郇慶治:生态文明建設視域下的綠色經濟發展:以河北邯鄲市為例

 

内容提要:傳統産業與經濟的生态化轉型(“生态現代化”)和以生态農業與旅遊業為主體的綠色新經濟發展(“綠色發展”),在很大程度上是我國傳統工業城市尤其是資源依賴型城市在經濟社會現代化進程中必然發生的階段性境遇或選擇,而如今的河北邯鄲市是這方面的較典型代表。從生态文明及其建設的視角來看,這種綠色經濟(發展)轉型将隻能是一個長期性的曆史過程,因而必須要有“久久為功、功成不必在我”的足夠耐心與毅力,而且它内在地意味着或指向一種更高的未來發展目标追求和一種更加綜合性的生産生活方式變革。

關 鍵 詞:綠色經濟、生态文明建設、美麗中國、區域發展戰略、經濟社會轉型

 

無論從生态文明建設的“五位一體”目标要求還是從它的區域推進戰略選擇來說,發展綠色經濟都是一個較大規模行政區域或社會生态地域的優先性考量。因為,依據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離開了人類社會中物質生産生活領域的革命性綠色變革,一種生态文明的新社會政治制度與文化是很難真正建立起來或持續下去的。就當代中國整體而言,大力推進生态文明建設、全面實施綠色發展(經濟)轉型已是大勢所趨、不可逆轉,但現實中的具體情況肯定是萬千變化、複雜多樣的,而那些率先踐行綠色新發展理念、嘗試經濟綠色轉型與發展的區域案例,無疑可以深化我們對這一其影響遠遠超出經濟領域本身的文明革新進程的理解。基于此,本文将依據beat365“生态文明視野下的邯鄲綠色發展戰略研究”課題組先後于2018年7月和2019年4月對河北邯鄲市部分下屬機構與轄區以及邯鋼集團的經濟綠色轉型與發展情況的實地調研發現,分析區域生态文明建設與綠色經濟發展戰略的建設性互動以及可能會遇到的挑戰及其應對。

 

一、作為生态文明建設區域推進戰略的綠色經濟發展

 

經過尤其是2007年黨的十七大以來的持續性理論宣傳與闡發,“生态文明”或“生态文明建設”已經成為一個大多數人都耳熟能詳的大衆性概念與術語。但究竟什麼是生态文明,生态文明建設又應該具體包括哪些政策性議題和内容,目前的學術界并沒有一個絕對權威性的定義,而各級政策部門也往往有着十分不同的理解。

 

在筆者看來,“生态文明”作為一個學術性概念或範疇,是整個“生态文明及其建設”理論或話語體系的邏輯起點或元點。[1]在當代中國的背景與語境下,生态文明概念至少包含如下四重意蘊:1)生态文明在哲學理論層面上是一種弱(準)生态中心主義(合生态或環境友好)的人與自然/生态關系價值和倫理道德;2)生态文明在政治意識形态層面上是一種有别于當今世界資本主義主導性範式的替代性經濟與社會選擇;3)生态文明建設或實踐則是指社會主義文明整體及其創造實踐中的适當自然/生态關系部分,也就是我們通常所指的廣義的生态環境保護與治理工作;4)生态文明建設或實踐在現代化或發展語境下則是指社會主義現代化或經濟社會發展的綠色向度。而“生态文明及其建設”作為一種環境社會政治理論或生态文化理論,也可以從如下三個層面來把握:1)一種“綠色左翼”的政黨政治意識形态話語,2)一種綜合性的環境社會政治變革理論,3)一種明顯帶有中國傳統或古典色彩的有機性思維方式與哲學。[2]由此可見,雖然我們的确需要深入探讨它的環境人文社會科學意涵和哲學思維傳統上的特點,但無可置疑的是,“生态文明及其建設”理論或話語體系所要表達的,首先是作為一個左翼執政黨的中國共産黨的不斷綠化着的政治意識形态與治國理政方略。[3]

 

