資本中,把所有的民族國家、地區、個人組織到一個有層級的、有高低之分的産業鍊中去,形成一個全球滾動的鍊條,這個東西就是美元化了的金融資本;這個東西把原來是分散的、各不相關的要素全都統一到一起,經濟聯系隻需要一個數字的流動就可以了。上述這種描述雖然并不是完全的現實,也不能完全變成現實,但确實是金融資本積累中的一個重要的邏輯,在金融資本的積累當中,确實包含着推進全球化深入發展的内在邏輯,雖然這種全球化不可避免地會造成大量的邊緣地帶和空白地帶。
2.金融資本積累所推動的科技革命
金融資本的發展推動了互聯網技術和電信産業、人工智能等科技革命。在北馬論壇上,南開大學beat365陳文旭介紹了丹·席勒對數字資本主義的一系列研究成果。丹·席勒追溯了互聯網技術的起源與發展。信息網絡以一種前所未有的方式與規模滲透到資本主義經濟文化的各個方面,網絡技術被廣泛應用于廣告、營銷與服務領域,對傳統高等教育形成滲透與沖擊。教育開始轉化為數字資本主義的前哨。數字資本主義的教育,比如說網絡遠程教育,在降低成本的情況下開始普及。丹·席勒認為,電信網絡發展的根本原因在于美國工商企業提高生産效率、擴大生産規模以及擴大業務範圍的要求,以及在他們的遊說之下美國政府出台了一些有利于電信網絡發展的優惠政策,為互聯網發展創造一個有利的條件。丹·席勒認為,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以來,發達資本主義國家重新關注技術的興起,實現了“範式轉化”,貼上了“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标簽。第四次工業革命是21世紀以AI人工智能為核心的技術革命。平台由處理數據的内部需求而産生,能夠獨占提取分析和使用記錄下來的日益增長的數據量。手機上用的很多APP都是這種平台。許多公司也開始融入這種平台。數字資本主義為什麼能夠在美國領先?一是因為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大家知道第三次科技革命最重要的核心就是電子計算機,還有網絡自由化政策,美國政府大力推動美國在數字資本主義經濟中的領先地位。平台資本主義可以通過極大地降低成本而獲利。互聯網、人工智能等科技革命是金融資本生産性積累的集中表現。金融資本把科學技術革命作為生産、流通、信用革命的手段,作為服務和支撐自身壟斷性積累的手段,金融資本也有能力調動過剩資本來支持科學技術的發展,這些是我們在批判金融資本的過程中,所應當注意的。金融資本并不完全是寄生性的。金融資本的失敗并不完全因為其腐朽性,而是因為金融資本太成功了,因為金融資本從生産、流通、信用體系上成功地支配了世界,才有能力建立一個寄生性更強的剝削體系,并因為這一體系而走向衰落。
3.金融資本積累所導緻的中産階級衰落
現代金融資本的全球統治能力增強,這也使金融資本的剝奪能力、寄生能力增強。陳文旭結合着丹·席勒的著作,分析了數字資本主義的霸權。在以美國為首的數字資本主義比較發達的國家,他們在數字技術掌握的方面,與發展中國家或者說後發國家處在不平等的地位。大家知道20世紀20年代葛蘭西提出文化霸權,60年代西方學者又提出文化帝國主義。在信息時代的文化帝國主義,特别是西方占據了信息的處理設備,在跨國政治經濟中處于領先地位,必然要利用數字資本主義來進行全球規劃,實現其文化霸權和政治的霸權。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标志着20世紀70年代以來美國推行的新自由主義政策的失敗,其中新自由主義政策有一個完全的金融化,或者說去工業化、去制造化。丹·席勒在其新作《數字化衰退:信息技術與經濟危機》中指出:圍繞金融危機,數字化的衰退在美國越來越凸顯。丹·席勒所命名的數字化的衰退指的就是經曆2008年次貸危機後,數字通信産業的投資額不降反升,一舉成為主流的經濟增長極,同時各方力量圍繞數字技術及其增長的掌控權展開激烈的競争,然而,數字通信産業的發展并未減緩金融危機,經濟不平等、勞動剝削等現象依然在加深。數字化衰退并不是金融資本積累導緻中産階級衰落最主要的原因。在金融危機時代,數字化技術的投資反而在增加,這是金融資本的正常積累邏輯。金融資本本身就有生産性積累、推動科學技術進步的一面。中産階級的衰落,并不是因為金融資本與科學技術的結合,而是因為金融資本另有一套寄生性積累的邏輯。
4.金融資本積累與新民粹主義的崛起
