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郇慶治:習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三大理論品格
2020年是習近平總書記的“兩山”理念提出15周年,“兩山”理念是習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内容。作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體系重要組成部分的習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以習近平同志為代表的中國共産黨人不斷總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發展過程中生态文明建設或治國理政的實踐經驗而逐步形成的,它科學系統地回答了為什麼要大力推進生态文明建設、建設什麼樣的生态文明以及如何建設生态文明等基礎性、根本性與長遠性問題。這表明習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不僅具有豐富系統的深刻意涵,而且有着特色鮮明的理論品格。這些理論品格突出地表現為主體性、科學性和大衆性。
第一,主體性。這主要是指,習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論取向清晰地展示了聚焦于當今中國生态環境問題及其應對的中國視角、中國觀點和中國方案。
應當承認,我們對社會主義現代化發展進程中不斷凸顯的生态環境問題的認識及應對,經曆了一個從相對被動到漸趨自覺的曆史過程。比如,1972年在斯德哥爾摩召開的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之後,我國開始明确承認現實社會中生态環境問題的存在并采取具體性對策。而1992年在裡約熱内盧召開的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所引入的可持續發展理念與戰略,也對我國的生态環境保護與治理政策發揮了重要影響。但很明顯,無論20世紀70年代初對生态環境保護制度與政策的認識,還是90年代初對可持續發展理念與戰略的認識,以我為主的系統性理論闡釋與政策貫徹執行自覺都相對匮乏。直到20世紀第二個10年,随着習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提出,我們在當代生态環境問題上才真正做到了中國視角、中國觀點與中國方案的有機統一。概言之,所謂的生态環境問題,首先是指當今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發展進程中所出現或積累起來的問題,也是确實與我們自身直接相關的也必須嚴肅面對的問題,而不再隻是存在于其他國家或外部世界之中的、對于我們隻有間接性影響的問題。作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發展進程中所遇到的一個階段性難題,也隻能通過這一進程本身的階段性躍遷來加以解決。而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的當代中國,将會更加主動、更有能力地承擔這方面的主體責任。大力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意義上的生态文明建設,是我國依據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國内外形勢所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與選擇,并且具有超出國内背景或語境的普遍性。對此,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社會主義生态文明建設的一系列重要論述,都已作出了明确而科學的闡述。總之,習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形成向整個世界表明,當代中國已經不僅是全球生态環境問題成因的一部分,而且是這一問題有效解決方案的一部分,更是其中越來越重要的一部分,即全球生态文明建設“從中國參與走向中國引領”。
需要指出的是,其一,這種主體性的不斷成長與成熟是一個逐漸發生的曆史過程,歸根結底是由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客觀進程所決定的。正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我們對于國内外生态環境問題的認知水平、應對能力與經濟社會文化條件才達成了一種“曆史性合力”,也就是處在了将現實挑戰轉化為發展機遇的“曆史窗口期”。其二,這種主體性意識和自覺與我們通常所說的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和自覺并不矛盾,反而是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的。而“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的哲學價值觀,更是我們在國内層面“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和在國際層面“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共同的理論依據。而這兩個層面得以展開的現實基礎或依托,就是廣大人民群衆的點滴努力彙聚而成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态文明建設實踐,習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則是貫穿其中的統攝性靈魂。
第二,科學性。這主要是指,習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論成果集中體現了中國共産黨領導下的廣大人民群衆對于人類文明社會條件下生态環境演進的規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人口資源環境與經濟社會協調均衡全面發展的規律和馬克思主義執政黨治國理政的規律科學認識的不斷深化。
對于如何從人類文明發展史的視野來看待生态環境保護與善治的重要性,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生态興則文明興、生态衰則文明衰”的重要論述是一個經典性的概括。基于此,他不僅從世界文明古國的興衰更替和中華文明的不斷發展壯大角度,闡明了良好的生态環境對于一個社會文明永續發展的基礎性決定意義,而且大緻勾勒出了一個全新的生态文明史觀,從而大大拓展與深化了馬克思主義對于人類社會發展趨勢的曆史唯物主義闡釋。對于如何更好地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人口資源環境與經濟社會的協調均衡全面發展,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系列論述、關于在“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下大力推進生态文明建設的系列論述、關于綠色發展理念的系列論述,其核心都是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過程中切實處理好經濟社會發展與環境保護的對立統一關系。無論“兩山”理念的辯證性理解,還是“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五大發展理念”的整體性考量,都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辯證法與發展觀在當代中國實踐中的現實運用、經驗總結和時代拓展。對于馬克思主義執政黨如何從治國理政方略的層面不斷提升自己的執政能力與水平,習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構成了一個更加系統完整的理論形态與持續強力推動的重大戰略。它不僅充分體現了中國共産黨在不同時空視域下的執政水平,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我們的國家與社會在各個時代所達到的生态文明高度或曆史自覺。
需要強調的是,一個思想或理論的科學性會體現在許多方面,包括研究對象的科學界定、科學的研究方法與研究成果的科學表述等。這裡所指的科學性主要是就習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作為一種環境人文社會科學理論或學說而言的,即它是否以及如何科學回答了我國社會主義生态文明建設實踐中所面臨的基礎性、根本性和長遠性問題。正是由于習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及時而科學地概括了上述三個層面上的規律性認識,因此彰顯了鮮明的科學性。
第三,大衆性。這主要是指,習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論闡述不僅依托于實際問題及其解決對策導向的政策話語,而且所使用的是結合中國傳統生态文化叙事的大衆化通俗性語言。
就前者而言,通讀迄今關于習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主要文本可以發現,其共同特點是着力于闡明我國新時代生态文明建設的核心理念和基本方略。也就是說,它在一定程度上是基于現實問題解決導向的一個政策話語體系。由此也就可以理解,這一思想或理論不僅本身并沒有呈現為一種純粹學術議題的學理性論辯,而且可以很容易地轉化為具體性的戰略部署與政策要求。相應地,它也非常适合全社會成員的閱讀與理解。就後者來說,無論當今中國普通百姓都耳熟能詳的“近人平語”,比如“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體”“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和“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等,還是習近平總書記在諸多重大國際場合結合中華傳統文化元素所提出的一系列政策主張倡議,比如“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和“共建綠色‘一帶一路’”等,其最大優勢是可以讓更多的人更好地理解大力推進生态文明建設這一國家重大戰略和促進全球生态文明建設這一中國倡議的目标行動。
當然,像一般意義上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大衆化一樣,習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大衆化也是一個需要辯證理解的問題。一方面,一個思想或理論的大衆化與廣泛傳播得以成功實現的基本前提,是對它本身的體系性意涵的科學概括與表述,習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也不例外。就此而言,對習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理論意涵的進一步學理性闡發,仍将是我國生态文明研究學界所面臨的一個重要任務。另一方面,作為黨和國家治國理政方略集中體現之一的習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其鮮明的大衆性特征又構成了它極其重要的一個理論品格。因為思想或理論隻有做到被普通民衆理解和接受,才能轉化成為一種強大的物質變革性力量,而我國社會主義生态文明建設實踐的最終成功,将是對習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效力的最好驗證。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習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18ZDA003)階段性成果)
(作者系beat365官方网站教授)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