自20世紀70年代末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與社會現代化進程迅速推進,人民物質生活總體上逐漸達到小康水平。但是,這其中也伴生、累積了大量的生态環境問題,并成為制約我國繼續實現經濟與社會向前發展的重要因素。生态環境問題不僅導緻了巨大的經濟損失,而且在嚴重威脅着人民群衆的生活環境和身心健康,從而拖延幹擾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進程。正是在上述大背景下,以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和習近平等為核心的曆代中央領導集體在不斷總結與反思我國經濟社會現代化曆史經驗的同時,逐漸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下的“環境保護基本國策”“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和如今的“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态文明思想”。

 

2002年黨的十六大報告就已明确地體現出對資源、環境、生态問題的高度關注,并闡述了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思想。不僅如此,它在确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标時,不但把經濟持續性增長、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作為所追求的目标,還明确要求不斷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改善生态環境,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促進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推動整個社會走上生産發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2007年黨的十七大報告第一次把“生态文明建設”這一政治議題納入其中,并明确提出,要堅持生産發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實現速度和結構質量效益相統一、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環境中生産生活,實現經濟社會永續發展。

 

2012年黨的十八大報告系統闡述了生态文明理念及其踐行的重大戰略部署與任務總要求,并在理論層面上做出了一系列重要創新。而這其中最為重要的,就是把生态文明建設納入到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思維與戰略,即“把生态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4]。“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不僅更為清晰地闡述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各個構成方面或要素之間的整體性聯系,而且明确地表明了生态文明建設的涵蓋經濟、政治、社會、文化與生态環境治理等諸多層面的立體性意涵和要求。就此而言,它所體現的是我們黨和政府對于生态文明及其建設理念、生态環境現代治理體系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規律等的嶄新認識。[5]

 

2017年黨的十九大報告對生态文明理念及其踐行要求做了一種全新視野下的系統論述,尤其是将其置于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宏大語境與架構之下。報告明确提出,生态文明建設視野下的生态環境現代化治理和保護已經成為新時代中國共産黨人的重大曆史使命。在此基礎上,十九大報告不僅規劃了“新三步走”(2017~2049)的生态文明建設宏偉藍圖,而且闡述了“推進綠色發展”“着力解決突出環境問題”“加大生态系統保護力度”和“改革生态環境監管體制”等“新四大戰略部署及任務總要求”,具有極強的現實針對性和精準性。

 

需要強調的是,作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重要組成部分的習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基于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立場對新時代中國為什麼要大力推進生态文明建設、生态文明建設的理論意涵與未來願景、生态文明建設實踐的重大戰略及任務總要求等一系列核心問題做了系統性闡述,從而構成了一個獨立而完整的環境社會政治變革理論,而習近平總書記2018年5月18日在第八次全國生态環境保護大會上的重要講話,則是集中展現這一思想的主要理論成果的标志性文獻。[6]習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我國新時代大力推進生态文明建設的理論指南和根本遵循。

 

“五位一體”或有機整體意義上的生态文明及其建設,即把生态準則或考量融入到經濟、政治、社會與文化建設的各個方面和全過程,内在地蘊含或規定了生态文明經濟或綠色經濟發展的重要性,以及其現實實現的兩條戰略性進路或維度:生态建設的經濟化和經濟建設的生态化(或者說“産業生态化和生态産業化”[7])。而如果對此做進一步的簡約性界定與闡釋,即它們分别是對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生态環境資源(禀賦)的更理性經濟利用(發展生态經濟)和對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現代經濟生産生活體系(方式)的生态化轉型(工業/城市經濟生态化),那麼就不難理解,在當下中國的生态文明經濟建設推進實踐中,福建、江西、貴州等省份理應成為踐行前一種進路或模式的适當區域,而江蘇、廣東、山東等省份則理應成為踐行後一種進路或模式的适當區域。概言之,我們可以将其統稱為生态文明經濟建設或發展綠色經濟的“綠色發展”路徑和“生态現代化”路徑[8]。