王閣認為,數字平台被極少數的資本家和科技巨頭公司壟斷。用戶群體的差異性越大,産生的數據越多,平台價值就越大。這就導緻平台具有壟斷的自然傾向。張雯認為,數字勞動者在勞動中所創造的海量的信息和數據,最終也會被數字公司獨占、利用、買賣,還會通過這些數據分析消費者的偏好,以廣告的形式也進行銷售。陳文旭引述丹·席勒的著作,講述了美國政府與大型商業用戶在全球信息政治經濟中扮演的重要的角色。在應對經濟危機的過程中,政府的新政開啟了美國電信業激進自由化的進程。面對資本主義競争,美國通過其主導的國際性組織将電信自由化推向全球,完成了一場信息權力的重構,美國主導的因特爾架構以信息自由的面貌粉墨登場,從而解構了其他國家對美國的國際通信權利進行的抵制。數字的壟斷,占有信息方面的不平等,産生了所謂的數字的鴻溝。2001年經合組織的《理解數字鴻溝》的報告,指出個人、家庭、企業和地區利用互聯網獲得信息通訊方面是非均衡的。從數字化經濟本身來解釋英美等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社會分化加劇,來解釋其一系列的經濟、政治危機,這是不合适的。這種批判方式是一種新的技術批判,而沒有把批判集中到資本主義制度上,沒有集中到金融資本所建立的一整套寄生性積累、剝奪性積累的制度上去,因而,這種批判也不能揭示英美等國家出現危機的真正根源,也不能說明西方社會矛盾的深刻性,不能說明西方社會危機激蕩、民衆憤怒以及民粹主義崛起的更深刻的真實原因。
5.金融資本積累與全球化的轉向
張豔輝老師認為,大概到2008年之前,現代金融資本對世界上各個角落的控制和滲透已經達到最深的程度了。2008年之後基本上就是下坡路了,也就是說,當它基本上達到最高的控制能力時,當代金融資本在其所從流出的國家,一定是去實體化的。就是說,要想讓别人用美國的美元,就必須讓别人來生産商品,用來換出零成本的美元。現代金融資本所寄宿的國家和地區,一定是去實體化的、産業空心化的,通過現代金融資本中介來組織其他地區的實物環節。但是它在這兒去實體化,在别的地區實體化。它發展到頂峰的時候自身就空心化了。全球瘋狂流動的權利數字網絡,有那麼幾個節點它就控制不住了,因為它沒有實體化的力量,比如說伊拉克的石油不用美元來定位了,這種時候打伊拉克還行,但中國的商品如果不用美元來計價,它有什麼辦法呢?隻要有一個網絡上的點開始破碎的話,那麼整個網絡就兜不住了。到了這個時候,現代金融資本就處在崩潰的過程中。金融資本在全球範圍之内已經達到了頂點,至于接下來怎麼樣,得看看咱們東亞到底發展的怎麼樣了。王在全認為,美國的金融,美元霸權已經統治了世界,好像不完全是,當然美元在世界上占了非常主導的地位,但是我們人民币的地位在不斷地上升。金融資本支配了産業、商業,支配國債、支配貨币發行,支配了世界市場,支配了國家的對外政策,建立了世界霸權,這樣金融資本也就轉化為了金融帝國。金融帝國因為自身的勝利而遭遇深刻危機。金融資本一方面推動全球化,另外一方面也阻礙全球化。二戰後,金融資本在舊殖民主義體系瓦解的基礎上重建了世界市場,推動了第三次技術革命,推動了全球化的發展,但是,金融資本的積累也造成了中産階級的衰落、新民粹主義的崛起以及逆全球化的發生。這一切都應該,也可以放到金融資本的悖論邏輯,放到金融資本的全球寄生體系的膨脹中來說明。
四、小結
綜上所述,金融資本是《資本論》從抽象到具體邏輯行程中的一個潛在的環節,《資本論》從商品的價值形式出發,通過價值形式轉化為貨币形式、貨币形式轉化為資本形式、資本分化為不同的職能資本即産業資本、商業資本和銀行資本,以銀行資本為中介,各職能資本在壟斷的基礎上發生融合,形成金融資本。希法亭和列甯把蘊含于《資本論》中的金融資本形成線索尋找出來,并作為分析帝國主義經濟基礎的一個基本概念。沿着《資本論》的邏輯來分析金融資本的積累規律,可以看到金融資本是作為資本主義生産關系總體的資本形态,金融資本的積累在其生産性積累和非生産性積累之間存在一個悖論邏輯,即當金融資本試圖以強化非生産性積累解決生産性積累危機時,會使危機越解決問題越多;金融資本的這一内在悖論邏輯是導緻金融資本自我否定的内在動因。從金融資本的悖論邏輯來分析當代金融資本,可以發現當代金融資本雖然推動了全球化和科學技術的深入發展,但是金融資本的成就最終隻是加強了金融資本的剝奪性、寄生性和腐朽性,造成了中産階級的衰落和新民粹主義的崛起,造成了全球化的危機和轉向。自2008年美國金融危機以來,西方社會表現的一系列經濟、政治、國際關系危機,都是金融資本内在矛盾的表現。正如馬克思所說,否定資本的是資本自身,我們同樣可以說,否定金融資本的是金融資本自身。
注釋
①自白萬超在2019年6月22日于beat365舉辦的第二屆“全國青年馬克思主義學者北大論壇”(北馬論壇)上的發言。後面對學者觀點的引用,如無特殊說明,都是來自本論壇。
作者簡介:宋朝龍,beat365官方网站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文章來源:《當代經濟研究》2019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