 

廣義上的“綠色發展”或“環境友好型發展”,所體現或表征的是世界範圍内各自源起于更為久遠的生态環境保護話語和政治,與發展話語和政治的曆史性結合或融合,而這大緻發生在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而狹義上的“綠色發展”概念主要是在生态文明建設尤其是各種示範區(先行區、試驗區)創建的現實路徑或戰略維度上來使用的。更具體地說,生态文明經濟建設的綠色發展路徑,是指更多側重于較為豐厚自然生态資源(禀賦)的合生态化經濟利用的綠色發展,即在相當程度上涵蓋了人們通常所指稱的循環發展和低碳發展(舉措),因而可以成為一種不同于着力對既存的大規模工業化生産消費經濟體系進行生态化改造(即“生态現代化”)的另一種考量或模式。

 

相形之下,“生态現代化”理論或話語,指的是這樣一種理念與戰略,即借助于有遠見和能力的國家或政府、健全的市場機制和不斷創新的科技等要素及其合理組合,使得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社會現代化發展實現經濟社會進步目标與生态環境質量目标的兼得或“共赢”。一方面,它大緻屬于環境社會政治變革理論中的可持續發展類型,相信可持續的經濟發展或增長與生态可持續性的目标和價值是可以并行不悖的;另一方面,它将實現生态(經濟、社會)可持續性的實踐手段或策略聚集于現代社會條件下的經濟技術革新與法政治理體制機制的完善,其中,政府、市場和科技及三者的協同扮演着關鍵性的角色。一般來說,生态現代化理念與戰略并不簡單拒斥結構性變革,但它的确更關心或強調經濟技術革新和法政治理體制機制可以對生态環境帶來的切實性改善。就此而言,“生态現代化”理論或話語本質上屬于一種“淺綠色”的環境社會政治文化理論或“生态資本主義”理論。[9]

 

二、區域綠色經濟發展的邯鄲實踐

 

總體而言,河北省邯鄲市屬于傳統工業城市或礦産資源型城市緻力于通過重工業經濟綠色轉型和大力發展綠色農業與生态旅遊業來促進區域綠色經濟發展或經濟生态化重構的典型案例,也就是筆者所指稱的“生态現代化”路徑與“綠色發展”路徑相結合的區域生态文明建設推進實例。基于這一認知框架,筆者及其課題組實地考察了大緻屬于前者的邯鋼公司循環低碳轉型、肥鄉區京津新材料産業園建設、峰峰礦區綠色發展轉型等實例,以及大緻屬于後者的“廣府古城”旅遊風景區、河北企美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肥鄉區三江農業科技博覽園區、躍峰渠紀念館等實例,以便更好地了解它們是否以及在何種意義上形成了獨特的地域性模式和兩者之間的良性互動。

 

1.“生态現代化”進路下的重工業(經濟)綠色轉型

 

一是河北鋼鐵集團邯鋼公司。邯鋼公司創建于1958年,長期以來為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現有總資産1028億元、職工2.3萬人,具備年産1300噸優質鋼綜合生産能力,是國家重要的精品鋼材和優特鋼生産基地。早在 2003年,邯鋼公司就提出了“精銳邯鋼、綠色邯鋼”的口号。此後,邯鋼公司不斷優化調整産品結構,強力推進節能減排,大力實施循環經濟、低碳技術,積極履行社會與環境責任,并開展廠區環境綜合整治,綠化、美化廠區,初步實現了資源充分利用、能源高效轉化、環境持續改善。相應地,2011年,邯鋼成為河北省首批工業旅遊示範企業;2012年,邯鋼榮獲“全國節能先進集體”稱号;2013年,邯鋼獲得河北省政府頒發的“能效領跑企業”榮譽。[10]黨的十八大以來,邯鋼公司貫徹落實國家鋼鐵産業發展政策,以創新發展、綠色轉型為主線,加快轉型升級,延伸産業鍊條,推進節能減排、可再生資源關鍵共性技術的推廣應用,努力實現與城市的和諧發展,成效卓著。[11]筆者及其課題組一行2018年7月4日的現場參觀考察,也證實了這些變化。

 

二是肥鄉區京津新材料産業園。肥鄉區原為肥鄉縣,2016年9月撤縣設區。肥鄉區是現代經濟相對不發達的縣區(2017年的地區生産總值僅為110億),直至2018年才經河北省政府批準退出貧困縣序列。因而,肥鄉區作為傳統的農業經濟縣區,既要充分利用彙入邯鄲新城區的重大機遇着力發展生态有機農業和觀光休閑旅遊業,也要适時适當引入與發展一些低耗、低污染和高附加值的高端制造業,從而推進其整個區域産業和經濟結構的現代化。就後一個發展目标來說,處于轄區之内的中船重工718所(隸屬于世界500強企業“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提供了這樣一個“彎道超車”的可能。為此,區政府積極與中船重工718所商談對接,并做好依托于它的“京津新材料産業園”的統籌規劃與協調服務工作,其長期目标是使之成為一個産值過千億元的大規模産業鍊群。依據筆者及課題組的觀察,與中船重工718所的産業融合和深度合作,不僅可以帶來即時性的經濟效益,比如區财政收入2018年實現了20%以上的增速,達到13.7億元,而且可以有效保證選擇性工業化發展的環保高标準,并對那些經濟技術落後、環境污染嚴重的項目堅決說不,從而盡快實現其确定的建設“生态新區、富裕新區、美麗新區”的發展目标。

 

2.“綠色發展”進路下的生态農業與旅遊業經濟

 

一是峰峰礦區。嚴格說來,這一以礦區之名作為行政區名稱的縣區的實踐探索,更符合重工業經濟或資源依賴經濟的綠色轉型。像我國的許多資源枯竭型城市一樣,峰峰礦區采取了一種涅槃重生式的“綠色逆襲”戰略,即由原來的過度依賴煤礦開采加工(“黑色”)轉向全面實施綠色發展(“綠色”)。尤其是2015年以來,它将“轉型”作為擺脫資源依賴、實現蝶變崛起的“大課題”,圍繞“1231”區域發展戰略(扭住老工礦區轉型升級這一條主線,驅動省級經濟開發區和北部新區兩個引擎,做強新能源、新材料和新型裝備制造三大産業集群,打造一個以“滏源福地、瓷韻響堂”為名片的全域生态文化旅遊目的地),推動傳統産業“綠色升級”,着力構建全域旅遊大框架,初步走出了一條資源枯竭型城市的綠色轉型發展之路。[12]筆者及其課題組2019年4月27日進行實地調研時,區委領導還專門就礦區的綠色轉型戰略及其實施進展做了介紹:精心打造的“全國十大最美鄉村”“響堂水鎮”、“紅色旅遊”範例“冀南山底抗日地道遺址”風景區、區域文化特色鮮明的躍峰渠(紀念館)和磁州窯藝術街區等。

 

二是“廣府古城”風景區。“廣府古城”曆史悠久、人文曆史景點衆多,城内外共有名勝古迹30多處,比如2006年被評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弘濟橋,同時由于這裡地處華北平原南緣,其小氣候具有典型的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特征,并造成了大量平原濕地的地理環境景觀,被譽為“北國小江南”和“第二白洋澱”。自2010年前後起,邯鄲市政府逐漸提出了開發建設“廣府古城”風景區的戰略:一是古城區及周邊人文曆史景觀的保護與修複,二是圍繞古城區的濕地建設,最終将其建設成為一個集水上漂流、古城觀賞、太極健身、休閑度假為一體的著名旅遊景區和供邯鄲市民休閑娛樂、旅遊度假的“後花園”。[13]2016年,“廣府古城”如願成為邯鄲市第一批國家5A級風景名勝區(同批的另一個是娲皇宮景區)。筆者及課題組2018年7月前往參觀考察時,已經切身體驗到“廣府古城”景區建設所帶來的積極變化,尤其是它向邯鄲市區居民所提供的巨大休閑娛樂價值,同時也構成了新時代語境下區域水生态文明建設的生動案例[14],而古城街區及周邊地區人文曆史景觀的保護與修複(包括對弘濟橋本身的進一步保護)仍在進展之中,其旅遊經濟拉動效應也尚需進一步呈現。

 

三是生态有機農業。應該說,生态有機與觀光休閑農業是面向邯鄲全市域範圍的一項基礎性綠色經濟發展或轉型戰略,而且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邯鄲市乃至整個冀南地區的發達農業傳統,隻不過結合時代需要添加了城鄉居民休閑觀光消費需求滿足的新功能。筆者及其課題組先後考察的典型實例有三個,它們分别是滏東現代農業産業園、三江農業科技博覽園和河北企美農業科技公司。“滏東現代農業産業園”位于邯鄲市經濟技術開發區(邯山區),始建于2008年,是河北省南部最早一家正規化現代農業園區[15],經過十年多的努力,已經形成特色種養、加工銷售、物流配送、休閑旅遊等多種業态協同發展的良性格局。特别值得提及的是,它在發展過程中充分發揮緊鄰國家5A級景區“廣府古城”的地緣優勢,把觀光旅遊業也列為其着力發展的重要業态之一,同時還注重經營模式創新,通過訂單生産、承租反哺、土地入股分紅等多種方式,強化了與當地農民的利益聯結和收益分享。“三江農業科技博覽園”是肥鄉區委、區政府2017年引進的農業現代化戰略支撐性項目,位于肥鄉城東的省級現代農業園區核心區,是集科技農業、生态農業、觀光農業、體驗農業于一體的現代農業園區,全部建成後将會成為河北省乃至全國單體最大的農旅産業園項目,對帶動邯鄲市的農業旅遊、農業科普、農業休閑、農業産業化升級發揮重要示範引領作用。“河北企美農業科技公司”創辦于1999年,自成立之初就樹立了“以食品安全為己任、以環境保護為使命”的企業宗旨。2008年,它憑借安全、安心的有機産品品質,在激烈的競争中,成為北京奧運會餐飲直供企業。如今,“河北企美農業科技公司”已發展成為一個集有機農産品種植、有機農産品加工、有機養殖、有機肥生産為一體的閉合式有機大産業。

 

概括地說,上述實例的叙述性闡釋大緻支持筆者在開篇所提出的邯鄲市是一個兩條路徑(“生态現代化”和“綠色發展”)相結合的生态文明建設推進案例的斷定,而且總的來說已經取得了明顯成效,尤其是以生态農業、生态旅遊業為核心的綠色經濟發展方面。比如,縣改區不久的肥鄉區和作為老工業基地的峰峰礦區,都把發展全域旅遊作為自己的招牌性綠色經濟戰略(其實更早的是2016年的涉縣和武安市),足見這些基層政府的遠見與勇氣。[16]在此基礎上,邯鄲市2017年開始創建“省級全域旅遊示範區”[17]。當然,客觀而言,無論從每一條路徑的進一步改進完善還是兩條路徑間的協同共進方面,邯鄲市的綠色經濟發展都還有着較大的提升空間。

 

一方面,邯鄲市的“生态現代化”經濟綠色轉型戰略至少面臨着如下兩個方面的突出難題或挑戰:一是以邯鋼為代表的傳統鋼鐵行業綠色轉型及其整體性生存發展空間限制,其中最為明顯的是邯鋼所處的城區西部位置與整個城市進一步拓展提升之間的結構性矛盾。結果,問題已經不簡單是邯鋼的環境污染程度和低碳循環工藝水平的問題,而是關涉到邯鄲市整個城市的未來發展目标定位及其戰略選擇的問題[18]。因而,在筆者及其課題組兩次調研的前後不到一年間,邯鄲市委、市政府終于做出了艱難的“取舍”,即決定将邯鋼主體分期遷往西部太行山區(位于涉縣的龍虎鎮)。但這并不是問題的全部,邯鋼的經營狀況對于邯鄲市經濟的支撐作用在可預見的時間内仍将是巨大的,如何确保其易地搬遷是一個進一步發展的機遇而不是走向漸趨衰落是必須嚴肅考慮的,同時,如果沒有周邊縣(市)區其他鋼鐵企業的同步措施跟進,邯鋼自己的搬離甚至最終關閉都未必能夠真正解決大邯鄲地區的大氣污染和環境質量問題(邯鋼對邯鄲市主城區PM2.5的貢獻率為20%左右)。

 

二是替代性工業産業和技術的替代效應顯現或潛能問題。盡管邯鄲市經濟技術開發區和肥鄉區等轄區内的一些新材料産業顯示了良好的經濟替代前景或潛能,尤其是特殊用途氣體和材料的生産加工,但它們何時或是否能夠最終取代像目前的煤鋼産業那樣的經濟支柱地位(比如,武安市2018年鋼鐵企業實現利潤146.9億元,占全市規模以上企業利潤的44.2%)并不是非常确定的,至少需要更長的時間來觀察。[19]就此而言,邯鄲市政府與轄區内的少數特大規模高科技企業的制度化或深度合作就顯得尤為重要。而從筆者及其課題組的實地考察來看,永年區等的其他一些分散性的機械(部件)加工企業都面臨着各不相同的持續性赢利困難。總之,邯鄲市如何選擇性地高标準推進新型工業化仍是一個需要高度重視的議題(峰峰礦區領導做情況介紹時也多次提到全面綠色轉型時期的資金和産業支撐的重要性以及這種支撐的可持續性問題)。

 

另一方面,邯鄲市的“綠色發展”新經濟戰略的想法與力度都很大,而且進展迅速,但在進一步細化與精緻化方面都還需要做進一步提升。比如,肥鄉區借助縣改區所提供的巨大發展機遇,精心打造了一批城市綠地公園,力圖使之成為北方濕地景區的生态典範、邯鄲東部宜居宜遊的美麗花園,同時還深入推進美麗鄉村建設,此外,以“三江農業科技博覽園”為代表的現代農業園區也明顯同時具有産品産銷、觀光體驗和農業旅遊的綜合性特征。[20]但從全域旅遊的視角或标準來看,所有這些産業項目都還需要更為清晰的品牌設計、線路規劃和營銷傳播,其中也不應隻是地方政府部門和官員的熱情推動,還應更多采取企業自主經營和市場機制運作的方式。

 

再比如,近年來峰峰礦區組織實施了“綠色逆襲”式的全面轉型戰略,不僅做出了巨大的财政資金投入,也從根本上确立了礦區經濟發展的綠色生态大思路、大戰略,并已經成功打造了像“響堂水鎮”“山底抗日地道戰遺址”“磁州窯藝術街區”這樣具有全國性影響的旅遊景點。[21]但是,如何更高質量地開發利用像瓷窯這樣具有世界級藝術價值的民族傳統文化、像躍峰渠這樣同時具有重要生态旅遊與革命傳統教育價值的紅色文化,不僅對于峰峰礦區綠色經濟(發展)轉型戰略的成功實施非常重要,而且有助于從生态文明建設目标的意義上重構峰峰礦區的未來發展願景——甚至包括重新拟定這一行政區域的名稱。

 

當然,更具挑戰性的是,邯鄲市轄區作為一個治理主體以及邯鄲市作為一個區域整體,如何更系統地把握好“生态現代化”和“綠色發展”進路或模式之間的互動關系。這其中既包括“生态現代化”路徑或戰略的不當應用所可能帶來的拖後或沖抵效應,也包括“綠色發展”路徑或戰略的無序應用可能帶來的過度競争。在筆者看來,對于前者,最大的風險仍是如何将已然開啟的重工業(經濟)或資源工業(經濟)生态化轉型進行到底;對于後者,像肥鄉區一樣,峰峰礦區的綠色新經濟發展恐怕需要站在一個更高的平台與更寬闊的視域下來考慮、規劃和打造,而邯鄲市乃至更高層級的黨和政府的協調引領就顯得尤為重要。

 

三、簡要評論

 

傳統産業與經濟的生态化轉型和以生态農業與旅遊業為主體的綠色新經濟發展,在很大程度上是我國傳統工業城市尤其是資源依賴型城市在經濟社會現代化進程中必然發生的階段性境遇或選擇,而如今的河北邯鄲市可以說是這方面的較典型代表。而令人欣慰的是,經過近年來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的持續努力,邯鄲市已經在借助綠色化戰略實現自我轉型發展的道路上做出了堅定的選擇、邁出了堅實的步伐、取得了切實的成效。

 

習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黨的十八大報告、十九大報告所引領下的大力推進生态文明建設“五位一體”國家戰略,為上述的具體性綠色化戰略與路徑選擇提供了更加明确的理論闡釋和規約。也就是說,像全國範圍内的其他許多典型案例一樣[22],邯鄲市近年來所采取的積極貫徹落實全國和省政府的大力推進區域生态文明建設、加快區域綠色發展轉型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可以更清楚地和更自覺地在生态文明建設視域下的“生态現代化”和“綠色發展”進路或模式相結合的意義上來理解、來推動。就此而言,邯鄲市近年來生态文明建設中的整體性進展,以及像筆者和課題組所實地調研的肥鄉區、峰峰礦區等綠色經濟轉型與發展的代表性案例或樣闆,首先是一種“順勢而為、主動作為”的結果,是包括地方政府、企業家和普通工人農民群衆在内的社會主體共同努力的結果,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态文明經濟建設實踐的重要組成部分。

 

最後需要強調的是,一方面,生态文明建設視域下的綠色經濟(發展)轉型将隻能是一個長期性的過程,必須要有“久久為功、功成不必在我”的足夠耐心與毅力。[23]比如,依據河北省環境狀況公報的統計數據,2018年河北省PM2.5平均濃度超額完成了省政府确定的“達到62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5%”的目标任務,而邯鄲市在11個設區市中空氣質量僅排在石家莊、邢台和唐山之前,位列倒數第四。這表明,盡管邯鄲市生态文明建設的方向與路徑選擇無疑是正确的,但要想在大氣質量這一生态環境改善和治理水平提高的關鍵指标上取得實質性進展,仍需付出長期而艱巨努力,絕不能有任何松懈。

 

另一方面,生态文明建設視域下的綠色經濟(發展)轉型意味着更高的未來發展目标追求和一種更加綜合性的生産與生活方式變革。必須看到,無論是“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國家目标,還是“經濟繁榮、社會和諧、生态良好、特色鮮明的現代化城市”(比如邯鄲)的區域目标,歸根結底是對我國新時代社會主義社會理想的政治設想或承諾,其中非常重要的就是最廣大人民群衆美好生活需要的滿足和優美生态環境需要的滿足,而事實已經證明,原初意義或形式的工業現代化已經無法實現這樣的政治目标或承諾。因而,大力推進生态文明建設的最本質意涵就是引導我們最終走出基于歐美國家工業(城市)文明的未來社會願景或想象,而真正探索一種相對物質富足但人與自然、社會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新型經濟、社會與文明。就此而言,今天的很多綠色創新實踐或努力都隻是我們走向可持續未來的節點或過渡,盡管這些節點或過渡也都非常重要。

 

參考文獻:

[1] 郇慶治:“生态文明及其建設理論的十大基礎範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2018年第4期,第16~26頁。

[2] 郇慶治等:《綠色變革視角下的當代生态文化理論研究》,beat365出版社2019年版,第149~184頁。

[3] 郇慶治:“改革開放四十年中國共産黨綠色現代化話語的嬗變”,《雲夢學刊》2019年第1期,第14~24頁;《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幹重大問題的決定》,參見《中國共産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文件彙編》,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第52~55頁。

[4] 胡錦濤:“堅定不移沿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 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鬥”,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9頁。

[5]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生态文明建設論述摘編》,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年版,第3頁、第5頁。

[6] 郇慶治:“習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标志性理論文獻”,中國社會科學網2019年2月7日;習近平:“推動我國生态文明建設邁上新台階”,《求是》2019年第3期,第4~19頁。

[7] 習近平:“推動我國生态文明建設邁上新台階”,《求是》2019年第3期,第14頁。

[8] 郇慶治:“生态文明創建的綠色發展路徑:以江西為例”,《鄱陽湖學刊》2017年第1期,第29~41頁;“生态文明創建的生态現代化路徑”,《閱江學刊》2016年第6期,第23~35頁。

[9] 郇慶治(主編):《當代西方生态資本主義理論》,beat365出版社2015年版;薄海、趙建軍:“生态現代化:我國生态文明建設的現實選擇”,《科學技術哲學》2018年第1期,第100~105頁;蔺雪春:“中國生态文明建設的路徑選擇:從可持續發展到生态現代化”,《社會科學家》2009年第1期,第42~45頁。

[10] “人、鋼鐵、自然和諧共生:看邯鋼如何走低碳循環生産之路”,《邯鄲日報》2013年12月11日;餘天門:“創新發展、綠色轉型”,《中國冶金報》2012年5月22日。

[11] 郭景瑞:“加快綠色轉型發展、打造清潔示範鋼廠”,《中國鋼鐵業》2017年第7期,第5~6頁;“從‘綠色制造’到‘制造綠色’:河鋼邯鋼綠色發展實現超低排放紀實”,《中國冶金報》2018年8月4日。

[12] “峰峰:走好資源枯竭型城市綠色轉型發展新路”,鳳凰視頻客戶端,2017年9月26日;“峰峰礦區綠色轉型走新路”,《邯鄲日報》2018年12月17日。

[13] “河北永年廣府打造‘古城、水城、太極城’”,中國網絡電視台2011年6月3日;“邯鄲成為全國首批水生态文明城市”,《中原商報》2017年11月17日。

[14] 郭進平:“加快水生态文明建設、助力邯鄲綠色發展”,《河北水利》2017年第10期,第12~13頁。

[15] “滏東現代農業産業園:服務京津冀發力大融合”,http://www.hdkfq.gov.cn/news/show/id/940.html,2019年5月23日。

[16] “肥鄉:邁向生态宜居獨具魅力新城區”,河北新聞網2018年7月9日;“峰峰礦區生态修複推進綠色發展”,《河北經濟日報》2018年6月30日。

[17] “邯鄲創建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人民日報海外版》2017年12月15日;“風景這邊獨好:邯鄲市全域旅遊發展紀實”,《邯鄲日報》2018年12月17日。

[18] “河北省人大常務副主任:邯鄲一定要想辦法讓邯鋼退城”,财新網2019年3月9日。

[19] “調查:河北新材料産業從‘追趕’到‘領跑’”,鳳凰網2019年5月6日。

[20] “邯鄲肥鄉:深挖優勢打造高質量全域旅遊”,邯鄲廣電網2018年9月6日。

[21] “峰峰礦區綠色轉型走新路”,《邯鄲日報》2018年12月17日;“從‘礦區’到‘景區’:資源枯竭城市綠色轉型的峰峰樣本”,《中國商報》2017年9月26日。

[22] 郇慶治:《生态文明建設試點示範區實踐的哲學研究》,中國林業出版社2019年版。

[23] 習近平:“在深入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上的講話”,《求是》2019年第19期,第4~14頁;“在黃河流域生态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的講話”,《求是》2019年第20期,第4~11頁。

作者簡介:郇慶治,beat365官方网站教授、博導,主要研究領域為生态馬克思主義、環境政治和歐洲政治

文章來源:《北京林業大學學報》2020年第2期